00:00第59卷 15:58
如是思惟
我們再看哦!00:03第59卷 16:00
五趣六趣,總別諸苦,厭患生死意欲出離,
那麼這樣照著上面這樣的方法,如理地去思惟,不管你從五趣思、六趣思,然後不管你從整體的、個別的。大家在這裡,我再願意跟各位同學互相自己策勵一下:我們聽懂了道理,進一步要去如理思惟。那麼當然如理思惟之前,下面這個煩惱這部分相當重要的,我們認識了以後,但願每一位同學很認真地做。那麼這樣下來,今天向後那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啊!當我們了解了這個苦以後,那對生死輪迴當中的一切,那不會再貪著。那內心當中就一心一意地想辦法要跳出來。01:08第59卷 17:06
那要跳出來,那就想:它的因在哪裡?為什麼會痛苦?要跳出來,你要認識那個因,除掉這個因。所以說:01:18第59卷 17:15
便當觀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為因。
這樣的生死當中的苦,這個原因在哪裡?所以因此當我們對苦諦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苦、苦諦,這兩個不一樣,「苦」是苦苦,我們感受到的,或者是好的、壞的時候的,在內心上面的感受;「苦諦」是所有世間的一切的真實的現象,就是上面所說,這兩個不一樣哦,我們要分得清楚。我們對苦跟苦諦分不清楚,這個是一般人可以,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我再點醒一下,大家了解不了解,苦是什麼?就是我們感受得到的苦,是一種感受;苦諦那是聖人告訴我們的這個特徵,在這個煩惱沒有消失、滅掉,然後它所感得的,這個業、煩惱所感得的所有一切的它這個最後的集聚,這樣,世間的真實的行相。那麼然後這個原因在哪裡呢?因為我們感覺得世間的真實的、如理地了解思惟,產生厭離,那要找它的因,下面進一步來說——集諦。所以進一步來說,看,所以「第二」,下面:02:50第59卷 18:48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要找它的因,那麼找它的集諦,那麼照著這個世尊告訴我們的道理,也去如理思惟,生死當中流轉。那麼這裡分幾部分:03:10第59卷 19:08
一煩惱發生之理,二彼集業之理,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那我們這樣一一看一下。首先講煩惱,為什麼要講煩惱,下面有說明。有煩惱的話,那自然會造業,造了業他一定會感果,那個果就是生死輪迴當中。所以怎麼從造了業以後會到感果,這個分這個三部分。然後感了果以後,再對境的時候,又造業。所以分這樣的三部分一一來說明。那我們現在看下面了以後,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生死輪迴當中這個流轉次第,請翻過來一百七十頁。04:05第59卷 20:02
今初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
真正使得我們生死輪迴當中,這個真實的原因是什麼?要兩樣東西——煩惱跟業,但是在這兩樣東西,主要的是煩惱。為什麼?它下面說明:04:32第59卷 20:29
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所以說這個煩惱,他先舉個比喻,說這個業跟煩惱是我們感生死的最重要的因,那麼這兩者是煩惱是最主要的。假定說現在兩個分開來比較,為什麼說它煩惱會主要,是業其次呢?所以舉喻。說分開來講,第一個你有業,所以他說「雖有宿業超諸量數」,這個業多得不得了,無量無邊。那就像這個很多種子一樣,各式各樣的種子,這個種子生長發芽還必須要很多條件:你這個種子一定要種在土裡面,然後一定要給它水,一定要陽光,假定沒有這些東西,單單有這個種子,放在這裡,它不會發芽。05:42第59卷 21:40
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
同樣的道理,這個業無量無邊,但是這個業的感果,還要一樣東西叫「俱有緣」,那麼沒有這個東西的話,這個業一定不會感果的,也就是像種子一樣,不會發芽的。那請問這個俱有緣是什麼?凡是任何一個法生起,任何一樣東西,我們了解世尊真正告訴我們任何一樣東西的話,它一定是一個要因緣,種種因緣。那麼這個因緣有很多種,如果以《俱舍》講就是六因,六因當中的俱有緣,或者俱有因,這個指什麼呢?舉個簡單的比喻:筷子,這個使得這一件事情能夠產生或者成就的,這個因有一種因是必須兩個互相幫助,而使這一法能夠現起的,這種因我們稱它為「俱有因」。就像筷子,這兩個互為因果的,你說到底是哪一個是因,哪一個果啊?那兩枝筷子分得出哪一個因,哪一個果吧?分不出來。07:05第59卷 23:03
這個我舉一個比喻來說,比如說筷子是竹子做的,那或者是我別的東西,竹子先把那個竹子種下去,它長出來。那種下去的話,種到土裡面要澆水、加陽光,所以這個土、水、陽光也是這個竹子長出來的因對吧?但是這個因不是俱有緣,這個大家清楚不清楚?那我們很多東西都是這樣。所以佛經上面,「譬如束蘆」,什麼叫「束蘆」?就是兩根筷子;我們或者說你們受過訓,三枝槍架槍,請問哪一枝槍來撐你另外兩枝啊?沒有所謂哪一個。架的時候也許你有先後,可是彼此間這個力量一定均勻的,你撐我、我撐你。在這個法的形成,必須互相依存、互相互為因果的,這一種成就的因,我們稱它為「俱有因」。那麼現在這個業感果,也同樣地需要這樣的一個條件,這是煩惱,或者我們稱它為「俱有緣」。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業感果的時候,它一定還要這個煩惱使它為「俱有緣」。那麼因此反過來說,你雖然有這個業,如果沒有煩惱,這個業不會感果,這第一個。08:39第59卷 24:37
其次呢?「若有煩惱」,說那麼我們反過來看,有煩惱沒有業怎麼辦呢?08:47第59卷 24:45
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是,兩者當中那現在我們把另外一個拿掉,也就是說業拿掉,看煩惱。當然沒有業,單單煩惱,它不會感果。可是只要有煩惱,這個煩惱馬上會造業,結果呢?由於煩惱造了業,造了業以後跟煩惱跟業又連在一塊兒的話,它就馬上相續後有,這個果就出現了。這兩個比較,那我們就了解,這個裡面最重要的——煩惱。09:27第59卷 25:25
這一點,大家停下來,平常我們如果不修學佛法則已,修學了佛法這是對我們絕端重要、絕端重要的一點!我們常常在這個周圍怕人家說我壞話,怕人家怎麼,我們很注意那個果,實際上這是自己的業,我們真正重要的要這個因,而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是自己的煩惱。在這裡大家特別注意,平常人家說你什麼等等,沒什麼關係!這個是已經感果的,或者只要有這個業,遲早會感果的。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什麼?你的煩惱。如果我們世間去看看,都會看得見,那個事實上就是如此,為什麼我們在這個表面上面去這麼執著呢?10:30第59卷 26:28
我說到這裡,早一陣子我聽見一個小孩子,不曉得什麼人,他們就說:「他們給我貼了一個標籤。」好像很討厭這種東西,這樣。我這個話滿早以前不曉得哪一個發明的,好像在這裡貼標籤,這世間的人說,對,本來就是這樣,他無明當中鬧成烏煙瘴氣。我們修學了佛法,還在這裡忙,這是很顛倒的事情。貼不貼標籤是他的事情,我來修學佛法,這是我懂得我的煩惱,這樣。乃至於在這裡邊你們有沒有感覺,你先對一個人印象好、壞,可是到後面可能改變了,改變的原因在哪裡?如果他的行為好的話,你就改變了,好簡單的一件事情。你與其管他貼你的標籤,兩個人吵架,倒不如把你自己提升,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11:28第59卷 27:27
我但願各位真正去討論的時候,從這個地方自己去理論認識,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腦筋,如果你不斷地改善的話,人家來罵你有什麼關係,我成了佛,我來救你呀!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這樣才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真正重要的。所以這一部分哪,關於業、煩惱的部分,特別是講煩惱那一部分,我但願每位同學在這裡,很認真、好好地努力地去思惟、抉擇。那我們現在繼續地看下去。12:08第59卷 28:06
如是亦如《釋量論》云︰「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
這第一部分,說煩惱,「有愛」,那個就三有當中的愛,這個是煩惱,假定我們能夠超越了這個,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其他的業就沒辦法來再引,「能引」就是使你感果,在生死輪迴當中,其他任何的業它沒辦法使你生死輪迴當中感果。因為已經把生死當中由業感果的「俱有緣」已經息滅了,這樣。所以「滅盡俱有故」,只要這個煩惱,這個煩惱就是生死輪迴當中感果的「俱有因」拿掉了以後,這個業是不會感果的。反過來呢?13:15第59卷 29:13
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
前面已經解釋過了,那現在他用另外《釋量論》來說明這個道理。13:25第59卷 29:23
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此復賴於先知煩惱,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讓我們認識煩惱,然後去對治它,那是絕端重要,現在我們真正的重心就在這裡。要想對治煩惱必須先要知道它,所以下面對於這個煩惱,要整個很正確地認識。所以在這裡邊說發生煩惱之理,前面說一個總的道理,然後下面我們就分幾部分,一共分四小節。14:11第59卷 30:09
此中分四:一正明煩惱,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煩惱之因,四煩惱過患。
第一個是正明煩惱;第二個它怎麼如何生起的次第,怎麼生起,它的次第是如何的;然後第三個煩惱的因;第四個煩惱的過患,這些我們都應該認識。14:27第59卷 30:25
今初
第一個我們先認識煩惱的這個行相,也分總、別兩種。14:38第59卷 30:36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說任何一個法,現在這個法是指心法,這個法生起就能夠使得我們內心當中產生不寂靜,不靜、不安靜的相。而且不但是不安靜,生起來了以後,那個不安靜的心會相續、繼續下去,繼續地輾轉地增上,非常不靜,這個就是煩惱相。15:20第59卷 31:17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反正讓我們自己去認識的話,你要親自見到它,那最難見到的就是我們的內心。而且這種情況你還要一個比較下,譬如說我們說這個東西好、壞,所謂好、壞是不是比較出來的?這個東西叫長、短,是不是比較出來的?任何一樣東西都經過了對比才能比較出來,現在這個靜相也要比較一下才知道。不過我們如果稍微仔細地觀察一下,我們都能觀察得到,因為我們的心並沒有在定地當中,也並不是粗猛得像地獄根本沒有機會。人道就有這樣的好處,我們有很大的起伏,雖然沒有得到真正的寧靜,可是在這個起伏之間,如果內心當中認真去比較的話,我們就很容易看得出這個不靜相來,這是眼前我們真正重要的。16:29第59卷 32:27
說到這裡我建議諸位,千萬不要拿它作為一個討論。討論的時候你可以辯論,辯論來、辯論去的,輸,不會輸,而且你也不願意輸,實際上這個就是煩惱相。所以我心目當中,當然有很多喻常常給我很大的警惕,我最願意來警惕我自己的,是一個我們歷史上面非常有名的商紂。《歷史感應統紀》上面特別把他這個評語寫出來,我也願意給各位提供你們參考,如果你們腦筋很聰明,看看有沒有犯這個毛病。修學佛法腦筋靈活是一個非常大的助緣,如果你有了這個本事,而去犯上這個死症的話,那你是自己害自己。它那個評語有四句話:「資辨捷疾」,資質,辨別的能力不但好、而且快。你看這種人腦力多好,非常靈、非常快,比誰都靈,也非常快。「材力過人」,喔!如果這樣去說的話,不管他內心當中,而且力量,體格嘛非常魁梧,打起架來你也打不過他,大家談起話來,你總歸輸給他,腦筋他也這麼靈活。這種人現在是一等一吧?而且他是個國王哦!下面再有兩句話:「智足以拒諫」,他腦筋很聰明,你怎麼勸他,他總有道理,總歸他對;最後,「言足以飾非」,他的腦筋會想他的道理,開起口來呢,他的錯誤,你絕對找不到。18:35第59卷 34:34
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這件事情,鼓勵很多同學大家辯論。辯論的真正的原意是什麼?就由於透過這樣的辨別,使得你對事實的真相越來越明白。諸位,有沒有當我們辯論的過程當中,對這個自我保護的——不管你怎麼說,對不起,我就是贏你!想想看有沒有?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們是一錯到底,在這種情況之下寧願不學,如果大家學成這樣的話,我們是毀掉佛法。19:12第59卷 35:10
所以下面這些東西,在真正過程當中,我要建議大家,很誠懇地建議大家。我學了幾十年,覺得最辛苦的就是這個,但最受用的也多多少少學會了一點,你必須在這個關頭當中認識內心。當你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回過頭來自己一想,人家辯不倒你,你覺得得意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得意洋洋,這個就是不寂靜相,這就是煩惱相;然後你就是不肯輸,這個就是煩惱相,你已經被這個惑的奴隸綁得死死的。通常碰到這種情況之下,人家都很討厭,我們也自己曉得,可是自己就低不下心來,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的死症就在這裡。這一點,我在這裡先說一下,下面一步一步再細細講過的時候,拿每一部分自己來觀照自己。20:18第59卷 36:16
前面是整個的總相,那麼下面又分出幾個不同的狀態,那當然簡單地來分,分十類。20:29第59卷 36:26
各別相中有十煩惱。
這個十個煩惱,在我們漢地又把它分成功見惑、思惑,這裡不細說。那麼先看貪:20:42第59卷 36:40
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躭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貪是什麼個行相?在煩惱當中現在個別講貪、瞋、癡、慢、疑,然後身、邊、邪、見、戒,這樣的十煩惱。說當我們這個內心緣著不管是從裡邊看、從外面看,外面是所有的境界這個東西我要、這個東西我好;裡邊這是內心當中,不管是對身體或者對很多,像剛才知見、名譽、身體這個是內緣,這個覺得可以,「啊!這個!」這樣。自己覺得淨境,這個「淨境」就是覺得這是好的東西。這個情況之下,「如油著布」,這個布上面著了油,對不起!就是拿不掉。現在那個貪也是一樣,我們內心當中,被這種貪染的煩惱一旦沾上了以後,拿掉它是好難、好難!實際上這個我們的內心就被這個東西所染污掉了。22:03第59卷 38:01
所以這個下面又解釋一下,對於自己歡喜的、執著的、貪戀的這個所緣的境界,難以分開。前面我們曾經談過,本來我們修學佛法的辯論是為了拿掉這個,可是我們辯論的時候,自己就是放不下,自己就是會在這個死角裡面轉,這個什麼啊?也是貪愛的一種。22:31第59卷 38:28
那麼與此相反的,煩惱都是煩惱,可是它的行相卻是有不一樣地方的,瞋。22:39第59卷 38:37
瞋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瞋是我們所緣的,或者是人,或者是所緣的物這樣,這個人或者是物,是對我們感覺痛苦的,就像刀、杖這些東西,然後心裡面恚惱,這個就是我們大家說發火、發瞋心。這樣非常粗猛,這是最強烈的境界,希望對這個境界最簡單的比如說排拒它,還再不然的話,「作無義」,就要去傷害對方,這個。第三個慢,23:31第59卷 39:29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薩迦耶見」就是我們後面叫「壞聚見」、「有身見」,也就是在我們這個五蘊,現在我們這個每個人說「有我」,實際上「我」是什麼?就是五蘊的身、心,色、受、想、行、識。那我們簡單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所以我們拍拍胸脯說:「這個我。」就這樣,或者拍拍你的頭腦。這個東西實際上是我們一種錯誤的執著,由於這個,那或者我們來說由於在這個上面不認識,所以產生這個我。所以自己我嘛當然好了,你嘛當然不如我好啦!所以「緣內外」,「內」就是自己,高;「外」就是別人是下,我們好、你們壞,所以心裡面就高漲,「高相隨轉」,這是最難、最難的,但是我們學佛最重要去掉的。特別是腦筋好的人,很容易就犯這個毛病。所以前面一開頭告訴我們「我慢山丘,德水不入」,這個心一高,你是很了不起,人家沒辦法說服你,你懂得比別人強。對不起!真正的佛法的功德之水進不來了,就是世間的功德都談不到,何況佛法。這是對我們是一個絕重要、絕重要的應該認識的特點!第四「無明」,這個無明是什麼呢?25:09第59卷 41:08
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
後面還有解釋無明,實際上煩惱的根本是無明,那麼無明就是不明白這個文字相。那麼它現在什麼呢?對於真正的真相——四諦的真實性,由業感果,以及三寶佛、法、僧,它的特徵,對這個心裡不明了、弄不清楚。「染污無知」,那這個「染污」要說明一下,後面稱它為叫「染慧」。什麼叫「染慧」呢?「慧」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我們的心裡面有這種功能,有很多人靈,心非常靈,但是無明很重。這個地方的說「染污無知」並不是他癡癡呆呆,鈍得像畜生一樣,像烏龜一樣,什麼都不知道,不是!說不定腦筋比誰都能靈活,但是他對我們應該知道的事實的真相,這個內心當中不能很明確地認識,這個才是。那麼現在特別講,真正的世間的真相是指什麼?就是四諦、業果、三寶這個的特徵。第五,26:32第59卷 42:30
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那麼無明是對於他們四諦、業果、三寶,不明了。「疑」呢?對於前面所說的這個,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對的、是錯的啊?這樣。26:52第59卷 42:50
那這個上面通常這個貪、瞋、無明,然後慢、疑,貪、瞋、癡、慢、疑,或者是這樣,那我們漢地稱這個叫「五鈍使」或叫「思惑」,是煩惱當中比較粗重一點,或者叫「思惑」。那下面那個叫「見惑」,或者我們稱它為「利使」,「使」還是煩惱的異名,那但是它很快,因為後面這個五樣煩惱屬於見。有的時候我們把那十煩惱總說分為六種煩惱,六種煩惱最後一個就是「見煩惱」。現在看:27:41第59卷 43:38
壞聚見者,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
那現在這個地方叫「壞聚見」,這個名字不一樣,有的地方就直接地把印度的原文翻過來,翻過來叫「薩迦耶見」。那麼以前的我們傳統的翻法叫「有身見」,現在這本論上面翻的叫壞聚見。那麼薩迦耶見是原文,我們就不管,那麼把有身見跟壞聚見說一說。28:23第59卷 44:21
「有身」就是我們執著有我們一個實在的身體。實在我們這個身體是什麼啊?色、色法,四大所組成的;心法,心法就是受、想、行、識,或者我們稱它為叫「五取蘊」這樣。那麼這個蘊,以前最老的翻譯稱為五陰,後來翻成叫五蘊。那為什麼翻「五陰」?為什麼翻「五蘊」呢?這個現在先看這地方的蘊,這個「蘊」本身就是積聚,有很多東西聚在一塊兒,聚在一塊兒以後成功它的一個一樣東西。譬如說我們現在說,有很多原子結成分子,分子結成功,等到一個個體你看得見的時候,一定它跟它同類的東西聚在、兜在一塊兒,對吧?就是這樣。譬如說我們講燒飯,那是什麼啊?很多米煮成功了堆出來的,那這是成功的。所以這些東西,不管是色法、是心法,那大大小小的這個照著它次第集聚成功,成功一個很明白的一個東西,那這個叫蘊,叫集聚。所以現在我們身心上就是原來這五蘊,或者色法、心法,心法最主要的又分成功受、想、行、識,那這樣的五類東西集聚成功的這樣的一個東西。30:10第59卷 46:07
那麼我們為什麼稱它「陰、五陰」呢?「陰」就是陰暗、覆蓋,這個東西會覆蓋真相使我們看不見。所以對於這裡我們具足兩個條件,所謂它那個薩迦耶見,所以我們通常說它是「集聚為性」,它是一個集聚起來的一些東西,而這個東西能夠隱覆事實的真相。然後我們對這個東西這種見解,執著這個東西,所以叫「有身見」,有這樣的一個身體實在的東西。30:57第59卷 46:54
那麼為什麼又稱它為「壞聚」呢?因為剛才說的對這個取蘊——我們現在就五蘊,我們這個心,這個壞聚見本身並不就是我們的這個五蘊,這要清楚啊!這個壞聚見、有身見並不就是我那五蘊,就是這個見解去緣這個五蘊,清楚不清楚?譬如說我的手,「我的手」表示我的手,這個手是不是我啊?是不是啊?當然不是!如果是的話怎麼叫我的手呢?那我的手、我的皮球、我的飯碗、我的什麼,這個東西當然不是我,清楚不清楚?這樣。所以它所緣的就是我眼睛看的,我眼睛看的東西是不是眼睛啊?當然不是眼睛哪!是我現在心、這個慧,所謂「壞聚」就是我現在這個見解所緣的,所緣就是這個心所執取的,是執取什麼?執取這個我們現在這五蘊,在這個上面以為有一個「我」跟「我所」,這一種見解才是「壞聚見」,清楚不清楚?所以它不是五蘊,是執這個五蘊以為我、我所的這個才是壞聚見。32:30第59卷 48:28
大家分得清楚分不清楚?對,等一下你們討論的時候把這個要弄清楚。平常我們在這個上面總是弄不清楚的,所以我簡單地再說一下。這個是心的一種作用,那這個心的作用能夠緣、去緣,譬如我們腦筋當中去想:嗯,這個好,我看見了,好。所以被我看見的東西,不是我能看見的這個認識的功效,對吧?我的眼睛去看我所看的對象,我前面一個鐘,我去看,這個鐘當然不是我能認識這個鐘的眼睛,這個很明白。所以我們現在去,我們能緣的這個心是去緣什麼?緣這個五蘊的蘊體。當緣那個五蘊蘊體當中,因為「染慧為性」,就是這個能緣的這個認識作用我們稱它「慧」,可是這個慧錯誤了、顛倒了。這種錯誤、顛倒的認識作用,在這個上面執著以為有一個「我、我所」,這樣的見解稱它為「壞聚見」。那麼它下面是解釋,首先把那個定義定出來,那麼為什麼稱它為「壞聚」呢?33:59第59卷 49:57
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說「壞」,壞的東西就是無常的東西才壞的;「聚」是眾多,很多東西。說現在我們這個染慧所看見的這個東西,它是無常的,它也不是獨一的。但是我們眼睛當中以為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唯一無二的這個東西——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就是數取趣,這個東西我們看起來,就是恆常不變的、獨一無二的,沒有這個東西,所以這種見解稱它為「壞聚見」。那這個大家要再要花一點時間,再去好好地去認識、了解一下。35:04第59卷 51:02
邊執見者,
下面第二個「邊執見」,那都是見解,那個見解的根本都是什麼?它的所謂「染慧」,慧就是辨別是非、觀察是非的一種能力,而這個能力染污了。所謂染污指什麼?顛倒,把事情看錯的,然後這種心會相續不斷的。產生的功效呢?明明錯誤的,以為正確的,然後這個有害的以為功德,當然反過來,有功德的以為有害,所以這個叫作染慧。那現在那個見解都是同樣的,那現在第二個見解「邊執見」,那麼那個邊執見講一些什麼呢?35:55第59卷 51:53
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首先說這個也是個「染慧為性」的東西。那麼這個染慧為性所見的是見些什麼呢?由於這個染慧去緣這個所執之我,前面就是薩迦耶見,這是種見解。這個見解執著什麼?執著這個五蘊上頭把它看成功有個我。那麼當五蘊上面看成功我的這種見解,我們稱為它「薩迦耶見」,清楚不清楚?那麼究竟這個薩迦耶見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呢?有的人說這個恆常不變的,有的人說會斷滅的,而它真正重要的,既不恆常不變、也不斷滅,我們稱它為這個叫中道。真正的中道叫正見,如果你見到了正確的這個,那應該是中道正見。現在錯了,不是偏到「常」的那一邊,就是偏到「斷」的那一面,這個見叫作邊見,我們稱它為「邊執見」。37:18第59卷 53:16
那這個邊執見有它一定的內涵喔!說你能執的這個見是什麼?所執的對象,所緣的對象什麼?緣了這個對象,你所錯誤判斷的是什麼?這個三個東西要弄得很清楚。我們能緣的——薩迦耶見;所緣的,就是在五蘊上頭、五取蘊上頭執著這個,有一個有身;然後你在這種狀態當中產生什麼樣的效應呢?你說這個有身見或者是叫壞聚見,或者我們執著的我、我所,這個東西是什麼啊?是斷、常,這個就叫作邊執見。38:09第59卷 54:07
那這個到底說些什麼啊?這有個原因,佛出世我們要了解,都是破除大家一般人的無明、執著。有很多人根本完全在無明當中,他也什麼都不知道,你跟他講什麼根本不管,這個先不談,實際上他的確也在無明當中。那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的話,他一定要學很多、知道得很多。所以印度當年很多這種大外道談這個的,他都是不是執常就是執斷。我們看印度很多外道,說外道六師,其他的幾個都是執常那邊,說這個人有個靈魂,然後這個靈魂是永遠不變的,然後這個靈魂就像什麼呢?平常我們舉個比喻來說:這個房子壞了,然後房子裡邊那個主人不會壞的,房子壞那麼我就搬一個家嘛!所以搬到那個地方去,房子的形式是換了,住的人不變。我們普通一般人對我們人在生死輪迴當中的看法,就是取這種看法。39:16第59卷 55:14
所以以佛法來說,沒有靈魂這個東西。但是另外一點,我們又否定掉,完全否定掉,說人死了就算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叫什麼?斷滅見,這個又錯了!所以又不能說它沒有,又不能說它有,那就麻煩來了,你怎麼又說它沒有又說它有呢?的確的,它有它相續的一個特徵,你把握住這個特徵,然後你去看的話,的確你不能照著前面這種方式說它一直不變的,但是你也不能說它到那時候就斷掉了,沒有了。《宗義寶鬘》上面真正講的主要的內涵就是指這個。也就是說透過了這個認識,那時候我們真正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40:04第59卷 56:02
因為它緣起,這樣,所以普通我們說緣起所以不能說它是斷,不能說它空,這樣,因為是性空所以不能算是有,這是普通的解釋。到我們「應成」最高的那地方的,那就恰恰相反,這樣。那跟這種說法,比如說因為緣起所以說它不是空這樣,所以緣起所以是有;實際上因為緣起所以是空,如果是不空它不能緣起。這個我們不細談,那我只是說簡單地說明一下,剛才我們現在這個地方的這個邊執見,執的什麼內涵。這一點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位同學,理論上先去認識,認識了以後我們進一步,怎麼去把這個理論在我們生活當中去運用,這個才是我們比較重要的。那麼再下面,41:06第59卷 57:04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這個都是「染慧為性」。那麼它現在是什麼呢?緣些什麼呢?「謂緣薩迦耶見」,它這個染慧,這是種見解,見解去緣什麼?緣薩迦耶見,就是有身見,或者是邊見,或者是邪見,就這種是錯誤的,它三個當中隨便哪一個,這樣。以為這個是對的,以及「彼所依見者之蘊」,比如說第一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所緣的東西,就是我們這個五蘊對吧?他把這個五蘊看得:「哦!這個最好、這個最重要!」我們普通一般人都把看得這個最重要,現在世間人都是把這個東西看得最重要,或者是五蘊全體,或者是五蘊體當中一部分。那這個就是「見取」。下面:42:17第59卷 58:14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戒禁取」那就是染慧為性。因為我們反正要修行都要有個,這個照著戒條說,喔!這個不對的你不要去做,這個對的你該去做,戒,那麼它有它一定的原因。實際上這個戒本身錯的、根本不可靠的,所以叫「壞戒」,這個應該捨去的,以及這個戒的,遵照著這個戒條做的很多細的方式,「行狀軌則」等等,就是說這個根據這種戒條所引申出來的很多細的法則。這種錯誤的,可是我們卻執著這個以為對,跟著它去做,所以叫「身語定轉」,這種錯誤的。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所有的、錯誤的禁戒,那麼以及「緣所依之蘊」,這我們修行持戒不是要這個身體嗎?這個身體就是前面所說的有身見,以為靠了這個東西能夠淨除罪障、能夠解脫煩惱,以及我們所用的種種的方法,這個是一個根本錯誤。43:45第59卷 59:43
然後這個第三「見取」,跟第四「戒禁取」,有的時候我們稱它為,這個一個是在果上面去講,第三是果,第四因,這個下一堂課我會給大家再說一下。好,那麼這一堂課就簡單地到這地方。44:11第60卷 00:03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七十一頁,繼續昨天講「正明煩惱」。那科就是共中士當中,從苦集門當中思惟,就是前面是思惟苦諦,讓我們了解生死對我們有什麼害處,當我們透過這個思惟,了解這個害處,然後不但了解,而痛切地感受到,因此決心要跳出來。那麼要找它的原因何在,因此進一步就思惟這個集諦,為什麼會使我們流轉。那麼這個當中分成三部分,說「煩惱發生」,那這個煩惱發生當中分四部分,第一個就是「正明煩惱」,把這個煩惱的特徵,也就是煩惱的這個體相,從總的、從別的去了知、去認識。45:49第60卷 01:40
這裡最重要的一點,要了解這個絕對不是個文字。平常我們做任何東西說這個是好東西,然後我畫一個圖,這個名字叫什麼,你不一定真正得到好處,然後你必須親自找到、嚐到,那你才知道。嚐到只是嚐到它的味道,如何能夠你吸收消化,使你產生真正的功效,這個才是。同樣現在我們學這個文字名相上那是最粗淺的,只是引起我們一個希望好樂:噢,原來有這樣的東西啊!實際上那個是我們得到了沒有?沒有得到!真的知道了?不知道,不知道!這一點是我們必須應該認識的。我們現在世間的學問,都是知道了文字以後,還需要實際上去工作,獲得經驗,何況現在更深一層的。因此眼前講這個苦集是真正學佛的佛弟子,我們必須透過這個所學的文字,而一步一步深入的。這個時候的師、友絕端重要,沒有這個,那我們無法認識正確的佛法。所以這兩天講也講得慢一點,講完了以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學很認真地思惟、觀察。47:55第60卷 03:46
那現在我們繼續地講,這個別相當中「見」那一部分,那麼今天就把那個「戒禁取」再說一下。這個戒禁取就是戒,就是我們持的戒,那為什麼這地方叫壞戒、可捨之戒呢?這個戒,就是我們希望得到一個殊勝的果報,那麼事前要從因地上面去下手,這個分兩部分:不該做的不要做,該做的努力去做。那麼對不應該做的,說禁止不要去做,這個是叫禁戒取。48:46第60卷 04:38
所以這個禁戒取的特徵也就是說,平常我們不是一定要從這個講戒、定、慧,那個講說我們為解脫生死要學三無漏學?而三無漏學是從戒開始,戒不僅僅是這個行相,還要了解為什麼持戒,這樣,那麼這個就是解脫生死的正因,這個是最究竟、最殊勝。萬一這一點把握不準,那麼其他的,其實這個戒並不是正確的,所以是可壞的、不應該取的、應該可捨的,你對這個執著,這個才是禁戒取。其他普通一般的禁忌什麼等等,而且這種禁忌你也不會覺得......小小的、隨隨便便的,這種情況我們不一定放在那個禁戒取裡面。這個是放在後面的邪見相應的,世間大家都有一種隨便的禁忌對吧?那個各式各樣的,這個嚴格地說起來,這個不是屬於這個戒取,屬於邪見。50:07第60卷 05:59
那因此這個這一條戒禁取跟前面的見取,另外一個名字,前面這個叫「非果計果」,這一條「非因計因」,這樣。前面不是說,我們執著這些東西以為最殊勝嗎?執著這個見解以為最殊勝嗎?就是這種見解跟見解所依的這個蘊體,以為這個最正確、最對,這個實際上不是正確的果。那然後要達到這個果,我們必定要修,譬如我們在佛法說要達到什麼果,才是真正正確的、殊勝的呢?至少要羅漢果,羅漢果以上,這樣;然後要達到這個一定要修戒、定、慧三無漏學,這個是達到果的因。所以這個兩條是針對著這個來說,錯了!那以這個為正確的、最殊勝的,這個才是這裡的第三、第四。51:18第60卷 07:10
那麼最後一條「邪見」,邪見廣義地來說除了上面的四見以外的,所有的對一切事理不正確的認識,不管是對色法、心法,都屬於這個邪見。可是這個裡面真正最重要的,那下面幾個特徵:51:40第60卷 07:32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
這個,那麼沒有前世、沒有後世。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實際上真正說起來,我們也可以說這個因果的必然關係,有的時候說謗因、謗果、謗作用。在我們前面共下士講這個十惡業的時候,有一個叫邪見,還是叫愚癡,我忘記掉了,那就謗因、謗果;因就是前面造作的那些業的因,會感得未來的果報,這個通常所謂前世,然後感得後面。所以前後世相續有這樣業的因,產生這樣的功效,它現在都沒有,這樣。因此這個是一個錯誤的見解。那麼為什麼從前世到後世,這有什麼關係呢?說我們造了這個業,這個業一定會感得這個果報,這個相互之間的必然關係。那它現在這種錯誤的見解,就否定它、毀謗它。53:06第60卷 08:58
那麼既然這樣的話,說那個東西怎麼來的呢?有一些外道就說這個天這樣,或者是有一種什麼的特徵叫「勝性」。所以這個上面說「或計自在」,「自在」就是大自在天,就是我們世間的一切東西,是大自在天造的。或者還有一種,像印度當年六師外道,說本身有這種特性,這個最真正最殊勝的,它會在什麼情況之下會產生這樣的作用,生起這些東西來。所以如果我們把這個推廣,除了佛法以外,現在我們所有的各式各樣的,都從這個地方很清楚、明白地了解。那麼這個是邪見,這個同樣都是染慧為性。54:00第60卷 09:51
那總上面這幾樣:54:02第60卷 09:54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大師就是說這個根據現在這個分類方法,把那個煩惱分成功這樣的十個各別的行相,是根據上面這幾個論來說明的。54:29第60卷 10:21
那麼這個就是屬於煩惱的特徵,或者我們煩惱的體相,這個是對我們最最重要的。如果這個而不認識,那其他不談,因為將來我們真正要對治、要消滅的就是這個,就像我們說我們要去消滅一個敵人,敵人什麼樣子?不知道!這個你怎麼去消滅敵人呢?那現在這個煩惱在哪裡呢?就是我們內心起心動念,因此這個是為什麼叫內明——這裡面了解這個錯的,然後它既然錯的,怎麼會生起?它有什麼害處?那我們怎麼去對治它?這個就是這個地方最重要的,我們學佛最重要、最重要的要學的。了解了這個對治自己,這是「自利」;因為自己能夠解決了,看見別人,同情別人,推己及人,那幫助別人,這是「利他」。所以離開了這個,那整個的佛法不管是你小乘、大乘,沒有了。那現在了解了這個體性以後,他說:它怎麼生起的?55:42第60卷 11:33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怎麼生起來的呢?那這個裡邊有兩種說法。那麼這個為什麼要兩種說法?因為佛教佛在世當然一定一味沒有問題,後來把這個理論要說明的時候有不同的傳承。當然這個不同的傳承,我們先不必說它是非好壞,這個不是是非好壞問題,那他們這種觀察的角度,以及幫助眾生的類別不同,所以自然而然產生不同的說明。那我們這兩點都了解,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將來過程當中應該了解的,力量弱就取其中相應的一種,那麼漸漸地從這個地方得到了根本,再推廣應該所有的都知道。所以哪兩類呢?56:41第60卷 12:33
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闇,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起執蛇之覺。
因為這個是煩惱的根本,有的說兩個是同一個,有的人說是兩個不一樣的。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大師說:假定說薩迦耶見跟無明是不一樣的——「無明」就是對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薩迦耶見」就是昨天講的那個壞聚見。那麼他舉一個比喻來說明,就譬如說有一條繩子盤在地上,那個盤在地上的繩子,看樣子有點像蛇。當然如果你眼睛很好,天光很亮,你看得很清楚。那假定說那天慢慢地黑了、曚曚的,所以那個時候你看不清楚,於是把它誤解,以為這是蛇,然後你內心當中就起恐怖。57:41第60卷 13:34
所以這個例子要說明什麼呢?就是說因為我們無明,不明白事實的真相,使得我們不能很清楚地,57:53第60卷 13:45
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闇誤蘊為我,從此發生諸餘煩惱。
這個解釋。那是說因為內心當中由於這種障礙,實際上這個也是習氣,就是以前無始以來的,簡單地來說,將來深細的我們慢慢地一面會去觀察。現在我們先不必談其他的,我們昨天曾經談過一個標籤問題,說跟人家貼標籤。其實我們想一想看,在座的哪一位,除了你是佛以外,你哪有一位你不給人家貼標籤的,你有沒有?你看見任何人你會不會對他有個概念,對任何東西你會不會有個概念?你這個概念不外三種:第一個你覺得:嗯,這個人很好;或者你覺得這個人很不好;或者你也說不上來,可是你腦筋當中對他就是一片模糊,這個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無始以來的積累的這個習氣。59:04第60卷 14:56
那通常情況之下,對事實的真相我們看不清楚,因此這種狀態當中,我們稱它為什麼?有很多名字,這個最根本的地方就是「無明闇障」,這是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每個人大家都有的,被這個東西覆蓋,就平常我們說我們看見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投射,什麼的投射?就是我們無明的投射。真正我們要了解的就是了解這個,平常我們看不見,倒是當我們人與人之間被人家這樣地誤解了以後,那個時候還不了解,如果我們真正反省的,原來我自己也是一樣,我們就在這地方轉。59:52第60卷 15:44
所以因由於看不見事情的真相,那麼發生什麼情況呢?平常對我們最親切的就是我們這個身體,身體,那麼這個身體,於是看不清楚以為這個上頭有一個「我」。所以這個兩點:第一個對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這個是無明;然後這個看不清楚,對我們這個五蘊身體上面執著一個「我」,這個是薩迦耶見。因為執著一個我,那其他的東西,我的嘛,當然跟我相應,我就歡喜;跟我不相應,我就起瞋,所以一切的煩惱從這個上面根本產生。所以這個地方我執,或者有身見、無明,這些都是煩惱的根本。那當然下面會再來說明,到另外一個地方,從十二緣起門當中,他會更進一步地來講這個對治,那這裡就不細說。那麼另外一種呢?1:01:06第60卷 16:57
如許彼二為一,
說這兩個東西就是一樣,那是什麼呢?1:01:10第60卷 17:02
即薩迦耶見為煩惱根本。此復由其薩迦耶見,執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別。
「薩迦耶見」就是有身見,執著「我」。然後於是既然有「我」,就有「他」了,我是從他上面判別出來的。所以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那個很明顯,不管你什麼起心動念,這個是平常我們要真正要去觀察的。講道理容易,為什麼我們平常的時候要研討呢?就是對境的時候,自己細細地去觀察一下。這個要下真功夫哦!而且要很努力地去皈依、去祈求。一開頭要想全部精神放在這個上面,不可能的!所以諸位也許有人說:「我一開頭就有。」那是諸位的善根,已經修習了多少世了。所以為什麼我們真正進去的時候,先把這個所緣的心——緣我、緣什麼的,就去皈依三寶,了解三寶的功德,那個都是共下士部分已講,那這裡不細說。那麼說判自他,1:02:27第60卷 18:18
如是分已,貪著自黨,瞋恚他品,緣我高舉,執我常斷,於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為第一。如是便於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諦,三寶等法,邪見謂無,或復生疑,為有為無,是耶非耶?
這個。既然一有了這個東西以後,那自然而然就說我、你分開來了。那麼對自己的嘛,貪著、會難捨,那就貪;然後對別的,或者違背自己的,就起瞋,這兩樣東西。然後因為有我,所以我嘛自然高,這個就是慢。然後從我上面講這個我是常、是斷,那就是前面的邊執見。然後「於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為第一」,這個就是前面所說的見取跟禁戒取。1:03:42第60卷 19:34
同樣的,由於這個錯誤,所以對於佛開示沒有實際上真我這個道理,以及所說的——那麼既然沒有我,那到底我們現在的發生的這種事情是什麼呢?原來這個就是前面造了業,感得個果,業、果這個因果相應的、輾轉的、流轉的狀態。所以這個流轉的狀態,我們稱它為就是前面流轉的苦、集諦,如果你了解了道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還滅諦,四諦。那唯一的能夠告訴我們,如法地告訴我們的是大師、正確的方法、修習的僧,那這個就是四諦、三寶。然後這是正確的,我們偏偏因為他告訴我們的是無我,我們卻執著這個我,跟我們不相應,所以我們就否定它,那這個邪見,或者對它生疑。1:04:50第60卷 20:41
所以因此這麼一來的話,只要這個無明、薩迦耶見兩個生起了,這個無明、薩迦耶見生起了,這個根本,或者兩個是許為一、兩個許為異,所有的其他的貪、瞋、癡、慢,種種煩惱都生起來了,這個就是它生起的次第。因此我們要了解,為什麼說佛真正的最重要的中心,講的什麼?空。空並不是沒有哦!就是性空緣起。他真正指出來的道理,就是講我,我們學佛的佛弟子這最精要的部分,我們必須應該認識的。現在這個時候末法,我們大家都忽視了這個,這是對我們一個可以說學佛最最遺憾的,也可以最荒唐、可惜的一件事情!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除了這個說明以外,1:05:47第60卷 21:38
如《釋量》云:
它如《釋量論》,大師既解釋以後還要引證,從另外一本論上面。那麼引《釋量論》另外有一個,因為它是不同的派別,不同的牽涉的方法。也就是說不管是你從哪一個傳承來說,它一定都是說的內涵是一樣的,這樣使得我們所了解的所有的,不管是什麼宗派沒關係,但是所講的內容一定是一樣,因此你走到的結果,當然也是一樣。看:1:06:18第60卷 22:10
「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一有了「我」,這個我裡面就有兩樣東西——無明、薩迦耶見就有了。然後有了我,就自他分別,對我的執著、對別人的瞋,貪、瞋就生起來了。貪、瞋、癡、無明這些,與此係屬的所有的前面,這個就生起的它的次第。1:06:51第60卷 22:43
那麼對煩惱的特徵了解了,怎麼生起知道了,那麼再下面——生起的原因。那這裡有一個問題哦,前面不是說生起的根本是「我」嗎?那不是個原因嗎?它為什麼還要說生起原因?這裡我們要知道,這個有粗、細兩個,最細的根本是無明,但是我們眼前正要對治的就是這個地方。翻到一百七十二頁上面,也就是說不是無明是根本嗎?那為什麼會有無明呢?對這個無明或者薩迦耶見,那為什麼有薩迦耶見呢?那我們現在從我們眼前的行相上面去了解了,然後從這個上面一步一步反推回去,那我們就能夠找到。這個也就是《廣論》最殊勝的地方,我們並不是一口氣能夠把最徹底究竟的了解,說我們了解了正確的,那麼跟我們相應的地方,只要我們一步一步慢慢地照著這個次第反溯回去,那自然它根本可以解決。現在我們看:1:08:18第60卷 24:09
第三能生煩惱之因分六。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
它那個「能生煩惱」,這個地方分六點。當然這個也是不同的分法,有的地方,比如說《瑜伽師地論》曾經說分三個原因:所依、所緣、助伴,說除了這兩個以外,還有其他的相關的、相應的,列在那個助伴當中。那麼《華嚴經》上面說:所依、所緣、串習、思惟分四種。那這個地方分得更詳細一點,那麼這個下面一個一個來解釋一下。1:09:05第60卷 24:56
「所依」,他說煩惱從哪裡、根本從哪裡開始的?就是「煩惱之隨眠」,這個隨眠我們有的時候稱它為種子。這個東西像個種子一樣,它以後它自然而然到那時候會生起的。這個煩惱是由以前的煩惱,然後以前我們造了煩惱以後,這個煩惱有個勢力會留下來,留下來會以後一到這個境界的話,它像種子一樣生起來的。所以這個隨眠有的時候我們稱它為種子,有的時候稱它為業習氣。這個東西不經過對治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任何一個人,我們生活當中一定有我們相應的這種習氣去看事情。從小天生來這個小孩子,剛剛出娘胎他就會知道吃奶,他沒人教他,這樣,很多事情,這樣,這個原因就是這裡。就是我們仔細去觀察,有很多東西,同樣的,我們說同樣一個家庭、同樣一個父母,同樣一個什麼,可是個性不太一樣,同樣受教育,為什麼?因為他這個隨眠不一樣。那麼然後單單這個隨眠,不是,還要一樣東西——「所緣」。當那個心對境的時候我們說,說對那個境「順生煩惱境界現前」,這兩樣東西最主要的,緣起之法。1:10:39第60卷 26:30
那其他的呢,後面或者像《瑜伽師地論》這地方「助伴」,還有相關的;那麼關於那個助伴部分,下面分成功這個四點:1:10:49第60卷 26:41
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言教者,謂聽聞邪法。
那就是你心對境的時候,有的時候直截了當對境,但是一般來這真正的整體來說,就是說你這一生從小長大,有一個環境,周圍的人對你是有絕對影響的,所以這個就是所親近之人,從我們家庭當中,父母、兄弟姐妹開始,到學校、社會。那麼這些人有意無意之間,他的行為,以及他告訴我們的那個,我們所學的,所以這個地方就分這個「猥雜、言教」。1:11:39第60卷 27:32
在這裡要注意!我們真正修學佛法,這個隨眠是宿生帶來的,完全莫可奈何,也無從改變,因為它是個種子嘛。還有呢,第二所緣,順生煩惱的境界,這是宿業感得的,我們也無從動起。真正重要的就是下面這兩樣東西,下面這兩樣,應該說四樣,就是這個是我們親近的人,說他告訴我們的這些道理,我們真正能夠選擇的這是一部分。這個一部分,屬於說外面來的,那所以「言教」是聽聞的邪法。那當然現在這「猥雜」,是親近的人是糟糕的,反過來說我們親近的人好的呢?那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的——親近善知識、善友。如果親近善知識、善友的話,那不是生煩惱的因,是生對治煩惱的因,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平常我們修學佛道的同學,對我們所處的環境跟人,那是絕端重要的基本要則。那以及從他那裡聽到些什麼,「順生煩惱」,聽到的邪法;我們要了解了對治煩惱,聽見的應該是正法。那下面第五、第六:1:13:18第60卷 29:10
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這個五、六純粹屬於裡邊的,「串習」就是自己的習慣。現在這個地方生煩惱是串習什麼?串習煩惱。那這個也是莫可奈何,以前習慣了,可是來得及,我們如果現在努力的話,現在努力不斷地串習的話,將來就產生這個如理思惟正法的串習力量,那就不是生煩惱,而是對治煩惱。所以我們現在這地方一切的講學、研討、論辯所做的事情,都是從這個上面要串習這個好的。那麼「作意」,作意的話就是我們思惟,我們要如理去思惟,而不是「妄增益」。1:14:23第60卷 30:16
道理嘛這個想比較簡單,而真正重要的,我們就把我們現在這個上面所學的,以及周圍的一些,說我們平常的除了這個研討以外,還有些什麼,平常我們有的同學歡喜看書,這裡真正重要的,看閒書也是一個習慣。我們要懂得對我們真的有幫助的,看了,停下來好好地思惟去觀察,觀察了以後要去皈依、懺悔。那我們雖然看得少,但是對我們有絕對的好處,要不然看了很多的書的話,那個壞習慣是越來越多,對我們沒什麼價值。那麼這個最後一個,指「煩惱過患」。1:15:17第60卷 31:08
第四過患者。謂煩惱纔生,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不間斷。
這個東西一生起來,它第一件事情「令心雜染」。這個心、我們的心,就是識,或者是識體,認識作用,它本身就有一種力量,這是一種能力,這個無所謂好、壞。通常我們說它有自性分別的能力,這個心識,這樣,這個沒有什麼好壞的。可是我們這種思惟分別的能力,這個所思惟分別的能力,所觀察的出來的量,我們稱這個量叫作現量,這是正確的。1:16:10第60卷 32:01
我們平常在煩惱當中,這個生起來的是什麼行相呢?那就是雜染的。所以這個一生起來,那心就跟著糟糕、染污掉!那麼這個雜染,實際上前面就是說「不寂靜相」,這兩個東西連在一塊兒的。然後這個心所觀察的對象呢?所緣對象呢?錯了、看錯了!因為不但是如此,不但看錯,為什麼會看錯?因為我們以前有錯誤的習氣,由於這個習氣使我們看錯。現在看錯了,又把我們的習氣又再增長,「堅固隨眠」。它這個輾轉是惡性循環,永無了期,這個才是我們最需要認知而努力對治的。因此對這個同類的煩惱,啊!不間斷,我們不知不覺當中都在這個裡邊,這個是煩惱。由於這樣煩惱,那麻煩來了,什麼煩惱呢?對自己、對他:1:17:19第60卷 33:11
於自於他於俱損害,
或者傷害自己,或者傷害別人,或者兩方面都傷害。這個是對現在廣度來說,然後對前後呢?1:17:34第60卷 33:26
於現於後於俱生罪,
現在有罪,後來有罪,現在、後來有罪。這個罪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1:17:47第60卷 33:38
領受苦憂感生等苦。
身上感受到的苦,心裡面的憂惱,還有更糟糕的是會感得生生相續,永遠繼續下去。這個苦、憂本身屬於苦苦、壞苦的,「感生等苦」這未來,這是行苦相關的,就會這樣地輾轉地增上。1:18:17第60卷 34:09
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
我們真正希望得到的什麼呢?能夠息滅這些,這個息滅這些另外一個名字叫涅槃。但是煩惱一生就什麼?「遠離涅槃」,我們真的好東西越來越遠。一生起來就「退失善法」。這是從另外一面看,前面由於這個煩惱,壞的東西不斷增長;下面呢,好的東西,不是遠離,就是損害。所以「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1:18:52第60卷 34:43
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
平常我們內心當中,常常怕這個、怕這個,真正的原因為什麼?還是這個,這個是最最主要的根本,這樣。這個文字容易懂,我們也不必細說。下面就引經論:1:19:23第60卷 35:15
《莊嚴經論》云:「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諍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這《莊嚴經論》這個文,就是指上面說明這個。「失得未得」就是已經得到的會失去,沒得到的得不到。然後這個是對外面的物質,而內心當中生起很大的憂苦。下面:1:20:01第60卷 35:53
《入行論》亦云:「瞋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僕。
那個「瞋愛等」,那就是煩惱,煩惱這個是真正的怨敵。平常我們看見的怨家對的都是人,說現在這個怨家,既沒有手也沒有足,這個都是傷害我們的,這些它什麼都沒有。它也談不到勇敢、也談不到智慧,可是它能夠使得我們像一個下賤的佣人一樣。這個下賤的佣人在外面,現在煩惱在哪裡啊?1:20:42第60卷 36:33
安住我心中,歡樂反損我,於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
這幾句話我們應該注意!這個煩惱在我們的心目當中,我們一天到晚為它忙,結果它反而損害我們。我們自己為了要這個、要這個,是不是為這個東西?結果它在損害我們。想到了這裡,我們願意不願意為我們自己的,要增長貪心、要愛名、要愛利?就不要了!1:21:15第60卷 37:08
平常我們遇見小小的境界就不能忍耐,心裡面就:哇!晚上睡不著,要這樣......。這是錯了。我們真正不能忍的,是不能忍這個,這是為什麼經論上面一定要開示「無我」的根本原則,為什麼要講這些道理的。我們真正了解了以後:沒關係!別人來罵我,我根本不在乎,我真正要對治的、無法忍受的,就是我內心的煩惱。這是修學佛道的人,跟別人根本不一樣的。世間的人,人家來對我稍稍一點損害,或一件什麼東西,我們就給他嘀嘀咕咕鬧是非,這是我們弄錯了、弄錯了。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忍非處應呵」,而這一個內心當中的煩惱,我們才是應該跟它憤恨,應該跟它鬥!所以後面對治煩惱的時候,他特別強調與煩惱鬥,現在我們人世間往往互相鬥爭、互相是非,這是一個絕端顛倒的行為!下面說:1:22:33第60卷 38:25
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
世間就算是有敵人——如果我們了解了業以後,世間哪有敵人?你的業嘛!就算我們不了解,那就算有敵人,他來傷害我,可是他絕對不可能把我送到無間地獄去,最多把我弄死。那現在呢?1:22:59第60卷 38:50
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峯,且不留灰塵,能剎那擲我。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餘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若隨順承事,悉為作利樂,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
說這個煩惱惑敵具有非常大的力量,拿我們世間來說最大的像須彌山,這個煩惱敵遇見須彌山,它可以把它須彌山都毀掉,不留一點點,那何況其他的。所以對我來說,能夠很短的時候之內能夠就把我毀掉。而這個煩惱的敵人是不但這麼厲害,而且時間無始無終的,這是所有的其他的敵所不能比的。所以外面就算我們不了解業感,就是拿敵人的大小來比的話,那最大的敵人我們不去管,去管那些無關緊要的敵。所以後面那個精進一度上面告訴我們:對外面的東西就像什麼?就像殺死屍,我去跟敵人鬥,真正的勇士要鬥的是真正的煩惱,然後你宰一個死屍,你這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同樣的道理。1:24:35第60卷 40:26
所以下面說,普通一般這個世間的敵人,如果你真正地隨順承事他,他多少還給我們有一點好處,然後我們親近那個煩惱敵的話,反而作苦惱。這個是用不同的地方來說,不同的地方。一個就說煩惱的這個厲害,這樣;然後說它時間長短;還有比較起來,這個世間的我們看得見的外在的敵人跟我們內在的兩個比較。這不同的角度,我們去觀察思惟,然後使得我們真正地認識真正的煩惱,認識它的過患。這個都是說,1:25:32第60卷 41:24
此說過患,皆當了知。
上面用不同的方法說這個煩惱的過患,我們應該了解。現在理論上了解了,我們進一步去,要把這個理論對境的時候認清楚;認清楚了以後,要努力去思惟,要去懺悔。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下面有個祖師說:1:25:55第60卷 41:47
又如阿蘭若師云:「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
說這個祖師告訴我們,我們不是說現在知道了苦,要斷掉苦的因嗎?那必須要了解這個苦的因就是煩惱。那煩惱有什麼害處?然後因為曉得了煩惱,還主要對治它,那麼煩惱什麼樣子?所以煩惱的體相。曉得它怎麼生起,然後去對治的方法。那麼這個對治的方法,就是告訴我們思惟它的過患,所以下面說:1:26:40第60卷 42:32
由知過患,觀為過失,計為怨敵,
因為曉得它的害處、它的種種的過失,所以內心當中真正的要去對治它。譬如說我們平常假定說某人對我做了一個不利,或者說了我什麼壞話,或者損害了我,因為我感覺到這個人——我的怨家,然後我心裡老放不下。現在我們去思惟這個煩惱對我們這麼多傷害,然後我們心裡面放不下,對治,那就對了!如果我們內心當中,真正地能夠對這個煩惱放不下,一天到晚想要對治它,那就對了,這個才是我們學佛弟子最最重要的基本。反過來,1:27:29第60卷 43:21
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為怨敵,
如果不知怨敵,那我們不想對治它;不知對治它,儘管講一些道理也沒有用。因為譬如說有的時候我們在這裡聽見,說哪一個地方發生了一些災禍,我們聽起來還覺得滿高興咧,因為跟我們並沒有損害啊!這個道理是一樣。假定我們發現了:哦!是鳳山寺我們廚房裡面大火了,那我們馬上去救,因為對我們有損害,等一下如果是不去救的話,那我們中午就得餓肚子啊!所以我們必定要對這個東西,生起對我們非常強烈的過患,這是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我們就會努力地,願意去找種種的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它。1:28:21第60卷 44:13
故如《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
那就是祖師阿蘭若師來告訴我們的,要照著前面的這些道理。1:28:33第60卷 44:25
又云:「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
你真正要想了解它,必須要聽「對法」,就是論,論就是詳細地說明、解釋佛經上的很多道理。那最起碼應該聽什麼?《五蘊差別論》,五蘊,最主要的就是特別地講明《五蘊論》、《廣五蘊論》,就是說我們現在的那個色、受、想、行、識,這到底是什麼?這個東西怎麼來的?有什麼害處?主要的就是這樣。那麼學了這個論以後,能夠幫忙我們得到些什麼?這個論主要的都是解決這些問題。那現在我們不但是要學《五蘊論》,而且很認真地想學《菩提道次第廣論》,都是這個道理。那麼學了以後,1:29:36第60卷 45:28
了知根本及隨煩惱。於心相續,若貪瞋等,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須如是知。
當我們透過了這個學習,了解了這個煩惱,煩惱又分幾種:根本煩惱跟隨煩惱。根本煩惱最主要的,由於這個根本煩惱,其他的次要的都跟著來了。那這個煩惱從哪裡來的呢?在內心當中,不在外頭。所以了解了以後,當心一起來,就認識了:「哦,這個就是!這個就是!」不管是哪一個生起,就能認識。然後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與煩惱鬥!現在我們在這裡總整個的行為,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我但願我能夠學了以後好好地努力,我也願意跟各位同學策勵,我自己感覺到最難鬥的是這個,因為我們無始以來沒串習過。無始以來串習的都是外面鬥的,人家眼睛稍微動一下,我內心當中就分別,就要去忙了,可是這個對我們這麼重要的,卻很難做到。所以我們但願不斷地經過努力以後去串習這個,這個是我們真正修學佛法非常重要的。1:31:03第60卷 46:55
要做這件事情,有一樣東西,除了我們了解它的過患,決心去做的話——精進!這個到後面精進一度細講。也就是說精進的特徵並不是說你很勤勞,有很多人做壞事也很勤勞。我想這個很清楚,譬如說一個強盜搶了東西拼命逃,他不是很勤勞嗎?這個完全不是精進。精進的特徵就是要修善法,特別是善法、如理的善法,然後策勵自己的身心,真正很努力地去做,這個才是精進。所以真正要去修行,這是非常重要的。1:31:46第60卷 47:38
平常我們覺得:哎呀,很累了!你也可以到那時候躺一下、休息一下;你也可以說:啊!我很難得的機會......。所以前面這個樸窮瓦在一開頭的暇滿人身這一段當中,有這麼一段故事:他去修行,修行得很努力。那他的老師就告訴他:「哎呀!你修行得太辛苦了,休息一下。」他怎麼回答?說:「老師啊,應該的。是,照理休息一下,可是我一想到這個,我內心當中就覺得無法停止了,就不斷地推進。」這個他是已經修行了,產生了一個串習的力量。我們現在不是,這樣稍微忙了一點,覺得:哎呀,今天已經很累了!稍微遇見什麼情況,就躺下來,那就休息了;碰到一點小小的因緣,我們就跟人家去聊天了。對非善法我們很容易沾上;修善法,我們總有藉口擋住我們。這個地方就是後面講精進一度的時候會說,那這裡隨便提一下,但願我們能夠隨分隨力、盡心盡力地能夠做多少就算多少。1:33:00第60卷 48:53
譬如說現在他們小孩子,剛剛來的時候他們背書很辛苦、他們寫字很辛苦,那怎麼辦呢?就靠著外面的環境逼著他。有很多人他自己就願意有很多人逼,他如果對這個逼反抗、不願意,那怎麼都不能進步。那個時候如果說大環境也如此,他弄得也沒辦法,慢慢、慢慢、慢慢習慣了,他到後來做的也做對了。所以如果說自己不能很強有力地串習,那麼那個時候周圍的環境就很重要!我想在座的或者我自己,或者我們看見他們預科班的同學,從他們的背書、寫字上面就很明白。有一部分同學他們懂得自治能力的,這個宿生有善根;有一部分,不一定!他就是在這個裡邊,你剛開始好像拖拖拉拉,可是因為這個環境就是這樣,漸漸、漸漸他都一個個都走上去了。所以不管哪一個地方,我們都可以體會得到,為什麼皈依的三寶,那個環境對我們的絕端的重要!這裡順便一提。1:34:15第60卷 50:07
那再下面,上面那個就是這個「煩惱發生之理」當中第一科,那個「正明煩惱」。這個裡邊分煩惱的體相,然後煩惱的次第、生起的原因跟過患。那麼對這個煩惱這樣發生,煩惱特徵跟發生的原因曉得了以後,那麼進一步來說,它怎麼會集業的呢?這個煩惱怎麼會集業?「集」就是集諦當中的集,這個集的根本的意趣,它就是招聚。就是把那個這些東西集起來,把那個煩惱,業、煩惱集起來,然後使得我們會能夠更集了這個惑、業以後,使我們能夠在生死輪迴當中,相續生起同樣的後面的這個果,這樣。這個所謂集,集的特徵。那現在這個業煩惱是怎麼集業的呢?所以它也下面分兩部分:「正明所集之業」以及「如何集業之理」。那麼第一個,所集的業是什麼。1:35:46第60卷 51:38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一正明所集之業,二如何集業之理。初中分二:一思業,二思已業。 今初
這個業自己本身,業的自性、業的特徵是什麼?業就是一種造作。這個業或者經論上面有這麼解說「若法生時,造作相起」,換句話說它就是個造作的力量。那麼現在這個造作從哪裡呢?就是我們思心所,這是個造作的根本。所以,1:36:16第60卷 52:07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
思就是造作。1:36:21第60卷 52:12
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
這個是《集論》上面的話。下面解釋:1:36:32第60卷 52:24
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
說內心當中,這是心,我們稱它為心跟心所,或者心王跟心所。心是心的本體,它有一種作用,這個作用就是心所。跟它自己相應的,它這個有一種力量,這一種力量使得心會動。然後幹什麼呢?去造種種的意業,這個就是思,或者前面所說的業。1:37:15第60卷 53:06
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
那這個業,它有兩種:有一個心本身;還有由於這個心本身的造作,跟著身、語就也會去造作。那麼下面引:1:37:41第60卷 53:32
《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
說「業」是什麼呢?「思」,就是業自己本身就是那個思,我們給它一個名字這個叫作業,這個叫作思,就是內心當中有造作的力量;以及由於這個內心的造作而——「彼」就是思,由於這個造作,而生起的跟它相關的造作,所以「思」就是意業,「彼起」就是身語業。1:38:15第60卷 54:07
通常我們把思,有另外一個分別的方法,根據這個思的作用分成三種:第一個思叫「審慮思」、第二個叫「決定思」、第三個叫「動發思」。審慮思就是內心當中它一動,觸境的時候它自己就動腦筋了。這個我想我們不必去講文字,我們都會體會得到,這個純粹是內心當中——思心所,換句話說它一個造作的力量、心理。那麼想過了以後,那我下面決定:「嗯!我應該怎麼辦?」譬如我隨便看見一個東西,有的時候看見:欸,這個很好,那我要動腦筋獲得;有時候覺得不好,我就想辦法排斥;有的時候看看也無所謂,就讓它去。所以我們不外這幾種狀態,當審慮了以後,就會決定,或者你要取是貪、排斥是瞋、或者是癡。然後下面緊跟著動發,身、語就決定了。所以這個審慮思通常是屬於什麼啊?思業。決定跟動發,屬於思已業。我們現在不必從文字上面談不同的分類,最重要的它之所以要分類的,就是讓我們便於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我們自己的內心,這個一點是最重要的。下面,1:39:52第60卷 55:44
於身語業分為二種,
身業跟語業,又分為二種。1:39:57第60卷 55:49
有表、無表。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為與身語表俱轉之思,
那這種我們不去細說它,「有表」就是可以表示;跟無表的,那麼實際上真正說,這個什麼叫「無表」呢?那簡單地說一下。比如說我現在隨便腦筋當中想,想了一下,那我就決定要做一件什麼事情了——或者我歡喜這個東西,我把它拿來;我不歡喜這個東西,把它丟掉,這個外表是不是很明顯地看得出來的?這個叫有表色。1:40:36第60卷 56:27
做完了以後,事情做過了,做過了你也看不見了,可是下面有一個影響力量,這樣。現在我們就想想,你看見一個東西,你想去拿它,或者不想,可是你實際上沒有這個行為,過去掉了,這是一種;還有一個,你看見這個東西,你想去拿它,你也拿了;或者你不想要這個東西,你想辦法把它弄走,你也採取這個行動弄走了。那我們現在說這樣,你把它拿了,過了一下,這個事情已經過去了,那是不是我們內心當中會有一個影響力量留下來?凡是你拿過的東西,或者你做過的任何事情,對你內心當中就有一個,或者你現在還緊跟著想這件事情。或者你拿過了你就忘記掉了,等一下你再跑到這地方,你想起:欸,我前面以前拿過這個東西。或者當你看見這種東西,你會想:嗯,我做過這個。那事情已經過去了,為什麼再碰到這個事情使你會想起?因為它有一個業,這個業叫作「無表」,沒辦法表達的,也不在外表可以看得見的,但是卻有一種力量,只要你有這個行為就有一種力量。1:41:59第60卷 57:51
我們最簡單的,關於有表、無表這地方了解就可以。它對於深的很多地方,那個有很多地方就告訴我們「無表」,譬如說我們的戒體。我們的戒體,受戒的時候也是一樣,表、無表。我們登壇作法種種,那個是表;這個表的業過去了以後,剩下來內心當中留下來的影子,就是無表業。惡法、善法都是,那我們簡單地了解這個。1:42:33第60卷 58:25
所以它至於說這個各個部派說法不一樣,有很多人說這個色法,有很多人說是心法,那麼現在這裡是婆沙師說這是色法,世親論師不接受這個看法,說這個是與身語俱轉的思,是心法。1:42:56第60卷 58:47
故二種業俱說為思。
那哪二種業呢?表業、無表業。雖然可以外面可以看得見的,但是說這個身業、語業這兩種,表業、無表業都是。1:43:13第60卷 59:04
總業有三,謂善,不善,無記,
那是另外,就是從另外一個分別。1:43:20第60卷 59:12
此說初二。
是善業、不善業。那麼為什麼無記業不講呢?無記也是個業噢!可是現在為什麼最主要的是感流轉生死,這個無記的業它在流轉生死當中,並不是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們先把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把握住了,其次的一步一步地深入。1:43:49第60卷 59:41
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有漏。
現在這裡告訴我們的,善業當中的有漏業。善業當中有有漏、無漏,把這個有漏的去掉了,那得到的就是無漏,這就是我們需要的。1:44:05第60卷 59:56
其中復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
現在我們這裡講這個集業,那個都是什麼?聖人沒有這些的,雖然也有業,但是這地方是指凡夫,也就是這地方叫「異生」。1:44:29第60卷 1:00:21
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
那這個簡單地說明一下就可以了。「不善業」就是惡業,或者叫非福業。那麼「善業」呢?就是欲界、欲界以上的色界、無色界。那麼這個色界、無色界,我們稱它為不動業,這個雖然是善,但是有漏的。那下面,引那個《俱舍論》上面的說明,所謂「福」,因為福業跟這個不動業兩個的對比來說,福業指的是什麼?那麼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對吧?那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1:45:31第61卷 00:04
現在請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七十三頁,我們繼續下去。上面就是講這個「集業之理」,是這個在集諦流轉生死當中,第一個是煩惱怎麼發生;第二個,那怎麼由煩惱而集業,現在就是講這部分。這部分是現在講的是,說明讓我們了解所集的業,那麼這個裡面,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集」是什麼?集就是造作,是我們心裡面一種力量,思心所造作,由於這個力量,然後身口也跟著它造作種種的行為,這個就是業,就是造作。那麼造些什麼業呢?它這個造作的業有很多種,那現在這個地方總說有表、無表,然後這個是從各個部派不同的說法,昨天講過。1:47:06第61卷 01:37
總之這裡來說的就是「總業有三」,那這個部分已經講過了,「三」就是善、不善、無記;那麼然後這個無記不算、不談,只講善、不善;那麼善當中有:有漏、無漏,無漏不談,談有漏。那為什麼這個善、不善、無記,無記不算;而善當中有漏、無漏,無漏又不算呢?因為這裡本身是講的是什麼啊?流轉生死的因是集,這個無記並不會引發流轉生死;聖人的無漏業,也不是流轉生死業,所以這個不在這裡。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為什麼單單說這個。1:48:00第61卷 02:32
那現在我們就看,這個三業當中善、不善,不善看那個文哦:「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那就是不善的,有的時候我們叫惡業。那麼福業當中,又有分幾種,說欲界所攝的善業;跟不動業,不動業就是色界、無色界所攝的有漏善業。這個分類方法。那就下面就引證《俱舍論》所說的,「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是欲界的善業,「不動從上起」,再向上。那為什麼稱它為不動業呢?下面解釋:1:48:50第61卷 03:22
何故名為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於天身成熟之業,有於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
那麼這個欲界當中,譬如說你造了業,那造了業以後,假定說造的業應該感得天,那屬於欲界天,但是他最後可能會變成功不到天當中。所以它真正成熟的時候,造的業是天的,可是臨死的時候會改變,這個造了業那個果可能有改變。那麼上界的,上界就是色界、無色界,1:49:39第61卷 04:10
如是上界,應於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於餘熟,故名不動。
這個文字很容易了解,所以稱它為不動業。那麼這個下面,就引這個《俱舍》來說明。1:49:59第61卷 04:30
《俱舍論》云:「由於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所以稱它為不動業。那麼這個就是讓我們了解、明瞭所集的業。第二,它這個業是怎麼來集起的呢?請翻過來:1:50:18第61卷 04:49
第二集業之理者。總諸聖者,於諸善業發生增長。(總的。這個)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
那麼現在這地方講那個集聚輪迴當中生死的業,講這個。那聖者他也會,但是他雖然還是有業,但是他不會再造集聚生死的這個業,所以這個特別地說明一下。那麼下面會詳細地說明,我們先看文。說這個業,談到這裡下面說「於諸善業發生增長」。我們回想一下,在下士的時候所講的業感不感果,它感果有一個條件——作已增長是感果的,作而不增長不感果的。那個「作了增長」這個業,這地方我們稱它為集,集諦所攝,因為真正的這個集諦最主要的告訴我們,也就是集的作用是什麼呢?它會讓,由於這個煩惱、業,由於這個會讓我們流轉生死的。那麼現在要告訴我們這個行相,所以哪一類是不屬於這個的,他為什麼能夠超出?以及為什麼我們造了增長會流轉?讓我們認識,認識了以後,那個時候讓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去對治,這是它真實的原因。1:52:28第61卷 07:00
所以我們現在真正地要想照著《廣論》去學,這是個最主要的原因。如果超越了這個去忙的話,我們通常給它一個名字叫戲論。在阿底峽尊者的傳承當中,他還特別註明這件事情,我們生死輪迴當中,有暇身非常難得,這個生死輪迴是對我們這麼嚴重,我們全力放進去做,做對了,勉強可以;如果你稍微浪費一點的話,那即使我們有機會接觸了佛法,對我們沒有什麼益處。所以當我們談到這裡的時候,我但願每一位同學,把這個基本的概念常常策勵自己,否則我們有很多意見的,比如這樣想、那樣想一大堆意見,那請問:現在這種意見對我們究竟有沒有幫助?不到這裡來也不談這個,世間本來就是這樣嘛,大家都是空忙嘛,你去談去好了!不管你怎麼弄法。跑到這裡來的目標如果我們忘記掉,那對自己來說對不起自己,對別人來說是破壞別人、傷害別人,那個自損、損人的事情,那個輾轉對我們是非常嚴重的!所以透過這幾種道理,但願我們每一位同學很認真地自己策勵自己。1:53:57第61卷 08:28
現在我們下面看哦!這個造了這個善業,因為像聖者也造了這個前面說過的,他也會造了這個,造集這個「發生增長」,就是集諦所攝的種種業,它會感生死的。那麼這個預流、一來就是聖者,小乘的初果、二果;初果我們稱叫預流果,二果是一來果,三果是不還,四果就是阿羅漢。他們這個初果、二果這些聖者,也有造不善業,這個為什麼造不善業?他有的時候習氣使然,但是他一定不會集聚這個善趣、惡趣的引生死業,這個我們要了解。那引業,這個引業是由於這個業,使我們會在生死輪迴當中輪轉的這種業,聖者一定不造。那為什麼原因?他下面會講,這裡先說。造這個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由於無明,對於事實的真相看不見。我們對於「我」,前面說的薩迦耶見、有身見,所以執著這個東西,以為有一個「我」,他無明是正破這個東西——見到沒有。既然見到沒有的話,那根本沒有了,他就不會再造集流轉生死的引業,這個是它的原因。那下面所以引那個1:55:48第61卷 10:19
《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
他引那個《中觀論》上面說,生死的根本在行,也就是說所以在生死為什麼?行就是業,有了業,他一定會感生死輪迴的果,也就是集,他一定會感生死輪迴當中的果,流轉生死,感苦。所以真正的有智慧的人,不會做這個。我們常常有的時候自命為聰明,看這個事情、看那個,真正的智者是看這些事情,這樣。只要我們還在造這個,那個就是一個愚癡者,這是到這裡來判別愚癡的,跟別地方不一樣。不是你腦筋靈一點,你看這個事情,覺得如此如此、如何如何,那這個是世間的愚、智的標準,學佛法的愚、智的標準根本在這個上頭。1:56:58第61卷 11:30
所有只要造這個就是愚者,換句話說愚者就是造這個,為什麼說是這樣呢?因為他並沒有正確的智慧,能夠見到真正的事實的真相。說「非智」,見不到這個真正的真相。那麼這個地方的「性」是什麼啊?一切事情的真相就是性空,本性是空,唯由是緣起有,它最最主要的就這個。1:57:31第61卷 12:04
世親論師亦云:
那麼也說:1:57:36第61卷 12:08
「見諦無能引。」
這引兩個不同的,這個《中觀論》那就是龍樹菩薩造的,通常我們說這是一個傳承,深見派的傳承,世親菩薩那是廣行派的傳承。所以他同樣引這個,不管是深見、廣行,只要是正確的傳承,對這個道理是確定不疑,而且不會有任何其他的意見。1:58:04第61卷 12:36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
那這就說了,這樣。所以真正能夠造引生死的業,這一定是什麼啊?一定是凡夫,凡夫還在這個補特伽羅——補特伽羅什麼?就是我們說眾生、人,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每一個人,就是我們具有這個五取蘊的這一個凡夫,在生死輪迴當中,從這一生轉到這一生,我們在這個上面哪,是執著以為有一個「我」。為什麼會執著呢?因為無明。所以只要這個東西還沒破,那麼就會造。下面,1:58:56第61卷 13:27
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就說明了。一旦真正證得了,親自現證了無我——那個是真實的,雖然這個時候,他還有生死輪迴當中的業增上,還會受生,但他不會再造。所以說預流果的聖者,他已經見了,但他還可能這一生不現證,乃至於預流果的聖者還可以輪迴當中再來七生;一來果的聖者還會來一生,這樣。那這個雖然還在輪迴當中,因為業煩惱它這個餘勢還在,雖然弱,他還會來,但他不會新造。他下面說:1:59:50第61卷 14:21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那麼雖然這個預流、一來,他這個業還沒有完全能夠斷掉,可是的確他已經現證無我,這個業雖然有,可是他有能力,可以制止它,那個是《瑜伽師地論》上面說的。因此了解了這個特點,我們曉得能夠在生死輪迴當中造業的,這一定是什麼?說「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那個凡夫。2:00:49第61卷 15:21
那這個也就是說,在我們修道的過程當中,就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是真正見到無我真相的叫見道。那麼這見道之前,就是去如理去修持,先積聚資糧;積聚資糧,然後以定慧真實看那個空性。所謂那個看空性就「煖、頂、忍、世第一」,一共這個加行位上有四個。「煖」,就是漸漸地、漸漸地有一點樣子了;「頂」,再達到最高;然後「忍」的話,那個功夫加深;到最後「世第一法」,就是以世間來說最高了,再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世間第一個,它世第一法一剎那以後就見道了,這樣。換句話說,凡夫位上面最高的就是高到這個地方,那再超過就聖者。所以這一個聖者是不會感得引生死的業,那麼因此這個地方是說,就是這個向下去的這些凡夫,他還會造。再看下面一段:2:02:09第61卷 16:40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
他下面主要的就是講集,集些什麼業。那現在我們也了解了,原來造集這個業是由於對事實的真相看不見,所謂「無明薩迦耶見」,所以我們在這個補特伽羅上面執著一個我;我、我所,被這個東西而自在,一天到晚被這個業煩惱習氣所推,那麼透過身口意去造種種的業。現在分:「殺等不善」,如果說造這個業是造不善業,那麼集的是非福業。反過來,2:03:01第61卷 17:32
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
下面就是分這個所集的哪些業。那麼第一個是非福業,就是惡業;現在我們造如果行捨、持戒等,如果這個是欲界的,那麼是福業。如果在這個上面,2:03:25第61卷 17:56
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前面已經說過了,什麼是不動業?不動業就是定業,「定」,它一定是透過了——學定也要一定的資糧哦,這樣,那麼這個資糧通常我們放在戒當中含攝,如果六度當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一類。2:03:56第61卷 18:27
我們現在在座的諸位,大家覺得:嗯!好像生活過得滿愉快自在的,這個是因為宿生集了很多善業,通常我們就說有宿善、善根深厚,才能會感得這樣的一個人身,勉強說來,也可以說列為暇滿。如果我們不妨跑到外頭去看看的話,那都非常地忙碌。前幾天沒多久,我到南下到屏東,因為我們現在很重視這個在家居士的怎麼去惡從善,建議他們有很多的各行各業,在他們能夠的範圍之內改行,特別是這個有機無農藥的事情。那我簡單地說一下,這個我覺得各位同學,將來容或有機會向他們說,實際上這裡最主要的要策勵我們自己。2:05:03第61卷 19:35
像早一陣子我們就談過,這個農藥是遍地毒害,那是非常嚴重!那麼真正地要想去改善,不但是殺生非常可怕,到後來自殺,到後來不但自殺而且毀滅大地。很多地用農藥用久了以後,那個地就死掉了,長不出來東西來。所以我們曾經談過:不是餓死啊,因為長不出東西來就餓死了;那麼東西少了以後大家爭,就打死,就這樣,這麼地可怕法!這個人。所以我們要提倡這個。2:05:41第61卷 20:12
那我那一次去看,剛開始他們種的時候,周圍所有的人,自己的家裡的人也笑他們,住在附近的鄰居也要笑他們,這樣。比較好的他們就說:「那些人都是學佛的啦、念佛的,所以他們才做這種事情。」意思就是這批都是——好聽一點的:「是好人啦!」那我們普通不對、不好聽一點:「這一批傻瓜!」結果他們居然透過了一些努力,種出來了。不但說不像他們想像當中——他們一般的想像說絕對種不出來,實際上種出來,不但種出來,而且比他們用化學肥料、殺草、殺蟲劑的還要好,而且好很多。2:06:35第61卷 21:07
那天我去看,可能我們昨天吃的那個玉蜀黍就是那裡帶來的,不曉得是不是?是啊,我們那一天去的時候他們送了一大簍。像我平常去看見他們種的玉蜀黍田,平常長的玉蜀黍假如站起來大概一米多一點哦,它平均長得都是要二米多高。平常還有那個一個玉蜀黍上面,大概有的時候長一支,有的時候長兩支,它平均都長四支。有的時候雖然長一支、兩支,可是裡邊不一定能夠長得出來,那我們後面因為出坡有人種過,有人告訴我,有時候看看三支,可是剝開來一看,每支上頭就像小孩剛生的牙齒一樣,兩、三粒,對吧?哦,他們長得密密麻麻的。所以也許你說長了四支也像我們長的那個,不是哦,它每一支都長得非常飽滿。喏!這是有機無農藥種出來結果。2:07:42第61卷 22:14
我除了看這個例外,另外看一個地方,也是一樣。他們種蘆筍,據說這個蘆筍是個經濟作物,這個經濟價值很高,換句話很值錢的啦!那本來只有屏東能長,可它現在屏東長不出來了,為什麼?因為它要用那個農藥,用了以後慢慢這個地酸了,地就死掉了,勉強還種其他的。也就是說,其他的這個經濟價值不那麼高,換句話說你要花很多的努力才會長出來。這個說到這裡,我想到邪見增上的時候,表面上面好像很好,實際上你花很多的努力下去,得出來果報很少!那麼我現在繼續講那個蘆筍。那很多地方都死掉了,那他就去種有機無農藥。人家說:「我們用各式各樣的最現代的,你都種不出來,你種這個東西怎麼可能?」也是一樣。我們這裡就有這一群願意做傻瓜的人去做,結果種成功了,不但種成功了,長得還比他好。2:09:02第61卷 23:34
然後呢,我就跑到那地方去看。所以我就想到在這個地方剛才講,那太多的我們現在太多的,這個地方講,我們呢,就是說,不是,我不曉得把那話……。我跑得去看,看他們居然做成功了。做成功了以後,他們周圍的人都很羨慕,然後大家都很高興,所以我去的時候,他們都大家說感謝什麼、感謝什麼一大堆。我去看了兩個地方,當時看過了也就算了,後來我回來了以後仔細想一想,對我一個非常深刻的影響,他們這個是做是做成功了,但是花的氣力非常多。那我為什麼要講這個話呢?你們知道不知道我為什麼講這個話?今天他們長好了以後,我們很高興,說這個有機無農藥,又有營養、又不中毒,吃下去,然後幹什麼。他們種是種出來了,你們曉得他們在幹什麼?一天到晚在田裡忙,一句話!他種那個,殺草劑一噴,那個草就沒有了;然後他不是,他要去「亢、亢、亢!」去拔、去弄。所以我過去的時候,他們都戴了這個帽子,曬得黑黑的,整天在這地方。2:10:42第61卷 25:13
我剛才是講的這個暇滿,想起來做這一件事情。所以我們現在覺得說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宿生積了很多資糧,假定我們不好好地珍惜,不斷繼續地提升的話,那要嘛,我們像世間這些人,你也可以採取很多現在所謂時下的很前進的辦法,眼前好像一噴,那你省很多氣力,到最後你現在的殺生非常可怕,毀滅了大地這種業,到我們不是現生餓死、殺死,那將來到地獄裡面、餓鬼當中去。這是非常實在、非常實在的問題!2:11:25第61卷 25:57
所以反過來說,每出去看一下,一方面固然是也可以說出去透一下氣,可是對我影響更深遠的,每看一次,我回來內心當中就非常地警惕:啊!這個得到暇滿的人身,這個樣的。如果我們在這地方,不好好地善用我們的腦筋,不但我們有閒、腦筋這麼好,而且能夠把這個有閒的好腦筋用在佛法上面,假定在這個上面我們空轉的話,那就像前面的暇滿人身,說得到了這個東西而不好好地利用的話,天下還有什麼東西比這個更可惜的!所以這裡順便地把這個事情,好像無關緊要,但對我們有一些策勵的。那因此在這裡我們學這個也是真正懂得,雖然簡單——當然有很多講的比如講一大堆的業,是!我們這裡講的很簡單,可是這裡非常扼要,你只要把握住了以後,這個就對!否則的話,儘管你懂得很多,你天花亂墜說了一大堆,都是戲論,這個是在這裡我們順便地再說一下。2:12:38第61卷 27:10
那下面說,這個造的業就是說跟前面相應的,善業、惡業兩種,那麼無記業不算,現在惡業就是這個已經講過了;善業當中又分成功這個欲界的跟上面的不動業,總共的。2:13:05第61卷 27:36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有這麼一個問題:現在透過了前面,我們正式地了解在這個三有——三有或者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生死輪迴當中——一切的盛事,所有的好事情,以前我們沒有學佛之前,這個好事人人都要,現在我們了解,原來這個都是引發生死的魚餌。由於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以為看成好的,然後增長我們的三毒;現在看見了這個過患以後的話,那就不再要這個東西了。所以我們真正要的是什麼?希望從這個三有當中解脫出來,因為要從這個地方解脫出來,所以同樣地要修種種的善淨之業,去對治以前前面。那麼而這個正對治是什麼?就是了解這個真正的原兇在哪裡?原兇——我!所以我們去觀察「無我」。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造種種善業,而且我們了解這個無我的如理的認識,然後透過這個去觀察慧相應的思,正觀察得到了這個正確的了解,然後造的種種的這種善淨業,這個不但是善業而且這個淨業,那麼請問這個業是不是也是集諦生死因呢?因為這個時候他還在生死輪迴當中。下面有個回答:2:15:18第61卷 29:49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這一段話,那這一段話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得準。說這個總之,在整個的五道當中資糧道、加行道的這個行者,他也還是因為沒見道,沒見道前面說一定還會造集輪迴生死的業,他還是集平常的能引生死的業。不過,因為在這個加行道、資糧道的這個行者,他內心當中相應的什麼?就是無我慧相應的這個善淨業,而這一種業正是正對治生死輪迴當中後有愛的,這樣。這個東西跟我們的生死的根本是恰恰相反,所以他雖然還是輪迴生死當中,但是並不是真正的輪迴流轉生死集諦所攝。不過它是,2:16:55第61卷 31:26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不過他還是在輪迴當中,所以仍舊算是集諦所攝。或者我們做這樣的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從這裡到哪裡去,到一個地方去,然後,我們發現已經跑錯了。譬如說我們走高速公路,本來應該向北走,現在我跑錯了向南走,發現了回過頭來,應該向北走,這樣。所以這個時候方向跟它完全相反,但是我們還在高速公路上面。同樣的道理,以前我們造輪迴、輪轉生死的業,所以在集諦當中;現在我們了解了,要停下來,反方向走,當然這個結果是完全不一樣,可是本身還在這個上頭走,這是一樣的道理。2:17:57第61卷 32:28
而這個眼前就是我們修行人最最重要的。否則我們退一步來說,眼前即便我們做不到乃至於,但是我心裡面一直策勵自己,從策勵自己不斷地非常努力地策勵,然後漸次、漸次從做不到而能夠看得到,從看得到而漸漸能夠去做,能夠去做而最後能夠做到,這有它一定的次第。我們整個的現在這個地方的學習的過程當中,都從這個上面來說明它。再下面,2:18:35第61卷 33:05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
這個是《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講:2:18:40第61卷 33:12
「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
說現在〈攝決擇分〉上面有個問題,這個問題跟前面的一樣的,說:現在世間諸法我們已經了解它的真相,所以對它厭患,不會像以前一樣愛著,而這種行為能夠跟我們以前引發後有是完全相背的,而且這個走法是引導我們走向出世道的,那為什麼這個既然是出世道,為什麼還在集諦攝呢?2:19:23第61卷 33:55
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是,沒錯!你已經方向相反了,但是它還在「後有」當中,從後有來講還是一樣。以前的後有是惡的,越轉越厲害,越轉越走;現在還是後有,雖然是妙的,從後有這個角度去看——所謂後有的話,也就是說,你造了這個會感得後面一生繼續地生死輪迴當中的。所以在這裡,既然講集諦是指輪迴生死當中這個事實,那麼你還在這裡,所以因此歸類的時候仍舊放在這個集諦當中。就像我們說人,這善人、惡人,那個善人當然不是惡人哪,但是就人這個立場來看,他是不是人哪?還是人,所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它。2:20:28第61卷 35:01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那麼最後這裡大師出一個指示,這也是結論。這個地方特別地說明,我們能夠如理地去思惟,而且善巧地、好好地去思惟生死的過患,因為生死了以後,然後我們對生死當中一切的盛事生起厭離。然後由於這種內心當中意樂,是引發的其他的我們的種種的行為,這個都是使得我們漸漸、漸漸地走向出世的,這個都是道諦所攝。那麼這種善淨之法,那是集諦隨順,卻是在集諦當中,也就是卻是在輪迴生死當中,能夠使我們漸次透脫出來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地引發這一個認識。再下面去:2:21:51第61卷 36:23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根據上面所講的,那麼我們必須要經過這種種的聽聞思惟,然後不斷地去觀察,「由多異門」是從這個、這個各方面去觀察,然後如理去思惟修習,了解生死當中的過患。那麼了解了以後,對生死當中的一切好事情,那去掉那個貪愛,對於這個我們平常的貪愛要得到對治。這個話很容易講,我但願在座的同學,以後漸漸、漸漸地把講這種話的這個嘴巴把它封起來。這是我們現在真實應該去好好地觀察、去思惟,如果自己對很多東西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貪。諸位預科班的同學,你們現在不必重點放在上面,這是指大的,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2:23:37第61卷 38:09
那麼,「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那是兩個。這個其實我們觀察的時候也是一樣,譬如說正破貪愛最好的觀察方法是什麼?不淨觀。這個不淨觀,不必去觀有我、無我,不要。就是從平常我們對很歡喜的東西,不淨觀有一套正確的觀法的,白骨觀、不淨觀,有一套觀法。然後觀了以後,你對於你平常歡喜的東西這樣,你會產生非常強大的厭惡感。他真的觀起來了以後,譬如說我們看了這東西,哦!香噴噴的,又好、又這樣;真觀起來,你看見所有的東西,會又臭、又髒、又爛。你這個觀力一看見,你看見什麼東西,然後你會非常強大的這種排斥感就來了。2:24:33第61卷 39:04
這個不是個道理,我們現在都是在道理上面轉。昨天我們曾經談過的,我們當中有一個朋友,他一業現起的時候,別人看看好好的一個境界,青山綠水,他跑得去看見是一片枯黃,這是真正的業現起的時候會這樣。那個是惡業哦!現在同樣的,如果你造那善業,現在我們曉得業是什麼?就是你思、思已業,當你很認真地去思惟觀察的時候,這個觀成的時候,我們眼前看見的這種東西,也會產生這樣。2:25:14第61卷 39:46
以前我聽見過有一個大德修那個白骨觀,修成功了,一看看人那都是一具具骨頭,都是骷髏。其實我們眼前看的這個人好好地坐在這裡,他就看我們都是骨頭。還妙的是,他曾經說過一句很有趣的話。這個真正的婬貪的對治不是白骨觀,白骨觀是對我們身體的執著,有很多人對那個身體就放不下對吧?那個時候白骨觀。如果我們貪心,譬如說男女、飲食放不下,這個真正重要的不是白骨觀,應該修不淨觀。因為他這個有一點小弄錯了,結果把別人看成白骨,有的時候他那個欲心生起來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縱然白骨也可愛!」所以這個不是正對治的話是非常嚴重哦,他會這樣!那使我們了解了這個為什麼說這地方,一個破除貪愛,然後觀無我慧是專門對治我、我所執,這兩個不一樣的,那個對治稍微弄錯一點點,沒有用!我們現在如果不好好地善學、深思,沒有用!修行就是這樣。2:26:37第61卷 41:08
所以世間來說也是這樣,我們那時候民間有一句話:「嘴上無毛,做事不牢。」為什麼說「大器晚成」?有很多人腦筋很好,一看,他自己有很多想法,對不起,都不成熟的。那世間的一點事情,尚且如此。我自己的經驗也是這樣,譬如說我現在有一些認識、想法,年輕人都不同意,我也莫可奈何,我曉得我自己吃過多少苦頭,他沒吃苦頭之前,就是不可能了解,現在修行亦復如是。所以說,前面一再說「信為能入」,你還沒有體驗到過之前,你唯一的,如果你善根夠,你會遇見夠條件的人告訴你;相信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那麼現在這個其他的我們不談。2:27:38第61卷 42:09
那現在下面就是講,或者由於這樣的觀不淨而破貪愛,由於觀無我慧而不執著這個我,這個都是;再進一步來說,由於自己了解了以後,還願意幫助人,然後要能夠求無上菩提,那時候修習大乘法,大乘先是世俗菩提心,再來勝義菩提心,這樣。所以如果離開了這個,「餘諸善行」,所有其他的善行,這種善行都是什麼?都是平常集諦所攝的生死輪。不過有一個例外,這個例外是什麼?「唯除少數依福田力」,還有一種特別的力量,這個只有極少數,他能夠跳出生死輪迴,可是並不靠著前面這些——前面所說的,或者破除貪愛、觀無我慧、修二菩提心。這個三樣東西實際上是一貫的,實際上是連在一塊的,只是先從那裡開始下手,從另外一點一步步上來。他現在說不從這個,而是依福田力也能跳出生死輪迴的,只有少數有這種方法。這種方法現在我們來說,就是所謂淨土法門,這個就是屬於這個少數。2:29:12第61卷 43:43
不過實際上你正確地來說,淨土法門它本身到最後還是要走上這條路。如果我們正確地去觀,眼前來說,他心裡面就是至誠懇切地皈依,所以真正修淨土的人,他還是了解一個事實,說世間是一無可取,所以真正要跳出生死輪迴,這個概念還必須有。不過他修行的重點,不是放在觀察生死過患,然後不是觀察生死根本無我,而是因為看見了這個過患,一心皈投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有願力救他。所以這個裡邊只是說,他修行的主力不放在前面這個三樣東西上頭,但是他修行的主力是放在皈依。照理說,這皈依是不能跳出生死輪迴的,但是推動他皈依的力量,一定還包括這個,說感到三有的盛事是沒有是處,要跳出生死輪迴,他現在才去皈依的,這個是它一個重要原則。這一點我們要清楚,否則的話你不管修什麼善事,它淨土法門當中也說得很清楚,你嘴巴上面拼命念阿彌陀佛,腦筋當中生死的盛事都放不下,念得再好,臨終的時候,你所希望的這種東西會出現的,極樂世界跟你沒分,這一點我們在這裡應該知道。那麼好,下面:2:30:52第61卷 45:24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那現在這個「增長業」,實際上這個增長業就是集諦所攝的集業。造了業以後能夠增長的,也就是說集諦能夠感得生死的,這名詞不同,內容是一個。既然我們就講集的話,那麼請問:這個集的業是哪一些呢?所以集的善,那個前面說惡業已經拿掉了,所以增長業一個,這種好事現在前面說,除了前面我們該努力的這些,其他的還是平常的,雖然是善事,平常的。那麼這個增長業,一個是為樂受義……。哦,不是、不是,這個現在增長業並不是講那善業,這個增長業就是講集諦所攝的輪迴生死,分為兩類:一個樂受義故增長,一個捨受義故增長。那我們現在把這兩個分開來說一下:2:32:01第61卷 46:32
初中復二,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
那麼這個增長業有兩種:有個向外面,就是受用那個色聲塵欲;還有一個,對於外面這些東西厭離了貪著,必須要厭離貪著才能夠學定,那是定所生的樂。2:32:36第61卷 47:07
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
那麼這個受用色聲塵欲有兩種,一個「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這個造非福業。平常我們眼前就我們生死當中,覺得:欸!這個好、這個好、那個要,這樣。所以這是造現法樂,平常我們凡夫都在這個上面轉。通常這種情況之下,不管你說多少道理,內心當中都是為這個,這個就是下士當中已經說得很明白。那麼另外一種呢?2:33:09第61卷 47:40
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
現在看見了,我們要得到這個在因,所以眼前這種樂受我就放掉一點。本來得到了我要,說起來為我,現在我幫助別人——捨,然後戒。將來會好,所以這個是為了將來的因緣,那麼這個增長的福業。這個福業跟非福業是這樣的,那麼下面呢,厭捨生死,2:33:40第61卷 48:11
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那麼厭捨生死定樂呢,定樂當中還是……。這個前面的這個樂受,這地方指樂受,那麼定當中生樂受,那個這個樂受是初禪、二禪、三禪,這樣,「下至初禪諸不動業」。2:34:06第61卷 48:38
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
說因為這個第四禪,下面我們叫定生喜樂,離生喜樂、定生喜樂,然後初禪叫什麼?定生喜樂……我現在忘記掉了。這個初禪、二禪、三禪都有樂受的感覺的,到了四禪是捨受相應。到了第四禪這個樂的感覺是沒有的,所以他說「復由樂受」,雖然很快樂,可是他覺得這個樂受本來還是一個不好的事情,所以內心當中厭患這個。最後2:34:55第61卷 49:26
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
那從四禪以上的那個都是捨受當中,前面說「捨受義故增長」,這個就是這種業。2:35:11第61卷 49:43
乃至有頂諸不動業。
有頂就是生死輪迴當中最高的。2:35:18第61卷 49:49
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這個就是世親菩薩講的。2:35:22第61卷 49:53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最後那個就是修行人該做的。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不管,只要在三有當中,不管是樂受、不管是捨受,這個都是在輪轉三有當中,於是厭棄這個。那麼真正的行為都是希望從這個三有當中解脫,了解了這個,然後身口意去造,這樣去做的漸漸遠離生死,能夠漸漸得到涅槃。那麼這一部分就是說明這個集聚業的這個內涵。那麼再下面:2:36:15第61卷 50:46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這一科一共分成功三科,那最後一科「死歿結生」。在正說那個死歿結生之前,不妨說這一科最主要的是用苦集門當中思惟,苦集就是——苦、集、滅、道,那麼現在那個苦諦已經講過了,現在這地方所謂思惟流轉生死次第,那這個就是集諦所攝。當我們講苦諦的時候,苦諦有四個行相——無常、苦、空、無我;然後講集諦的時候,講因、集、緣、生,那後面還不曉得是哪裡,將來會大概地會提到。我現在把這個集諦的四個行相,配合我們現在這地方的這個所謂前面的一、二、三,說:煩惱發生之理、彼集業之理、死歿結生之理,這個三科,簡單地說一下。2:37:32第61卷 52:04
那個集諦為什麼稱它為集諦呢?所以稱它為集諦,「諦」就是說真實的,這件事情是確定不疑的。那就是集,它是集聚了這個生死流轉的業以後,它一定會就是能夠在生死輪迴當中。好像上次我已經講過了這個,有沒有說過集諦的主要的內涵?如果那樣的話,我再簡單地說一下。2:38:13第61卷 52:45
「集」本身哪,集就是聚集,聚起來,或者我們稱它為招集、招感,把這些東西聚起來,聚起來了以後,以後這個就是造了種種,實際上就是煩惱、跟我們的所造的業,這樣。這個為什麼會造呢?因為我們跟這個煩惱相應,就是前面所說的這個不了解事實的真相,與無明薩迦耶見,所以同類煩惱相應的話,自然跟這個相應,跟我們心裡的相應——染污心,所以造種種的這種業;造了業以後,將來一定會感得生死輪迴當中流轉生死的這個苦果的,這個整個的過程稱它為集。那麼這一件事情本身,說一定是如此,絕對不會變動的,所以叫「集諦」。那麼這個集諦當中,平常我們如果分的時候,那分成四個行相——因、集、緣、生,因就是因果的因,集就是剛才講的集諦的集,緣就是因緣的緣,生就是生死的生。2:39:35第61卷 54:06
那麼「因」呢,就是我們在輪迴生死當中,它有一種力量,能夠引發我們這個在生死輪迴當中引發後有的這種習氣,有一種力量這個就是因。實際上那個由於煩惱又會造業,造了煩惱業以後,它後面就有一種力量,譬如十二因緣,我們講起來了,無明、行、識,那個「識」就是個種子,它就是有一個力量。所以這種因就是,也換句話說,相當於十二因緣當中,無明、行、識,這個識——生死的一個種子,可是那個種子會不會感果呢?不一定,不一定。要感果它還要個條件,要什麼呢?第二個要集,所以這個因還要去集。2:40:34第61卷 55:05
那這個「集」是什麼呢?說這個習氣不斷地增長,由於增長以後,它慢慢地會一定會感得跟你這個所造的這個惑業相應的、相似的,在生死輪迴當中會感得這個果報。譬如我現在造這種業,造了這個天的業,那這個業的因會感得天上的果,造了人的因跟人的果報,畜生,就是相應、相似的,它會感得這個果報。所以這個還是這個果報的業,這個果報還沒現起,這個因、集。所以當這個集那產生的時候一定會感果的,也就是我們前面共下士的時候講的什麼?增長業。作已增長,它一定會感,那只是感的時間問題。2:41:32第61卷 56:03
那麼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它因為我們有無窮無盡的業,有這個業、那個業、無窮無盡的業,哪一個業會先起來呢?那就是「生」,這樣。所以說集的業是各式各樣的,說你可以集的天上的、地下的、是三惡道的,或者人中的,那但是感得下一世到哪裡去呢?就是能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這個各別各別的在這個地方的相續,這一生生起。這個生起還要一個「緣」,還要一個因緣,這個不斷在推動你前面,所以你這一生感得的這個結束了,下一世這個會現起,這個緣助使你感到下一生。2:42:24第61卷 56:56
那這個跟我們現在那三科大概的關係,這我們了解了細的地方,將來諸位真正地深學,比如說沙彌,你們很多後面會學得非常地仔細。我們現在只要了解了前面這些道理,如果說對我們能夠努力去的話,已經足以讓我們對治我們生死輪迴,這個是我們要把握住的。那麼跟這個前面講的三科,說前面我們不是說,前面講的第一科是「煩惱發生之理」嗎?這最主要的,就是它煩惱發生之理前面講,感生死輪迴必須的是什麼?煩惱跟業,可是這個當中煩惱為上首對吧!沒有煩惱,雖然有業不會感果;沒有業,有煩惱,對不起,馬上就會造,造了以後來。所以這個也可以說,這個集諦當中的最主要的因就在這裡。因此我們前面說,十二因緣雖然是一個循環無窮的,可是從無明開始。所以它這個地方第一個,讓我們了解煩惱發生,煩惱發生了業一定來,這個因。然後這個因有了以後怎麼去集業呢?這樣,所以因、集。因、集了以後,下面怎麼緣、生,那下面就是告訴我們,前一生怎麼結束,到下一生怎麼生起。所以這個苦集諦當中的真正的行相了解了。2:44:09第61卷 58:40
所以我簡單地說明一下。當我們平常的時候在研討的時候,我們先把那個大概的、粗略的名相了解,也不必再花太多的時間真正地深入,最主要的是對治我們自己,這個是比較重要!那我想今天我就講到這地方為止。2:44:32第62卷 00:03
那現在請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七十五頁,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這一科就是「共中士道修心次第」當中,先了解發求解脫心的方便,就是這是要想求解脫的啟發一個正確的方法。那麼這裡邊分兩部分:一部分由四諦苦集門當中去思惟、策發;另外一個是由十二緣起。那麼現在這裡就是屬於前者,那麼先講苦諦,後講集諦。那這個集諦當中分三部分:第一個,了解煩惱是怎麼一回事情;第二個,它怎麼集業;那麼然後這個由於煩惱造了業以後,我們就在生死輪迴當中生死相續,所以最後那就是怎麼從由死到生。所以我們現在看第三:2:46:08第62卷 01:40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
所以在這裡先講一下,平常我們對死很恐怖、對生會很歡喜,實際上它生死是一貫的,輾轉互為因果。不過在我們普通一般眼前來說,我們能體會得到的、看得見的,那只是生的那一部分,死的那一部分我們看不見。那麼佛法就讓我們也看見看不見的那一部分,然後了解這個原來是生死輪迴的因果相續,了解了以後如果如理去做的話,那我們就自己能夠把握得準,這樣,這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2:47:35第62卷 03:06
所以死實際上就是生的因,在四諦當中因、集、緣、生,有了這個「因」,然後下面就會繼續地增長的話,就會感得「集」,這一定是會感生死輪迴。那麼這個集諦,也就是說當我們這一生造了業以後,那這一生壽盡了,那繼續下來的,那就是這一生集的業會帶我們到下一生去,這樣。所以這個死在生之前。因此這個死之前也就是我們這一生,所有講的道理就告訴我們怎麼善用這一生,乃至於到臨終最後的時候,如果我們懂得好好地善巧運用的話,那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這個。2:48:39第62卷 04:10
一死緣,二死心,
這裡分成五部分:死——什麼因緣而死,叫「死緣」;「死心」,死的時候是什麼一個狀態。那麼第三,2:48:50第62卷 04:21
三從何攝煖,
那命跟煖是同時的,換句話說煖捨的時候就是那個命離開的時候,它是怎麼個離開的。然後,2:49:04第62卷 04:35
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從死到下一生中間還要經過一個階段,稱它為「中有」。為什麼有這個?那麼聖人是沒有的,凡夫是有的,為什麼原因?最後,2:49:24第62卷 04:55
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它是怎麼從中有再去感得結生。實際上這個整個的過程當中,最主要的推動者就是這個「集」,集諦所攝的「因、集、緣、生」當中的集,就是煩惱跟業的力量。那我們現在這五樣東西一樣一樣東西看:2:49:50第62卷 05:21
今初 壽盡死者,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
死有幾種死法:一種叫「壽盡死」,一種叫「非時死」。這個是應該的,就是你所以有這樣的壽命,一切都是因果、業果,所以前生造了什麼業,那麼這一生就如他所造的業。那麼所以說,像他宿業所感的壽量,那麼這個業盡的時候,那也就是命就到此為止,那這是一種。實際上在我們一生當中,這一樣,除了這個命以外,跟那個命,就是這個壽命相應的,同樣的還有我們所感得的福。我譬如來說,假定我們現在世間來說,給你一個什麼職務,做公務人員也好、做官也好、做工人也好,說現在跟你約好一期三年,假定這麼說,然後工資是多少。那你平常我們一般來說量入為出,根據我所獲得的,然後慢慢地去用。假定說我浪費,結果呢,民間一般所謂的寅吃卯糧這樣,然後虧空了。對不起,這個虧空了以後,那我們覺得找麻煩!這世間的也是如此。2:51:42第62卷 07:13
所以平常你們如果看很多這個因果報應的書,這個對我們很有用。有很多人就是為福盡而死。這個我不曉得《德育古鑑》還不曉得什麼上面,有這麼幾個故事。說有這麼兩個人,而且這種典型不只一個,他們同年同月同日生,很多巧合的,非常巧完全一樣。結果呢?一個是早死,一個死得很晚。後來原因在哪裡呢?一個就一生享福,啊!很大的福;然後另外一個不是,他很節儉。所以當一個人壽盡的時候——這個壽跟福可以轉換的,如果說你福報很大,你能夠省儉省下來,福可以轉成壽;反過來如果你浪費得太多的話,你這個壽被這個福消掉了,也就是說因為你享得過了,所以不到壽盡會死,這個道理就是這樣。2:53:04第62卷 08:35
我所以講那個很多因果的書,我倒建議你們,與其看很多理論上的書,倒不如多看這些實際上的例子。不過不要當作故事看,看完了,覺得一篇故事、一篇故事,那就像看普通的小說一樣,也沒什麼太多意思,看完了以後你心平氣和地去想一想。除了這個以外,我常常歡喜看《物猶如此》,那個《物猶如此》就是講很多動物,牠曉得忠、義。我每看的時候,有的時候就是好像輕鬆隨便地讀幾則,有的時候只看一則。看完了我就想一想:那個畜生,牠的行為尚且能夠知道忠、義、孝、悌這個類似的狀態,我做為一個人,我到底做到了些什麼?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地這樣去看,那麼這個讀書就對我們很有好處了!這裡順便講一下。所以下面那個所謂,2:54:15第62卷 09:45
福盡死者,謂如無資具死。
剛才就說過這個。2:54:20第62卷 09:51
未捨不平等死者,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九種。那還有一種,就是他壽還沒有到,福跟壽都還得有,但是由於自己不好好地做,是「不平等死」。那經上說這個是橫死,我們通常說。這個它舉了九種,那實際上我們真正去說起來,就是世間有世間的法則,如果我們超過這種法則亂來的話,那都是屬於這種橫死。所以經上面只是說一個主要的大綱,實際上我們現在講很多人去冒險,對你才必須要的你可以不妨冒險,我們現在很多往往就開玩笑覺得這個好玩,這種一個不小心死掉了,那都是屬於這種橫死因緣。2:55:37第62卷 11:08
那麼這個裡邊,我想「食無度量」,我們飲食一定有它的一定的,說每個人該吃多少就是這樣,配自己的量度,那個貪心過分或者暴飲暴食這個都不好。吃不相宜的東西。然後有的時候肚子不好,那個肚子還有「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這兩個我就不太了解,不曉得到底什麼,這個我也找了幾個地方,也找不到它到底怎麼說。那我們不妨這麼想吧!所以這個如果你們諸位了解的,找到確實的根據,我希望你們能夠來告訴我一下。就是說平常我們以我們來說,假定說吃了東西而不能相應,那我們有辦法想,我們把它弄出來,這樣。所以如果不能消化的還在這裡,這個是不好的,所以想辦法吐出來。「熟而持之」呢?也就是說假定說,譬如說我們大便不通或者這一類東西,我想大概是這一個,這個通常都會人是一個很大的麻煩的事情。2:56:56第62卷 12:27
那麼還有生了病以後應該怎麼辦呢?「不近醫藥」,這也是應該的。還有「不知於己若損若益」,到底做這種事情,通常情況之下都是講飲食這些,其實廣泛地來說,對自己做這件事情有損、有益,這樣。那麼還有最後「行非梵行」,就是男女的事情,「非時非量」,這兩種。2:57:26第62卷 12:57
那個就是死,在什麼條件之下他會死了。那也就是說這個當他死了以後,這個就是,我們平常造了這個業以後,透過這個集諦然後造了這個「有」,十二有支的有,他下一生一定會生。但是前面這一個生命沒有捨去之前,他這個「生」還不現起。所以因、集、緣、生當中,這個也可以說列為因、集、緣的「緣」當中,那他會下面是感得這一生。2:58:07第62卷 13:38
那麼死的時候,「死心」,下面我們了解了那個死心,就知道為什麼特別要講這個。平常我們一般狀態當中,心裡面都不外乎三種:善、惡、無記,那個正常的一直是如此。那麼平常的時候這個善、惡、無記,由於心裡面的這樣的三種不同,所以就會造集善業、惡業跟無記業。同樣的,臨終的時候,這個三個心就不僅僅是造善、惡、無記業,而是會引導我們到善、惡兩道去,這個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所在!如果說,我們進一步來說,什麼是臨終我們大家都不知道。這個是確實的,正因為不知道,所以前面說我們平常隨時要準備。而且臨終之所以這個出現,並不是到臨終它莫名其妙而來的,如果我們平常經常串習、習慣這個的,那到臨終的時候,這個就自然而然就出現。2:59:33第62卷 15:05
因此,既然是這件事情會對我們這麼深遠影響,我們也希望要求好的話,豈不就在平常我們要努力呢?我們所以學這個,所以平常研討,所以做種種,無非都在這個問題上面談,所以這個地方那個死心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或者再說一遍,不是等到死的時候才講那個死心,就是平常我們一切時處對任何境界的時候,如果自己能夠提起正念,如果環境許可,我們都應該說:「嗯!那就是。」因為這個心相續是念念向前推演的,每一念,當向前推演的時候,那一念就是死心。當如果我們了解了這樣的一個特徵的話,那就對。所以這個關鍵也就是說,我們談無常不是有粗、細兩個嗎?真正你去觀的話,那就是從粗相而進入細相的這個在這裡。我們現在看:3:00:48第62卷 16:19
第二,死心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這個,第一個說明「善心死」怎麼一個狀態。什麼叫善心死?說他臨終的時候,或者自己能夠記起來,或者旁邊的人記起來,而這個時候那個內心當中緣著善法。這個到什麼情況為止呢?就是要到臨終,一直到「粗想現行」,也就是說我們那個念頭現起,細想的時候,一旦進入細想那個念頭就不會再變了。實際上,這個臨終前面的最後那個粗想,就是我們下一生到哪裡去的這條路已經放在這裡了。3:01:44第62卷 17:15
那麼「善法」是指什麼呢?這個善法有特別的意義的,就是「信、精進、念、定、慧」,這個都是這個《百法明門》當中這樣的善法。看喏,第一個是「信根」,平常我們歡喜講道理的人一般來說這個信根都不夠,如果我們自己去仔細去觀察的話,就是這樣。信有一個特點大家要知道,就是我所不了解的,或者我雖然能夠了解,我只是推理當中大概我可以接受的,是真實的內涵不了解的,這個信的特點就是這樣。但是我並不是叫我們盲目地去信,佛法絕對不主張盲目地信。就是佛法經過的我們這個如理地觀察思惟以後、抉擇以後,那我就信得過這條路。譬如說前面信善知識、信什麼,這個都是這樣的原因。因此平常我們以前一直談論說:「讓我了解了,我才去接受。」這句話,是,我們應該了解,但是你堅持這句話,這句話往往是對我們有很大很大的傷害。所以這個一個特點,我們平常要注意。平常我們信,信什麼?信自己。而我們有種種理由來成立必須相信這個,實際上對我們是絕大傷害,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個信的行相這裡不細談。3:03:37第62卷 19:08
「等」,就是講下面這些。因為你相信,所以你自然而然啟發好樂的心,所謂「信為欲依,欲為勤依」,那個時候就策勵著自己不是隨順著自己的煩惱、業習氣,而是會隨順著我們所信的這個道理、這種道理去做,這個時候往往是違背我們心意的,這是它的一個特點。所以當我們了解這一個,然後去實踐過程當中,我們自己很明確地會了解:「嗯!這是隨順著軟暖習氣,增長習氣。」這個的確是以如理地透過那個信根,我們依法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下面「等」都是指這個,由這個而來的。那麼就是在臨終粗念現行的時候這個先現起,這個叫作善心死。那麼下面,3:04:45第62卷 20:16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
這個。通常情況之下,不管你一生當中習慣,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的人做好事,有的人做壞事,可是平常最多的就是做習慣的,或者自己念、憶念起來,或者別人告訴我。這個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要臨終關懷、說助念,注意的就是因為這個對我們太重要,所以臨終的時候要讓別人提醒。不過這裡有一個特點,諸位想想看:你自己串習的,那個時候別人提醒才有用;你平常不習慣的,平常一般就算是你聽說過,如果你不努力去串習,別人提醒有沒有用?沒有用!有的時候別人提醒,你還心裡面就不歡喜,會不會?我們常常這個樣。3:06:01第62卷 21:32
所以我曾經遇見過一個,那是剛剛上一次講那個《廣論》的時候在台中,那麼就遇見這麼一個居士。她自己說,這是個女居士,她先生已經死掉了,死了沒多久。他們夫妻兩個都信佛,可是兩個人信的法門不一樣,到底信哪一個我不知道了,譬如說一個歡喜念地藏菩薩的,一個念觀世音菩薩的,一個說這個好,一個說那個好。那麼很不幸,正因為如此,臨終的時候那個太太就提醒那個先生,那個先生心裡就不歡喜。後來,她當初的時候她還一番覺得好意,我們人往往把自己的要強迫別人。最後當然臨終的時候這個先生心裡面是非常混亂,後來她聽了《廣論》以後非常後悔,一直為這個事情懺悔!這件事情我們要知道。3:07:01第62卷 22:32
因此這裡分兩點,第一點就是我們要懂得《法華經》的意趣,就是佛了解這個人的根性就是這樣,你儘管有更好的法門,如果他不能接受,你不必勉強他。所以這個《法華經》上講三乘,關於那個三乘有兩種說,有的人說三乘,大家都說三乘究竟,唯識說的「三乘究竟說」,有一些人只能證得羅漢的,到了羅漢就為止了,他不能成佛的,為什麼?說三乘究竟。另外一派不是這樣講,說他一定成佛,那為什麼叫三乘究竟呢?他這個根性就這麼差,你一口氣要用那大乘來救度他,不行,他會這麼執著,那你只好讓他先證得空性,證得了空性以後,他到後來他自己一定會覺得不圓滿,再後悔、再來,走是走得遠一點,但是他最後成佛的,這個叫作三乘究竟。3:08:11第62卷 23:42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就平常能幫人家忙,勸,否則的話不必勉強,這是第一個去勸別人。進一步那是對自己來說是更正重要的,不要說:「唉,我在臨終的時候善法,我多找幾個朋友,到臨終的時候叫他提醒我們就可以了。」如果我自己不努力,對不起,臨終的時候沒有用!我自己聽見,然後大概多多少少,看是沒真實地看見,聽見好幾個人這麼說,非常有修行的人,然後臨終的時候,人家也跑得去來幫他忙。照理說我們想像當中這個人很有修行,臨終來一幫他忙,他馬上念佛了。可是臨終的亡者就告訴他:「啊!我現在痛苦得要命,你給我麻煩這個幹什麼?趕快去找醫生來呀!」他平常一天到晚就:「生了病,不要找醫生,你趕快叫我念佛。」他一天到晚說這個話,也勸別人,但他臨終的時候,別人告訴他:「你把佛號提起來。」他提不起來,絕端痛苦!「我非常痛苦,你現在還來找我麻煩,你趕快幫我找醫生去!」3:09:25第62卷 24:58
所以諸位啊!這個事情不要騙自己,說好聽話,讓人家感覺得你這個人學問很大,這個很容易。到真正生死關頭的時候,這個是一點假不來,這才是我們應該平常觀察觀察自己內心,這一點分兩方面講。他下面說「於何法多所串習」那個力量就強,自然而然這個心就在這裡,「於彼流注」,其他都忘失掉了。3:09:58第62卷 25:29
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
那這個才是真正真重要的。他如果說兩個善跟不善,他都差不多,那麼那個時候有人去提醒他,先提醒,只要提醒他這個就先記起來。這個上面就告訴我們,真正重要還在平常的習慣裡邊。前面共下士已經很明確地說過:「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近就是講這個。那麼這裡特別再說一遍,因為這個跟我們修行是有絕大關係的。3:10:40第62卷 26:11
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
這個是作善,那麼臨終的時候善心死這樣。3:10:54第62卷 26:26
臨死其身無重苦受。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臨終的時候這樣,那身體上也不會有很大的苦受。如果這個業越好,那麼終的時候就是臨終的時候,死的時候這個肢節一一分解這也很痛苦。如果造善業,現在也好,將來也好。不過造業的時候,通常不會隨順著我們習氣。我們現在就是這樣,造業的時候很痛快,隨順著習氣,到臨終就麻煩,到將來就絕端痛苦。所以我們真正的學佛的佛弟子,就要在這個地方,千萬不要平常做任何事情配自己的胃口,要如理觀察佛法去如法去行,這個才是我們最最重要的。下面,3:11:43第62卷 27:14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
這個不善心死,跟那個善心死,這個一樣的——你平常的習慣,可是這個境相不太一樣,這個文字很容易了解,所以都不解說。3:12:20第62卷 27:51
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
如果造上品不善的話,那麼死的時候我會看見,就像夢當中夢見可怕的事情一樣。說因為看見這種,所以他那個汗毛直豎,然後會亂,乃至於會大小失禁,就這樣手呀、嘴巴翻哪,直吐那個咀沫。這我倒想起我曾經看見過一次,而且很妙了,我當時看見的也只是一個小孩子哦!那個小孩子看起來只有十歲上下,臨終的時候就是這樣。那看過也就看過,也不太知道。那後來學了佛以後,我曾經想過:嗯,這個小孩子他造什麼惡業呢?這種情況之下可能是上品惡,可能中品惡,那個十歲左右的小孩子,那可能會造什麼業呢?你們想想看:可能會造什麼業?一般來說造惡業的機會不大,後來再想一想,我大概有一個了解,有可能他的確有造什麼惡業,有可能,不能說沒有。可是另外一種可能的話,十歲就死,這個人的是不是他的業報是非常糟糕?就是前生造了惡業,然後這世跑得來的話,就是就算是他地獄裡出來了,壽還是很短,而且下面說不定還要去。3:14:06第62卷 29:36
還有我曾經看見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們姑妄言之,姑妄聽之。說有一個人生前做了很多惡,可是他念過佛,到臨命終時那個閻羅王要把他送到地獄去的時候,或者油鍋煎的時候,他忽然想起來了,拼命念佛,一念佛,那個油鍋就炸掉了。這個閻羅王就沒辦法給他想,說:「好了,讓他去投生到善道。這樣。然後投生善道了以後,才出娘胎就再把他弄得來。」所以他去投生去了。投生去了,很短的壽命,他又來。那這個時候到地獄去,他就這個佛號等等統統忘失掉,一入胎、出胎,那個東西統統忘記掉了。3:14:52第62卷 30:23
所以我後來想,有很多這個造了一個業,有的很多個業感得一生果報,有一個業會感多生的果報。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這個惡業往往有的時候很可怕,我只是說隨便這上面,確定是否如此我不敢說,不過我自己看見那個現象。我就曾經過看見幾個人的臨終的境相,這個是我唯一的看見的很恐怖的現象。我也看見過死的時候很安詳,哦!到那個時候好像閉上眼睛就這樣,他就說:「欸,不行了,不行了。」閉上眼睛,安安心心就走掉了。那現在回想起來,也就是說平常的時候,這個造的業到那時候會有這種現象。再下面:3:15:44第62卷 31:15
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設有不俱。
中品不善的話,前面所說的相,有的時候會現起,有的時候不現起。就算是有,不會全部都有,只有一部分。3:16:02第62卷 31:33
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
那麼如果造惡業的話,臨終,將來固然是非常可怕,臨死的時候肢節解也絕端痛苦。那麼,3:16:16第62卷 31:47
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
「解肢節」的這個苦,除了上天,跟那個那落迦是地獄,這兩個。這個其他的各道當中都會有這種解肢節,這個身體好像我們通常說,這個身體像被殺、被割一樣的這種痛苦。3:16:52第62卷 32:23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那麼這個死的時候、臨終的時候,他「昏昧位」就是說先是粗想後來細想,到後來最後那個完全昏掉了,想心完全不存在了。那個時候,在這個之前他因為無始以來習慣的這個「我愛」,那個時候會感覺到好像忽然要失去了,所以他起非常強烈的我愛的這種執著,那種強烈的這我愛的執著,就使他將來感得那個中有的原因。而這種情況只有凡夫才有,聖者不會。所以他下面說:3:17:51第62卷 33:22
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聖者已經真正見到無我,那麼聖者看他功夫的深淺,這個小乘。譬如說「預流」,這預流果他還會在生死輪迴當中,可是臨終還有、多者可能還要來七次這樣;「一來」只要來一次。「不還」不再來了,那到哪裡?到天上,在天上就證得羅漢果,那他那個我愛不再現行。雖然這個習氣還在,但是他有慧的觀察可以制住它,譬如說一個很強有力的人,把一個比較差的人,把他困住一樣。那這個道理這個後面特別會說,在「成辦中有」的道理當中再詳細說明這一點,那一點跟我們平常修行是有非常重要的關鍵的。那麼上面說善心、不善心,再下面:3:19:07第62卷 34:38
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所謂「無記心」,善或者不善、或者沒有作,自己沒有想到這兩件事情,也沒有人提醒他,就糊裡糊塗。所以這個時候,臨終的時候,他既不沒有什麼想起善的,也沒有想到惡的,就是中庸。3:19:39第62卷 35:10
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
那麼特別地講到無記的時候,就是善惡都沒有。這個善惡都是指粗想,不是指細想。所以真正到細想的時候,善心也沒有,惡心也沒有,都是無記心,這個要了解。現在這個地方講的無記心,是就粗想的時候他腦筋當中沒有善心、惡心。平常我們自己觀察一下就可以,譬如我坐在這裡腦筋還是滿清楚的,可是說不上來想什麼,就是瞪大了眼睛望望,所以這個腦筋當中是不是什麼?這個無記心,這樣。臨終的時候,腦筋也是還是滿清楚,可是想不出自己想的好事、壞事來,就這個狀態。等到這個粗想過去了,細想的時候那都是無記。3:20:38第62卷 36:09
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
所以這個無記心死是什麼呢?那個時候他既也沒有自己想起善事,也沒有別人讓他想起,也沒有想到不善,這個才是這裡所說的無記心死。至於,3:21:06第62卷 36:37
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
進入細想的時候,不管你是善、不善、無記,都是一樣的,都是無記心。因為真正決定我們下一生,是臨終粗想的時候這一個善、不善、無記。那麼,3:21:28第62卷 36:59
《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那這個就是都是根據著《俱舍》上面,《俱舍》上面解說那個善心、不善心這個行相非常明了。那個時候這個前面就是這個地方講那個無記心,那既沒有善心,也沒有不善心,這樣。那個時候心還是很清楚,那是將要斷命的時候,這個就死心的這個狀態。3:22:10第62卷 37:42
第三,從何攝煖者。
那麼就是實際上壽命捨的時候,壽命離開的時候,就是那個煖收攝,慢慢地消失掉了。3:22:22第62卷 37:53
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二者俱從心處識捨。
如果造了惡業、不善業,那麼這個捨從哪裡呢?先從「上分」先離開,慢慢地向下,那個「煖」跟這個「識」是一樣的。所以造惡業的話,上面先冷,冷到心。造善業的,下分先冷,冷到心,就是腳那個地方先來。那麼最後都從心這個地方離開。3:22:57第62卷 38:28
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
這個投生的時候,這個識來的時候就是我們心臟的地方,最後離開的時候也就是最初來託生的地方。3:23:12第62卷 38:43
最後捨處即最初託。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這個都是根據《俱舍釋》上面講的。這個識跟煖是同樣的,就是說,當這個煖從上面先捨到心,那是造不善業,這個識也是這樣走法。然後如果是造了善業先從下分捨,就是換句話說,腳先冷然後向上,那是到最後慢慢地從下面冷上來這樣,那個是造了善業。還有就是他真正的臨終的時候想,就是下一道去的地方。3:24:06第62卷 39:37
不過說到這裡,有的時候我們就是說:「因為經上面說看看這個人下一道到哪裡去,你摸摸他。」這不要摸呀,千萬摸不得!這個毫無意義的事情。這一件事情,諸位平常的時候要平常多鍛鍊,真正重要的還是說來說去還是對自己。就是說你真正要幫忙他,所以你平常能夠勸他固然好,就是他不聽你,如果我自己心力很強,他臨終的時候能夠代他觀想、代他憶念的話,亡者也能受用,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麼,3:24:44第62卷 40:15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者。
那為什麼死了以後到中間,有一個「中有」出現呢?看,這個一點我們好好地看一看哦!3:24:58第62卷 40:29
如前所說識從何捨,即於彼處,無間而成,死與中有,如秤低昂。
那麼就像前面一個一個照著來,死緣、死心,死心了以後,然後死的時候這個煖就捨掉了,也就是說識就離開我們的報體了,識一離開報體的話,那麼就死了。死了,那中間有一個中有。這個中有,當這個識從哪裡捨,識從哪裡捨我們不知道,可是只要看那個煖的捨處就知道它識捨了。那麼當這個時候,「無間」就是說中間沒間隔的,什麼時候捨,什麼就是死。所以,死跟中有是同時現起的,就像秤一樣,那個地方低的時候,正是那個地方高的時候。那麼它為什麼會成辦中有呢?3:25:55第62卷 41:27
依二種因,
這個兩種因哪,我們應該了解的,也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中心、重心所在,中心跟重心。3:26:08第62卷 41:39
謂我愛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
這是第一點,這個是生死輪迴當中的總相,只要在生死輪迴當中的異生,所謂「異生」是凡夫,他真正的重要的什麼?就是無明。無明是什麼呢?就由於對於「我」是什麼看不清楚,所以說這個看不清楚因為有我,「我愛已生」。而且這個是無始以來的,這個叫「戲論」,無始以來這個熏習的,不管你投生哪一趣,這個東西一定都會現起。下面呢,3:26:52第62卷 42:23
善不善業已熏習故。
除了這以外,還有業。由於有無明所以有煩惱,貪、瞋、癡等煩惱,由於煩惱就造業,然後造了這個業以後的話,前面一生消失的時候,下面這個業就感果了。所以第二這個「善不善業已熏習故」,這個是在我們生死流轉五趣六道當中,感得哪一道的這個各別的因。大概清楚不清楚這兩點?3:27:29第62卷 43:00
那麼現在我們修行的時候,第一個,先是前面記得:先把善業取代惡業,就這樣。然後進一步我們要淨業,去淨化所造的善業。那麼這個善業當中也有兩種,善業當中並不是從外面的形式上面看善不善,而是你從內心上面講,說為自己,不管你做什麼,這個都是騙人的;真正為了利他,這個才是真正的。所以這個內心上面看一看,很清楚。最近不是《西藏生死書》嘛,這個書上也講。不要說佛法裡邊講,就是像《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世間的書都很清楚明白,這一點只要自己問問心就清楚了。那麼這個了解了,再看:3:28:30第62卷 44:01
又此中有,眼等諸根悉皆完具,當生何趣即彼身形,
因為我無始的這個樂著,所以到死的時候,他自己覺得:喔!對著「我」執,這個就是生中有的原因。但是「中有」到底是什麼形相呢?就是六道當中哪一道形相,這個形相以什麼來決定呢?就是他前面所造的業。所以這個時候這個中有現起來的話,就是他下一生的形相,這樣。所以他「眼等諸根」完完整整地下一道到哪裡去,就是他到哪裡去就是這個。3:29:13第62卷 44:44
乃至未受生有以來,眼無障礙,猶如天眼。
這個中有身有神通的,叫業通,還沒有受生之前的話,他眼睛可以看見任何東西,只要有緣的無遠弗屆。3:29:28第62卷 44:59
身無障礙,如具神通。《俱舍》亦云:「為當本有形,此謂死以前,生剎那以後,同類淨眼見,具業神通力,根全無障礙,不轉為尋香。」
那個就是引《俱舍》上面來說明,說他這個中有是什麼,中有的形狀是什麼呢?說「當」,當是當來,就下一生的「本有」的形狀。就是說這一生死了,然後他那個中陰或者中有就出現了。這個中陰什麼形狀呢?是當來下一生的本有的形相。如果他下一生感得人,那麼他還是個人;如果下一生是感得的天,那是天的形相;如果下一生感得地獄、餓鬼、畜生,那麼是這個地獄、餓鬼、畜生的形相。3:30:25第62卷 45:56
那麼這個是指什麼呢?就是下一生,「死以前,生剎那以後」,再下一生,整個的一生。這一個會同類的淨眼,兩個可以看見。第一個,就同類的中有可以看得見,這樣;那麼還有呢?「淨眼」就是修得的這個,有修行的人淨天眼可以看見的,平常我們普通的看不見。他這個「具業神通力」,這個中有,由於這個叫業通,這個業通像神通一樣無遠弗屆。「根全無障礙,不轉為尋香。」那「不轉」呢?就是這個中有出來了以後不會轉變的。什麼叫「尋香」呢?這個中有我們叫作尋香。這個中有的吃,吃什麼東西呀?以鼻子聞。譬如說我們點香,那他就聞到這個香味就受用。譬如說我們供養他一些東西,他又會來吃,可是他不像我們一口一口吃進去,他就聞那個香味,這樣。3:31:35第62卷 47:07
此說中有是同類見,及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
前面已經說過了,「同類」,那就是指這個中有的同類。還有呢?淨眼,淨眼就是天眼。3:31:53第62卷 47:24
成辦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轉趣餘生,
前面說不轉,就是指這個,這個是《俱舍》上面的說法。但是《集論》上面,3:32:06第62卷 47:37
《集論》中說容有轉改。
《集論》上面說,他還是可以轉變的。那麼原則上宗大師的主張是以後者,說可能轉變的。可是轉變要什麼條件呢?他自力一般是不能轉變的,如果有外面很大的加持力的時候,他會。所以在七七當中,對他作功德是非常有用的。不過這個功德普普通通並不是說:哦,隨便大家弄一下,不行哦!這個他自己要有相應的福報,那時才會感得,這第一個;然後去超度他的人有很這個深厚的功力;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如果說超度他的人跟他的關係非常密切,那麼這個幾個條件是真正能夠幫助他的。3:33:03第62卷 48:33
這是為什麼平常我們要非常注意,非常注意!譬如說善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乃至於死了,真正能夠都幫助我們;假如惡友的話,你平常密切的人,只有把你拖下水。既然能轉變的話,可以把你從壞的地方超度到好的地方,同樣的,他也可以把好的地方拉你到壞的地方。我曾經看見過這種很多的典型的故事上面,說有人死了以後他滿好,結果家裡面就給他超度,殺豬宰羊做了很大事情,最後他受累了,這樣。所以既然可以變好,也可以變壞。所以這個生前周圍的人是何等地重要,不但生前,死後,實際上這個因緣是輾轉、永遠的。下面,3:33:58第62卷 49:29
本有者,《俱舍論》中總說四有,
什麼叫作本有呢?他還是根據這個《俱舍》。所謂,3:34:06第62卷 49:38
死已未生是為中有,
死掉了,還沒投生之前,這個叫中有,第一個。3:34:14第62卷 49:45
當正受生初一剎那是為生有,
那麼這個中陰臨死投生的第一剎那,叫作生有。3:34:23第62卷 49:54
從此第二剎那乃至死有最後剎那以前,是為本有,
那一旦生有現起了,就是投胎了,然後他出生了一直到死,在死有現起之前在本有。那麼,3:34:37第62卷 50:07
臨終最後剎那是為死有,
這個死有。3:34:42第62卷 50:13
此望將來受生之死有,是其本有。
那為什麼這個地方叫作「本有」呢?因為就是說他受生以後,那麼將來還沒死之前,這個他自己的一向的狀態,這個叫作本有。譬如說我們現在,我們還是有一個這個心識,這個識相續的。那《西藏生死書》裡叫作「自然中陰」,名字不同,我們要了解,那麼《俱舍》上面叫作本有。3:35:22第62卷 50:53
有誤解此說為前生身形,又有見說是後形故,說三日半為前生形,次三日半為後生形。此說全無清淨依據,唯增益執。《瑜伽論》說識不住故,於前世身不起欲樂。故有說云,見前世身而生憂苦,亦屬增益。
那這個解釋一下。說前面我們先弄清楚,在這個生命的生死相續當中,這個識心變化的幾個狀態。那個生有跟死有都是一剎那,中有只有四十九天,最長的就是那個本有。那麼在這個時候,現在我們這裡談那個中有,有人誤會說這個中陰身還是前生的身形。譬如說我們現在講人死了,好像那個中陰出現的時候,還是這一生的身體狀態,不是的,不是。那麼又有說,有人說這個跟後生,是後世。於是他就想:哦,三天半嘛是這一生的,那麼三天半嘛是下一生的,因為七天一變嘛。說這種說法毫無根據的。什麼叫「增益執」呢?所謂增益,它不是事實,不是,你加上去的,是一種錯誤的執著,這樣。那麼,所以他肯定不是前生,因為《俱舍》上面已經說得很明白,說當來生的本有身、本有形狀,是下一生的狀態。3:37:09第62卷 52:40
另外,這個再引《瑜伽論》,所以不管小乘的論、大乘的論,它特別地說這個「識不住」。這個我們要了解,臨終的時候這個業現起,他根據他造的業到下一生去,怎麼還會想前一生呢?這樣。所以對前世身不會再起欲樂。所以說有人說看見前世還生憂苦,這個是增益。3:37:37第62卷 53:09
不過有的時候,我們會看見像這個《來生》這些,它說:欸,這個人好像看見前世的身體。到底怎麼一回事呀?實際上這個是沒死哦!《來生》這本書上面這個人是他沒死哦,我們要知道這個特徵,死的時候這個情況不太一樣。我們不妨這樣想,你們就很清楚明白了,譬如說今天我們要到一個什麼地方去,這到一個地方去有兩種,你久已嚮往的一個地方,或者雖然不已久往,今天你準備去了,然後樣樣準備好了,我們說:「欸!幾點鐘出門哪?十點半!」結果你準備好了,到了九點,你坐立不安要走了,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就是這樣,你心裡面一天到晚要想的到那個地方去,所以臨終的時候,他這個業相現起來的時候,善心、死心就是到下一道去,就像我們這個樣,所以他不會再回頭看的。所以我們只要平常注意想想這個你就很清楚。3:38:44第62卷 54:15
那這個我只是很粗淺地來把這個道理,說我們平常很容易去找到我們眼前的心跟經論上面相應的,了解了這一個,我們自然而然曉得怎麼去把握住眼前的一念的心,如法去如理去做,這個才是最最重要的。那麼下面再看:3:39:09第62卷 54:39
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
那麼這個中有的身形是什麼樣呢?如果造了不善,那麼這個中陰出現的時候黑的,「羺」是羊,一種羊。你們看見有沒有這黑羊的羊皮呀?羊皮亮亮的,哦!看起來,那就是這樣,雖然有牠的光,可是這個光是黑的,這樣。那或者是像什麼啊?陰天、夜裡邊。3:39:40第62卷 55:11
作善中有,
作了善業呢?3:39:43第62卷 55:13
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有很多衣服,哦!很亮。也是亮,一個雖然是亮,是黑的,一個亮是白的,那就是善業、不善業。3:39:56第62卷 55:26
見己同類中有,及見自等所當生處。
他這個中有能夠見到這個力量,一個見到同類的有情、一個見到同類的,一個是就是有情界、器界,他能看得見。3:40:13第62卷 55:44
《入胎經》云:「地獄中有如燒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鮮白。」
這很容易懂,這是引經論上面。3:40:28第62卷 55:59
此是顯色差別。
所以色有兩種,有一個顯出來的顏色。那麼,3:40:36第62卷 56:07
從無色沒生下二界則有中有,
三界之內,從無色界向下有中有。3:40:45第62卷 56:16
若從下二生無色者則無中有。
剛才說天,到天上就沒有——到無色界沒有的,下面到無色界去,不經中有。3:40:54第62卷 56:25
於何處沒,即於其處成無色蘊,
因為他沒有色,這樣。3:41:00第62卷 56:31
堪為根據諸教典中除此而外,未說餘無中有之例,故說上下無間,皆無中有,亦不應理。
那這個地方特別說明,特別說明這個特點。也就是說到無色界,如果說下一生到無色界,不管你下界——欲界、色界去,沒有中有;反過來,無色界到下一界是有中有的。那麼其他地方沒有說。所以說「上下無間,皆無中有」,這個地方是說就是到地獄去,還是有中有的。那到底怎麼解釋,那這個我們現在也不必再去談這個問題,當我們找到清淨的根據的時候再來依據,因為這個對我們現在並不是最重要的。3:41:50第62卷 57:21
經中又說天之中有頭便向上,人之中有橫行而去,諸作惡業所有中有,目向下視倒擲而行,意似通說三惡趣者。
那麼這一個形狀是這樣,那個天當中的中有向上的,人當中的中有是橫的。作惡的話,這個怎麼辦呢?他頭顛倒的,就這樣倒過來走。這個他到底是三惡道當中哪一個,沒明說,所以說「通說三惡道」。3:42:24第62卷 57:55
《俱舍論》說,人鬼畜三,各如自行。
那至於《俱舍論》上說的話,人、鬼道、畜生道,就像他在生本有當中的這種狀態。3:42:37第62卷 58:08
壽量者,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若得生緣,則無決定。
中有的壽量最多七天,七天一變、七天一變,但是也只有七個七次。「若得生緣」,也就是投胎了,那麼隨時投胎了,中有就沒有了。3:42:53第62卷 58:24
若仍未得則易其身,乃至七七以內而住,於此期內定得生緣,故於此後更無安住。堪依教典,悉未說有較彼更久,故說過此更能久住,不應道理。
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這個中有七天換一下,最多只有四十九天。3:43:20第62卷 58:51
如天中有七日死已,或仍生為彼天中有,或轉成辦人等中有,謂由餘業轉變勢用,能轉中有諸種子故,餘亦如是。
然後這個轉變的過程當中,就是如果說有別的業,或者超度他什麼等等,他會轉變,或者從下到上,或者從上到下。大概這個道理就到這地方為止,那麼「第四成辦中有道理」到這裡,下面明天再講。3:43:55第63卷 00:03
這裡是關於「死歿結生」分五項:死緣、死心、從何攝煖、死後成辦中有,那個四項上次已經講過,現在講它最後,那麼就是在生有,就是下一生,下一生他是怎麼結生,也就是說使我們怎麼從中有,而進入到下一生去的這個關鍵過程。現在看文,第四行:3:44:48第63卷 00:55
第五次於生有結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則彼中有於當生處,見有自己同類有情,為欲看彼及戲笑等,遂願往趣當生之處。
是第一段,那麼實際上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一共有四種形態:胎、卵、濕、化。那麼他現在以「胎生」為例來說明,當胎生了解了,那麼其他的也同理可以例知。說這個中有在前面已經講過,他有一種業通,由於他的業的關係,他能夠看非常遠、非常遠,所看見的可以說無遠弗屆。不過這個很遠跟神通不一樣,業通是在他的業力的範圍之內,他再遠他看得見,如果也就是說有緣的看得見,如果不是業他看不見,然後還有這個要去那個地方沒什麼障礙,這樣。那麼神通不是,神通或者天眼是他要看是哪裡都看得見,這是兩個。所以就他的業通,或所看見的速度,以及去的這個速度來說,跟神通一樣,但是範圍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這個中有的這種力量,完完全全被他的輪迴生死的這個所造的業所限制的,這點我們先要了解。這個時候他看見自己同類有情,也就是說他下一生該去的地方,因為他前一生造了這個業,有這個業緣所以他會看見,那麼看見了,欸,他就覺得滿歡喜,去了,於是他就到該下一生應該去的地方。3:47:20第63卷 03:28
這裡我們不妨停一下,現在他這個中有的業通,是他造的業的結果。現在這個上面當結生就是要去感果的時候,我們現在不妨回過頭來看他的因是哪裡——是不是造的業?諸位,我們有沒有……。這兩天我們經常想,通常我們個人的習慣相應的,你不知不覺看見那地方,你就歡喜、你就會去,大家有沒有這個習慣?每個人你想想,很清楚明白就發現:如是因、如是果。所以因此為什麼學了佛法以後讓我們了解,如果這個不應該做的,透過佛告訴我們要想辦法去斷掉的,儘管我覺得很歡喜,可是假定你信得過佛法,你願意自己力爭上游的話,你就不要去,不要把不該去的地方增長這個業習氣。如果你增長了,那死了以後將來這個情況也是。我們現在生前很理智的、有各式各樣的選擇的,擋不住,然後在中陰身的時候,你只有一條路好走,除此以外也沒有其他的好走了。這個真正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所以千萬不要把它看成一個理論。那我自己現在覺得我自己最辛苦的,一個最慚愧的就是這個:話我會講,碰到境界,對不起!跟著它轉。3:48:58第63卷 05:05
不過,如果諸位了解了佛法以後,雖然這種狀態你會感覺到慚愧、你會努力,但是我們不會失望。所謂失望的時候:「啊,那就是這個樣啦!」那我們了解以後,那的確這個業本來不是那麼容易對治的,而且這是唯一的一個路。所以會策勵我們哪,我們靠著師、友不斷地策勵,然後自然而然你漸漸、漸漸努力的結果,一定會產生我們希望的效果。那麼現在到了那個地方了,那麼下面一步呢,3:49:38第63卷 05:45
次於父母精血,起顛倒見。
這個就是入胎的那個時候,平常人的投胎簡單地說一下。那看見父母交會的時候,而這個有緣的,自己不覺得這是父母,就覺得好像自己就是其中之一,這樣。如果自己是男的,然後好像自己跟那個母親做這種事情;自己是女的,會自己覺得是跟父親來做這種事情。所以這個淫欲是生死的最主要的業的力量。那我們繼續看下去,他們上面說「顛倒見」的話,那就是自己看顛倒了。實際上這裡面幾重顛倒,第一個我們因為無明、行,那現在投胎的時候這個那一部分的顛倒。3:40:36第63卷 06:43
爾時父母未行邪行,猶如幻變,見行邪行,便起貪愛。
那時候父母還沒有正式地做這個的時候,他只是看見得好像幻變,就是像看電影的如幻如化那個滿有意思的,然後下面去做的時候,他就跟著就下去了。3:51:02第63卷 07:09
此復若當為女,欲令母離,貪與父會,若當生男,便欲父離,貪與母會。
就是剛才講。3:51:12第63卷 07:19
《瑜伽師地》是說非實見其父母,誤於精血見行邪行。生此欲己,如如漸近,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男女餘分,唯見男女二根之相,於此發憤中有即沒,而生其中。
那這個整個的這個過程。這個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看見哪,說前面這種情況不是實在的。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俱舍論》上面說這個是實在的。這個實不實我們這裡不去細說它,因為這個大小乘的不同。為什麼要這樣說呢?也就是說大小乘,譬如說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它就是談到很多這個色法、這些什麼,那個是真實的還是幻變的,有很多這種內涵。這樣眼前我們只要把它粗相認識了,以後自然而然會了解。3:52:22第63卷 08:29
實際上就是我們想深入地了解,眼前一方面也是比較困難,實際上我的感覺這個是多餘的。到這個時候你條件夠,然後各種條件夠的時候,該明白的時候就自然明白了,並不是叫我們眼前……。這個剛才這句話我們會誤解:「那我們不管它。」錯了!不是這個意思。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我們現在念書,我們在小學,那小學該念的不念,要去把大學的認識,這是一個錯誤。那麼只要我們把小學該念的念好了,我們也確定我們為什麼念那一部分,這一部分念好了,因為你是覺得將來要升中學、大學,就為了這個目標所以你把現在的念好了,自然而然你會一步一步升上去,到那時候你自然會了解。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3:53:24第63卷 09:31
在這裡我也可以舉一個簡單的實際上的例子給諸位講一下,這個因為這一個講完了以後,下面會馬上會講「由十二緣起門來思惟」,不是苦集諦來思惟、十二緣起門思惟嗎?這個我所看見的,譬如像《稻稈經》那就是講十二緣起,《瑜伽師地論》也講十二緣起,這裡也講、《俱舍》上面也講,很多地方講那個十二緣起。我所看見的講得最詳細的是什麼?《華嚴》。《華嚴》是《八十華嚴》,那當然《華嚴》有好幾個版本,這《六十華嚴》我沒看過,我只隨便翻一下,《八十華嚴》是我認真地看過。在《八十華嚴》的〈十地品〉當中的第六地,第六地是講什麼的?第六地是講智慧,就這樣布施、持戒、忍辱……智慧,它是真正的就是正見那個緣起性空的道理。然後這個〈十地品〉當中的第六地,講這十二緣起講得非常詳細。3:54:44第63卷 10:51
那這個我自己的經驗簡單說一下。我在剛出家的時候,現在記不住了,出家總是沒多久啦!我的印象當中可能是民國五十五年,離開現在三十多年了,那開始對閱讀這個經典引發了興趣,所以我就看。然後看的時候那從一開始去看,只聽說:「喔,這《華嚴經》是王中之王,非常好、非常好!」那也去先就把那個經本,經文就是從卷一開始看到,實際上實在不大懂——字很少不認得的,意義不大懂。那後來因為覺得:「嗯,這麼好,看又看不懂怎辦呢?」就有因緣,那是我的師父他送了我一部《華嚴疏鈔》,那《華嚴疏鈔》是解釋最清楚的,實際上在我們漢地所有的著作當中,這最究竟、最完整的註解。看了更是不懂,不看還好,那看了是更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那苦苦地就看,有的實在看不下,那放在那裡。我想:「不對、不對!我既然咬緊牙關看,應該看下去。」看不懂!那個時候也根本沒有看見這個《華嚴》裡邊還有講十二因緣的,看是看過了,不知道有這件事情。這第一次。3:56:25第63卷 12:33
以後呢,過了若干年以後,這樣,那麼當然中間有幾次曾經翻閱過,這中間的幾次翻閱也不去算,還是一樣迷迷糊糊也看不見。後來一直到洛杉磯,那哪一個年代我就不太清楚了,因為那個時候,聽那個校長告訴我關於十二因緣的內涵。然後跟我講完了以後,我以前看那十二因緣通常都是以《俱舍》的講法,說譬如說無明是什麼樣,然後識是什麼,然後出生的名色又是什麼,幾歲的時候叫受,幾歲的時候叫愛,就這樣,所謂那個分位的因緣。實際上這《俱舍》上確實這樣講,可是看了這個十二因緣當中還是糊裡糊塗,並不太、不甚了了。何況我們傳統的習慣說:「哎,這個是小乘的。」小乘分那個兩個嘛:根鈍哪是講四諦,根利嘛講十二因緣。我自己覺得是學大乘的,那當然就是像傳統的一般我們漢地的習慣一樣,所以不會去注意它。3:57:41第63卷 13:48
那一直等到那一次校長講完了以後,哦!那時候才感覺得佛法的中心是在空、緣起,而我們下手處最精要的地方就在這裡。所以對他講了以後,那時真的感覺到,當然我有很多經驗,感覺到:「這麼重要的東西人家不講,根本不可能知道!」我想也許因為是我笨啊,如果你們腦筋聰明一點,大概也許有其他的辦法我就不知道了。不過至少對我來說,是非常明確的這樣的一個感受。那後來再去看,欸,就看見《華嚴經》上面有這個東西呀!就講十二因緣,就很歡喜,認真地看。那個時候就看見一些名相,的確這個名相的報導很仔細。又過了一些時候,那現在這件事情離開現在大概又六、七年了。最近又因為重新再要給大家溫習,我再去看。哦,那時候才看見,《華嚴》裡面講那個十二因緣講得非常仔細,這樣。我只要稍微靜下來好好地這樣去看的話,它每一個部分就交代得非常清楚,就是說我們現在能夠了解的,在我們現在實際上面應該這個認識的那部分都清楚了。3:59:09第63卷 15:16
那我在那兒仔細想一想,為什麼我會清楚呢?它有幾個原因。因為在座的每一位都知道,那個每年我們都有機會聽校長講,不過很遺憾那以後沒有了,到今年為止。他就是把緣起的行相講無我的特點,這樣。然後這個也就是說「緣起、性空」是一件事情的真正重要的兩個面,對吧?把這一個了解了以後,那緣起的整個過程,然後你再去看那個經文的時候,啊!那個經文的字都一個個突出來,就這樣。我說以前就是像是畫畫一樣的,現在那個實質上的內容完全在這個裡頭。那我因此真的感覺到:如果我們真的好好地去做,自己肯淨罪、肯集資,然後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他能夠如法地把那個告訴我們,同樣的看就了解了。那我看了好歡喜呀!我就把《華嚴經》拿開來看,欸,妙咧!前面的應該遠比這個容易,看不懂,這個地方就會看懂,為什麼?因為有老師在那兒很明確地、那一部分很明確地指點,我也在那裡努力過,這是我個人的感受。4:00:30第63卷 16:37
因此,我看到這裡,我也建議諸位,當我們學過去的時候,現在我們學有幾種,有一種你歡喜在文字上面轉,不妨,沒關係,你歡喜,個人的習性。雖然我們學這個傳承,阿底峽尊者一再警告我們:「生命很有限,你在這上面空轉沒有用!」但是,跟你該做的那地方,那你必須從這裡契入,這樣,所以我們要分得出那個本末來。我就隨便在這裡先把這一段故事給各位,不過我要說明,我是一個很笨的人才這樣,如果你們自己覺得利,那你可以走利的走法,不過至少這個辦法是非常安全的。這個利,因為我自己沒有這個條件,我就不知道了。那現在我們下面繼續地看下去。4:01:27第63卷 17:33
說這個時候因為我們看見那個父母的交會,然後自己無始以來就有這種業,所以你看見了以後,你就會覺得生顛倒以為是你,然後你就進去了。進去以後,到這個時候,我們其他都看不見了,只有看見男女二根。這裡我們就不妨想一想,當我們有很多一般情況對境的時候,極大部分情況是一種無記性,也就是說這個境界不會那麼吸引我。然後當我吸引我的時候——貪、瞋兩種境界,當這個境界非常強烈的時候,那個時候有兩種狀態,這個越是強烈,當你全部精神貫注進去的時候,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你所有的其他東西你都看不見了,都被這個東西整整地綁住了,大家有沒有?所以實際上這個就是我們整個的行相,生命的無限相續當中的一環。我們經常都是在做這種事情,所以乃至生命的連續的結生的時候也是如此。4:02:41第63卷 18:48
所以我們就繼續地看下去。他漸漸、漸漸然後什麼都不見了,「於此發憤中有即沒」。那譬如說這個發憤又是怎麼一回事情呢?當碰到這種境界,當我們有一種很強烈的貪愛的時候,這個時候自己會很強盛地占為己有這種心情,會對其他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你會排斥。那這個情況,所以這種地方說貪、瞋同樣都在這個地方,然後因為反生非常強烈的這個,應該怎麼說?取啊,就這樣。就是我們前面說生的時候有一個俱有緣,那個俱有緣就是個煩惱。那然後下面這個識,因為你要占有這個東西,占有這個東西。所以發憤的話,就是這個當你很強烈地占有的時候,你會對這個東西產生不願意人家或者干擾你的這種狀態,於是你整個地的確被你所占有了。所以這個因位識,造了業因位識感果的時候,那個入胎的那時候,它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執取的力量,就把那個父母交會的父精母血、自己之執著,於是這個時候這樣一執著,下去了!這個是真正的生命結生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所在。所以他說:4:04:29第63卷 20:34
此復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
實際上父母固然是這樣,自己那個情緒也是跟著一樣。因此這個執著就把自己在生命當中鑽進去了。那鑽進去了產生什麼呢?4:04:49第63卷 20:56
猶如熟乳凝結之時,與此同時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阿賴耶識力故,有餘微細諸根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爾時識住,即名結生。
那這個簡單地說一下。因為這麼非常強烈的這種心裡面的這個煩惱,所以當這個父母的精血出現的時候,他自己也執著在這個上頭。那這樣的一執著,這個就是現在這種力,這個是自己的這個識,那麼於是就執取這個,由於這樣的一個執取,那個中有就消失掉了。那個中有就是什麼?就是消失的同時,就是當你非常強烈執取這個東西的,那就是生有現起,那一剎那中有不見了。4:05:56第63卷 22:03
所以你那個識就執了這個父母的精血,那個時候就有一樣東西生起,「猶如熟乳凝結之時」,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除了父母的交會以外,那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自己的識、自己的識。那麼這個時候就「餘微細」的「諸根大種和合而生」,它自然而然——識你一去執著,它自然而然就產生這樣的,所以這個生命從那個時候開始。那麼除了諸根的大種以外,其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這個就是識住胎的時候,這個叫作「結生」,結生相續是這樣。那麼下面,4:06:45第63卷 22:52
諸有不許阿賴耶者,許為意識結生相續。
那現在這地方他是根據大乘說有阿賴耶識,當然各個部派當中,有人不承認阿賴耶識,那沒關係。這個識是什麼?意識。因為識是有六識,有的時候說八識,乃至有的人說意識、九識,那都沒關係。這個結生的真正的作用是意識的作用,那我們現在還有眼識、耳識、身識這些都還沒有生起,也不是這些識的作用,那這是一個。那麼再下面,4:07:21第63卷 23:28
若薄福者,當生下賤種,彼於死時及入胎時聞紛亂聲,及自妄見入諸蘆荻稠林等中。造善業者,當生尊貴族,聞有寂靜美妙音聲,及自妄見昇於高閣宮殿等處。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其他的相關的。那麼這看他的造的什麼福,這個福德因緣如果福德薄,那麼去的地方是比較下賤的地方,那個是死的時候也覺得比較差,入胎的時候也是,這個文字容易懂。那聽見很嘈雜的聲音,而且去的地方看見到什麼?到那種「蘆荻稠林等中」。這地方這個蘆荻不多,我們勉強看的話就看甘蔗園,還有看那個養牛的那牧場那牧草。那個蘆葦,有一種叫作蘆葦,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看見過蘆葦?蘆葦那是像竹子一樣,不過很細,比小指頭,最粗的像小指頭那麼大,中間空的,長起來很像竹子,長在河邊上面,這個叫「蘆」。「荻」呢?跟它類著相似,不過荻跟它不一樣的,中間不空,這樣,這個就是依形相很相似。如果你們看見那個牧草長得很密密麻麻的,有的時候比它更細一點,那個都是。換句話說鑽到這個草堆裡面,鑽到那個樹林裡邊,這個是福薄的。然後假定你造了這個善業,生到那個高貴的族的地方,你那地方就看見很安寧、很美妙,而且去的不是那個草堆裡面,是到那個很妙的宮殿。這也是看我們平常造的福。4:09:40第63卷 25:48
這個在前面我們講業的時候,曾經講過叫「增上果」,因地當中做了什麼,然後果上面會什麼,哪怕是死的時候、哪怕是中陰身、哪怕入胎的時候,這個業永遠跟著你,告訴我們。因此平常了解了這些,對我們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平常我們總是即使不能了解無我,即使不能發菩提心幫助別人,處處地方應該代人多著想,處處地方能夠代人著想,能夠幫人家忙,喏,最後真正最受用的還是自己。所以我們不必說一定要幫人忙,真正為自己著想,這也是應該從這地方去看。所以不管是自利、利他,那很多地方你稍微多注意一點,都會給我們這種正確的理念。因此我們這個心量會放寬,那個願意、樂意幫忙人的這種習性,慢慢地、慢慢地很多地方也策勵我們,推動著我們漸漸去養成這個好的、善的、淨的習氣。再下面:4:10:56第63卷 27:03
又住胎者,凡經七日,有三十八,胎中圓滿一切肢節。次經四日,當即降生。
那麼中有滅了,到變成功生有,生有了以後就「住胎」。這個生有只是一剎那;那麼從出胎到死有之前,那我們叫作本有,這個前面一段時候在胎當中還沒出生。他那個過程,「凡經七日」,為什麼講七日呢?他大概漸漸的也是這個變化。所以住胎當中胎中有五個位次,住胎當中有五個位次,這個五個位次這裡沒講,但是前面曾經講過,前面一百五十幾頁?一百五十七頁。4:11:52第63卷 27:59
我們看一百五十七頁的最後,最後一行,那是講住胎的苦,生老病死的「生」,講住胎。「從母腹中注入自臍孔,而為資長」,就是我們為什麼會長的呢?因為母親吃的東西。那「漸成」什麼?「羯羅藍」,這是第一位,然後第二個叫「頞部陀」,第三個叫「閉尸」,第四叫「健南」,第五叫「鉢羅奢佉」。那個第五它並沒有,這個原來的梵文名字沒寫,它叫「手足微動,體相漸現」,就是到了第五這個鉢羅奢佉這個位次,這個位次叫什麼?叫「肢節形位」,這個肢節漸漸地分開來了,有形狀可見了。那個形狀就是什麼呢?頭、手、腳、身體,就這樣。4:12:55第63卷 29:03
那當那個羯羅藍位的時候我們叫「凝滑」,就一團。他前面說像那個奶,就是奶平常像水一樣嘛,熟乳,就是當我們慢慢地熟的時候,你們看見有沒有結成功好像一塊一塊的呀?就是這麼結成功一塊,就一塊,剛剛入胎的時候是這樣。那應該經過二七以後,他那個位次是這樣的,經過二七——十四天以後,漸漸地這個變成功固定的一個泡泡,就是這樣;然後再經過一個七以後的話,就有血肉出現;再經過一個七,那就是四七——二十八天以後,那個血肉就有骨頭了、硬了,所以稱為叫「堅肉」。前面這個閉尸叫作「血肉」,軟的;那麼健南呢?就有骨頭出現了,叫作堅肉。第五個那就是叫作鉢羅奢佉位,那個手足漸漸開始。所以他是七天、七天,以後漸漸這個肢節形就慢慢地長大、長大,經過三十八個七,再過四天,那是九個月——二百七十天,那個時候就是圓滿了。下面又說:4:14:22第63卷 30:29
如《入胎經》云:「此經九月或過九月,是極圓滿,
滿了二百七十天或者再過一點,那是長得最圓滿。有的不夠的,住胎4:14:35第63卷 30:43
住八月者雖亦圓滿,非極圓滿。若經六月,或住七月,非為圓滿,或復缺肢。」
如果不夠,那個生出來的話,那就長得或者不圓滿,或者肢節長不圓滿出來的就殘廢。4:14:50第63卷 30:57
此等廣說,如《入胎經》,應當了知。
這就不細說了。最後一段,4:14:58第63卷 31:05
若於生處不欲趣赴,則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應生。
那他現在反過來說,假定說你去的地方你不想去,然後一定不會去,如果不去就不會生到那裡。4:15:22第63卷 31:29
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謂屠羊宰鷄,或販豬等,諸非律儀中有,猶如夢中,於當生處見有羊等。由先所習憙樂馳趣。次由瞋恚生處之色,中有遂滅生有續起。
現在講,說這個文是這樣,假定你在生前造了什麼業呢?感到「那洛迦」,就是造了地獄的業,而且作了以後還增長,這個作了增長是一定要去的。那麼假定是你作了什麼業呢?譬如說殺羊、宰鷄、販豬這些,這叫「非律儀」。這個非律儀這是一個特別的名詞,在這個我們現在平常有一句話:各行各業每行都有個行規、行規。那麼在印度人來說殺豬、宰羊的,它那一行裡面也有它的一種辦法。比如說我們現在出家,我們出家是不是也有我們的一定的規則,那規則我們稱它為戒律儀。他作這個也有這個,這樣,所以這種叫非律儀,專門做這種殺生壞事的。4:16:52第63卷 32:59
造了這個業以後,他當然天天殺,那一定會感這種果。到那個時候,到了中有會因為這樣得到地獄去,他怎麼辦呢?他像夢當中看見。前面我們說中有緣相應的像那個變幻、像電影、像夢,就是一樣的,看見他所歡喜的,那個生前如果宰羊的看見羊,如果他殺豬的、宰鷄的就看見豬跟鷄。所以由於他先前所習的,啊,就去了!一去了以後,他看見了,「瞋恚生處之色」,因為他一向習慣是殺,他自己跑得去抓起來,這個習慣又來了。那這一下「中有遂滅生有續起」,不過這個生有是很可怕,到地獄裡去了。4:17:42第63卷 33:49
如是於餘似那洛迦癭鬼等中,受生亦爾。
地獄是這樣,那麼比地獄好一點的這個餓鬼道,也是一樣。4:17:56第63卷 34:04
若生旁生,餓鬼,人間,欲天,色天,便於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次由於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瞋當生處,中有遂滅,生有續起,
這個都是一樣,地獄、餓鬼那同樣的;旁生、餓鬼、人、天都是一樣的。當該生的地方,看見有緣的人,於是心裡就歡喜就去了。去了以後,然後前面一樣的你會又貪、又瞋。這個時候一著,通常所以瞋的話,因為你對某一樣執著,比如說你很歡喜東西,發現人家會占有,或者你必須從人家那地方奪取,那時候你瞋心起來了,那個時候就是我們中有變成功結生的時候。4:18:53第63卷 35:00
此乃《瑜伽師地論》說。
那個《瑜伽師地論》上面這樣的講法。4:18:59第63卷 35:06
若非宰鷄及販豬等,不律儀者,生那洛迦,理同後說。
那麼前面是舉一個比喻來說,是講這個殺豬、宰羊的,那其他的呢?也一樣。4:19:13第63卷 35:20
《俱舍論》云:「餘求香宅舍。」謂濕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前面是說,《瑜伽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是這個殺豬、宰羊,那麼假定現在生到地獄裡,不是殺豬、宰羊,那怎麼辦呢?那像下面《俱舍論》上面講,那他們「求香宅舍」,那就是各個不同的,濕生是求香,化生是求舍——求舍宅這樣,這個意思。那麼我們不妨看最後一行的解釋文:4:20:04第63卷 36:11
復如釋說,
解釋,就是解釋剛才那個「《俱舍論》云」,現在他另外分一段,這個照理說這個不要分這一段,清楚不清楚,現在這個最後不是有兩行文分開來了嗎?這個是解釋這個《俱舍論》的講法。4:20:22第63卷 36:29
若是當生熱那洛迦,希求煖熱,生寒地獄,希求清涼,中有遂往。
因為我們前面說那洛迦是拿殺豬、宰羊的比喻,那假定不是殺豬、宰羊的,那怎麼辦呢?就是說這個,說他假定說要生到熱地獄去的,他會感覺到很冷,他要找暖和的地方,因為找暖和的地方,他就找到熱地獄,等他感覺,來不及了,這樣。一感覺,然後他就瞋心起來,瞋心起來就下去了。寒地獄也是一樣,他很熱,希望要涼一點的地方,一去受不了,那瞋心起來了,那麼下去了。同樣的道理,4:21:10第63卷 37:17
諸卵生者,《俱舍論》說亦同胎生。死沒及結生之理,無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說。
那麼上面是講胎生。那麼「卵生」怎麼辦呢?那根據《俱舍論》跟《瑜伽師地論》都說跟胎生一樣。假定說死、結生沒有特別的,都是跟〈本地分〉說的一模一樣。這個胎、卵、濕、化,通常這個以胎生為主,卵生、濕生跟胎生相似,化生通常都是一下去了那個地方,一下就全部呈現出來。4:22:01第63卷 38:09
那麼看了這一段、最後那一段以後,我們反過來看:「若於生處不欲趣赴,則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應生。」這個話我們再在這裡停一下想想看:那平常我們要做什麼事情,或者不做什麼事情,是不是大家都根據我們的習氣?我歡喜的,我就去;我不歡喜的,我就不去。而且無始而轉,無人例外,人是這樣、天是這樣、畜生是這樣,大家都是這樣。然後學了佛以後有一個不同的地方,我們的習性會這樣,可是學了佛以後,正確地了解我們該做的事情,往往這個該做的事情違背我們的習性的。也就是說,很清楚地佛告訴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受苦、作樂,都是我們自己造的業所感得的,那因此我們必須去如理地去做,那個不是隨順著自己的習氣,要隨順著佛告訴我們的正確的認識,它是違背習氣的。4:23:36第63卷 39:44
那現在我們學了佛以後,前面告訴我們第一件事情幹什麼?皈依、業果、懺悔;當然前面真正說第一件事情是從依止善知識開始。這依止善知識,要他從他那地方聽聞正確的方法,聽聞正確的方法以後,自己的行持是應該從哪裡啊?懺悔開始。為什麼?現在我皈依了如法去行了,可是無始劫來造的業,這個如果懺悔懺不掉的話,它會感果的。4:24:18第63卷 40:25
那麼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四力懺悔當中的最重要的是什麼?第一個,理論上面告訴我們——行持跟理論稍有差別,那沒關係,實際上這個行持還是根據這個理論——破現行,什麼叫破現行?多起追悔。就是我們平常這個現行都是我們一般習慣的,這個所以習慣是我們愛好的,現在第一個是不是對它要破除?而這個破除要用知見來破除,所以深深追悔以前所好樂的、以前以為這個有好處的,然後這樣拿這個東西不斷地在佛前懺悔,然後才能夠扭得過來。懺悔得最好,這個業根本拿掉了,它就不再現起;就算沒有到這個境界,等到你真正的懺悔現起的時候,你對以前一向以為好歡喜的、天經地義的,自己心裡面會有正確的認識,乃至於你會不歡喜、排斥它。4:25:34第63卷 41:42
現在我們看,假定說你能夠懺悔把這業懺乾淨了,到那個時候它就不現起,最好!其次,因為你懺悔,所以被你平常執著的境界,你內心當中已經排拒它了,它雖然現起,你會不會去?不會去,不會去就不會,你不歡喜就一定不去,不去就一定不生。這個一點是不是足以策勵我們?4:26:08第63卷 42:15
理論上了解了,現在好,眼前我們事實上面:平常我們看見這個兩個好朋友滿好的,見了面大家就張三長、李四短,說很多理由、說一大堆話;現在曉得了,不要去!如果我們從這地方認識了一步一步推,會不會推到剛才講的最後的結論?因此我們稱那一部分稱它為什麼?「戒行持犯」。所以這個戒如果對業果的形式不了解,那戒是無從持起的,了解了業果第一件事情後面會講,幹什麼?鬥煩惱。那這一部分到下面再講,所以在這裡大家記一下,等到我們把後面鬥煩惱的認識清楚,回過頭來再看這個的話,我想對我們的現在真正要想做的戒行持犯,是有絕大幫助的。4:27:05第63卷 43:12
那麼到這地方為止,就算關於這個苦、集諦當中去思惟——就是發生求這個解脫的方便,從苦、集諦當中思惟,告一段落。4:27:29第63卷 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