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師父講述
學而篇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則古人朱子的解釋是父親在時,做兒子的不可自尊,所以但看他的志向,父親逝世以後再看他的行為,若能不改他父親生前所為,那可以算是孝子。因此,有人就開玩笑地說:「若孔老夫子這樣說的話,賊的兒子豈不是三年也要跟他父親一樣,再去做小偷呢?」民間有句俗話:「龍生龍,鳳生鳳,賊養的兒子掘壁洞。」這不是笑話。但從另一面看,卻也是事實。賊養的兒子,久受其父熏染,也就容易跟著這麼做了。既有此事,則也可能有一些人,以歪理去曲解孔子。因此這地方,孔老夫子到底說明什麼?不妨從幾個角度去摸索。
「志」,志趣,是做為一個「士者」的心。「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假定只是「但念水草餘無所知」,隨順著欲望,這是不能稱為志趣的。兒子跟著父親幾十年、在家庭中長大,父親到底想些什麼?還會不知道嗎!所以,這個「志」不是單從表面上就可看到,是要不斷地觀察,從父親的見解行為,希望等去看。父母的希望──要子女好,怎麼做才成為真正究竟的好人?以儒家來說是「聖賢」。不要說「賊養的兒子掘壁洞」不可以,就算高官厚祿,也不是儒者的志趣。孔老夫子曾說道:「富貴於我如浮雲」,已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說明人的心本來是善良的,可是後來被環境所染汚了,因此要慢慢地透過教育來淨化它。以這方式,去觀察父親的志向,就能較易了解儒家所要教我們的是什麼了。
父子是最密切的,平常父親一定會要求我們這樣做、要那樣做,實在聽得很囉嗦,雖不敢說,可是心理會想:「他告訴我這麼多大道理,可是我還很小啊。」乃至更糟糕地想:「他說了半天,自己卻做不到!」對自己來說觀父之過,那是件非常糟糕的事。學佛之後,我曾覺得父親好像很多地方不懂,但他的心志,實在覺得他很偉大。因此一般地說,行為上或者有所不是,但若能了解其後真正心意的話,就不一樣了,我們的內心便漸漸地會淨化了。什麼樣的眼光去看比較好?你若把對方看成佛或者你把他想好想壞,對方根本不相干,他也不曉得你想些什麼。但對自己的關係則有天地之別了。所以父親在時,不能單從他的行為上觀察,否則就麻煩了。若能真正從志向上去觀察,怎麼看也看不出他有缺點。而個人心裡的行為、意志,本來完全是個人的感受,很難以語言文字來描述,做兒子的必須仔細觀察思惟,不斷去體會。這大概是孔老夫子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吧!希望人人成聖成賢,所以教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
父親在世時的叮嚀,我們往往覺得那是很大的壓力,父親過世後,回想他一生的忙碌,不計一切地付出,都是為了子女,所以若能用這樣的心情來想時,他的行為對我們的壓力感便不見了,而行為留下來的影響,卻使我們永遠感恩不盡。
為什麼要等到父沒後才觀其行呢?實際上生前也可以觀察,重點是一個在「志」,另一個在「行」。行為本身跟志趣不太一樣,「志」是他的見解,希望。志趣是必須跟在父親的旁邊,慢慢地摸索觀察思惟,以他為主,「行」為則要自己跨進去身體力行父親的志趣。
父親在世時,事情都以父親為主,兒子跟在父親旁邊,做事情也應以孝子心去揣摩父親真心的志趣何在?怎麼樣做才能符合父親真心的志趣呢!所以真正的問題中心是在觀察父親的志趣,而不是偏重「行」、「志」,必須人與人間經常在一起,才能深細觀察到。所謂「父慈子孝」,父親的職責,他不但要慈,並且要把真正的人生經驗傳遞下來。若彼此之間能產生了良好心靈的溝通後,兒子去行為時,就能隨順父志去做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可說是走路的「行」,也可說是做事情的「行」。在任何情況下,若都能這樣善巧地去思惟觀察,父親的心志及言行所為,要滿他的志願,一直到父親走了之後,仍能去做。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觀其志又觀其行,這兩點把握住了,全部的精神,一直懷念著父親。如果能三年當中一直念念不忘,終身就能不忘,這情況可謂孝矣。《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怎麼樣立身行道,才能一直通達於天下呢?如把「孝」的精神擴大而綿延不斷,就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基礎──自利利他。了解這一點,再以「孝」推展開去變成「悌」,再推展成為「友」,然後變成「忠」;以能從根本精神上慢慢擴大,使其博大、精深。
在團體中,師長有如父親,年長者有如兄,年幼者視之如弟。做小弟的要孝敬尊長,尊長對子弟也有合禮的態度,這叫「父父子子」。能做最好的孝子,將來一定是最好的父親;能做最好的弟弟,一定也會做最好哥哥,這是在家庭。出去後,能做最好的屬下,將來就能做最好的上司,這叫「君君臣臣」。你的上司就是你的「君」。人與人間的關係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彼此間真正的傳受都有它的「道」,「道」的精深處,一定要在人與人交往當中互相切磋琢磨而漸次學習增長。
這一則,我講的是兒子觀父親的志和行,至於有的注解,認為是觀兒子的志和行。那些注解者都是歷來最傑出的,幾百年來後人尊崇,此必有其道理在。而我之所以願意站在不同見解來看,完全是透過佛法,三寶的加持,誠為摸索古人的用意而已。再者,佛陀垂示我們,世間一切,無非是「緣起」而已。時處今日,親子之間的種種問題,大致如此。父母為子女而不斷關顧叮嚀,子女卻以為囉嗦而排拒,這是何等不幸。因此,權作如是詮釋,但願大家由此孝道而登上佛道。
本章短短的三句話,真正所告訴我們的是做人的基本特徵,由此再漸次深入。孔老夫子整個的基本精神是「仁」,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基礎做好了,高高的大法一定有;基礎不好,那都是空中樓閣。學《論語》,一方面根據現實的經驗,一方面要依據聖人的聖教量來證成,且須前後對比並非憑空想出來的。聽過師長的教授後,要經過彼此互相討論,不斷地反覆思惟、推敲、論辯,這樣才能真正把握住中心思想,然後常常放在心中去觀察思惟,那就多少可以漸次增上了。
※ ※ ※
密勒日巴尊者:「房屋就像火宅一樣,許多沒有受到人生痛苦的人,和那些忘掉人生終要一死,以及死後輪迴惡趣之苦的人,才會尋求世間的快樂。但是看透了人生的我,將不顧貧窮、飢餓和他人的譏笑,決心是要盡我的壽命,為自己和眾生的一切利益去修行的。
全文收錄於 第 37 期 16 ~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