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摸象記(三十三)

〈八佾篇 第二十三章〉

 

◆日常師父開示

八佾篇 第二十三章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孔子把演奏音樂的道理告訴魯國的樂官:「音樂演奏全部的過程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時,各種音調翕翕地相合;接著音聲放散開後,音調純純地和諧,節奏皦皦地分明,繹繹地相連不絕,於是整個樂曲完成了。」

  我在這裡首先說一下自己的感覺。因為中國古代六藝中的「樂」已經失傳了,所以現在我們後面的人完全不知道「樂」。但是禮樂在孔子門中有非常重要的內涵,只要談到典章、文物制度時,禮樂都是不分的。既然如此,「樂」對於我們做人的根本道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但是《樂經》到後來被秦始皇一把火燒掉,沒有留傳下來,真可惜啊!不過我們不妨從自己所能了解的精神內涵上去想想,這段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們能從其中學到些什麼?

〈以下是現場弟子的發言〉

  弟子甲:弟子感覺「始作、從之、以成」這幾句話是在表達一種對整體的概念。以佛家來講就是我們的成佛目標;以儒家來講,就是整個天道的最究竟的思想。他是用音樂來比喻,在內心當中有這麼一個很有次第的藍圖。

  弟子乙:弟子想到師父曾經提到的仁、易、禮、樂。樂就像禮一樣是表現的方式,所要表現的內涵是仁,而仁的法則用易來顯發。仁、易、禮、樂跟法、體、行、相好像很有關聯,仁就是指法體,也就是戒體;易是指法,禮是指行,樂是相。這一則就是講怎樣去按照行相,把仁的精神提升出來,最後達到儒家的天道精神。

  師父:仁、易、禮、樂的「易」,我想以後改成「知」,也就是智慧的智,以後就用仁、智二字。之前我用「易」有點不太妥當,雖然《易經》真正闡述的就是非常深遠的智慧之學,但還是用「知」比較恰當。所以「仁」可以說是大慈悲心、菩提心,「知」則是代表智慧。一個大悲、一個大智,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這兩樣。

  你們願意從各種的角度去摸索,這非常好。透過了這樣不斷的思惟、摸索,可以增長我們對事情的認識。不過,要把握住一個特點,就是我們必須要從孔老夫子的整體精神上去探索這件事情,剛開始也許會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但慢慢地,對他的整體概念會有完整的認識。到時,從他的整體概念上面去觀察的話,大概可以多少摸到一點,不會摸得四不像。

  在這裡可以把握住一個著眼點,再慢慢去思惟。孔老夫子告訴我們「吾道一以貫之」,聖人有他的中心思想,這個中心思想能夠運用於四面八方,而表達的方式卻並不一定。像六藝都是表達它的方式,比如前面我們說「溫良敦厚,詩教也」,詩真正教人的功效是溫良敦厚;同樣的,「廣博易良,樂教也」。所以整個儒家的基本精神都在陶冶人的性情,以六藝來作為教育人類的一種方式。仔細去看,禮、樂、射、御、書、數任何一樣,乃至跟人家射箭,都是為了要學仁、智這些根本的內涵。所以說,孔老夫子跟魯國的大師(掌樂的最高官)說「樂其可知也」,我對這句話的感覺是,孔老夫子所談的是樂的內涵,也就是音樂的基本精神,讓我們了解到音樂的精神特徵。所以,一般對「樂其可知也」的解釋是:音樂演奏全部的過程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我們能將特徵把握住了以後,根據這個,就知道演奏應該是如何了。

  「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就是在講樂的內涵、表達的方式、以及它真正的功效。現在我們一部分一部分來看:「翕」是合的意思,「如」是語助詞。「始作,翕如也」,是剛開始時的一個起頭,我們不妨說,從「合」這個角度伸展開來。「從之」,從這地方繼續下來;「純如也」:也就是說音樂演奏時需各方面配合,如果配合得不好,聽起來就雜亂無章,如果配合得很好,我們就會有些感覺、有些觸動,這是因為互相之間配合得天衣無縫,相較於雜亂無章,純的味道就出來了。「純」不是單調,其中儘管有各種不同的表達,但由於互相間配合得恰到好處,就不會令人覺得很刺耳、彼此不能相應;因為如此,所以說味道很純厚。其次,這音樂的本身呈現「皦如也」的狀態,它不但配合得相當好,而且彼此間位次分明,表達得非常明白。

  其實,不單單是以樂表達這個內涵,不管用哪一種方式來表達,如果每一個地方都配合得恰到好處,它的功效就可以顯發出來。比如我們要做一件物品,結果在工具室裡放置了一大堆東西,有椅子、凳子,又有桌子⋯⋯,亂得一團糟,一看就頭痛,用的時候實在是不曉得怎麼辦;但是如果都能放得整整齊齊,一看就井然有序,在這井然有序裡邊,「純如也,皦如也」就呈現出來了。而「繹如也」就是指次第,依著它這樣繼續下去;「以成」,整個樂曲就完成了。樂的基本精神就是這樣。

  我在這兒是瞎子摸象,不過我始終感覺儒家禮樂制度中的「樂」能夠影響人的情緒;另一方面,透過不同的表達方式就可以說明不同情緒的內涵。所以〈八佾〉後面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以及〈述而〉中提到「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它就有這麼強盛的攝受人的力量。

  在佛門當中也有梵唄,不論漢系、藏系都很重視唱念。佛世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歌詠,很多偈頌都是用唱念的方式來表達;單單詞意的內涵已經是無比深遠,而且唱念的方式又非常感人。《高僧傳》初集裡,有這麼一段故事:有兩個人,在年輕的時候約定要好好學佛法,希望不管是對自己、對佛法、對眾生能夠有所利益。於是兩個志同道合的人就一起出家,後來由於各人參訪學習的不同而分開了。幾十年後,有一次又見面了,其中某甲學得一肚子學問,學富五車,以現在藏地來說的話,就是把五大論樣樣都學好了,或者以我們漢地來說,不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他都能講得頭頭是道。因為學了這麼多,所以他非常高興,就和某乙敘述他一生參訪的情況、所學的學問等等。二人非常投機,談了整整一夜,實際上都是甲在開口。後來甲就說:都是我一個人開口,那你學了些什麼?乙回答說:這些年來我就學了一部《觀音經》。甲聽了就覺得:「什麼!我們年輕的時候約好要好好學的。結果我一生學了這麼多,你怎麼學了幾十年,才學了一部《觀音經》。這個人太沒出息了!」《觀音經》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普門品〉,經文不長,現在有很多人,大概要不了三、五天就可以背出來了。

  於是某甲就很瞧不起他,這個人自己也覺得:「對啊!人家學了這麼多,自己只學了《觀音經》,真是慚愧。」後來天也亮了,甲就跟乙說:「你這個人太不夠條件了,根本不夠資格跟我坐在一起!」乙說:「是啊!你說得對,我的確很差,不過你是不是多少也聽聽我學的那部《觀音經》,學到了些什麼。」甲就想:「這還需要你講,三歲的小孩都會背,你還跑到我這裡來班門弄斧。」但是某乙卻很認真地,想要把他所學的那部《觀音經》介紹給這位老朋友欣賞、欣賞,實際上他只是要唸一遍而已。平常我們念經就是把它念出來就好了,可是他在念之前很慎重地去佈置會場,居然花了一早上的時間做這件事。甲看到了,覺得這個傢伙真沒出息,念一部經還要耍這些花槍,反正你就那麼一部,我看看你有什麼花槍好使。所以他毫不在乎,很輕視地坐在那裡看他。結果乙弄好了以後,又非常慎重地盥洗,之後用全部精神上座去念。等到他一開口,哇!天空馬上出現天樂,並且天雨下種種七寶、天花。某甲這下心裡就很緊張了,面容馬上改變,很恭敬地站起來,最後甚至至誠地跪在前面聽。因為他覺得很慚愧,自己學了這麼一輩子,一點感應都沒有,可是對方只念這麼一遍經,就產生如此不可思議的效應。這個公案除了說明音調之美外,其中還有很多修行真實的內涵。

  另外還有一個公案:我們中國有一位音樂大師,名叫師曠,他是晉國宮廷裡的樂師,擅長彈奏各種曲調,而且他所彈的每個調子都有它不同的特徵。其中有一個調子是專門詮釋悲哀的,這種調子一旦被彈出來,就會深深打動人心,令所有的人都很悲傷、很感動,所以他從來沒彈過這種調子。當時的國君就很希望聽到他彈,他本來一直不彈,到後來因為國君一再地要求,他就開始彈了。當他琴才拿出來,剛開始一彈,「一奏之,有白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等彈完了以後,「晉國大旱,赤地三年」。以前我看這段總覺得它是個故事,現在則覺得實際上這是法爾如是。樂,就有這樣的功效。

  所以,如果我們從表相上去看禮和樂的話,只是一套人與人之間交往必須要的規矩而已;但從它的內涵上去看的話,其實會深深地通到人心的深處。如果表達得不恰當,那就是隨順無明相應的內涵,會使你輪迴六道;表達得恰當的話,那就恰恰相反,能夠產生良善的效果。所以我從這裡,漸漸能夠思惟觀察以及體會孔老夫子要告訴我們的這些道理。以樂的特徵來說,「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是有它很深厚的內涵。剛開始的時候,翕如也,不管從哪一個角度開始,好像很單純、合得很好;然後有各種不同的配合出現,而且彼此間有兩個特徵:純如也、皦如也,也就是配合得天衣無縫,不會顯得雜亂無章。如果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就是念一首很美的詩;如果純粹是以音樂來表達,就會是很美而且有其意義的一首樂曲。接著,繹如也,就這樣繼續下來;以成,整個樂曲就成就了。

  我真希望有一天能夠跟隨孔老夫子,把這些也學一學,我雖然現在沒學到,卻也因此而啟發了內心的好樂心。我們現在好好淨罪集資,這些東西都是應該學會的。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有很多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也有很多不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樂就是一種另外的方式,讓我們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內涵,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之間很大的差別。在《維摩詰經》中不是有提到一個「香積國」嗎?那裡講經的方式,不是說明道理,而是透過食物,令人吃了之後就開悟了;但願現在好吃的人能夠生到那個國家去。如果是歡喜音樂的話,最好跑到透過音樂來宣揚佛法的地方,那裡不但聽得非常陶醉,然後也開悟了。

  所以每一樣東西都有它深厚的內涵。這一段我是這樣去想,你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試試看。但願我們在切磋琢磨當中,能夠更深入地把握住孔老夫子要告訴我們的內涵。前面一段是尚禮,這段講樂。尚禮的一段,是從管仲這樣有大貢獻的人去反省,而這段孔老夫子則是直接說明樂的內涵,因為禮樂都是教育我們最重要的兩樣方便工具。

福智之聲第1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