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南普陀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四、造者殊勝
廣論頁行
P.2 L9 ~ P.8 L6
廣論段落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手抄冊數頁行
2015版 第1冊 P.94 L2 ~ P.134 L7
2016版 第1冊 P.94 L3 ~ P.134 L6
手抄段落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不去解釋它。
音檔卷數起迄
3B 28:30 ~ 5A 05:32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3B 28:30 00:0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現在呢,我根據後者這個師承,來說明這個菩提大道修證次第的方法,分四部分: 4A 00:18 00:22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分四部分。那麼為什麼要分這個四部分,這裡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道理。詳細的內涵每一部分哪,他就是說這個,我們只要把下面認真地學,那個細部都了解。一開頭,原則說一下為什麼,第一個我們了解,說學一切任何一樣東西,你一定要跟一個自己有正確認識的人學,這樣才學得好。不管做世間出世間任何一樣東西,你要學會,一定要跟一個會的人學才行;同樣會的人,他越是內容精采、越是圓滿是越好。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世間法出一點毛病,那麼最多你說,哎呀,作生意少賺一點錢、虧一點本;佛法出了毛病的話,就流落在生死輪迴,小的受生死之痛苦,大的在三惡道中,不得了地嚴重!尤其是修學佛法,你稍微不小心一點哪,嘿,會產生很大負效果,很大負效果,這一點我們要注意!所以真正對這個佛法本身是否清淨,是絕端地重要。那麼要想得到清淨圓滿的教法的話,這個引導我們本身他的條件,是決定因素。 4A 02:31 02:36

  不過這個地方大家會說:「欸,那麼引導我們的佛最圓滿,何必還要你來造、他譯了呢?難道你還比佛強嗎?」現在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這個話聽起來,是呀,我們想,對呀!所以現在有太多的人說:「啊,你不要去看那個論,難道造論的菩薩還強得過佛嗎?」我們一聽覺得對,然後你就不去看論了。這裡邊却是有個大問題,這個我們在這裡解釋一下。 4A 03:05 03:09

  佛,說的法跟他內證的內容,有兩個絕不一樣的地方,這一點我們要認識。他內證的是完全圓滿的,千真萬確,所以就內證這一點來說,沒有一個人能比得過佛。菩薩當然不如,祖師更不如!但是他講的法卻有一個特質,是對不同的根性說的。他對小孩子,就講小孩子的法;對大人,對大人的法;然後對兩千多年以前,對兩千多年以前的人講的法;對我們現在是另外一種法。佛自己是最圓滿的,可是他講出來的法所對的根性,跟你相應不相應?不一定相應,這第一點。不但在時間、空間,都有一大段的距離,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裡邊就有問題了。 4A 04:04 04:09

  理論上面我們應該了解,實際上呢,我們也看一下:是,佛說的法是絕對圓滿,千真萬確。因為說得圓滿,所以他對機也圓滿,所以凡是講到哪裡,每一部經典上面,那個當機眾聽完了以後,大乘的,一定是很多人證無生法忍,最起碼的發菩提心;小乘的,得法眼淨、證阿羅漢,這個是佛真正圓滿的結果。表示什麼?那當機就有這樣的功效。假定不當機的話呢?對不起!所以「佛法不應機,等同閒言語」,如果不應機的話,那就是說空話一樣的。現在,我們不幸的是不應機,你看上去不一定有效,儘管你說你有了信心去看,有信心是有信心,你看是看了半天,如果你大乘根性,請問你得了無生法忍嗎?你發了菩提心嗎?小乘的,不要說羅漢果,你得了法眼淨嗎?沒有。那麼表示什麼?這個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嘛!這事實也是這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4A 05:16 05:20

  再說,他因為是當不同根性的機,所以這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那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部分,一個關鍵所在。譬如說《金剛經》那是破空,就是對「著有」的人怎麼樣教你破這個,這樣的觀點。不同的經典有它不同的說法,拿我們如果學不好的話,學了這個呢變成功什麼?斷章取義。這個斷章取義是修學過程當中是最嚴重的,是一個大缺失!所以你不認識這一點,你也以為如此——好、好、好!那麼,必定要經過這個圓滿的教授傳承,說明這個內容,那時候你才曉得:喔,原來這樣的!教你自己去學是斷章取義,等到這個善巧的解釋明白了以後,然後用到你身上的恰如其分哪!這個所以能夠把「斷章取義」變成功「恰如其分」要靠什麼?要靠這個引導的人哪,這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樣。所以這個上面我們要了解:哪、哪!有這個特點在,這個特點在。要不然的話我們難免會引起誤解,引起了誤解就失去了大利益!所以他現在說,喔,這個造者殊勝。尤其這個圓滿的教法,你將來看一下,那個才曉得它所講的這個殊勝,殊勝到什麼程度,為什麼它這個法這麼好!這個對我們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的認識! 4A 07:13 07:16

  那麼還有一點,因為我們要想修學的時候,必定有一個特質,因為我們是個凡夫。假定說我們成了佛的話,我們不是修學,我們教別人;我們只是凡夫,了解了這個苦要去學,所以我們的的確確,雖然學的人說應該有辨別的能力,可是這個辨別能力的確不強。那麼這個時候根據這個什麼?根據真正有成就的世間,或者在我們這個圈子裡邊,經過了時空考驗以後,經過這個如理抉擇以後,肯定他的價值的,那個是我們認定的一個標準。本來這種認定的方式,本身是並不圓滿,但對我們來說,也只能用這個;我們找人說,大家都說這個人好的,你也好的。那麼然後大家說的當中有兩種:有一種壞的人說好的,這個不一定;有一種是好的人說好的,那大概就可靠。好的人當中又是智慧的人說好的,那他跟智慧一定相應;有很多人福德的人說好的,那這個人跟福德一定相應。這個是我們抉擇我們要跟的這個善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4A 08:42 08:46

  現在這地方,他下面就把這一點的行相指出來。所以我們目前,雖然不能認識佛法本身的內涵,沒有殊勝辨別善惡的能力,可是我們卻有世間上面這種的共識。所以他現在拿這個共識來告訴我們說:「啊,對、對、對!這個才是。」於是啟發你的恭敬仰望一心想學,你就學對了。有了這個標準以後的話,那個取捨就取捨對了。 4A 09:18 09:22

  那麼第一步呢,說這個要去學;這個修學佛法,要一個重要的特點,要什麼?恭敬心。平常我們最大的障礙,都是說:「哎呀,我有業障啊!」業的中心是什麼?「我」。我的特質是慢,當你有一個慢的心,這慢總歸是我總覺得最精采。平常所以我們跟人家聊天也好什麼,自己總是自己的意見總是對的,因為你有自己的意見,那個障礙在那裡,別人的東西就進不來。假定你是了解對方的高明,他告訴你方法的正確,你那個時候,心裡面就把慢心就降低了。這個慢心對治它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恭敬,這樣。 4A 10:01 10:05

  所以他第二步說這個:啊,不但這個造的人這麼殊勝,而且造的法這麼殊勝,「啊,這麼好!」於是你一心仰望,於是那恭敬心提起來,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正式修學佛法。所以他在正式講這個法之前,先把這個法的殊勝說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個法的恭敬。我們平常所以愚癡,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恭敬,所以當你恭敬的時候,一方面眼前修學佛法,是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障礙減少,同時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夠淨除,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4A 10:47 10:51

  那麼說,哦,有這樣的殊勝的造論的成就者,造了這樣殊勝的這個解釋的法。下面哪,還要一個道理——對於這樣的殊勝相應的法怎麼樣聽、怎麼樣講。你在這種狀態當中才跟它相應,否則的話這個還不相應,這個還不相應。那麼這個第三點,平常往往疏忽掉了,實際上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詳細的內涵,講到第三點那部分自然會有很清楚明白,很清楚明白。 4A 11:30 11:34

  這地方我不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到哪一個地方去——當然我們現在是要從凡夫地跑到佛地,那麼這個都是經歷精神上的、哲理上的——我們現在用一個眼前看得見的,事相上的這個比喻。譬如說:我到台南去。你可以走路,走路不要任何準備,反正你站起來就走了,不就行了嘛!你只要認得這條路,有人告訴你這個路怎麼走,就這樣。那麼換句話說,有一個過來人告訴你怎麼走,然後呢,指示給你這個方法,那個沒有錯,這兩者夠了,你不要其他準備的。 4A 12:13 12:17

  下面腳踏車,對不起!腳踏車就要準備準備囉,那個腳踏車過去的時候,上面嘛看看那煞車好不好,然後呢鏈條很久沒有用,要加點油,哪一個地方等等,要一點準備。如果汽車的話,那準備更多,說前面這個冷卻引擎的水,然後呢機油,然後呢汽油,然後輪胎裡面的氣足不足,你準備好了以後才行啊!如果是飛機的話那更嚴重,如果準備不夠的話,不動滿好,一動出起毛病來,到那個時候的話性命交關。儘管已經有一個人告訴你怎麼走,然後這個路也告訴你清清楚楚,如果你不準備好的話,出毛病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4A 13:05 13:09

  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好心學佛的人,也有圓滿的教法,我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第三點。所以關於第三點真實內容,你們慢慢地下去自然會了解,為什麼這麼重要,實在是太重要、太重要!最後呢有了前面這個樣樣準備好了,那個時候就開始了,說正以引導,這個是為什麼要分這四個。現在這個裡邊呢繼續下去,我們看看這個文: 4A 13:39 13:43

今初

  第一個就是造者殊勝,看文: 4A 13:44 13:48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整個地來說,現在本論所講的重要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就是彌勒菩薩,要曉得佛涅槃以後,佛把整個的責任就交給我們的彌勒菩薩,所以現在來引導我們的最圓滿正確的引導者就是他,就是他。那麼他當然這個本身是圓滿的,那麼內容呢是講的這部書。那《現觀莊嚴論》是什麼呀?我簡單地介紹一下,裡邊一共說八樣東西,叫作:第一個「三智」,什麼三智啊?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第二個叫「四加行」;後面呢「一果」——佛果。 4A 14:47 14:51

  換句話說前面那個境,就是說我們應該了解我們所對的境,我們凡夫所對的境,依我們的無明妄識所對,造種種業。現在呢,我們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染污生死的痛苦,就是所對的境是不認識,那麼不是外面的境有錯誤,而是我們能認識這個境的這個識本身有問題,所以這個實際上還是就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應該把這個東西認識,所以說的「智」——一切智,一切智是了解一切法總相的,一切法總相——空;然後呢,道種智是指一切法的差別相的;然後呢一切種智,就是把所有的這個通達總別一切的這個智。這個三樣圓滿就是佛。那麼要想得到這個東西,那麼內涵等等,修行呢就是四個次第,所謂四個加行;經過的這樣以後,最後圓成一個佛果。 4A 16:03 16:08

  所以雖然是說起來這麼簡單,實際上就是從凡夫地,達到究竟圓滿成佛的圓滿的綱要全在裡頭,可想而知本論是何等重要!是,我們目前可以不一定全部學,但是我們必定要全部認識,為什麼?因為我們究竟的目的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究竟的目的,認識了這個綱要,然後下腳走的時候,的的確確走你該走的。該走的只是一步,但是你眼前跨出去的一步,一定要走對方向。在整個的道路當中,你走對,那麼每一步,然後把一步一步加到最後,圓滿。所以開始走這個一步的時候,你就應該把整個的路線認得清清楚楚,這樣走下去的這條路最圓滿直接,這很清楚明白。 4A 17:07 17:11

  我還是舉個例,譬如說我們剛才說到台南去。到台南去。可能剛才說走路、腳踏車、汽車,那用的工具沒關係,然後呢,走的路線也有幾條,但是你一開頭的時候絕對不會說:「反正不管了,我出了門再說。」是,這個不對的,你一定要曉得,從我這裡到台南去你走哪一條路線,那個才行。你要出了門再去的話,那我們出去從那門跑出去,然後呢馬路四通八達,你到底怎麼走呀?哪有這樣的事情啊! 4A 17:38 17:42

  現在我們太多人都是犯了這個毛病,「噢,好了!我不管了,反正念佛、反正參禪!」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裡邊大有問題啊,這個大有問題!因為你的目的,假定說你的目的,你的目的幹什麼?我的目的就是它念四個字。那沒關係,你只要「阿彌陀佛」就算了,能不能往生不去管它。現在假定你要往生的話,對不起啊!你要看看囉!四個字好,六個字好?還要其他的助行、正行哦!可是我們實際上的目的不在往生,要成佛!為了要成佛。所以眼前最好的方法要往生,要想往生所以要念佛。所以必定是,你整個地要到台南去,為了達到,就我眼前這個目的當中,然後走這條路,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對吧! 4A 18:26 18:30

  而且這個情況之下我還舉個比喻,當然現在我們說到台南哪,這個方便,成佛沒那麼簡單的啦!我們不妨這麼說了,到美國去,譬如這麼說。那麼有人說到美國,美國在哪裡啊?一想:喔,美國在我們東方。夠不夠?對不起,這個萬萬不夠的哦!假定說美國在東方,那麼我出門向東走,你走得到嗎?我保證你走不到!然後你出門,我們這個門口向西的,你說向東你怎麼,向西走你不是走錯了嗎?你向東走碰壁,到後面你怎麼走啊?不行的。所以到哪裡去一定有它的一個完整的方便善巧,轉彎抹角怎麼怎麼走,就算你出了門對了,你向東走跑到花蓮,向前跨一步,對不起,太平洋,下面就死路一條,這很明白! 4A 19:19 19:23

  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你真正要走之前,必須要先把你的目的認清楚,然後達到這個目的,該走你什麼走的路,然後這個路當中眼前你下腳的哪一步。所以不管是念佛、參禪哪一個,那是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一定要走的,的確,走你相應的,絕對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要說:「我走這個,其他的不管了!」那剛才這個比喻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這個我們學這個幹什麼啊?」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他前面也告訴我們了,「偏執暗未覆」——那種具善根的人喏!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有的人是一生取辦,有的人要轉三大阿僧祇劫,證羅漢果尚且如此;同樣的,有的人往生去上品,有的人往生去下品,有的人去了是邊地,有的人念了半天是念不去,毛病在哪裡呢?就在這裡。這是我們一開頭應該有的認識,應該有的認識。 4A 20:27 20:31

  因為我曾經遇見過這麼很有趣的事情,有的人說:「法師啊,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念佛要緊,你講這個幹什麼,我趕快去修行啊,然後呢要打七剋期取證啊!」我聽了我非常讚歎,我說:「好啊,你剋期取證,我請問你,念了七天你取證了沒有?」他想了半天,沒有,對吧?然後呢你仔細一想啊,他說:「我不但念一個七天,念了好幾個七,到現在為止還毫無名堂。」現在太多這種人。然後呢自己念不對還勸人家:「哎,你不要去管啦!」然後呢一個七不對、十個七不對、一百個七不對。說實在話,我自己就這麼受了這樣的一個痛苦過來的。啊,大家拼命關在這個地方去念!以後我了解了一個事實: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學佛,不幸的我們學錯了。學什麼?學我。我在這個地方得說一下,說一下。 4A 21:24 21:28

  我先舉個比喻,當初我看那個倓虛大師的《影塵回憶錄》,他老人家提出一個三個字來,三句話——看破!放下!自在!啊,美啊!世間的所以很多纏的是什麼?說看不破,你看破了嘛就放下了,放下了嘛就自在了。啊,覺得好高興!的的確確這六個字,大部分人一看就懂,然後呢自己覺得對了。不幸,錯了!這話怎麼講呀?這話怎麼講我要解釋一下。現在我們了解的「看破」,這兩個字,你只要念過小學都懂,如果念過中學、大學,那懂得更多。那麼為什麼懂得更多?就是說當你程度越深,你對這兩個字的內涵,了解得越深,對不對? 4A 22:17 22:21

  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這個內涵,說看得破的是什麼?看得破我們對世間,人世間這種是是非非;你在這方面看破了,你在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可以減少一點。生死當中的是非你看破了沒有?你看破了沒有?這兩個字可沒有告訴你喔,世間用這兩個字沒告訴你喔!所以平常你一天到晚,哎呀,忙這個世間的東西,忙這個東西,哎呀,女兒要嫁、媳婦要娶、股票又要漲,然後這種事情,啊,忙得不得了!一聽見看破:欸,好,看破了。真正地看破呢,你還在世間的量則當中,對前面忙這件事情你是看破了,可是對佛法來說,你還不相應。你自己覺得居然懂了,然後你放下了,你放下的是股票,是稍微放掉一點,兒子女兒的事情,稍微減輕一點,但是心裡面還纏在這個地方。 4A 23:18 23:22

  相對地前面這個是稍微好一點,你要想拿這個跳出輪迴,跳得出嗎?我們平常說學,就是學這個。所以這個,仍舊在「我」這個圈子當中,結果你越學,你自己越覺得很得意咧。結果這個我是越學越大,弄了半天,請問你怎麼能跳出輪迴啊?太多人就犯了這個毛病,所以總是覺得:哎呀,這懂了,趕快去!明明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不幸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念了半天去不了的原因,都犯在這個毛病。還是說:「哎呀,我七天趕快行!」是!你七天去了,千真萬確的事實,見了佛,自然有最好的教授在。那個地方我們要自己仔細檢點一下呀! 4A 24:04 24:08

  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有了圓滿的認識,然後你下腳一步,那一步都走對的,你跑一步、就對一步,跑一步、就對一步。所以祖師都告訴我們,譬如念佛法門,憨山大師說得很清楚,不但是憨山大師,其他的很多祖師。現在的念佛的人哪,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其實他眼前他根本不曉得這個念佛的意思是什麼,嘴巴裡面啊佛一直在念,生死的根支一直在長。念到臨終的時候,只是生死的業力在這個地方,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念佛的,當下都在生死的根支上面斬斷,是刀刀見血,用不到到臨終,當時念的時候你已經很清楚,這句佛號是派上用場的,積得淨業,當然你只要積夠了,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自然去嘛! 4A 24:53 24:58

  那你怎麼樣才能夠認識這呢?喏,就是這個圓滿教法,非常簡單!你們只要認真地從本論學下去,要不了多少,他就告訴我們:喔,怎麼樣念是念得去的,怎麼樣念是念錯了。你了解了,然後去念,那的的確確是千穩百當,是萬修萬去啊!如果你條件夠一點,你要更升,說:喔唷,我不但是要邊地,不但要下品下生,然後上品上生,也在這個上面;不但是凡聖同居土是上品,乃至於我要進到實報莊嚴土的都有份,還是在這個裡頭啊!所以我說到這裡順便一提。 4A 25:36 25:40

  那麼這是個大綱,這個《現觀莊嚴論》這是整個的,至於說個別的那麼是什麼呢?說《菩提道炬》,《菩提道炬》是阿底峽尊者造的。 4A 25:48 25:52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

  所以造《菩提道炬論》的這位尊者,就是本論的作者,因為這個綱要整個地照著,換句話他的藍圖,他的藍圖。實際上宗喀巴大師的這個內涵,的的確確是完完整整地接受阿底峽尊者的圓滿的傳承。阿底峽尊者的傳承,經過幾方面,最後到宗喀巴大師身上,他有所有的傳阿底峽尊者的老師的,一一都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這是事實。 4A 26:26 26:30

  還有一點要特別指出來的,就是就本論的內涵來說,對於我們應機來說,本論還遠超過《菩提道炬論》。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是說本論比《菩提道炬論》好,不是,而是說應我們的機,這一點要很清楚、很明白,這樣。所以對我們現在來學的話,你們不妨把兩個論看看,《菩提道炬論》你看的話,你看了半天莫名其妙,可是本論的話一看,所有的修行的問題都解決——你念佛,念佛成功;參禪,參禪成功;學教,學教成功。這一點我順便一提。那麼這個是誰呢? 4A 27:04 27:08

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勝然燈智」就是他翻譯成功的名字,那麼「別諱」,他的諱叫阿底峽,阿底峽是西藏人的尊稱,翻成我們中國話就是殊勝、最超勝的。比如我們對最最特別的,我們稱他某某尊者、某某大士這一類,那麼這位阿底峽尊者,西藏人通常稱呼這樣,就是說表示對他最尊貴的、最尊敬的一種稱呼。現在呢,這個他的殊勝分幾部分來說: 4A 27:45 27:49

其殊勝分三:圓滿種中受生事理,其身獲得功德事理,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分三部分,第一個呢就是他自己的出身,說「圓滿種中」,他的家世等等,第一個。第二個呢自己的獲得的功德,換句話說,第二個就是自利。這個自利又分兩部分:教、證等等;現證的,以及教理方面的。然後呢得到了這個,最後所作的事業純粹是利人方面的。它分三部分當中,後二者容易懂,說自利、利他。第一點哪,是「圓滿種中受生事理」,這個要說一下。我們平常有一句話,叫「英雄不論出身低」怎樣、怎樣,說這個真正的英雄,不講他的出身。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卻又牽涉到他的出身,這個說他的家世的圓滿。這有什麼關係呢?大有關係,大有關係!因為平常我們說「英雄不論出身低」,那是就世間的衡量標準,世間的衡量標準只看眼前——果;換句話說這個人在世間,所產生的世間的功效:喔,這個人創造時勢是個大英雄!只看這一點,其他的不管。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而這個三世,從以前的無限,是無量無邊以前,一直到圓滿成就,這個時間是無量無邊。 4B 01:40 29:38

  我們也了解,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絕對不是短時候可以成功的。雖然《華嚴》上面說:「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一生取辦。」可是從凡夫到十信滿心,卻是經過很長的時候喔!那麼前面這個修行,因為有了修行的因,感得眼前的果;所以他前面的越圓滿,那麼這一生感得的果也一定越圓滿。而這個圓滿從哪裡開始?從出身開始。這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佛法裡面很多祖師,有很多祖師,雖然是祖師,可是祖師的位次的高下,卻跟他宿生的業因有關係。說凡是越高的,他的出身一定越圓滿;下面的那就不一樣,看他偏重於哪一方面。不過有一個要例外,權位菩薩不算。所謂權位菩薩他本身已經成了佛了,他只是跑得來應你們這些根性,所以他並不顯示他自己的每......只是偏的,只權現那一部分。在這一點來說,這個所現的一定不是圓滿的教法,這也不是我們這裡談的。 4B 02:56 30:53

  所以圓滿的教法他一定有這樣的一個圓滿,所以這個圓滿的話,從他自己的家屬出身開始,他的出身這樣,所以呢福德圓滿,表示他的。第二個呢,要他智慧圓滿,世俗的智慧圓滿,然後呢,世俗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圓滿,出世的智慧包括出家了。出了家以後呢,理論上面說教、證,佛法主要的兩樣東西。教就講那個道理,告訴你為什麼要修行,修行些甚麼,如何修行;你懂得了照著去修行,現證,所以教、證二量。那麼這個是屬於自利方面,了解了還要利人方面。所以真正圓滿的教法必定從這三個方面,這是我們了解的。所以這一方面我解釋一下,至於這個文本身,那比較容易懂,我就不詳細解釋了,不詳細解釋了,所以這個文你們自己得好好地看一遍。 4B 03:57 31:55

  還有,如果說大家對阿底峽尊者真正地歡喜的話,我介紹你們一本書——《阿底峽尊者傳》,這個佛教書局有。其實真正要看起來的話,還有一本書《宗喀巴大師傳》,現在佛教書局已經出了一本《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那是用白話寫的宗喀巴大師的傳。因為真正造本論的這個造者是宗喀巴大師,你能夠把《阿底峽尊者傳》跟《宗喀巴大師傳》,兩個都看一看,那時你才曉得:啊,這個造者的殊勝真是不得了啊!所以他們兩位,一個印度,一個在西藏,都被當時,而且後來幾百年當中,都稱他為「第二能仁」,說:「啊,那是佛再來,實實在在的佛再來!」詳細的內容我不講了,不過有一點我可以在這地方說明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兩位尊者的景仰。 4B 05:09 33:07

  這個阿底峽尊者,自己出身他是個國王王子,而且是一個大國,東印度的大國,東印度相當於我們現在孟加拉,就是東巴基斯坦那個地方,那個時候印度當年非常大的一個大國。然後呢他是一個王子,他是個老二,實際上他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老二表示的位次,它有一個特別的關係在,這裡不詳細講它。從小就是絕頂聰明,這個說明甚麼?說明宿生他的福德、智慧兩樣東西都這麼圓滿。不但是絕頂聰明,而且他從小就要出家。欸,這個人好不簡單哪!那麼然後呢出家,還沒出家之前,他已經就去廣泛地接觸世間、出世間。世間的學問在十幾歲以前已經統統學遍了,無所不通,就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那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不通的。 4B 06:10 34:08

  這裡講一個典型的故事。那時候他有一次,僅僅啊,這個本論上面也說,只有就十五歲,十五歲喔!然後有一次去聽了一趟《正理滴論》,這是因明上的,因明哪,這個因明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理則學,這東西很難學。我想我們接觸過佛教、佛法的很多這個同修們大家都了解,這個因明這是非常難學,教我們往往學了個幾年哪還迷哩糊嚕,裡邊的很多內涵弄不懂。結果這位尊者啊,跑得去聽了一堂,在我們想像,這個聽一堂能聽些甚麼,結果它的效果是什麼呢?不妨啊把這個故事講一下。 4B 06:58 34:56

  印度當年有這個習慣,這個外道跟這個佛法經常要辯,然後它這個辯的時候有一套正確的方法,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大家抬槓子,大家亂蓋一通。它不是的,由於它完整的方法,合乎這個理則的,大家技巧地辯論,而且有旁邊的人評斷。這個評斷的呢都是國王、長者,都是絕有聲望的人,所以這不能亂來的。那麼輸的一方的話呢,有兩個:要嘛就是我服你了,然後服你了,譬如說我是道士,你是佛教徒,那我輸了,那麼我們的那個道士道冠統統拿下來,改穿和尚服,做你的徒弟,然後呢這個道士廟統統供佛。反過來也是如此。這個很嚴重啊!要不然的話呢,我頭給你,這樣啊! 4B 07:52 35:50

  結果那個時候,他阿底峽那時候去學的這個老師,他是這個佛教當中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師,正在跟一個外道辯論,辯了好幾場還不分勝負。那麼,那個時候又有一次大辯論,結果不幸在辯論之前哪,這個老師生了病了。這個辯論的時候那是要全部精神擺在那裡,精神不好的稍微一個不小心,對不起,這個話柄漏出來了,那就要辯輸掉了!所以啊這個老師有點身體不好,就不敢出去,那麼要找一個人代替,但是誰也不敢,不敢應這個場。因為你萬一你辯輸了,那個所有佛教的廟,好、好,統統搬出去,然後把外道的像搬進來,那個和尚把和尚衣服脫下來,要跟人家走,這怎麼可以啊!結果呢一般狀態當中,當然可以說生病。那人家會說:「你看他辯不過啊,他就是裝病啊!」這個東西對外面來說的話,這個很糟糕的呀!哎呀,大家覺得非常為難! 4B 08:49 36:47

  那麼,阿底峽尊者正好聽了一趟,他是絕頂聰明,這老師也覺得這個人很行。大家想起:欸,這個人很精采,何不妨問問他看呢?居然,他就說......問他的時候:「你去辯一辯。」「好!」要我們想這個怎麼可能啊!欸,他去了。不但他去了,而且一辯,辯勝了!你可以想到,簡直是何等聰明!他這樣的決定性的大辯論,好幾次,就把當時的整個的外道一下壓服,可想而知這個人的識見。年紀那時候幾歲啊?十五歲喔!要我們現在十五歲的,什麼都不懂喔,這可以說這個人絕頂聰明!所以你們好好看看,啊,《阿底峽尊者傳》真動人哪! 4B 09:34 37:32

  然後呢他以後,家裡這麼好,這個條件之好啊,怎麼勸他也勸不住——要我們現在想的話,要怎麼捨也捨不得——換句話他宿生的善根,以後呢他出了家,親近的老師。他親近的老師都是當年最了不起的大德,不管是性宗的、相宗的,是第一位、第一位是勝敵婆羅門,然後呢阿嚩都帝,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這個明了杜鵑論師,這個大明杜鵑論師是龍樹菩薩的三傳、不曉得四傳弟子,那個時候這樣的人喔,這樣。譬如說現在對我們來說,真正講教理方面是中觀、瑜伽兩派,大家說最高的就是中觀,那中觀的正宗是月稱論師,就是月稱的弟子,親傳弟子哦,這麼高的高人!而且都是證得什麼?至少都是證得加行位以上的。 4B 10:32 38:30

  這個加行位這是相宗所判的位次,拿我們中國的祖師們來說起來,我們曉得的有一個人,是天台智者大師的老師——慧思禪師,他是加行位上的人,你可想而知這個加行位何等地高明!現在我們祖師們都是大徹大悟,對不起,大徹大悟有很多很高的喔!佛到最後也是大徹大悟,但是很多大徹大悟的祖師還是凡夫,這我們要了解。不要拿我們的話來說,譬如憨山大師,他當年大徹大悟,人家就問他:「哎呀,你比之於祖師怎麼樣,譬如天台智者?」「喔,我怎麼可以跟大師相比,這種人高不可攀哪,我只是了悟心中啊!」喏,你看,一個明末四大師之首,最了不起大徹大悟的,他尚且把他推崇備至。這我們不曉得位次,所以你真的曉得位次,這個加行位上的菩薩是高不可言! 4B 11:31 39:30

  阿底峽尊者有幾十員大善知識是他的老師喔!他最最起碼是加行位上的,而且最後阿底峽尊者還說,他是說他老師的功德,他一一都具足。從這個上面上去看的話,他超過了所有的老師。為什麼?他具足一個老師,那跟他平,他所有的老師都具足,其他的老師倒不一定耶!拿我們中國具足這個條件的人是誰啊?祖師,佛教當中找不到,世間有一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是廣學各家,所以各家的他都有,變成功什麼?集至聖大成。所以阿底峽尊者當年印度也是一樣,他所有的印度的教派宗主就是他。 4B 12:17 40:15

  印度當年有個習慣,所有的這個大廟,它有不同的很多宗派,那個每一個廟有它的宗派。譬如說拿我們目前國內來說,這個是禪宗,這個是淨土,那禪宗的又是臨濟、又是曹洞。每一個宗派當中,它有一個我們這一派當中最高成就者,這派的宗主,那麼有一個表示,什麼表示呢?就是這個鑰匙,這個大廟的鑰匙交給這個頭,就這樣。阿底峽尊者到最後他身上掌管的鑰匙,臨離開這個印度到西藏去的時候,不曉得是一百零八把,還是八百把,我就弄不清楚了,這個翻譯上面。總之當年印度大廟所有的鑰匙都在他身上,十八部哪一部最徹底圓滿認識的就是他。所以不管是哪一部,反正有諍論了、有問題了,你只要問到他,他都給你解決。小乘,小乘也是他,大乘,大乘也是他;性宗,性宗也是他,相宗,相宗也是他,他有這麼了不起的喔! 4B 13:16 41:15

  在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找不到,你可以說:「喔唷,杜順和尚很了不起,他賢首宗開宗創派的大師。」欸,對不起,天台這不一定哪!只是覺得:欸,這個人很了不起,不一定最佩服他喔!拿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現在常常看見,譬如說:啊,民國以後幾位了不起的大師,我們通常說虛雲老和尚啊、印光大師啊、太虛大師啊,乃至於什麼啊!我就曾經聽見過有一個大法師,那個現在這種大法師,都是年紀很老的老法師。我們平常說某某大師,他就說:「印光,這個老和尚......」欸,為什麼?他參禪的,所以他對念佛的人不一定贊成;反過來說,念佛的人說:「虛雲老和尚這個真是了不起,可是啊現在的人不一定合適。」就是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歷史上面,沒有一個說當代、後代大家宗仰他的。可是阿底峽尊者在整個的印度,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是這樣,一直到他後來到了西藏去了,居然還有不遠萬里跑得去,要去問他問題的人。這個詳細的這個內容,我想我不仔細說,不過這地方我把那個大綱說一下。他下面分幾部分,第一個呢,在第三頁上面說: 4B 14:39 42:37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最頭一段是自己的出身,這個出身家世圓滿。第二個呢,然後修學佛法,修學佛法,所以佛法一定有兩個步驟,說佛的法——教、證。教是因,你有圓滿正確的教法認識作為因,照著這個教法去修持結這個果,所以教、證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同樣地,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話,你就出了毛病了,所以大師造本論的時候,前面就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就是啊這個因果沒弄清楚,你沒有這個因怎麼感得那個果呢?所以他現在這個造者第一點告訴我們:啊,先教,教是廣博,那時候非常圓滿的;然後這個教當中啊,又是先是世俗的,後來是出世的。然後呢這個出世的當中的話,又分幾個部分:戒、定、慧;這個戒當中又分成功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它每一個部分分得很清楚,它一步一步地上去。 4B 16:08 44:05

  我們現在往往有這種毛病,說大乘的啊,說這個小乘的戒不要。這完全錯了!沒有小乘的基本的戒就沒有菩薩戒,沒有菩薩戒就沒有金剛乘的三昧耶戒。你看,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一位大上師,他學戒的時候,學得無所不通,當年小乘四個根本部,以及細分廿部派,每一個地方他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雜。然後去受了戒以後持的時候,哪怕最細微的戒,絕不有犯。由於這個基礎上面,然後再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戒。正因為他如此,所以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佩服他,他也能夠如理如量,解決每一部分的問題。所以戒是這樣,有了這個圓滿的戒,得定,然後呢是慧,這個是自利方面。 4B 17:13 45:11

  有了這樣的自利,才能夠利他,要不然你自己都不能解決,說幫別人,那不是荒唐嗎!尤其是佛法,更談不到。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佛法真正說的內涵是,沒有錯,要說解決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圓滿的快樂,可是同樣地說苦樂,跟世間有個絕大地差別。世間所以不能解決這問題,因為無明,不能認識這個事情的真正的真相,顛倒所產生的結果,明明是苦的,我們把它看成功樂的。所以佛真正出來的一定哪指出世間的真相,說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 4B 18:00 45:59

  現在我們不了解這一個修學佛法必然的次第,所以修學佛法必然次第,了解世間真相苦的,一定是第一個策發厭離心,有了這個厭離心以後覺得......。為什麼有厭離心啊?因為覺得:哎呀,世間原來這麼苦啊!我以前不了解它呀,然後被它迷糊住了啦!被這無明所欺騙了,所以產生了一個大厭惡!所以由於這樣的了解、厭惡,一心跳出來,然後呢自己又推己及人。他說我們這個修行人,修行人講道德,世間普通一般稍微有一點道德概念的人,都不會只管自己,何況是個修行人哪!所以他更進一步推己及人,才想幫助別人。 4B 18:48 46:47

  那麼那個時候想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就感覺到,以自己的心曉得:「哎呀,這個世間這麼錯誤,大家迷糊啦,然後貪著難捨啊!」那時候勸別人:「哎呀,你要認得清楚啊,不要貪著,結果你的痛苦所以不能解決因為不認識啊!」那時候才是大乘。假定我們不認識這個,自己對這世間的事相不認識,還貪著難捨,你去勸別人,你勸些什麼啊!這不是很清楚嗎?這個世間好得很欸!我自己都捨不得,你叫別人家說捨掉它,那不是顛倒嗎?這個大乘從何談起呢!實際上我們有太多人說這種事情。 4B 19:29 47:27

  不過有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不要了解這個東西隨便妄加批評別人。這個佛菩薩到世間來,一定示現我們世間共同的量則,跟我們哪,所謂同事,他也跟你一樣,跟我們混在一塊兒,然後呢慢慢地接近,引導你。我們應該有這個正確地認識,然後有了正確認識,自己衡量自己,努力爬上去。所以剛才這種道理,是用來衡量我們自己,只有修學佛法,你能夠這個拿標準衡量自己就對了,不要看別人,看別人的話你就錯了。所以處處地方佛經上面都告訴我們哪,你要了解這個,要了解這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4B 20:13 48:12

  你如果不了解這個,修學佛法了以後得不到好處,反而有害處。為什麼呀?因為你沒有修學佛法,你這標準是世間的標準,世間的標準嘛大家本來是雜染的,馬馬虎虎也就算了,彼此彼此。現在你修學了佛法,了解了佛法,佛法的標準高得很欸,它是佛的標準欸!然後你拿這個高的標準,拿得來不自己淨化自己,然後就拿著來看別人,這是個照妖鏡,一看哪!嗨,天底下所有的人是妖魔鬼怪!這不是很簡單嗎?因為這個所有的大千世界只有一個是佛,佛也已經涅槃了;既然佛涅槃了,現在生在世界上面,當然沒有一個圓滿的,所以每一個都是妖魔鬼怪。只有一個人沒照到,誰呀?我。本來要這個東西淨化你自己,照你的,你不幸照錯了。因為你看見別人都是妖魔鬼怪,你責備別人哪,結果害了,自己下地獄了,諍論!所以末法的時期叫鬥諍堅固,這點我們要了解的。 4B 21:12 49:11

  所以剛才這個道理,是了解了是淨化自己的,別人都是佛菩薩。所以這個佛菩薩都用種種不同的境界——我們常常拿普陀山,普陀山哪,哎呀,各式各樣的人都有的,的的確確佛菩薩就在示現,他告訴我們哪,你不要隨便看別人喏!佛菩薩就示現這種量,他慈悲所以示現這個量。你了解了這一點哪,我們自然不管別人,管自己。所以如果說我們自己心裡面放不下,千萬不要說:「喔唷,我這個是大乘,小乘才管出離喔!」這個錯誤的,那我們要認得。一定要自己有了厭離心,然後進一步策發菩提心,然後呢再繼續下去。 4B 21:58 49:56

  所以大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由於這個次第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他絕對不會說:「啊,這個出離心是小乘的,所以小乘戒不管。」你看,他對小乘戒守得這麼嚴密啊,那一點都不能錯!然後在這個上面才能夠建立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更是如此。現在是更糟糕了,很多人學大乘的,哎呀,我是個大乘的,小乘不要;學密乘更是糟糕了,反正是密乘最好,又可以吃酒,又可以吃肉,又可以結婚,說起來最高的。唉,真正的教法哪裡是這個樣的! 4B 22:33 50:31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有一方面固然自利很重要,一方面萬一有人弄錯了,你認識了這個,你去衡量的話,大概也不會走上錯路去,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方面固然是說明造者殊勝,讓我們曉得怎麼去找善知識,一方面從這個例子當中,也讓我們明確地認識,不要被眼前莫名其妙的這種事情所騙。那麼這個是自利,下面呢,在第六頁上面是利他。 4B 23:15 51:13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於印度所作事理,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那麼換句話說,純粹利他部分。利他部分第一個在印度,第二個在西藏。這個內容我不詳細說了。總之,他由於阿底峽尊者出來了以後,把印度以及西藏整個的教法,錯的改過,不圓滿的圓滿,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如日中天維持了很久。實際上呢,宗喀巴大師又一次,所以宗喀巴大師改革到現在六百年來,他在西藏的狀態,很長一段時候如日中天,雖然後來慢慢地下去了,但是呢始終保持著很好的。反觀我們目前,我們國內一塌糊塗,原因就是說,原因就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一個事實。 4B 24:13 52:11

  那麼最後我也說一兩個簡單的這個故事,來說明一下,用這個事例引發我們對他的認識。當年呢,譬如說以印度這個情況來說,那蘭陀寺的大善知識有好幾十位,好幾十位,像大明杜鵑論師、像阿嚩都帝等等。還有呢,對,現在想起來了,現在我們目前有一本很流行的書——《密勒日巴尊者傳》,我想很多人看過這個書。這個密勒日巴尊者是西藏人,他這個老師馬爾巴尊者是西藏人,然後馬爾巴尊者到印度去求法的,他這個老師帝洛巴尊者,那個尊者成就非常高,他是印度人。那個帝洛巴尊者,就是阿底峽尊者老師之一,喔!不是帝洛巴,那洛巴尊者。帝洛巴是這個那洛巴尊者的老師。這個那洛巴尊者自己本身,他也是印度一個國家的王子,王子,然後呢他不願意在家,不願意在家,想盡辦法出家,最後居然被他出成,他也是絕頂聰明。然後呢學的東西也是,同樣的是在世間的學問上面,出了家以後在佛法的教理上面,也可以說雄霸當時,這樣了不起!他最後呢見到他的老師以後,在證量上面也達到最高的程度。 4B 25:52 53:51

  當年在阿底峽尊者印度的時候,有這樣成就的人好多、好多!結果啊,嘿,在所有的這些老師當中,他幾乎一一都學遍了,他所有的老師的長處,阿底峽尊者都有,最後呢他卻是代管印度所有大廟的鑰匙——宗主,你可以想之,這個只是在自利。利他方面,有一點事情:那個西藏這個佛法,因為那個菩提光,那個是藏王,兩代要想振興佛法,到印度去請。那麼,說印度真正成就的人很多,你譬如像剛才這個那洛巴尊者,但是說真正要想圓滿能夠把這問題徹底解決振興佛法的,那也只有這個人。哪一個?阿底峽尊者。大家就想去請,但是印度人一聽見有人來請的話,喔,那個消息馬上封鎖。不但是廟裡面,裡裡外外、上上下下大家都封鎖。一曉得這西藏人來了,就「好了!」在他面前絕不開口。居然找了很多年,請得去的人找了很多年,找不到阿底峽尊者在什麼地方;實際上阿底峽尊者就在眼前,碰見了誰都不告訴他誰是阿底峽尊者。可想而知,這個人在印度人心目當中地位之高,地位之高! 4B 27:21 55:19

  最後終於被他認識,然後要去請的時候,當時不知道哪一個廟,我現在忘記了,這個廟裡的那個大上座,尸羅寺還不是哪一個寺,那是印度最大的一個大廟。大廟這個上座就給那個來請,希望邀請阿底峽尊者的那個西藏人說,他說:「你要曉得,我們印度是佛教的宗主國。」這話怎麼講呢?「就是佛在印度出生的,而且圓滿的教法都在這裡,所以它維持這個宗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我們那個印度的佛法就完了。」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居然說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這個印度的佛法就完了!你想像,你可以想像阿底峽尊者何等了不起! 5A 00:46 56:17

  在這一點我們想不通,這怎麼可能?譬如說,我們眼前一個廣欽老和尚,或者李老師,喔唷!很了不起,但是算算的確不如阿底峽尊者。然後歷史上面天台智者大師、慧思禪師,都是很了不起,居然一個人,像這樣的人留在這裡,沒有辦法把那個教法圓滿。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自利、利他方面的成就,這是所以為什麼人家尊他為「能仁第二」啊!所以這些詳細的不談,有一點我在這地方特別說一下,在第七頁上面,請翻到第七頁第四行,就是第七頁的第二段說: 5A 01:32 57:04

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

  造論能夠把釋迦世尊真正的密意和盤托出的,要有三種圓滿因。他具足了這個條件,才能夠把釋迦世尊的這個經論當中的真實的意趣,交代得清清楚楚的,需要這個條件。哪三種? 5A 02:05 57:38

謂善所知五種明處

  這第一個。什麼叫善知五種明處啊?就是五明,五明是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這世間的。聲明,換一句話說,就是文字、音、韻等等學問,拿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換句話說,什麼,這個國文、歷史這一類。然後因明的話,就是理則學、哲學方面的東西;然後呢工巧明的話,就是技術方面的東西,科技方面的東西;醫方明就是醫學。這個每樣東西學通,喔唷,這不簡單喔!現在我們不是,學一樣東西已經是,鑽到裡邊已經了不起了,廣學這個,不簡單!夠不夠?不夠,還要內明——佛法。說對這個五樣東西,每一樣東西要善巧,不但懂得,而且要非常圓滿地懂得,具足這個,可以了!這是第一種圓滿因。第二呢? 5A 03:16 58:48

及具教授,

  什麼叫教授?喏,這裡解釋了: 5A 03:20 58:52

謂從正徧知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

  他說這個圓滿佛法的重要的概念,從佛親自傳下來的,而且中間沒有斷過;不但是這個教法,而且還要修、證相應的,這點就不容易喔,這點就很不容易喔!要佛親口傳下來的圓滿的教法,以及跟這個教法相應修持驗證的,要具足這個,他也的的確確能夠造論了。那麼第三種呢? 5A 04:01 59:32

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此等隨一雖能造論,然三齊具極為圓滿,此大阿闍黎三皆備具。

  他修證了以後,欸,還要得到這個本尊開許,什麼叫本尊開許?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平常我們念佛那只是持名念佛,假如我們觀想念佛,不管你持名也好、觀想也好,不但得到一心不亂,而且得到三昧;不但得到三昧,親見阿彌陀佛;不但親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告訴你:「某人哪,你現在學得差不多了,學對啦!你現在可以教別人去了。」要有這個,要有這個!喔唷,這個在我們來說起來非常不簡單,非常不簡單! 5A 04:42 1:00:14

  尤其是修學圓滿教法的,通常獲得這個本尊開許的話,那個也許加行位上勉強可以,至少那通常都是地上菩薩。所以這種人,平常我們可能著魔,你不認識;如果真正有這個圓滿教法的話,那魔、佛之間,辨得很清楚。所以你親自見到,而且驗證,得到他的開許,這個何等高的境界啊!那具了這個條件也可以造論。現在我們阿底峽尊者,三樣東西圓滿具足,那你可想像到他是何等的殊勝哪!那麼這個就是特別說明一下這個造者殊勝。其他的文字,我不去解釋它了,不去解釋它。 5A 05:32 1:01:04

其為本尊所攝受者。如《讚》云:「勝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謁顏得許故,或夢或現前,常聞最甚深,及廣大正法。」

師傳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種傳承。後中分二,謂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復有二種傳承,謂見傳承及行傳承。其行傳承復有從慈尊傳及妙音傳。於密咒中,亦復具足傳承非一,謂五派傳承,復具宗派傳承,加持傳承,及其種種教授傳承等。

親從聞學諸尊長者,如《讚》云:「恆親近尊重,謂寂靜金洲,覺賢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從龍猛輾轉傳來最甚深,及廣大教授。」說有十二得成就師,然餘尚多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

是故此阿闍黎能善決擇勝者密意。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溼彌羅,鄔僅,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

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師,號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復加入友密為五。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拏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札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

中藏則有枯[口*鵝]種三。是等之中,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厥為度母親授記莂,種敦巴勝生是也。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