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鳳山寺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四、造者殊勝
廣論頁行
P.2 L9 ~ P.8 L6
廣論段落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出廣傳文。
手抄冊數頁行
第1冊 P.63 L1 ~ P.144 L4
手抄段落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甲四的甲一。
音檔卷數起迄
第3卷 00:00 ~ 第5卷 32:50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00:00第3卷 00:03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今初

  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上次我們一講把最前面的序分講過,那麼現在正式地進入正文,那麼通常我們稱為「正宗分」。那這裡分成功四個部分,那也就是宗大師依據著他的傳承,這個傳承就是阿底峽尊者創立的。那麼這個說,這個文上面說有這樣的因緣,所以是「由是」,那個並不僅僅是說經論上面這麼講,他那個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個經論的來源,這個傳承是這樣地來的。第一個,為了說明這個法的根源,這個法通常是屬於人講的;那麼整個地來說,世尊,那麼世尊把最詳細的法,下面說根據根性的不同,分方便、智慧兩支,在序分當中已經說過。一直到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被西藏人請到西藏,輾轉地傳到宗大師。那所以現在這地方他法的根源,實際上對我們來說應該是宗大師,那宗大師造這個論他的根據是阿底峽尊者,這樣。01:56第3卷 01:56

  這一點是以後我們漸漸地深入的時候,在這一點上絕端重要的,一離開這個,真正的修行不可能的!現在我們先理論上了解,實際上我們總有一天會漸次地去實踐當中體會。當你體會到究竟圓滿的時候,那就成佛。所以這個文字容易懂,這個內涵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就要注意。他那個根源清淨,所以說不清淨的法那一定不會有什麼結果的。那麼現在這個根源,說明造論的人這個的殊勝,這第一部分。02:50第3卷 02:51

  那麼然後呢他造的,這個祖師很清淨,他有各式各樣的法,那這個法本身有很多局部的、有很多圓滿的,那麼現在這是最究竟圓滿的,所以對這個教授本身,「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為什麼同樣的法,說有的是局部、有的是圓滿呢?譬如說經,那我們平常有的時候看《華嚴》、《般若》,那都是把整個的佛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為什麼我們是凡夫,那麼什麼是佛,經過什麼樣些內涵,就我們錯誤在哪裡、如何修行,源源本本依照次第絲毫無差說明,那這個是圓滿。有很多只是針對著局部,某一個人針對著他的根性,我們看的阿含經典裡面,佛對每一個弟子曉得他欠缺什麼就告訴他,很簡單,說這個苦你應該知道......,那對他來說是很正確,可是對這個法的內涵卻並不圓滿,這樣。就譬如說我們現在身體不大舒服,那你稍微一點頭痛,那一點點藥,這樣,那這個藥本身並不能代表全部,諸如此類。所以現在這個論,他說明它的整個的內涵,這樣。所以第二個。04:43第3卷 04:43

  第三個,有這樣好的老師,講這樣圓滿的法,但是我們條件如果不夠,那沒有用。那麼就說明,所以第三個「如何講、聞」——講的人要什麼條件,聽的人要什麼條件,我們夠了應該如何、不夠應該怎麼學。如果經過了這樣,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究竟圓滿的法。有了這個條件,那最後才正規地把那正分究竟圓滿的法來告訴我們。05:22第3卷 05:22

  那麼當我們對這個了解了以後,向後在我們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常常拿這個標準。淺、這個粗淺,雖然學得粗淺,可是我們能夠用那個粗淺的法,在平常我們去衡準。一方面思惟觀察對我們有幫助,一方面對法我們有步步的實踐當中,能夠提升我們自己。這個不要剛開始的就把它當做文字看,如果我們剛開始不在實際上面努力,漸漸地深入,對我們將來就很難學得好了。正因為我們現在條件差,所以我們淺的地方,跟我們能做到的地方做,當我們漸漸深入的時候,我們就會很有次第地一步一步地跟得上去。那下面看文:06:22第3卷 06:22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首先就說明現在本論的內涵。說這個「教授」,廣義地來說,佛講的所有的內涵都是教授。但是因為我們條件不夠,不管是福德、智慧兩個都差,所以佛告訴我們的這究竟圓滿的我們無法了解。那麼那個菩薩、祖師——當然所謂菩薩、祖師,實際上有佛、有大菩薩適應我們根性而示現的。就把佛的究竟圓滿的這個教法裡邊,把它的精華,跟我們相應那一部分抽出來,依照著次第,然後把它一步一步很有次第層層深入,深的、廣的,那麼這個就是教授。或者簡單扼要地來說,這就是我們成佛的訣竅。這個教授都不是文字上面能夠看得見的,它一定要有老師,透過他自己的從他老師那裡文字上的認識、理路上的認識,親自修證、驗證,然後回過頭來再來告訴我們。08:02第3卷 08:02

  所以整體地來說,那麼現在宗大師講的那個教授的內涵,就是根據什麼?《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就是彌勒菩薩所造的,「至尊慈氏」就是彌勒菩薩。那麼這個《現觀莊嚴論》主要的內涵說些什麼呢?那當然內容是非常深廣,就是整個的《大般若》的精華。但是這個《大般若》的精華我們普通的凡夫看不清楚的,所以只有像彌勒菩薩這樣的等覺菩薩,才能夠把它的精要提出來。如果我們簡單地來說,這個裡邊總共說三樣東西,或者是法——八個大綱,所謂三智境、四加行、一佛果。那這個也簡單地說一下:08:59第3卷 08:59

  什麼叫「三智境」呢?就是我們普通凡夫在世間,我們所面對的看見這些東西,這就是我們所對的境。現在我們看看那個牆,顏色是白的,說這個窗那麼從這裡透氣的。就是這個境裡邊,原則上面我們應該從兩點去看——一個呢就是這個如果用文字來說:境、有境這兩樣。什麼叫境呢?就是我們六根所對的:眼睛看見的,紅的、黃的、白的、黑的,這樣,耳朵聽見的,舌頭所嚐到的,身所感觸的。所以這個裡邊包括什麼?我的眼睛所看的這個色塵,這樣;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產生了意識的作用。為什麼要講這個呢?我們所有的人的問題是不是都從這個上面產生的?那現在講佛法呢,就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拿我們凡夫來叫說煩惱、造業,然後再感得果報,流轉生死。現在我們要認識真正的內涵是什麼?那麼解除煩惱,淨化這個我們由於煩惱所造的業,從惡業或者染業流轉生死變成善業、淨業,那麼不但自己能夠從生死輪迴當中跳出來,換句話說解決痛苦而去幫助別人。10:42第3卷 10:42

  那麼現在那個境呢?拿我們凡夫看,因為我們凡夫是無明,無明對事實的真相根本看不清楚,所以實際上佛就告訴我們,這個境佛菩薩是跟我們不太一樣的,他是用智慧、慧眼來看,這樣。所以對那個境界,由於他的慧眼的特徵,跟他的程度不同,所以分成功三智境。那我們凡夫呢,智的另外一方面就是什麼?無明。因為無明所以造種種業,世尊是因為智慧所以解決輪迴,造善淨之業,就這樣。那麼就告訴我們這個特點,然後我們就認識,我們用什麼方式能夠得到它。一方面了解了以後,我們曉得我們這個痛苦是冤枉的,同樣我們是一個有情的心識,為什麼佛成了佛了,解決了,而且幫助我們,為什麼我們還在生死輪迴當中?這樣。然後他解決了以後,是什麼樣的一個崇高的這樣一個地位,我們是如何糟糕,這是一個很冤枉的事情。所以不但啟發我們的信心,而且了解他問題是怎麼樣產生的,如何步步去解決,這樣。所以叫三智境,以佛的智慧所對的境。我們呢,以我們的染污的心識所對的境。12:26第3卷 12:26

  那麼了解了以後要去修,修四個加行。透過了這樣的修行以後,那感得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一佛果。我們現在由無明,所以也有同等的行為,這個行為就是我們的加行,或者我們叫造的業。那感得的什麼果呢?生死輪迴、六道當中,永遠在這裡。整個的佛的教授全部在這裡,那就是《大般若》所講的,那麼至尊彌勒菩薩把它精華集聚出來。所以所有後面的不管大、小各種論,它整個的中心也可以說都在繞著這個上面。所以這個整體來說。13:15第3卷 13:15

  那麼「別」,那現在由於這樣的一個內涵,所以由於或者是根性的不同、由於祖師,各式各樣的,他根據這個根本的教授,又個別的,有適應不同的根性,特殊的情況之下,他又變一個方式,怎麼使我們容易了解。所以整個的教授的整體來說,是根據這個。但是現在宗大師來寫這個,告訴我們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他還有一個依據,依據是什麼?依據《菩提道炬論》。這《菩提道炬論》,那麼這個阿底峽尊者造的,他是根據什麼呢?三士道。也就是說,那是照著我們的修行的次第,普通這麼一個凡夫怎麼應該開始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因為我們現在要真正要修行不是要遵著次第來嗎?就像念書,儘管最究竟圓滿的是說在博士班或是 post doctor,那個博士念完了還有深入的內涵,可是我們剛剛進去的時候,一定先從小學、中學、大學。那隨順著我們學習的次第,那個三士道這樣的,那這樣的我們學習就非常容易。而這個也就是佛、祖師不但是理論,而且修行的實際。那麼這個宗大師就根據著這個他所學的,所以他現在也依據著他的自己的師承來講。而這個教授的內涵,還是不離開這《現觀莊嚴論》,就是彌勒菩薩造的,所以他說總、別。15:12第3卷 15:12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所以,因此他就說這兩個造者實際上就是同一個。那我們想起來明明兩個,為什麼是一個呢?因為我們凡夫就是千變萬化,不過不管千變萬化,說來說去,共同的——煩惱;佛菩薩也是一樣的,不管千變萬化說來說去什麼?慈悲、智慧,他這一點特徵是完全同樣的一個內涵。所以他現在這地方下面介紹的,並不是介紹彌勒菩薩,而是介紹阿底峽尊者,他又說阿底峽尊者其實就是彌勒菩薩。那我們要了解,為什麼這樣說的它這個原因。15:53第3卷 15:53

  但這個裡面還有一個隱含的意義。因為我們學任何一樣東西,一說,哦!這個是什麼樣的人,他告訴我們這個如何了不起,我們內心當中產生無比的景仰,這樣。一方面說明這個根本的清淨,一方面啟發我們的敬仰,這樣一來的話,我們學的這個心哪,自然而然就不會心裡面有問題;一方面啟發我們說這就是我們的目標,就是這樣。現在我們學佛的佛弟子來說,對彌勒菩薩是大家誰都沒問題的,就像世尊一樣。世尊走的時候很清楚地交代說:「那我走了,這個法整個交給你。」那下面的各宗各派可能有問題。所以這是隱含在裡邊,他也沒說明,我們要了解。總這樣一來的話,對我們了解,這個造者的這個根本是清淨的。16:56第3卷 16:56

其殊勝分三:圓滿種中受生事理,其身獲得功德事理,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那他現在關於阿底峽尊者分成功三部分,他那個殊勝分三部分來講。那麼第一個呢,就是「圓滿種中受生事理」,第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第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17:17第3卷 17:17

  現在他講的是阿底峽尊者,實際上我們應該了解,同樣的這個是宗喀巴大師,那麼現在下面是簡要的說明。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我覺得我建議你們,你們先把《宗大師傳》、《阿底峽尊者傳》看一看。講完了這個本論以後這一次,或者乃至於沒有講完,中間有時間,我非常高興願意跟大家一起重新溫習這兩位大師的傳記。這個傳記不是一個故事,以我自己的感受:我第一次去看那是看一個傳記,啊!覺得很好玩,就像看《密勒日巴尊者傳》,等到我第二次去看的話,感覺不一樣了。他有很多精要的教授,那我們平常這個文字上看不出來,等到看他的傳記,你仔細去看的話會了解,為什麼我們走上去走不上去,他為什麼走上去的。就像我們看一個人在旁邊看他做,那曉得,喔!他為什麼做對。所以這個傳記有這樣的一個價值,我們要很細心、很恭敬、認真地這樣去看。所以這個空的時候你們先看一下,然後我們找時間,將來原則上面,我的內心當中一定要找時間跟各位同學在這裡好好地研討一下。所以今天先講,要看呢,隨便你們這個有時間的時候,因為兩本書不厚。19:03第3卷 19:03

  那麼他現在為什麼把那個造者分這個三部分來講呢?譬如說第一個講「圓滿種中」,就是他的出生背景。拿我們世間來說,在我們民間有一句話說:好漢或者英雄不論出身低,好像如果這個人的出身很低的話,打出來、打出天下更光榮。我們要曉得,這是拿世間法來看,真正拿佛法來看,我們了解這個從法無非是前因後果。所以整個的佛法要學的內涵有兩樣東西,叫增上生跟決定勝。那增上生就是我們生死輪迴當中造了善淨之業,一生比一生好。那這個因是什麼?果是什麼?因就是我們善淨之業,現在處處地方;然後這個果呢,將來最究竟圓滿成就的果就是佛的報身。然後這個決定勝,那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對這個智慧的認識。究竟圓滿的時候這個身是什麼身呢?法身。那化身那就是,化身跟報身是:報身,佛的自己受用的,化身是化度眾生的。20:33第3卷 20:33

  所以這個圓滿種的受生這一件事情,就告訴我們:哦!他這個進一步來說,從他圓滿的果報當中,我們可以反過來推,推知這個阿底峽尊者宿生造的因是何等地圓滿,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面有這樣的非常好的殊勝的因,那這一生慢慢地有什麼果。因此這一點看見了以後,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時候,了解了整體的時候,我們也同樣地應該了解,因為無非是說淨罪、集資。當我們前面的罪淨、資集,那自然而然有很多圓滿的事情出現。不過我們現在修學的話要像這個,那對不起,法現在也沒有了,這個也沒有了、這個也沒有了,這表示什麼?就是我們宿生增上生的因並不圓滿,那我們現在在這地方應該如何努力,這樣。這個都是有它的非常重要的內涵!21:50第3卷 21:49

  那麼前面的因,那麼這一生呢?並不是說前面的因就夠喔!這一生還要努力,這個努力是在沒有成佛之前是永遠不能少。那麼成了佛,成了佛以後要度生。所以真正的這個三項就說明這一點。那我們現在看他圓滿種中的受生呢,所以先看:22:17第3卷 22:17

如拏錯大譯師所造《八十讚》云:「東薩賀勝境,其間有大城,謂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為有金幢。其宮極廣博,受用位饒盛,等支那國王。其國王善勝,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蓮藏月藏,並其吉祥藏。太子蓮華藏,有五妃九子。長子福吉祥,現時大善巧,稱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苾芻精進月。次子月藏者,即現至尊師。」

  那現在先看他的圓滿種中的受生,就是阿底峽尊者宿生的圓滿,就是他出生背景。那個是拏錯大譯師所作的,拏錯大譯師就是阿底峽尊者的一個弟子,他是西藏人,也就是請阿底峽尊者,西藏人哪,那個是菩提光時代的人。那我簡單地說一下那個西藏的佛法的過程,西藏的佛法剛開始的時候,是第一個國王叫松贊岡布,那個國王是年代相當於我們中國唐朝初年,所以松贊岡布還娶了唐朝文成公主,那唐太宗時代,這樣。那麼這個年代,所以離開現在真正算起來一千三百年左右了,將近。那麼後來經過了五傳,松贊岡布第一代、第二代......第五傳叫赤松德真。那時候西藏佛法到非常高,已經過了五傳,大概民間已經多少都有點根基了,所以蓮花生大士、靜命論師兩位大師真正進到西藏,一個是顯教的基本的教理,一個是密教,這樣。24:40第3卷 24:40

  那麼後來又經過三傳,那都是瑯達瑪滅法。滅了法以後西藏整個地黑暗,那又經過將近二百年亂成一團。那個時候就有個國王叫智光,他一心一意啊,覺得這個亂成一團、大家各說各的,不曉得說些什麼!其實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是這樣。那時候的西藏比我們這來好很多,那時國王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一個菩薩。實際上因地當中,那個國王跟阿底峽尊者很多年以前,就有一本經上面,有一本論上面說這個事情,那時候大家一起發心,說到那時候我們大家去弘法,我嘛做個講法師,你嘛跑那裡去做國王來護持。護持的那個就是西藏那國王,講法那就是阿底峽尊者,將來你們看你會看見。25:43第3卷 25:43

  那個國王就去派了人去請,沒請到,他是不死心!後來這國王——就是智光,自己乃至於為了請阿底峽尊者,要去找各式各樣的這個寶物、金錢,自己乃至於把生命都送掉,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你們仔細去看就知道。前後經過多少年呢?這個年你們知道不知道,請阿底峽尊者?你們很多人看過傳記的,有沒有人知道前後經過多少年?隨便哪一個講講看,你們猜一下看,有沒有一點印象?啊?多少?多少?大家看過了,沒注意這個問題。所以我建議你們,第一次我去看,根本沒注意這個問題,但是後來慢慢地我就認真去看——前後經過七十多年。26:47第3卷 26:47

  那為什麼我要講這件事情?諸位啊!我們今天跑得來,來了一個禮拜,來了三個月,來了兩年,總覺得:啊!我來了這麼久了,怎麼好像你一點法都沒教我?我們往往有個非常大的、非常大的錯誤!特別是現在那個時代,人總是急急忙忙,好像我跑進來你馬上教我,然後三天、兩天我就成了佛。佛沒那麼容易成的,這樣,這個裡邊實在有它非常重要的很多真正內涵!27:21第3卷 27:21

  所以這個智光到菩提光的祖孫兩代,經過四個大譯師,第一個譯師是寶賢譯師。那個智光時代他就自己有心,找全國找那些非常精采的小孩子,要選最聰明的,找七個小孩,然後每一個小孩還用兩個人護持他,所以第一批去的一共二十一個人。那最後因為西藏天氣冷,印度天氣熱,氣候、各式各樣的不習慣,二十一個人最後死下來只剩兩個,一個是寶賢譯師,一個就是拏錯譯師。他們現在稱的大譯師——啊?哦,善慧譯師,不是,拏錯是最後一個,那個善慧譯師——實際上他們所謂大譯師有幾個特點,他不僅僅是能夠把梵文翻成藏文,而且他博通五明,這個才稱他為。通常西藏人稱為譯師這個條件,不是我今天隨便這三腳貓能夠翻兩個就叫譯師,這錯誤了哦!28:37第3卷 28:37

  然後這個寶賢譯師在藏傳一系上面,是一個絕端重要的人物,他雖然沒有把阿底峽尊者請得去,但是沒有寶賢譯師今天沒有西藏的佛法。為什麼?人請去了,沒有經行不行?行不行?今天譬如說我們請到校長,乃至於請到法王來跟我們講,講完了以後呢?我們沒有經!所以將來你們仔細看,在藏傳一系當中,那個蒙古人現在學的佛法都是到西藏去的,他也有很多格西,可是蒙古的佛法始終生不了根,為什麼?為什麼?佛法沒辦法蒙化。他必須要有他的文字,然後還有他的人,有人、有法,這樣!那個人包括兩個,第一個,有教量、有證量的祖師大德,還要很多學法的僧眾,外面還要很多居士,然後有這個法留在世間。西藏直到後來所以產生這樣的效應,那就是這個。29:53第3卷 29:53

  所以這個寶賢譯師雖然沒有把阿底峽尊者請得去,但是對於——我們不要以為沒有請得就算啊——但是對藏傳一系佛法的保留是絕對有它的意義。這也就是在座的諸位,為什麼如果你們真正願意在佛法上面努力,不要......。我現在這樣啊,所以我說我近七十歲,我年紀還輕,我把這件事情看得我絕對不是說三年、五年當中,我也不是說三生、五生當中,我是要生生世世做下去的。豈但是七十年,七百年、七大阿僧祇劫,繼續不斷地做,這個是一個重要的原則!30:33第3卷 30:32

  所以在座的諸位,現在你們為什麼要把國學根柢建立好,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否則你藏文學會了,你的漢文開起口來根本不曉得講什麼。我曾經看見過有一個我們這裡漢地送出去的,那小孩絕頂聰明,他在小學的時候始終考第一名。平常那個第一名跟第二名它是拉鋸戰,他那個第一名跟第二名永遠是這麼,那個第二名永遠沒辦法跟他跟得上的,遙遙領先的這樣的一個狀態。那小學沒畢業就到藏地去了,現在已經二十多歲了。早一陣子他曾經給我寫一封信,我還曾經給在座的看,他寫那個中文,你簡直不曉得他說些什麼。請問:你這樣學好了以後,你還想不想回來?你學好了,你講給西藏人聽,還是講給中國人聽?懂不懂這個意思?所以我順便把那個故事,跟大家簡單地說一下。第一個我們要有深遠的眼光去看,所以他們無量劫以前發了心,單單請法,前後經過七十年,第一個。我們以為無效,不是!寶賢譯師產生這麼大的功效。那第一次不行,第二次;第二次不行,第三次;他一次、一次,最後拏錯譯師把他請得來。請得來一直跟著他,所以他對他最了解。32:05第3卷 32:05

  那麼然後呢,下面這個文我簡單地說一下。那就是阿底峽尊者出生的地方,在「東」,那個東因為這個地方在東印度。現在裡邊另外有一個密意,他們通常印度,印度地方很大,他們通常指的是什麼呢?以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剛座這個地方做為中,拿佛法來說,這個是世間的中心,佛成佛的時候一定坐在這個上頭的。有一本經,這個我沒看見,我聽見是有一個人告訴我,說佛成佛的時候走得去,因為佛這是無量的福德,平常的這種地都無法承擔,承擔這樣的一個能夠讓佛坐在上面,他要坐得非常穩固。所以他跑到那裡,這個地區向那邊歪、跑在那裡向那邊歪,跑到金剛座上面,不動了!就這樣。這我們當然世間來聽起來這個是笑話,但是我卻相信他,這本來這個佛法所看見的,並不是我們凡夫看得見的。那麼現在呢,那個地方在金剛座的東邊。33:25第3卷 33:25

  那麼這個地方有一個大城,那個叫作什麼名字,這個地方的國王的王都是在哪裡。說這個地方非常地富饒,他特別說「等支那國王」,支那就是中國。那對西藏來說他東邊,應該是東邊,南邊啊?東邊,對!東邊是中國,南邊是印度,這兩個都是最古老的文明國家。所以西藏發展得比較慢,所以他看見這世間的輝煌,啊!中國這麼輝煌,現在南邊這個國王又有這麼大,也表示那個地方啊!說明什麼?說明尊者出生背景,世間圓滿。34:15第3卷 34:15

  那麼這個非常大的大國,那個國王的名字,然後這個王妃,也就是阿底峽尊者的父母啦!阿底峽尊者有弟兄三個,這樣,那麼長子叫作蓮華藏,中間那個叫蓮花月藏,那麼第三個叫吉祥藏。現在呢三個,這個三個兒子,那個長子後來接王位,那一共有,這個長子所以他說明那個家世,他那個長子,太子蓮花藏有五個妃子九個兒子。那個九個兒子當中的長子叫福吉祥,就是現在——那個拏錯大譯師在的時候,是個大善巧,也就是說是一個在家居士,可是對佛法是非常善巧,叫作為「陀那喜」。那個陀那喜拿我們現在的話就是博士,最了不起的人。那實際上,這個太子也就是阿底峽尊者那個哥哥,那個長子蓮花藏到後來也出家了,到後來也出家了。那下面最小的幼子叫吉祥藏,就是比丘精進月。中間那個呢,月藏就是阿底峽尊者,就是「至尊師」,因為宗大師的老師,實際上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是一切大班智達的頂嚴。36:04第3卷 36:04

  這個在印度我看見一本書上面就講:五百大班智達的頂嚴。那個大班智達要博通五明,現在世間的幾個圓滿已經了不起啊,要佛法圓滿,兼能夠通達所有的圓滿,這個太了不起!五百個人。以這個標準來拿台灣來找,一個都找不到,這樣。這個五百個大班智達當中沒有一個例外的,大家都把阿底峽尊者看為:啊!他們當中最了不起。我們現在稍微有一點點知道了以後就是看不起別人了,了解得越多要對別人尊敬的話,你看這個被尊敬的人要到什麼程度!現在有五百個大班智達,每一個人都把阿底峽尊者看為他自己最最了不起的推崇者,阿底峽尊者何等地了不起!那是在他那個尊者的傳上面你們自己去看。那個是說阿底峽尊者的圓滿的出生。37:13第3卷 37:13

  那麼這一生呢?也就是說他自己現生的功德,所以現在下面第二部:37:22第3卷 37:22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

  他這一生有一些什麼成就呢?分兩部分:37:29第3卷 37:29

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以佛法來說,我們把整個的佛法內涵分成兩部分:一個教、一個證。教就是因、理路;了解了也照著去修行,那麼甚至證得,這個兩樣圓滿才算。那現在我們先「初」,先看看理論上面阿底峽尊者達到什麼程度。那同樣的這個《讚》當中就說:38:04第3卷 38:03

如《讚》云:「二十一歲中,善巧六十四,技術及一切,工處善構言,及一切諸量。」

  這個是《讚》裡邊的。那下面解釋,下面這個就是解釋這個《讚》裡邊,那就是:38:20第3卷 38:20

謂於二十一歲以內,

  他學習什麼?38:24第3卷 38:24

學習內外四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業明,及醫方明,善巧究竟。

  這個修學佛法,佛法是叫內明。二乘的聖者只學佛法,世間不管了;大乘的行者,他必定要博通五明,不但佛法,而且要世間所有的東西究竟圓滿。那麼現在阿底峽尊者呢?看看:他先世間的,後面嘛再出世間的。所以二十一歲以內,他把世間的四種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統統達到最善巧、最究竟圓滿狀態。這個人的天分何等地高!39:11第3卷 39:11

  我們現在在座的人很多哦,大概都二十一歲以上了,那我好幾個二十一歲了,那一明都不明,這樣。所以看到這地方,我們並不因為這樣而自己嘲笑自己,說更因為這樣,就看見我們要好好地現在集聚資糧。所以我所了解的,真正的完整的佛法沒有一個例外告訴我們:最重要的——資糧!這個資糧是絕端重要,如果我們在這個上面不能好好地集聚資糧,要想真正修學佛法無有是處。既然佛這樣講,祖師這樣講,那個資糧我們分成功智慧、福德,後面《廣論》上面會詳細講,所以我不在這裡細講。40:07第3卷 40:07

  我在這裡建議大家,我也願意跟各位同學共同地策勵,平常我們在這裡做任何事情,如果我們真懂得的,都是集資糧。我們絕對不是跑得來,「喔!我是來念書來的!」當然這個是智慧資糧當中的一部分,教是需要的;假定你老以為這樣的話,你可能學得文字很通達、字寫得很漂亮、能說善道,這個什麼?無用文人,就是這個!「自古文人相輕」,嘴巴上面講得很好聽,做起事情來一無是處,如果下一世比較好一點的就是那些鳥,吱吱喳喳叫得很好聽,畜生相一副,這是我們要了解的。40:56第3卷 40:56

  所以它那個佛法裡邊的內涵是什麼?那就是說一定要學了以後實際上去實踐的。那個實踐過程當中,到底怎麼實踐先不管,那個需要很大的努力。所以後面特別地告訴我們,「資糧善中進第一」,現在我們集聚資糧,集聚資糧當中精進是第一重要。精進需要很大的能耐,如果我們不從小的時候就努力,在這種事情上面策勵自己的意志,將來長大了,沒有用了。像我這樣年紀老了,你看又瘦又垮,一點氣力都沒有,這樣。不要說拿重的東西,叫我去拔草,哎呀!拔得這個氣喘如牛。但是我同樣的看見他們在田裡面從小種慣了,哦!那弄起來輕輕地一弄,一點影響都沒有,我是一點氣力都沒有。41:53第3卷 41:53

  所以我在這地方順便一提,我建議各位平常你們有機會千萬不要放棄。不要說:「啊!怎麼吃苦的事情輪到我?」你要曉得這是給我們最佳機會。這個時候如果你不努力地鍛鍊,一方面養成功你意志的堅毅,一方面你有能耐,一方面的氣力,各方面的好處啊!所以我們現在碰見一點那辛苦的事情,總想辦法推給別人,那自己的愚癡啊!放下最好的機會。早一陣子,我在牧心苑去住過了,住的那段時候,我就看見那個宋居士,前一次講過了。那麼大熱天那個身上的出的汗,整個的可以絞出很多水來,做了一天他覺得不累。啊,我真是羨慕!一方面固然宿生他有他的體力,一方面就是勞力的結果,他自然而然有這樣的一個能耐。那我們現在要求無上菩提,豈不我們平常有機會的時候,我們要耐著心好好地去訓練我們自己。這是我隨便地在這地方簡單地講一下。43:06第3卷 43:06

  因為這個五明的關係。那也就是這個註解當中,他二十一歲也可以說都學會了,說明什麼?說明這個人腦筋絕頂聰明,然後說明這個人的意志力,說明這種種的各式各樣的條件,那個《廣傳》當中你們好好地去看。那這個裡邊特別有一件事情要提出來的:43:27第3卷 43:27

特如大卓龍巴云:

  大卓龍巴是阿底尊者的弟子,親傳弟子,換句話說他講的最有可靠的。他說:43:40第3卷 43:40

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徧揚。

  阿底峽尊者只有十五歲哦,那麼聽過一次《正理滴論》——是因明。因明是在我們現在學的當中是最不容易學的,最難學的。平常要學一輩子,單單看書不行,要很認真地去學。我也看過,看了幾遍看不懂。然後,現在阿底峽尊者只聽見一遍《正理滴論》,這是因明。那好像是,我的印象《正理滴論》是解釋那個《釋量論》的。那就是陳那不曉得是法稱論師他們兩位當中,《釋量論》是法稱論師造的,那究竟是......我不太清楚,那沒有關係。總是這個真正的因明的大家就這兩位,一位是陳那,一位法稱,所以我們現在尊他為南閻浮提六莊嚴當中,專門精通因明的兩位大師。44:55第3卷 44:55

  他只聽了一次,有一次他的老師,就是他講因明的這個老師跟人家一個外道辯論,這個外道非常厲害。那麼辯,正在辯的過程當中老師生了病了,這樣。這個因為辯這些東西,這個是非常要花腦筋的,生了病這個氣力不夠不行;如果說生病,人家說起來:「啊!你辯輸掉了。」那這個面子上說不過去。其他弟子誰都不敢,很多上首弟子都不敢。阿底峽尊者只聽見過一次,問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說:「好、好,我去!」大家都給他擔心,結果一辯,贏了!45:39第3卷 45:39

  那個告訴我們什麼?阿底峽尊者,所以前面不是講嗎?「圓滿種中受生」,就是充分說明他宿生帶來的條件,他出生在王家、富貴這些,所以他這個不管是智慧資糧,然後福德資糧都非常地高。很多人在有錢人家出生,那不容易學法,人家說「富貴學道難」。現在阿底峽尊者妙咧!不但他自己哦,他弟兄三個到最後都做和尚。這個處處地方說明什麼?我們要了解這圓滿當中受生的這個原則,所以策勵我們了解我們要集些什麼資糧。那我們從這地方去看,那麼學這個論的時候大概了解了。這個才是,不是把它單單看成個故事。所以這麼一來的話,啊!名譽啊,普遍地大家、人家都是......。那時候不到、只有十五歲就這樣喔!到二十一歲達到這種程度。46:51第3卷 46:51

  那我們現在下面繼續地看,這個是共世間的,世間的基礎;現在下面的是不共的佛法。前面的是四共明處,下面是專門佛法的。47:05第3卷 47:05

於其黑山道場,瑜伽自在,親見歡喜金剛尊身,獲得金剛空行佛母授記之尊重,羅睺羅毱多前,具足請受一切灌頂,立密諱為智密金剛。二十九歲以內,於多獲得成就師前,習金剛乘教典教授,善巧無餘。於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諸空行母於其夢中,陳示眾多昔所未見密咒經函,摧其慢意。此後尊重及諸本尊,若寤若夢,隨其所應,勸云:若出家者,則於聖教及諸眾生,起大饒益。依是勸已,如《讚》中云:「共稱汝親教,為加行道者。」隨請大眾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實三摩地者,厥號戒鎧為親教師而正出家,其諱又名勝然燈智。此後乃至三十一歲,習學相乘內明,上下諸藏。特於能飛聚落,法鎧師前,十二年中聽受《大毗婆沙》,極善根本四部教典。於諸異部,作受食等,諸微細分,互捨取處,徧知無雜。

  這一段也簡單扼要地說一下。實際上下面就是這個,那個時候西藏是大、小、顯、密,不管是理論,這個教量、證量都達到究竟圓滿的時候。拿這個佛法的次第來說,它一定有的次第:剛開始展開的時候是小乘,就是基本哦,最基本的地方;到後來呢,慢慢的大乘,大乘有顯、密,這密是它最高的那一部分,那個都是依照著次第要一步一步上來的。當然有一些根性他只歡喜一部分,譬如說小乘,這樣。但是呢,這個單單歡喜小乘的人,他不一定接受大乘,但是學大乘的人一定含攝小乘。譬如我們現在念書,你念小學可以不念上去,可是你念大學你不可能不念小學跟中學的,越到後來它就越究竟圓滿。那麼現在這地方「黑山道場」這是什麼呢?密教,也就是說舉出這個最高的來,以包含它下面的。譬如我們現在說這個人念書,然後他這個學歷背景,你也可以說幼稚園哪裡、小學哪裡、中學哪裡;可是如果說你說他得到博士頭銜了,那當然一定小學、中學、大學都在裡頭。所以在這地方,總括地來說,特別是提出來他在出世、內明方面舉出這樣的一個例子,也說明阿底峽尊者在這個內明方面的成就。50:27第3卷 50:27

  說黑山道場那個地方,他的老師那個就是羅睺羅毱多。羅睺羅毱多他的成就呢?「瑜伽自在」,所以他不但是講講,而且修行,修行得自在的。到什麼程度呢?「親見歡喜金剛尊身」。也就是說,我們學這個密的時候,密有四部,最高的無上密,無上密所謂要必須要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那現在那個「親見」的話,修生起次第親自能夠見到。通常這種情況都什麼?至少是在加行位上頭的。加行位再上去是什麼?就是登地了。拿密教來說,它下面也不必這樣地一步一步,加行位再上去的,那可以說密教來說可以成佛。換句話說,他這個老師至少是個加行位的菩薩。哦,那個就非常高哦!以拿我們漢地的那些祖師來說的話,譬如說智者大師,啊!那我們漢地看起來這是高得不能再高的,他真正自己示現的位次——加行位,他的老師也是,這樣。51:41第3卷 51:41

  那就是說明阿底峽尊者他自己的成就,他的老師都是這麼高量成就的師長,親自能夠見到。譬如我們現在這裡說我們念佛,念了半天了無消息,他不但念,而且親自見到阿彌陀佛,那個就是說明他修這個法門的成就。而且親自見到了,獲得金剛空行母那個授記。這個「尊重」就是他的師長,通常我們翻成功我們現在的人叫什麼?上師。那個就是羅睺羅毱多,在他面前「具足請受一切灌頂」。那個阿底峽尊者的在學密的時候,他的諱——諱就是說我們後人稱前人,不敢直呼其名字,所以「為尊者諱」、「為賢者諱」;對我們尊重的人,我們不敢直接稱他的名字,這個叫作諱,譬如說我們的父母,我們不敢稱他,所以用這個諱字。那麼我們現在對於阿底峽尊者也是一樣,所以他的那個法號就是「智密金剛」。52:52第3卷 52:52

  那個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二十九歲以內得到很多有成就的這個教典,都能夠善巧。善巧到什麼程度?「無餘」。譬如說現在我們跟老師學,老師的全部的東西傾囊相授,你能夠完全善巧。這樣何等了不起啊!所以阿底峽尊者覺得:啊!我現在了不起。的確啊!譬如說我們現在跟著一個老師學,老師有的東西你全部學到了,不但一個,所有的老師你都學到了,是不是我們覺得很了不起啊?是。阿底峽尊者也是這樣。結果呢?夢當中,她那個空行母在夢當中,又讓他看見很多他從來沒看見過的那個密教的經函,太多、太多了。啊!他自己覺得:啊!錯了、錯了、錯了!他這個以前以為自己學得最好了,他的慢心就調伏了。53:50第3卷 53:50

  他為什麼這地方講這一點呢?一方面說明阿底峽尊者的成就,一方面又告訴我們,將來我們修學上去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啊?慢心。我們現在才學到了一點點,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後來看見很多人才學到了一點點,啊!自己覺得很了不起了。這是我們的致命傷,我們真的要看這種傳記就要這地方去看,不要稍微有一點點,自覺得了不起,那你完了!老師的全部學到了還不夠,阿底峽尊者的老師這麼高,他都是加行位上的,他一個一個都學到——至少加行位,並不是只有限於加行位,這就是策勵我們要好好認真努力啊!所以阿底峽尊者從此以後就沒有慢意,這是一點。54:43第3卷 54:43

  那麼是不是到此為止呢?不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不管他的尊長也好,「尊重」就是老師,還有「本尊」就是他修學的,譬如說修念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來,修觀世音菩薩......。他現在修無上密的這些本尊都是佛菩薩、都是佛,不管夢當中或者醒的時候,大家來勸他:「如果你能夠出家,對你自己、對眾生就有很多好處。」後來他就出家了。那出家他的老師是誰呢?那這個他的老師,也是「共稱汝親教」,親教就是和尚,他自己的剃度和尚是個「加行道者」,這樣。換句話說,阿底峽尊者親近那個大善知識,都不僅僅是文字上面的通達,而且要實證功夫,凡是加行位上的都是修行的內涵。那麼這個他的老師是上座部的持律的,得到「加行道一分真實三摩地」的戒鎧,這一位大師是阿底峽尊者的出家的親教師,就是和尚。那麼這個他的名字叫然燈智、「勝然燈智」,這樣。56:04第3卷 56:04

  那麼以後到三十一歲,他還要學什麼?顯教,說「相乘內明,上下諸藏」,從上到下,到下到上。特別,特別他的老師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法鎧論師,他學了十二年,聽《大毗婆沙》。《大毗婆沙》這是小乘論典當中最圓滿的,我們有漢譯,一共有二百卷。那經過這樣一來呢,「極善四部教典」。這個所謂四部的話,那現在實際上流傳下來的——經部、有部、唯識、中觀,應該這樣。實際上那個四部,到底哪四部我不太清楚。不過他這個裡邊的《大毗婆沙》,因為是那個是小乘的,平常我們現在講的四部的話就是剛才講的四部。換句話說,當年印度所有不同的部派的內涵,他統統了解。57:07第3卷 57:07

  了解到什麼程度?不但文字上的了解,事相上面不但了解而且要去做。下面說「諸異部」,除了他自己受的那一部以外,其他各個部的「作受食等」。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出家人他樣樣東西有他的法則,比如我們隨便做任何一件小事情,一定有它的這個照戒律上的規定,乃至於吃飯、乃至於做任何事情。它最細分的地方,有的這個部派是這樣做,有的部派那樣做。所以有的部派覺得這個不要,有的這個要,不一樣的。那我們說同樣佛傳下來的,為什麼不一樣呢?他有它的原因了,為什麼他要從這地方,這地方不要,捨掉;為什麼這個地方他要取。互相彼此間的不同,我們弄不清楚,我們往往是我的好、你的不對。阿底峽尊者不是,非常清楚,說他那一部是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那一部是為什麼這樣做的,彼此之間是絕對互不矛盾的,互相之間是怎麼截長補短、互相呼應的,要這樣地圓滿的通達,非常了不起!阿底峽尊者能夠在這一方面「徧知無雜」。58:32第3卷 58:32

  這個佛很不容易哦!我們拿我們的觀點去看他是一種,他不是。他譬如說,像剛才談——經部、那經部對這個問題怎麼解釋的,有部是對它怎麼解釋的,唯識是怎麼解釋的,中觀怎麼解釋的。我們往往是張冠李戴,勉強地說拿我們的概念去看。不是!這個阿底峽尊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所以他能夠被印度所有的各個宗派、諸大論師,定為一切主、各部部派的頂嚴的原因。那麼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59:14第3卷 00:04

  那麼這是正宗分,這個四部分當中的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當中的;現在就是這個裡邊的第二種,他自己修行,自利的功德部分。59:46第4卷 00:36

  那麼第四頁上面昨天曾經講過,阿底峽尊者在外面共世間的四種明處,以及佛法內明,那麼跟了一些師長。那第四頁的第三行,有一個「根本四部」,你們有沒有看見哪?第四頁第三行,「受《大毗婆沙》,極善根本四部教典。」這個根本四部是指律而言的。那麼哪四個根本四部呢?上座部、大眾部、正量部、說一切有,四部。那個佛在世的時候,那以戒攝持大眾,世尊涅槃以後,由於根性的不同,大家對戒的解釋的方法不一樣。頭上一段時候,一百年,好像一百年,這時間我不能確定,大家都是重點都放在修行上面,沒有什麼問題。到後來漸漸、漸漸這個彼此之間,離開世尊也比較遠,大家意見也多,那麼這個裡邊就分兩部。第一次所謂「上座」分出「大眾部」來,那麼後來上座部當中又分出來,那總共四個叫根本部,就是剛才講的。實際上這個四個根本部當中,又分成功很多的小的部派,總共分十八部之多,再加上上座、大眾兩部,所以那個部派一共分作二十部,這樣。那所以現在這地方的四根本部就是指這個而言,那這個特別指什麼呢?就是指戒方面,各個部派當中他們解釋、作法不太一樣。這部分昨天已經解釋過了,上面。下面看第四行:1:02:16第4卷 03:05

由是度越自他諸部宗海彼岸,故是無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樞要處者。

  那個前面說的這個四個根本部,乃至於再分、細分,分成二十部,這個各個部派當中,它每一部派它都有它的開合的,各人對這件事情的或者是從嚴、或者從輕,或者這樣。那麼所以彼此間形成功所謂這個宗派,那說:「我是這樣的,他是這樣的。」那尊者他每一部都通,他也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解釋,這個是有它的不同的,所以由於這樣的關係,他自己了解每一個部派是基於什麼理由這樣開合。就像我們生了病,然後各人吃相應的藥。所以對各個不同的病來說,這個藥治好他的病,這就對;但是兩個不同的病人吃的兩種藥的確不一樣,所以這個兩個彼此間爭是沒什麼意義的,真正的重要的拿這個藥來對治自己。那尊者是充分看清楚這一點,所以他能夠超越。而且他能夠正確地解釋、了解——說「無倒」,一切教中的正法的中心,所以他最後成為全印度那個時候的頂嚴。並不是普通人喔,是五百大班智達,那是最最高明、最最精采的一個人!那時候在印度當時大家尊他為好像世尊又來一樣。那麼這個是說教量。那麼繼續下去,我們看:1:04:44第4卷 05:34

獲得證德事理者。總佛一切教法聖教,三藏寶攝,故證聖教亦須攝入三學寶中。其中戒學,至言及釋數數讚為定慧學等,一切功德之所依處。故須先具戒學增上諸證功德。其中分三。

  那麼現在理論了解了以後,照著理論去行持,那麼親自要驗證——不但去如法去行,而且要親自驗證,這樣。那麼得到的這個,所以現在阿底峽尊者修證的功德怎麼樣呢?下面說總括佛所講的一切的教法,統統可以含攝在經、律、論三藏當中,那麼這個是理論;修行呢,也同樣的所有的這個教法去修行的時候,也可以用戒、定、慧這個三學來含攝。因此對阿底峽尊者的行持,也以戒、定、慧來說明。而這個三樣東西是有它的次第的,所以說「至言」,就是世尊親口說的,以及後來諸菩薩、祖師解釋,不管是佛親口講的,以及後來的菩薩、祖師的解釋,都很明白地說這個戒是定、慧的基礎,這樣。所以,所有的定、慧等等功德都從戒上面開出來,這個次第是不能亂。換句話說,戒如果持不好的話,那談定、慧無有是處。1:07:11第4卷 08:01

  那麼,不過這個關於這些詳細的內涵,我們現在不要處處學到一點,乃至於名字都不一定認識就很執著,凡是這些東西都要很深細地弄清楚才知道。我之所以這樣講的話,因為我們現在目前的一般的社會,有很多人忽視這個戒,那個是一個很大的根本的錯誤!世尊、菩薩、祖師親口都講,沒有戒,定、慧的功德不能生;沒有定、慧功德,整個的佛法沒有落足處的。現在我們既然修學佛法,不要戒,那個違背所有的佛、菩薩的解釋。1:08:03第4卷 08:53

  那麼反過來另外一類講戒,又執著在戒相上面。實際上戒有它的法、體、行、相,有它真實的內涵,主要的什麼,然後外面輔助的是什麼。往往會有很大的錯誤,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大師就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眼前很多地方產生非常嚴重的流弊,所以我在這裡順便講一下。但願在座的各位同學我們共同勉勵,我們不要摸到了一點點,自己又很執著。雖然學了這麼好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結果我們仍舊難免陷在眼前的錯誤裡邊,那我們白學了。所以我們要很認真地把那整體把握住,然後曉得從哪裡下手,剛開始難免有一點小小的錯誤,可是根本一定要把握住。這樣地漸次地增上、改善,那才真正地不辜負自己認真地學佛。1:09:22第4卷 10:11

  那下面說,既然是戒定慧三學是有它必然次第,那所以先看看尊者他戒行怎麼樣,然後戒部分又分成三部分。那麼為什麼要分成三部分呢?那也就是說,修學的程度的不同,基礎是別解脫戒,也就是說我們平常說的比丘戒;這個戒作為根柢持好了,上面再是菩薩戒;那再上面是金剛乘的律儀,或者是三昧耶戒。那麼現在第一部分是這個別解脫戒,看文:1:10:12第4卷 11:01

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

  還是看那個《讚》。1:10:18第4卷 11:08

如《讚》中云:「尊入聲聞乘門已,護戒如氂牛愛尾,具妙梵行勝苾芻,持律上座我敬禮。」謂其正受圓滿苾芻諸律儀已,如愛尾牛,若尾一縷掛著於樹,雖見獵士將離其命,寧捨其命護尾不斷。如是雖於一輕學處,尚寧捨命防護不犯,況其所受重大學處,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那現在這個別解脫戒,這個是戒的根本所以稱它為「最勝」,這個沒有,上面那些菩薩戒等等統統沒有,這個是它的根本。那麼這個別解脫律儀他成就是什麼呢?我們還看《讚》當中有一個偈,後面就解釋那個偈。說「尊」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尊」出了家,受了這個比丘。那個在這個上面平常我們說,先開始皈依三寶,然後在家居士五戒、八關齋戒;然後出家的話,或者沙彌、沙彌尼,乃至式叉摩那;那這個最圓滿的是比丘,比丘戒。所以說受這個圓滿的比丘戒以後,固然受的時候很認真地受,受完了以後還要一件事情叫隨行,要照著所受的戒去做,這個是才是重要的。就像我們說要到哪一個地方去,借重於交通工具,譬如說我們要車,車子有了,停在那裡沒有用,我們還用得這部車要去駕駛它。那我們拿了這個身體受了戒,所以隨分隨力照著戒行持。以前呢我們都是違背地做錯誤的,那現在要反過來,所以內心當中應該怎麼安立,然後身口的行為怎麼相應。那麼大的固然要,細微的也同樣地是「重輕等護」。1:13:08第4卷 13:58

  要保護到什麼程度呢?這個舉一個比喻。說西藏有一種牛,這種牛叫作犛牛,或者稱牠為「愛尾牛」。為什麼叫愛尾牛呢?那個地方有一種野牛,牠那個牛毛很漂亮,所以牠平常很歡喜,這樣,非常歡喜!有的時候在那個樹林裡邊,不小心那個牛那個牛尾巴會沾著那個樹林,沾那個樹林牠一定要想辦法把所有的毛都把它離開。這種情況之下,哪怕有的時候看見獵人來,獵人來的話會送命的,這個獵人一定看見這個野牛,把牠抓住或者打死。那時候平常一般的話我們逃命要緊,可是這種牛,哪怕還有一根毛掛在樹上,沒有把它弄下來,牠寧願捨掉命,牠一定要把那個毛把它弄下來。1:14:15第4卷 15:05

  因此我們現在這個學了佛,受了戒以後,受戒的時候,重的固然要護,輕的也是,哪怕最小的。持戒的時候哪怕捨命,他也不犯,這個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這樣。這表示這個並不是理論,而且這個是要真正的真功夫;這不是空話,嘴巴上面可以講,說「我一定要做到」,到那時候就是做不到。所以對這個真正要想做到這種大的持律上座的話,他必定對於戒的內涵,所謂法、體、行、相,它那個真正的指的是什麼,然後要做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做。持的時候我們說「開、遮、持、犯」:在什麼情況之下它可以開許,什麼情況之下不准;什麼情況之下做才是真正的持戒,什麼時候是犯戒,這個要非常清楚,這很不容易。1:15:31第4卷 16:20

  所以不但是理論上面非常清楚,而且行持的時候很堅固,很堅固!乃至小的、很小的一點點,他都寧願捨掉生命,要把戒持得非常好,這樣才能夠成就。那麼現在小的地方都能夠做得這麼好,那大的當然更不會犯,所以他成為大的持律上座。那個是說,三種戒當中的最基礎的別解脫戒。那麼在這個戒上面呢,將來再繼續上去成就菩薩戒。先看那文,所謂:1:16:13第4卷 17:02

成就菩薩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度彼岸門已,

  「度彼岸」,那我們就是波羅蜜多,那就是大乘。那個「波羅蜜」那是梵文,翻成功我們中文,就是把我們一切的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度越到那個解決生死的彼岸去,這個意思。那麼下面是:1:16:46第4卷 17:35

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捨諸眾生,具慧大悲我敬禮。」總具修習慈悲為本,菩提之心眾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尊慈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如《讚》中云:「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制限。

  那這一段呢,就講尊者成就菩薩戒。那麼一開頭,也是那個《讚》,有四句偈,這個後面四句偈當中就是這個解釋。剛才那個「度彼岸」已經解釋了。那麼實際上真正的菩薩戒的重心是什麼呢?菩薩戒的重心就是菩提心。這菩提心的內涵簡單地來說,要為利一切有情願成佛,要利益別人。這個別人包括什麼?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例外。說這個人是我的親人,我固然要利益他;這個人跟我沒關係,我一樣;這個人是我仇人,我還是要救他,他可以來傷害我,我要救他,這樣。這個才是發菩提心最了不起的地方。我們現在說救他,那但是救他要救他的條件哪,要救他真正地徹底解決生死輪迴,如果自己做不到怎麼能救他呢?所以說為了要救他——這不是世間的,世間救沒什麼意思,大家弄了半天,仍舊輪迴生死——所以要成佛!那既然要救別人成佛,自己一定要努力,所以我現在要去成佛,是為了要救別人,這個就是最了不起的一種發心。1:19:32第4卷 20:21

  那麼現在所謂「增上意樂善清淨」,那個「增上意樂」指什麼呢?就是說我們現在為了要修那個菩提心,所以先要發「慈、悲、喜、捨」所謂這種四無量心,特別是這個有它的特別原因,後面在本論裡邊會詳細地說明。說一般的二乘也有修慈悲心,所謂慈無量、悲無量。可是修的話,只是心裡面覺得:啊!一切眾生,對他的慈念。慈念是,如果說仔細地解釋,就是好的東西給人家叫「慈」;他的痛苦願意幫他拿掉、取代他叫「悲」,那麼這個很多聲聞乘也修。但是菩薩有一個特點,說不但是希望他離苦、希望他得樂,而且這件事情我來做,我親自要幫一切眾生去做!這樣的個特別的一個念頭,我們稱它為叫「增上意樂」。眼前我們說隨便做一件事情:「啊,希望這些人不要受苦啊!」我希望、希望罷了!現在呢,不!希望這些人不要受苦,怎麼辦呢?「我幫他忙!」這個就很不容易。1:21:04第4卷 21:53

  那麼所以阿底峽尊者以這樣的這個菩提心,他「修習慈悲為本」的這種心,那就是——他那個要想修行要有很多修行的教授,那麼所以他學過很多。那特別這個地方,得到最重要的這方面的教授傳承的,就是那個金洲大師。那個金洲大師,如果大家注意,願意了解的話,在大師的傳記上面、在尊者的傳記上面,在《阿底峽尊者傳記》上面好好地看一下。他有幾種各式各樣的傳承,很長時候的傳承去學習。這個傳承有兩個:一個呢,是「至尊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傳下來的,傳無著菩薩;還有一個呢,「妙音尊」,那就是文殊菩薩傳下來,傳那個寂天菩薩,那都是最殊勝的。後面本論講到大乘,有一個叫作七因果,一個自他換,所以特別是講這些。他那個「覺心」,這個是——前面的覺心就是菩提心——絕不捨棄眾生,具有這樣的條件,這個是尊者對於這個成就。1:22:29第4卷 23:19

  那麼下面又「如《讚》」說:不但內心當中發起說「我要救他們,一切眾生像母親那樣」,而且內心當中到什麼程度呢?對別人——愛自勝他。這個很不容易啊!在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無始以來我們的習氣只管自己,能夠想到別人已經非常難、非常難!所以我們中國人傳統是宗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講的「仁」是什麼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不要,你不要給別人;然後把你所要的,能夠幫助別人。處處地方推己及人,從自己而想到別人,這已經了不起了。現在佛法,超過!反過來,我真正最珍惜的是別人,幫助別人、解決別人的問題,誰來解決?我!所以完全棄捨了自己,去幫助別人,這個菩提心的真正珍貴的地方。所以它這個地方叫「愛他勝自」。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愛著,只愛自己;現在發菩提心,要到什麼程度真正發菩提心呢?要任運地起心動念,考慮都是別人,代別人著想,解決別人的問題。誰去解決?我來做!我希望是別人好,這個勉強還可以做得到;要讓我去做,棄捨了自己、幫別人,叫我們想像就很難。1:24:18第4卷 25:08

  所以在這地方,那個教授就非常重要!以我自己個人來說,那我沒出家的時候就聽說過,後來也決心學佛了,出了家,到現在三十多年,經常聽見這種問題。剛開始根本什麼叫菩提心也不知道,後來多多少少從《廣論》上面體會到了,說「啊!這個菩提心是無比地珍貴,像就是這個實在太重要了!」然後呢,想要取代別人。在旁邊看看很容易,真正碰見一個小小地方,說內心去想的話,心裡面「哎喲!怕怕的。啊,這個不行!」1:25:00第4卷 25:50

  那麼譬如說在那個尊者的傳,我看見的那個,好像是不曉得哪一個傳記上面,曾經有過這麼一位印度的一位大師,他修那個法門很有意思!他要取代一切眾生這個痛苦,就是這樣,那麼修到了真正成就了。那個成就的公案是這樣,因為他只要看見任何人,他就發心要取代他。那麼修到了成就相以後是什麼狀態呢?說有一次啊,那位大師在那兒講經,一個很大的一個講經法會,外面一隻狗,然後走過去。然後有人看見了這狗的話,就那、那打那個狗,狠狠地弄那個鞭子,那狗身上就打了一下。結果打了一下,那一位大師看見了,因為他修那個法門哪,所以那個狗打了一下一點事情都沒有,那個大師坐在那個法座上面大吼一聲,跌下來,這樣。大家也覺得莫名其妙,那打了這個狗,這狗一點事情都沒有,那個大師身上,那後來他背上脫下來,就是在那個狗的那個肩膀那個地方一條很深的——本來打在狗身上,結果因為他修了這個法門以後,那一鞭子完全打在他身上,這個故事。1:26:29第4卷 27:18

  那剛才開始的時候看見那故事,覺得這是故事,後來我確信就是這樣。那因為看了這故事以後,我也想:欸!要去取代人家。後來想想:不對,不對!好小的地方我都受不了,那如果說要代一切眾生的話,人怎麼受得了啊?所以想到這地方的話,那真正要去受人家的話,啊!那怕怕的,所以現在不行,那將來再說。實際上,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那麼關鍵在哪裡?關鍵他那個殊勝的教授。假定你真正得到了那個教授以後,那件事情並不是那麼想像的這麼難。實際上呢,也就是拿我們這種錯誤的認識,也沒有得到正確的方法,理論既不知道,那更不曉得方法,那是絕對無可能!實際上,如果理論了解了,有正確的方法,做起來並不難。那這地方我順便講一下。所以,他這個都是最殊勝的這種。1:27:32第4卷 28:22

  那麼現在發那個發菩提心呢,又分成幾個階段,前面叫作願心,後面叫作行心。說什麼叫作願心,什麼叫作行心呢?剛開始的時候發這個願,說「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要求無上的佛果」,這樣。目標是幹什麼?求佛果。為什麼要求佛果的?要利益一切眾生。發這個願,那個叫作願心,那個就可以受戒了,說我現在是發的願心。然後呢發了願心以後要去練習哦!願雖然願意去做,可是平常我們要去真的做的時候,那個願心必須要先修。所以你處處地方能夠想到,說念頭一起來,想到:我要利益別人!念頭一起來,想到:是要幫助他成佛。必須要有這樣的一個條件,你才可以受願心。1:28:35第4卷 29:24

  我們現在看得見國內大家動不動受一個菩薩戒,當我們學了本論以後,大家會覺得抉擇不夠。但我們不必去隨便地批評他們,至少這是一個種一點善根種子也好,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真正的理論了解了以後,要回過頭來在自己身上面去提升,那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他們接觸到一點點,對也好、錯也好,總算遇見那佛法,種下種子,我們不妨隨喜他。而對自己要求應該嚴密一點,使得自己能夠步步地深入,從理論上面,乃至於行持。所以前面說「願心」,然後發了這個願以後,不斷自己的練習,然後等這個能力增強了,然後你再去「行」。1:29:35第4卷 30:24

  那麼這個願心跟行心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入行論》上面有這個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想到台北去,我就想:為什麼原因我要去?可是我人坐在這裡,那個叫作願心,這心念是非常地強。當然為了我要去我要準備啊,我要坐車啊,然後要坐車的要車錢哪!當然現在台北很近,假定我說我要到美國,那要做很多的準備工作。那個時候還沒有真正地開始行動,還在這裡,叫願心;準備好了,然後我開始去了,那路上走了,這個叫行心。那麼平常我們說受菩薩戒,主要的是指行心而言。那麼受了菩薩戒那時候要行的什麼呢?注意說「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六樣東西提示那個綱要,並不只做這個六樣喔,所有的行為統統要跟菩薩的行為相應,那麼可以列成這個六個大綱,所以我們稱它為六度萬行;這個「行」就是行,包括一切行為。這即是這個願心跟行心的差別。1:30:58第4卷 31:48

  「受學菩薩廣大妙行」,他不但受、學,而且去行,那個才是真正的廣大、真正的微妙,真正了不起!聲聞只是為了自己解決,但是這也是根本,然後菩薩的話,那無所不包在裡頭。然後呢,學了以後去受,了解了以後然後你去受,受了以後呢要去做,所以「學、受、隨行」,隨行就是根據自己所學的、根據自己所受的,如理如法地去做。以前我們沒有學、沒有受之前,做任何事情只是為自己,有的時候是會傷害別人,有的時候自己不知不覺為了自己,難免會傷害別人。現在呢,不是,處處地方幫助別人,拿自己——以現在世間來說,損己利人,要到什麼程度呢?要利益人家到他成佛為止。這個是何等地偉大,所以是「廣大妙行」。所以尊者的「行賢妙故」,啊!他真的做得非常賢妙,賢是好,而且呢真正地清淨。所以能夠不違越違越——就是不犯,不犯那個「勝者」是佛,佛子那就是菩薩,能夠不違犯菩薩、受了菩薩戒的人所應該有的這個戒律。那麼這個是第二菩薩戒部分。1:32:49第4卷 33:39

  下面第三個呢,就是金剛乘的戒,一個比一個難。各位也容或有人曾經受過,乃至於有人看見過,平常我們如果單單拿這個戒律的律本來看的話,好像比丘戒最難,菩薩戒比較容易,金剛乘戒好簡單,沒有幾條。實際上最難持的是金剛乘,其次是菩薩戒,那麼最容易持的是比丘戒。因為我們顛倒,凡夫是顛倒的,所以弄錯。實際上這個次第我們要清楚喔,所以下面我們看文就知道。第五頁上面第四行:1:33:47第4卷 34:37

成就金剛乘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

  下面是解釋。1:34:05第4卷 34:55

成就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三摩地故,總讚為其瑜伽中尊,特讚如理護三昧耶,不越制限。

  這個一段。那麼說阿底峽尊者,先比丘、菩薩,然後受學那個密乘,金剛乘就是密乘。進到了密乘當中,第一步也要受那個密宗戒。這個密教一共又分成四部,所謂: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分成四部。那現在尊者受的就是無上瑜伽部,他修的這個叫兩個次第,叫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那麼他修的時候,什麼所謂「生起次第」呢?我簡單地說。說他這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啊,先要前面如果說你沒有這個出離心的基礎,根本談不到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這是必須要的;然後要想快速地成就,而自己條件也夠——這個密乘是最難學的,非常強大的、勇猛的心,不怕一切艱難——然後可以學這個密乘的法門。1:35:51第4卷 36:41

  這個密乘的法門它有一個特點,就是觀修那個本尊法,不過它必須要作灌頂。灌頂就是諸佛把佛的那個種子,因為你已經淨化你的身心,所以透過那灌頂,就是把那個佛的種子移植到你的身心上。因為我們的本性性空,它跟佛本性的所謂空性是無二無別的,可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慣的都是跟無明相應,自己把他自己看低了。那麼經過前面的努力了以後,原來我們這個本身的佛性跟佛是無二無別的,所以他經過了這個灌頂以後,就是我們看:「哦!原來我們本身是跟佛無二無別的。」這樣。所以經過了只要我們的淨罪積資,那決定是一樣。所以這個所謂灌頂的話,就是讓我們、即我們現在的凡夫的身心上面說,那就是原來就是佛性,只要修這個法門!1:36:57第4卷 37:47

  所以平常我們凡夫自己說:「唉呀,我很差啊!」那個時候叫作「佛慢」——我就是佛!不過這個不是現在我們這個憍慢,完全不是喔!我們自覺得我很了不起,那是跟煩惱相應的,只有一條路——墮落三惡道,壞一點,下地獄!它現在這個佛慢不是,「我要救一切眾生,然後只有成佛。」所以原則上面,這個「我執」已經認識清楚,這個我執已經認識清楚:這是虛假的,傷害我們的,這樣。原來這個我們本身的具有,那個是一個佛性,那我們現在因為錯誤的認知,把它看成功有個「我」,所以產生種種煩惱;現在了解不是,原來它本身就是個佛性。所以他內心當中起心動念,只有任運地一碰到:「我要救別人!」假定我們有了這個心,然後你要修了這樣的行,那個時候才去可以受金剛乘戒,這個要了解喔!所以那個時候自己覺得,他原來就是個佛。1:38:09第4卷 39:00

  所以這個生起次第是這樣地觀想。在這個情況之下,所以他在這種情況之下修行的話,「成就觀見自身即天」。這個「天」並不是天上的天喔,這個「天」我們就是說他的本尊,那個本尊身。就是譬如我們現在要學,現在我們是念佛,念阿彌陀佛,我們是一直是希望念;那麼密法,譬如說我們現在觀阿彌陀佛示現一個什麼尊,譬如說文殊師利菩薩,各有各人特現。我們去修了這個法門,我跟他是無二無別,到那時候自己看見,自己就是這樣。譬如說,據說有一個什麼祖師修那個大威德金剛,修完了大威德金剛以後,他自己觀想就是這樣。那平常的時候,他自己觀想當中就是這個,修得好的話,人家看起來他就是,要到這種程度。他內心當中,自己覺得:欸!我就是。這個「我」不是跟我們現在的凡夫我喔,就是說自己不會再這樣,那個是一個「觀見自身即天」,這個是生起次第。1:39:27第4卷 40:16

  然後呢,再下面叫「圓滿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那個都是真實的功夫。深刻的我們現在還不去管它,這樣。要內心當中念念不忘這個,那個才是啊!以這個為根本。所以既然是佛,那當然這個行為一定要跟這個相應,那這種行為叫作戒,所以這個是非常難、非常難!如果你一念忘記掉了,你就犯了戒了,這是何等地難哪!這個是它的一個特點。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總的來讚,他是在所有修行「瑜伽中尊」,是所有修行當中最了不起的!那麼特別地個別地來說,他能夠如理地護持三昧耶。那「三昧耶」就是戒,戒他們叫「三昧耶」——誓句戒,他:「我受這個法門,誓願一定要如理去這樣去做!」他能夠完全不犯。那實際上看看,所謂的不犯是怎麼樣呢?下面有一個再說:1:40:39第4卷 41:29

亦如《讚》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無諂誑,犯罪不染尊。」如是於諸三種律儀淨戒學處,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越制限,設少違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那麼要守這個戒必須要的,要「念正知」。這個戒不是我們現在普通哦!一定要有真正的定的功夫。所以前面比丘戒要守得很好,然後在這個戒上面要有定的功夫,這個還是非常殊勝喔!有了這個定,真正「定」一定具有兩樣東西:念、知。這個念力是能夠維持它在這個上頭;知呢,正確地知道對、錯,離開了、不離開了,這個後面仔細會說。因為他有這種功夫,所以他起心動念,他那個不會違犯,他不會想。譬如我們現在來說,我們腦筋裡想什麼啊?吃、喝、玩、樂,是世間人,雖然修學佛法了,可是這個習氣還在。他們現在受了這個戒以後,腦筋當中他就要救一切眾生;要救一切眾生,他就是佛。這個念頭當中,不能有一念忘掉,一念掉掉了,犯戒了!要這麼嚴密啊!這樣。所以他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他那個念頭當中沒有一念那個掉失的,而且沒有一點馬虎,所有他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會犯任何罪。1:42:44第4卷 43:34

  所以說在這個三種律儀當中,不但很勇悍地去受,受了以後呢,還要「隨行防護」,絕對不會違犯。萬一有的時候不小心了,「設少違犯」,犯了那怎麼辦呢?它有懺悔的方法——還淨,就是照著方法,馬上去懺悔,他又恢復他的清淨,所以「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1:43:14第4卷 44:04

  譬如說我們受了戒,每半個月誦戒,那然後你去懺悔。實際上真正的受了戒,不要等到半個月,你犯了,馬上照著這個戒律上的規矩,犯什麼罪,應該怎麼懺悔。有很多人叫責心懺,這個最小的,自己馬上想到了:「欸!我是受了戒的,我怎麼這樣呢?」馬上責備自己,「我絕對不犯,下次絕對不可以!」然後呢,並不是說單單這樣啊,真正地懺悔,要下次要的確不要再犯。實際上,我們還是做不到,至少下次慢慢地越來越改善,到最後徹底地不犯。那麼假定大一點的,自己內心當中不夠,要對一個清淨的比丘,要如法地說:「我犯了什麼樣的罪,現在在大德面前去懺悔。然後呢,我曉得我錯了,我以後不再犯。」這樣懺悔乾淨,那你這個戒體還是乾淨,以後不再犯。如果說這個罪更重一點,那也不是一個人,要多幾個人,而且要大眾說有什麼意見,他說你可以了,那才行。所以它一定有它的正式的儀軌。那麼別解脫戒是這樣,菩薩戒乃至金剛乘的戒,每一種不同的戒有它那個懺悔還淨的儀軌,「還淨」就是說重新再從染汙當中跳出來,恢復他戒體的清淨。所以說「還出儀軌」,很快地恢復他的清淨。1:44:53第4卷 45:43

  所以尊者有這樣的,所以這個他清淨的內涵在傳記上面很清楚,所以我們,這些是應該所有我們後面真正如理通達聖教,那個真正重要的這個有智慧的人所歡喜,這個傳記。那使得我們後面的很多後來的人學,都應該跟著他學。那這個部分就是說明尊者在證功德方面的戒一部分。1:45:31第4卷 46:21

  那麼現在依著這個戒了以後,下面什麼?定。所以我們現在看第五頁,那個倒數第四行,那是定學。1:45:43第4卷 46:33

成就定學分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這是定學。那個定學分成兩部分:一個叫共,一個叫不共。什麼叫共、不共呢?因為現在這是大乘喔,大乘顯、密兩部分。顯教那個部分是不管密、顯,大家都要學的,所以這個是顯密兩部共同的;密教部分呢,顯教可以不必學,只有密教部分學的,所以這叫不共的,說這個密教所學而不跟顯教的大乘所共同的。1:46:48第4卷 47:38

  那麼現在尊者成就的定學,兩個都有。第一個就是顯教部分,那成就的「奢摩他門」。奢摩他,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止,就是定;止觀、定慧。那麼他到了什麼程度呢?叫「堪能心」。什麼叫作堪能心呢?平常我們內心當中非常散亂,胡思亂想,到底想些什麼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它就會想,哪怕睡覺了它還要作夢,永遠沒辦法控制得住的。現在我們由於了解了道理如法地行持,經過了戒、定——那麼有清淨的戒,然後去學定的話,那我們希望那個心能夠固定下來,你要緣在哪裡;或者剛開始的時候,我學定,後來呢由於這個定,然後我才能夠貫注在要學的東西上頭,這樣。我要想把那個心定下來,放在哪個上頭它就聽我的話,叫堪能心。所以實際上,也就是說真正地得到了定。那麼這是大乘所共的。1:48:14第4卷 49:03

  不共的,要具不但是能夠定,而且要觀想自己——前面說過的,得到了這個密教的這個傳承,譬如說修本尊,然後觀想自己就是,是這個看我學的什麼法門,譬如說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那這就觀想那個。那個要更深一層,「極穩生起次第」。1:48:43第4卷 49:33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他修一種法門叫「明禁行」,這個明禁行是幹什麼呢?使得自己的三摩地,就是使得自己學的那個定很堅固,不被動搖,那是一種特別的方便。他專門修這個,說三年或者六年專門學這個,修得很有成就。那下面就是說明他因為修了有成就了,所以他親自能夠見到、聽見「飛行國中」,那就是學了密以後,才能夠真正見到那個壇城裡邊。通常這個裡邊的飛行國就是,譬如說我們現在修勝樂金剛,那是勝樂的壇城,然後大威德金剛,有大威德金剛的壇城,那時候我們可以看見那勇父、空行,就是已經很有成就的這種行者。因為尊者成就了這個,那自然而然可以聽得見、看得見。就像我們世間的人念佛,念佛念得最好,得了念佛三昧以後,他會親見阿彌陀佛,乃至會看見極樂世界那些菩薩,要有這樣的成就。那麼現在呢,尊者修這個生起次第的時候,他也觀想這個自己身體就是這個本尊一樣。然後要到堅固、最穩固的時候,乃至於看見這個壇城當中的其他的修行的男女。那那些男女都讚歎他:「啊!那這個某人哪,尊者,修得真好!」聽見人家的讚歎,而且自己也清清楚楚地記得,那就是尊者成就的定學。1:50:24第4卷 51:14

  那麼再下面,「成就慧學」:1:50:27第4卷 51:17

成就慧學中,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毗缽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

  那這地方最後的就是戒定慧的慧,這個也分共、不共。那麼共的呢,叫作「止觀雙運」。慧本身,就是我們說戒定慧是最後那一部分,那慧的特徵,後面會詳細地說,簡單來說,慧就是把事情的真相,能夠徹底地如理如實地看清。譬如我們講「無我」,我們會講「無我」,可是不知道什麼叫「無我」,經過了修行以後,真實地看見我們以為的「我」沒有真實的存在,那真正地親自見到了,這個叫智慧。我們現在處處地方執著這個東西叫無明,所以這個智慧是正破我們無明的。1:51:41第4卷 52:31

  那麼要想得到智慧的話一定要有「定」,那麼這個「定」要什麼程度才可以呢?叫止觀雙運。前面說止就是定喔,我們可以心緣在一件事情上頭,當緣在一件事情上面,你要是去一動腦筋的這個心就亂掉了。所以現在呢,你又心又安住在這個上面,又能夠真正地深細地觀察,這個非常難。所以一定要得了定以後,再不斷地練習,那個時候才能夠我們的心如我們所希望的,安住在我們想觀察的這個境上面。這個是比「定」更要深一層,這樣,所以這個叫止觀雙運。有了這個情況之下,那能夠得到真實的智慧,才能夠破除我執,才能夠真正地解脫生死。所以尊者是得到這個,叫止觀雙運的兩個同時現起。「毗缽舍那三摩地」,毗缽舍那就是「觀」,三摩地就是「定」,這樣。那是共的。1:52:57第4卷 53:47

  不共的呢,就是剛才說的生起次第下面就是圓滿次第,這樣。圓滿次第,那成就的身叫「幻身」。平常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報得的,實實在在的;這個如幻如化的,那個佛的身都是這個樣。所以真正的成就這個圓滿次第的應該是什麼?最起碼加行道上面,再上去的密教的加行成就的時候,成了佛身。所以他下面說,《讚》當中說,在密教當中的話,顯然他是加行道。真正的尊者的成就絕不止,絕不止加行道!也就是他是圓滿成就的密乘的佛,可是最起碼的他是加行道以上的。那這個就是我們這個阿底峽尊者在自利方面的成就。那麼現在再繼續下去,自利了以後利他方面呢?再翻過來第六頁:1:54:01第4卷 54:51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於印度所作事理,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於聖教中所作事分兩部分。利他部分,就對於聖教當中所做的事,凡是修行佛法的大乘行者沒有別的,只有一件事情——利益眾生;要利益眾生,要拿佛法。所以說在教當中所做的事情,無非我們可以說弘法、利生,這事情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你要去利益眾生只有拿佛法,所以從佛法的推廣來說叫作弘法;而所以弘法,這一定利益眾生。那麼現在呢,這個弘法利生方面分兩部分,一個先在印度,後來在西藏。「今初」,現在第一部分,在印度所做的。1:54:55第4卷 55:45

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即於自部,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

  那麼先對外道來說,這個是舉簡單的、最扼要的說喔!那個「金剛座大菩提寺」就是在菩提迦耶,那是一個非常大的廟,他曾經三次戰敗外道。它那個印度當年有很有趣的一個方法。他們印度是,也是這個古代也可以說學術思想最發達的一個地方,世界上面幾個最古老的文化,印度文化也是其中一個。佛在世的時候所謂九十六種外道,相當於我們漢地所謂諸子百家,各式各樣的人百家競鳴這種狀態。那時候很多國王,他們並不是說這偏袒是哪一個、哪一個,你們兩方面,個人大家互相來大家辯論,哪一個勝了,哪一個就跟他走。在論辯之前大家先立個約,他們一般的情況之下怎麼辦呢?我輸掉了,我就跟你;你輸掉了你就跟我。所以外道贏了的話,這個佛廟變成功外道的廟;然後呢反過來,他輸掉了,佛法勝了,那外道的廟統統把外道的神請走,把佛法供上去。1:56:51第4卷 57:41

  曾經有一度,那個地方外道勝,所以後來阿底峽尊者起來了以後,一個一個都把他們戰勝,這個是指這樣的重要的幾次,曾經一連三次把最了不起的這個印度外道都降伏。所以叫「戰敗外道惡論」,能夠使得佛教能夠安住,那「住持」就是這個意思,它能夠安住在世間,能夠護持這個聖教。那麼對外道來說。然後對於佛法裡邊來說呢,「即於自部」,自部就是對佛法裡邊,就是佛法裡邊還是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部派,所以曰「上下聖教」,不了解的——說敵宗「未達」,或者見解錯誤的,或者有疑惑的,種種的錯誤,那統統能夠很善巧地排遣。經過這樣,使得聖教宏大起來。所以,1:58:00第4卷 58:49

故一切部,不分黨類奉為頂嚴。

  前面已經說過了,不管什麼部派,那個四個根本部,分成功大小幾十部,乃至於大乘、小乘,大家都看他為最精采的。1:58:16第4卷 59:05

如《讚》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及他部,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

  這個話,這個意思,佛經上面有個比喻叫「獅子吼」,那是個比喻噢!說:當這獅子的一吼啊,所有其他的百獸這個腦袋就裂開了。那麼現在到底裂不裂,我們不去管它。這個意思是說:佛,就像百獸當中的獅子一樣,百獸都是邪惡的、錯誤的,當他站起來那個正法一吼,所有的這外道統統推倒,就等於說他那個腦裂開一樣。1:59:01第4卷 59:50

又云:「能飛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滿百。四本部全住,尊部無慠擧,摩羯陀境內,一切寺無餘,成大師四眾。一切頂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

  這個「能飛聚落」是個地方,那個地方的出家人有二百五十個,尊者曾經在那地方。另外「能映覆戒中」,那就是止迦摩囉的室囉寺,那個地方出家眾一共有一百個。它這個一百個是怎麼樣安排法呢?四部。在平常我們現在這寺院,我們這個寺院專門學這個的,有很多寺院專門念佛的、有很多參禪的,別的人不去。它不是!它是一個全國性的、整個佛法的,所以那個時候四個根本部,有四部,是每一部當中派二十八個人,這樣。那譬如說上座部、大眾部,然後正量部、一切有部,你們自己這一部派當中派出最精采的人來,到這個廟裡來,它是廣泛地容納所有的各個部派的。這個「不滿百」就是實際上一百零多個,那麼他為什麼說不滿百呢?這個二十八個有很多是主要的,有很多去伺候的,當然還有其他的客比丘,那不算進去。2:00:39第4卷 1:01:29

  那個四個根本部全部的裡頭,尊者是最重要的!但是呢,他在這個地方非常了不起,這個人非常了不起——「無慠擧」!他絕不因為說,我是屬於哪一部的,尊者自己出家是大眾部的,對吧?譬如說我們現在說我自己的一定把自己看得:我這個最好。他不!他是把四部,尊重每一個部派。因為他尊重一切人,他也了解,所以在那個「摩羯陀」,是印度、中印度一個大國,佛法最盛的,所有寺院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個那些人「一切寺無餘成大師四眾」,大家對大師無比地推崇,把他看成功頂上之尊。2:01:31第4卷 1:02:20

  那麼所謂「十八部」呢,這個就是四本部分開,分出來的這個十八部。那個上座部分三部,大眾部分七部,加起來十部了;正量部跟一切有部各又分四部。所以當初印度總共分十八部,四個根本部再細分分為十八部。不管哪一部,大家都把尊者看為最精采的頂中的莊嚴,而且大家說......。(音檔中斷)2:02:05第5卷 00:03

  這個印度所作的利益聖教的事情講過,下面繼續看第六頁,這是於聖教所作事當中第二部分,藏中所作的事理:2:02:25第5卷 00:22

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師長叔姪,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數數遣使洛拶嚩賈精進獅子,及拏錯戒勝,往印迎請。菩提光時,請至哦日鐸,啟請治理佛陀聖教。依是因緣,總集一切經咒要義,束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論》等,而興教法。

  到這裡先一段、一段講。那麼到西藏做些什麼呢?最主要的這個西藏當年佛法已經非常地衰頹,那麼後來就有一個「智光」,那個是一個藏王,他發願要到印度去請最有成就的人。沒有這種高成就的人根本不可能!譬如說我們現在稍小有名,也許他請來,但是其他人不一定服氣他,譬如說念佛念得好的人,他是歡喜參禪的,參禪的人就不一定歡喜,反過來亦然,各說各的,這個宗派之諍。所以這個見解彼此互相對立,那一點辦法都沒有!2:04:06第5卷 02:04

  所以因此呢,那個智光王他就特別選了七個非常精采的,每一個小孩派了兩個人,一方面學印度佛法,還要同時請最好的那個大師。那麼第一批去的,就是寶賢譯師、善慧譯師——最後兩個,二十一個人當中留下唯一的。第二次派那個所謂「精進獅子」,那就是那地方說的那個「洛拶嚩」,精進獅子去了兩次還是沒請到。最後一次,派那個拏錯戒勝譯師,後來請到了。前後啊......那個時候請到的時候已經不是那智光了,是菩提光,菩提光是智光的姪孫,是應該算第三代了。前後的經過好幾十年,很認真地去請。2:05:19第5卷 03:17

  那麼所以最後把阿底峽尊者請到西藏,那個是偏、這個應該是西部,所以那個地方叫「哦日鐸」。那就是那個智光、菩提光王,所謂他前面說「天尊」就是指這個智光、菩提光這樣叔姪兩個,這個「姪」應該是姪孫。那麼由於這樣的關係,所以阿底峽尊者去了以後,到了西藏以後,那菩提光就請他,說現在佛法衰了,那有很多請求,特別是希望他能夠把顯、密最重要的修行的內涵,所以說「總集一切經咒」,「經」就是顯教,「咒」就是密教的重要的中心,「束為修行次第」,依照著修行的次第來開示,所以阿底峽尊者就造了這個《菩提道炬論》。2:06:37第5卷 04:35

  現在我們這一本《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的藍本就根據這個《道炬論》。那《道炬論》很薄哦!好像我們這《廣論》的後面的本子有的,只一點點。但它都是精要、非常精要的綱要:就是怎麼念死無常,或者是說只是說下士、中士、上士,這樣。然後這每一部分就開出很多的內涵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阿底峽尊者所造的所有的論當中,最精采的就是這個。「而興教法」。那麼這是一部分。2:07:19第5卷 05:17

此復住於哦日三載,聶塘九歲,衞藏餘處,五年之中,為諸善士,開示經咒教典教授,罄盡無餘。

  那麼這個前面就是怎麼去迎請阿底峽尊者,請來了以後,由於藏王請的關係,啟請的關係,所以尊者就把聖教的中心造《菩提道炬論》,而且把這個《道炬論》的教法透過這樣的,這個當時的有一個真正心要的弟子就傳下來。現在的佛法所以能夠還保留得這麼完整,主要的就是靠這個。2:08:08第5卷 06:06

  然後下面講時間跟地點。那麼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一共去過這個主要的三個地方:在那個地方,「哦日三載」,聶塘是九年,衛藏跟其他地方一共五年。那為這個地方真正「善士」,那個具條件的人——這個善士是具足修行條件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聽了也沒用——那麼開示種種的顯教、密教的教典跟教授。「教典」,也就是世尊的整個的那個三藏;「教授」呢,裡邊的精要。「罄盡無餘」,能夠把它中心能夠徹底地講得非常地清楚。下面:2:08:55第5卷 06:53

聖教規模諸已沒者,重新建樹,諸略存軌倍令增廣,諸被邪解垢穢染者,皆善治除,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那麼因此經過這樣一來的話,使得這個世尊以前建立的這個,世尊的這個教法建立的那個規模,已經沒落的要把它重新建立起來;還有呢,雖然沒沒落,還有多多少少還保留一點的,又重新地把它增加;如果有錯誤的把它改善。使得那個世尊留下來那個三寶,能夠統統離垢染,那就恢復它最最正確的光輝,使得大家受用。2:09:59第5卷 07:57

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謂聖靜命及蓮華生,建聖教軌。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為蓮華戒大阿闍黎善破滅已,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於後宏聖教,則有一類妄自矜為善巧智者及瑜伽師,由其倒執相續部義,於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為此善士,善為破除。復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故其深恩普徧雪山一切眾生。

  那麼在西藏弘傳佛法分兩個主要的時期:一個叫作前弘期,弘揚那個聖教,前面一半;還有一個叫後弘期。那麼前弘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就是赤松德貞那個藏王的時候,那個年代大概在我們中國唐朝。那個唐朝除了前頭太宗的時候,後來又有一個就是金城公主,大概是玄宗還是以後,那是相當於西元七百多年,八世紀的時候。那麼那個時候呢,赤松德貞先請來一位印度的大師——靜命大師,那麼他是建立那個顯教的基礎;後來又請來蓮華生大士,那是密教的,那麼把藏地這個佛法就建立起來。2:12:17第5卷 10:15

  那麼但是同樣這個時候,因為佛法傳到西藏,一方面由印度,一方面還有漢地也有去。那麼漢地呢,就是唐朝初年那個文成公主跟後來的金城公主兩位公主帶去。那個時候漢地最盛行的是什麼?禪宗非常盛行。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就......,這個蓮華生大士跟靜命大師是建立那個聖教,受一個什麼影響呢?說「支那和尚堪布」,「堪布」是西藏話,拿我們現在來說是一個住持。平常說和尚,一個廟裡邊只有這個住持稱得上是和尚。那麼這一個和尚是學禪的,那學禪本身來說,禪本身有它的正面,而且如果安對了次第,禪是不會錯的,因為這個禪也是印度傳過來的。可是到後來有一些就偏了,本來佛法裡邊需要兩樣東西:說一個是方便,一個智慧,兩個東西都要。那麼現在傳到西藏去的這一位支那和尚——這個中國這個禪師啊,對於佛法並不徹底地了解,所以他排斥這個種種方便,因此對於藏系佛法有一些損害。2:13:57第5卷 11:55

  當時西藏的藏王曾經請了......因為這個支那和尚去了以後,這個地方說的支那和尚去了以後,在西藏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結果彼此間有了一些諍論。後來他們那個印度傳的一系,就又到印度去請來一個蓮華戒論師,這個蓮華戒論師就是靜命大師的弟子,那麼就跟那個中國那個和尚辯論。最後那個,這個上面說支那和尚辯輸掉了,辯輸掉離開了。所以經過蓮華戒論師能夠破除了以後呢,重新又恢復。所以說「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透過他一方面嘛把那個錯誤的那個支那和尚能夠斥破;一方面也重新又恢復佛教裡邊最究竟的深密的意義,這個恩很大!這是前弘期。2:15:13第5卷 13:11

  但是後來到朗達瑪破法,破法整個佛法就毀掉了,那亂成一團。那麼所以到後來,一直等到前面說就是「天尊師長叔姪」,就是這智光跟菩提光兩位國王,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請阿底峽尊者去,從這個時候開始叫後弘期。那個時候......啊,不是!不是,不是,不是!不是這個後弘期,那個後弘期還比較應該早一點。那麼後來,就那個時候以後啊,我想想看,那個前弘期或後弘期我也弄不清楚,我昨天把它這個資料找出來了。應該算是,對!朗達瑪滅法以前叫前弘期,滅法以後叫後弘期。所以等到阿底峽尊者進去的時候,又已經後弘期已經開始了經過了一百多年,那麼那個時候就亂成一團。2:16:17第5卷 14:16

  那特別那個時候最糟糕的是什麼呢?「有一類妄自矜為善巧」的那個「智者」,自以為了不起的,特別是對於這個——那時候由於密教很盛,那把這個下面「倒執相續部義」是指密教而言,對於這個密教的真正的內涵弄不清楚,他顛倒了。所以啊,就「於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真正修行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什麼呢?就是戒行。戒。戒是定慧的根本,有了定慧佛法才能夠真正地產生。那麼現在學密的很多人,他們忽視這個戒律。那個戒是根本,既然那根本一壞,後面就沒有了。那是這些人,並不是佛法的錯誤,那些人的錯誤,這樣。所以當時智光王所以去請阿底峽尊者,就是這麼亂成一團。2:17:27第5卷 15:25

  後來呢,阿底峽尊者去了以後,說「為此善士」,那就是指阿底峽尊者,「善為破除」,能夠很善巧地把它錯誤統統斥破、統統清除,這樣。使得所有錯誤的邪執統統改正過來,能夠很順地把世尊正確的、不錯誤的再弘廣。所以對於這個西藏來說,西藏人他們自稱為「雪山聚」,所以對於這個地方那個一切的眾生,有非常深厚的大恩!那麼這樣,「如是造論」,下面看哦!2:18:14第5卷 16:12

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謂善所知五種明處及具教授,謂從正徧知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此等隨一雖能造論,然三齊具極為圓滿,此大阿闍黎三皆備具。

  那現在的不但是當時破除,而且破除的根據當然聖教,那麼阿底峽尊者把那個真正的世尊的聖教啊,能夠簡單地造——最重要的造一個叫《菩提道炬論》,這樣。所以本論就根據這個論,這個是宏顯聖教教授的最重要的寶貝。所以要想造論呢,這個論無非是使得世尊說的這個教法,由於普通一般人不了解,能夠真正光大開顯世尊的深密的意義。2:19:37第5卷 17:35

  那麼要想為了光顯世尊的深密的意義,需要造那個論;要造論需要三種條件,那個要有這個條件才可以造。哪三種條件呢?有了這個條件那是就是「圓滿勝因」,那這個才足夠圓滿,這是這個殊勝的因由。一共有三個:一個「善知五明」,不但佛法,佛法叫內明,而且世間的這些學問統統要懂,第一個。或者「具教授」,教授是指什麼呢?下面說「從正徧知」,就是佛,從佛親自傳下來的,始終沒斷、輾轉傳得來,而每一代中間有他夠量的這些理論、修持,對於這個教授本身絲毫不會偏差,所以這個才是第二個。那麼這個情況主要的是講什麼呢?教量。換句話說,傳下來本尊他都是教、證都具足的哦!2:20:54第5卷 18:52

  可是第一個呢,就是理論了解了以後,如果這個了解本身這樣,要去修行,修行還要一個特點哪!要能夠得到本尊......因為修那個,所以「本尊天顏」,親自在修行當中見到。譬如我們現在念佛見到阿彌陀佛,這樣;假定念觀世音菩薩那麼親自見到觀世音菩薩;他現在學的無上密呢,親自修到那個忿怒尊,不管是什麼尊,這樣,親自說允許你。然後寫完了以後還澄清寫得對不對?他就說完全對!2:21:30第5卷 19:28

  如果在這種條件之下,那跟佛說的無二無別。那個三者當中要具有任何一種就可以,但最好的呢,三個都齊備,這個當然。這個三個齊備至少我們現在可以體會得到,的確跟佛無二無別。現在阿底峽尊者三個條件都具備。也就是說,本論所根據的《菩提道炬論》是與佛無二無別的阿底峽尊者所造!那麼現在我們學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實際上造者宗喀巴大師跟阿底峽尊者是一模一樣。那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會對於「造者殊勝」這一點哪,會產生決定的信解,然後產生無比的景仰,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假定說造論的人不具這個條件,你學他,那不一定有什麼好處;再不然雖然具這個條件,我們不了解的話,不一定能啟發這麼無比的淨信心,這兩個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下面特別是說明,說明,看這文:2:22:52第5卷 20:50

其為本尊所攝受者。

  要證明啦!說明本尊攝受是怎麼呢?那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的,說他的這個五種明處、種種條件。說「其為本尊所攝受者」,2:23:08第5卷 21:06

如《讚》云:「勝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謁顏得許故,或夢或現前,常聞最甚深,及廣大正法。」

  那麼這個是指得到本尊的開許,這個《讚》當中說,什麼「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那就是修的本尊法,修的一個本尊法。這個是本尊法的名字,一個叫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就是指觀世音菩薩大悲尊,主尊度母。那就這樣,那就是四個法,那就是尊者修行的最主要的。他修的法都能夠親自見到本尊,而且本尊都開許。那麼通常見到本尊有三種狀態:或者是講夢中,或者是相中,或者現前親見。最好的是現前親見,其次是相中,那麼還有一種就夢中。他現在尊者見到的是「現前」的,最好的那種,常常聽見最深的法門。所以這個是說明,前面造論要三種圓滿當中的得到本尊開許。下面「具教授」,所以下面是:2:24:48第5卷 22:46

師傳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種傳承。後中分二,謂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復有三種傳承,謂見傳承及行傳承。其行傳承復有從慈尊傳及妙音傳。於密咒中,亦復具足傳承非一,謂五派傳承,復具宗派傳承,加持傳承,及其種種教授傳承等。

  那麼這個傳承從哪裡來呢?2:25:28第5卷 23:26

親從聞學諸尊長者,如《讚》云:「恆親近尊重,謂寂靜金洲,覺賢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甚深,及廣大教授。」說有十二得成就師,然餘尚多

  那個是指尊者所得到的教授,這個教授通常我們叫作「傳承」。那個傳承呢,這個裡邊有兩種:有一個叫共,一個叫大乘。共就是共小乘的,大小乘所共的;還有一個呢,是單單大乘的,所以說有共乘跟大小兩種。那麼這個大乘當中又分成兩部分,哪兩部分呢?一個是顯教的叫「度彼岸」,一個是密教的「秘密咒」。那麼顯教當中,又分成三種,三種哪三種呢?一個是叫「見傳承」,「行傳承」;那麼行傳承當中,又有「慈尊」,說那就是彌勒佛——當來下生彌勒菩薩;還有一個「妙音傳」,總共三種。還有呢,「密咒」當中還有種種傳承,說五派傳承、宗......很多,這個就不去細說它。所以總之簡單地來說,所有的各種傳承阿底峽尊者無有不得,這個是他真正最了不起的地方。那麼將來呢,在大家我們在看《阿底峽尊者》的時候,可以好好地認真看。那麼在座的各位同學,不妨我覺得好好地再去找一點時間,溫習的時候我們研討一下。那麼至於在家居士那就不一定,有心、有時間看看也可以,那麼這個。2:27:29第5卷 25:27

  那麼這個是首先說明這個尊者得到這麼多的傳承,誰傳來的呢?那是《讚》裡邊就說,他親近的那種「尊重」,那個尊重就是他的師長,那麼通常我們稱他為「上師」。那上師不是隨便叫的喔!就是你的確是從他那個地方得到了最好的傳承,他也能夠教量、證量,你也夠條件能夠把它得到,就這樣,這樣才能夠把那傳承代代地傳下去。不是說我們現在隨便的,哦!灌了一個頂或者什麼就有了傳承。我們也可以說有,但是真正說起來這個都不具足,如果要使得這個教法繼續地傳下去,自己也要能夠如理如量地了解、修證,這樣才算。我但願在座的各位同學好好地努力,要淨障集資,我相信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將來都有希望的!2:28:33第5卷 26:31

  他重要的師長非常多,那麼這個地方特別舉出來的幾位最重要的:一個「寂靜」,那他那個原文名字叫響底跋,那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師,還有呢「金洲大師」。那所以前面那個響底跋大師他傳下來好幾樣東西,說這個密宗的傳承等等都是依這個;那麼金洲大師最主要的呢——發心,那前面說過的,發菩提心的教授就是金洲大師。還有下面的「覺賢、吉祥智」。那個都是得到了成就的,都是得到成就的。那麼,而這個裡邊呢,又特別「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深,及廣大的兩種教授」。整個的世尊的教法在大乘裡邊分成功:一個就是智慧的深,一個方便的廣,現在阿底峽尊者兩者都傳到,都得到。所以說,他「有十二得成就師」,它《廣傳》上面說,阿底峽尊者的老師一共有一百五十幾個,有一種說法是有一百五十二員,有一種說法是一百五十七員。他有這麼多老師,而且都能夠得到老師所傳的全部。2:29:59第5卷 27:57

  所以我們前面要注意,要好好地努力,一定要好好地淨罪集資!然後呢,不但那個離劣蔑,通常我們那個憍慢心,得少為足,才得到一點點自以為了不起了,那好了,完了!實際上什麼都沒得到。有了這樣的還要什麼?好精進。我們要不怕任何的艱難,然後要這樣去學。這一次學不到,下一次努力,這個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如我們有這樣的發心,好好地努力,那遲早可以得到。2:30:34第5卷 28:33

  所以他這個裡邊只舉出說十二個,那十二個就是最高、最重要的成就,那其他的還多。那麼這個是說尊者得到的傳承。下面呢,說:2:30:49第5卷 28:47

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

  前面講的就是講那個,已經講過了。2:30:56第5卷 28:54

是故此阿闍黎能善決擇勝者密意。

  因此來說明阿底峽尊者的確能夠抉擇,抉擇是能夠如理地辨別如理、非理的,世尊最深奧的意趣。那麼下面:2:31:16第5卷 29:15

此阿闍黎於五印度,

  那個就是阿底峽尊者去過的幾個地方。印度分五印度:東、南、西、北、中。那然後呢,2:31:28第5卷 29:26

迦溼彌羅,

  迦溼彌羅是它的北方,2:31:31第5卷 29:29

鄔僅,尼泊爾,

  那都是那個就是靠近中藏邊境的那些地方,小國家。2:31:42第5卷 29:40

藏中諸地,

  還有西藏。2:31:46第5卷 29:44

所有弟子不可思數。

  那麼既然講到這個傳承的話,他的老師、他的弟子的教法,這樣。所以前面是說他的老師得到這些傳承,學那些法,下面弟子呢?「所有弟子不可思數。」啊!也非常多,根本無法算。那最主要的,得到最高成就的,2:32:10第5卷 30:08

然主要者印度有四,

  哪四位呢?2:32:13第5卷 30:11

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師,號毗柁跋,

  這是一個。2:32:20第5卷 30:18

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復加入友密為五。

  那是在印度的。2:32:30第5卷 30:28

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拏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

  那個是在哦日那個地方,那些人名字前面都說過了。2:32:42第5卷 30:40

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

  那個地方,這個人。2:32:51第5卷 30:49

羅札(那個地方)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

  對於其中對我們比較熟悉的,譬如大瑜伽師、阿蘭若師,那我們比較熟悉。2:33:08第5卷 31:07

中藏則有枯俄種三。

  那麼「中藏」就是西藏的中部,那就是拉薩那一帶,這樣。那個「枯、俄、種」,「俄」就是前面說的這個善慧譯師,「種」就是種敦巴,那是最重要的。2:33:31第5卷 31:29

是等之中,

  在這些人當中啊,2:33:34第5卷 31:32

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厥為度母親授莂,種敦巴勝生是也。

  阿底峽尊者有這麼多的弟子,可是這個裡邊能夠把阿底峽尊者的法全部接受,又能夠弘廣的,誰呢?就是種敦巴尊者,這樣。這個裡邊就說明他的傳承,這個是整個真正重要的。那也就是說,說明阿底峽尊者他的出生,然後呢修行、自利、利他,到這地方為止。所以最後總結:2:34:19第5卷 32:17

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那麼對於造者阿底峽尊者的殊勝的地方,簡單的說明,這個樣;要想詳細地知道,那可以看他的《廣傳》。那麼這個就是我們講本論的正文當中,正文分四部分,甲一、甲二、甲三、甲四的甲一。2:34:51第5卷 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