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鳳山寺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六、聽聞軌理
廣論頁行
P.15 L7 ~ P.20 LL4
廣論段落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手抄冊數頁行
第1冊 P.223 L1 ~ 第2冊 P.77 L9
手抄段落
把甲一、甲二~如法地聽聞。
音檔卷數起迄
第8卷 00:04 ~ 第11卷 22:17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00:00第8卷 00:04

  把甲一、甲二兩個都已經簡單地說明了一下,那麼今天講甲三,第十五頁,《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十五頁。是上面那個關於這個甲一,特別地是說明顯示這個法的根源的清淨,所以說明造本論的那個大師殊勝成就。以及大師,那個就是說,原則上面我們現在這兩樣說,總的是彌勒菩薩,然後到阿底峽尊者,阿底峽——一個是總、一個是別,阿底峽尊者提那個一個我們現在修行次第的綱要;那麼根據這綱要,宗喀巴大師就把那綱要的內涵,所以實際上這是造者殊勝。那麼關於造者殊勝,本論上面並沒有將宗喀巴大師列進去,所以在座的諸位,我們或者已經看過,或者事後好好地把《阿底峽尊者傳》應該好好地讀一讀,恭恭敬敬的。那麼其次呢,就了解關於那個尊者、祖師造的,同樣地,宗喀巴大師所造的很多法,那這個裡面,這個法當中最究竟圓滿、含攝無遺的,就是現在的本論,這個是法的殊勝。02:18第8卷 02:18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

  現在有了這樣的兩種殊勝的法,那麼是不是我們馬上就去聽了呢?馬上就學了呢?不是。還要曉得以什麼方法,所以甲三就是以如何、以什麼樣的方法去講說、去聽聞,那麼這種狀態當中才能夠跟那個殊勝的法相應。否則的話呢,雖然有最好的法,但是我們聽了以後不一定能夠相應。02:58第8卷 02:58

  平常呢,我們總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文字我們都會講,但是我們是不是具足這個條件呢?這樣。所以在《大智度論》上面,有這麼幾句話。他就說,假定說我們不具足這個聽聞的條件,最主要的這地方談淨信,那麼雖然說我們讀很多經典,腦筋也非常好,這樣。能難、能答,這個回答的「答」,這我這個唸得準不準啊?答!能難、能答。那我們現在就是很仰望,說藏系保留的那個辯論,最完整的難、答就是這樣。實際上《大智度論》上面,龍樹菩薩已經說了,就說你讀得非常多,然後呢是辯論是第一等,能難、能答,但是在佛法當中,空無所得——你對佛法,了不相干!那以前我曾經不斷地在這地方提醒大家,所以這次我們能夠有這個因緣來聽聞那個,這是非常重要!那麼現在在本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呢?說,應該講、聽都應該具足這三個條件,下面先看那文,說:04:43第8卷 04:43

聽聞軌理,講說軌理,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分成三部分:一個怎麼聽,怎麼講,這是同時的;那這講完了、聽完了以後,應該怎麼做。那麼「軌」、「理」呢?「軌」是一個軌則,說它有一定的方法。那麼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呢?有什麼原因呢?這樣,這軌理兩個字大概。譬如我們現在學的時候,採取因明,它是把很多深刻的理論,很簡單地提出它的宗,為什麼要這樣。那麼現在呢,譬如說我們學這個東西,你必須這樣做,那就是這個方法,叫軌;為什麼原因;那麼下面平常我們才喻。實際上這個喻,就是:哪!照著這樣的方法去做,就得出這樣的結果。這個喻是外面的,假定我現在了解了,我也照著這個方法去做,我就得到這個果。所以這個喻是實踐過來的人,對別人來說做到了,你看見,對你來說——喻;對你自己照著去做的話,你得到這個——果。06:25第8卷 06:25

  那麼因此現在我們在這裡學這個法,這一點是絕端重要的!如果說你條件夠了,一講那個軌則,告訴你要這樣做,你就毫無條件的,那是第一等人。其次呢,喔,我要聽聽什麼道理,對,我就願意跟著去做。最差一點的,找一個樣子放在那裡,對,他就這樣。這個我們要懂得這個軌理的特徵是這樣。因此在佛法裡邊,特別是現在我們這個法是藏傳過來的,這藏傳過來的,所有的這個師長們,從歷代傳承祖師過來,都非常重視這個。所以這個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變成功前面所說的,你儘管能說、能辯,頭頭是道,那都是戲論,那我們要了解。07:35第8卷 07:35

初中分三:

  那下面呢,現在先講那個聽聞軌理,我們怎麼去聽。這個分三部分,第一個:07:47第8卷 07:47

思惟聞法所有勝利,於法法師發起承事,正聽軌理。 今初

  在我們學的過程當中,因為這個本論叫《菩提道次第》,我們每一個人學,對我們學的人來說,第一件事情——聽,聽好了也照著去做,做到了以後講給別人聽,隨分隨力的,它彼此間一定的這樣的關係。所以第一個呢,我們先講怎麼聽。說,並不是馬上去聽的,在聽的之前,第一步,先要好好認真地思惟一下,說這個聽聞佛法有非常殊勝的好處——這不是普通的好處,非常殊勝的!那麼請問這個非常殊勝的好處是什麼好處?這我們簡單地來說,普通的好處,眼前有好處,將來不一定好;或者是將來好,眼前不一定好,這樣。現在這個地方,是最主要的將來一定好,眼前是可能好、可能不一定好;還有得到的真正的好處,是也兩個:眼前也好、將來也好。眼前好的叫現前增上生,將來一定好的是將來究竟決定勝。這兩個究竟圓滿的時候,一個就是報身,一個就是法身,這個才是真正最重要的。那麼從哪裡開始呢?從聽聞佛法開始,這個才是真實不虛的。09:34第8卷 09:34

  那為什麼我們要先要去思惟呢?假定我們能夠認真地思惟了以後,那這個產生一個功效,因為我們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很多事情要做,每個人我們自己有的習性,我歡喜這樣、我要那樣,沒有一個有力的推動的力量,那我不可能主要的放在這個上面。特別是個凡夫來說,每一個人大家都隨順著習氣來轉。以我們今天來說,啊,今天是個假日,對我們這裡是最重要的——雙十節;可是我們覺得,對!這個沒有什麼太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這樣。假定是沒有這種特點,誰願意跑得來做這種事情,或是諸如此類的。10:25第8卷 10:25

  所以說要扭轉我們的習氣,以及在我們的很多的選擇當中,我們能夠所以摒棄了所有的這些,而一心一意追崇這個佛法,那必須要的條件,要曉得它有這麼特別的好處。顯然在沒聽聞之前,我們對這個一無所知,既然一無所知,那為什麼我們放棄眼前的很多好處,而追求這個對我們非常陌生的一樣東西呢?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簡單的,但是平常我們不一定能夠體會得到。或者雖然理論上了解了,如果不去認真地思惟的話,這個理論對我們還是不會產生真正的功效,所以事前先要好好地思惟。11:20第8卷 11:20

  那麼經過了這個思惟以後,有什麼好處呢?策發我們的內心:對!這個我要的。既然我要了,平常我們馬上去要去聽了,不是!第二個,「於法跟法師要發起承事」。那為什麼發起承事要伺候?伺候法師、伺候法。那個法師是人,那個法怎麼伺候?實際上學說要如實地、如理地去依所聽到的法去做。那麼既然我們現在還沒有聽見之前怎麼講呢?所以同樣地最簡單地告訴我們。12:03第8卷 12:03

  實際上這裡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說一下:說我們發心要去做這件事情,這是很好的而且必須要的,可是假定條件不夠,那雖然你有心想去做,做得到嗎?做不到。所以說去承事法師跟法,那積聚資糧。又資糧有兩種:福德的、智慧的兩種資糧,詳細的後面都會說。如果這個條件不夠的話,對不起,聽了還是沒有用。假定根本不碰到這種好的法,那本來戲論嘛,有也好、沒有也好,沒關係!這麼好的法,你聽見了不好好去做,豈不可惜!何況還有更嚴重的事情,假定聽見了這樣的法,我們不好好去做,聽久了慢慢地疲掉了,對我們反而有損害,這樣。所以我們正式地要去做的話,一定要一鼓作氣地努力,所以這個時候呢,對這個承事法跟法師非常重要!13:18第8卷 13:18

  就是從前面第一個,因為透過了這個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利益以後,那心裡很好樂;那經過了這種好樂,心裡面慢慢地......馬上去聽,因為資糧不夠,或者聽不懂、或者聽好了不相應,這樣都是很可惜,所以第一步要積聚資糧。那然後下面呢,這個時候再正式地去聽,才能夠正確地聽懂、做到。13:50第8卷 13:50

  現在我們看第一,那第一個就是怎麼思惟聞法勝利,詳細的,整個的《廣論》後面告訴我們都是,現在最簡單扼要的。即便是我們現在沒有很深廣的認識,最淺近的我們也應該從這個地方契入,步步深入,自然有它相應之處。那先看那個文:14:18第8卷 14:18

《聽聞集》云:「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那個《聽聞集》上面,就這麼有一段話,說分四個步驟。由於聽聞,由於這個聽聞才能夠懂得、知道、了解一切法。那麼請問這個「法」是指什麼?這個法是一個、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現在我們所講的法,是宇宙間存在的一切的事情,我們總括起來稱為法,從我自己身心,外面的客觀的一切,這樣。那麼現在對我們來談這個法,在這地方談那個法,就是我們世間人,這個客觀宇宙跟我們沒關係,可是我們生活在這個裡邊,就是我們面對的這些。那麼現在佛法裡面講的法,眼前我們這裡講的法,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包含前面兩種。那個在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說這裡所講的是什麼,你要去成佛的,是「往趣一切種智地位的勝士法範」,還記得這句話嗎?就是要想成佛的所有的內涵。那這個所有的內涵,就是包括我們剛才講的,客觀的存在的一切,跟你自己的身心。16:10第8卷 16:10

  這個在沒有正式地聽聞佛法之前,我們對這個都不了解,必須聽聞了以後才能了解。也許我們說:怎麼會不了解啊?是在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小、不管是大,多多少少有一點認識。這就對了!假定你安於一個凡夫,夠了;假定你要成佛,不但不夠而且絕對錯了!所以我們在無明當中、在黑暗當中,雖然曉得有東西,觸摸得到、感受得到,可是我們並不了解這個事情的真正的內涵,一定要經過聽聞!16:56第8卷 16:56

  簡單地來說,就是說眼前所有的我們所以要成佛,因為我們要離苦得樂,換句話說苦樂是我們最重要的,但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不知道!為什麼會有苦的事情出現?為什麼有樂的這個果報呈現?不知道!所以第一個是,這苦、樂我們不知道;苦、樂的因我們不知道。所以前面說的苦、集、滅、道,就是這樣,一定要經過了聖者,從佛、菩薩、祖師們,乃至善知識告訴我們,我們才了解。譬如我們現在在座的諸位,大家了解,放棄了世間的大家以為這些好東西來,剛開始因為我們不知道,對世間的所有這一套東西樂此不疲,啊!那簡直是怎麼捨也捨不掉。現在了解了,原來這種都是毒藥,有的時候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魚餌」,好像滿好的,吞下去馬上要命,痛徹心肺,眼前無比痛苦,將來更是永遠受苦!18:11第8卷 18:11

  所以實際上拿佛法來說,我們對世間的這些東西根本不了解,那必須要透過聽聞才知道。那既然聽聞了知道了以後,那下面我們就是苦樂當然不願意要,那這個地方從哪裡開始呢?「遮諸惡」。這個就是苦樂之因,既然你不願意苦樂的話,那苦樂之因你要遮止,一定正確的方法,必須要透過聽、聞。所以第二個呢,才聽聞了以後,才能夠遮、止,就是不再去做我們不要的那些東西、不應該做的那些東西。那麼所以要這樣去做的,因為我們希望獲得我們要的,那下面呢這個遮止了以後,我們該做我們該做的事情。那有很多事情雖然做,可是也沒有真實的意義的,所以這個遮止了以後進一步的話,凡是沒有意義的事情通常要斷除。那最後的話,我們能得到我們應該要的,那個真正的最後的叫「得涅槃」,涅槃是寂滅,世間的所有這個苦因統統解決掉了,這樣,所以這個苦果自然也不見了。那這個文字。19:43第8卷 19:43

  那個內涵呢,如果我們勉強說,第一個於聽聞了以後,整個曉得如理地取捨,這個才是我要的、這個是不要的,因此我們能夠把世間我們一向迷惑不知的捨掉、不要!然後走上我們該走的那條路,現在我們稱這條叫出家、出世。那麼下面進一步去照著這樣去次第走的話,第一個叫戒。就是我們所以走上這個出家之路,或者是世間的修行之路的話,要照著次第,所以第一個呢,這個苦樂的因弄清楚,這個以前像照這樣方法去做,現在不!遮止,這個叫戒。那個遮止了以後呢,把全部的精神能夠貫注在學定;這定、慧,有了定才能夠真正地照破諸法的實相,然後見到二無我,證得涅槃之果。這個四個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一定的次第,那都從哪裡開始的呢?正確的都從聞,而且一直下去都需要這個。那下面又說:20:57第8卷 20:57

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這個《聽聞集》當中又說,前面舉一個比喻,然後呢第一個頌四句。就像人進到一個黑暗的房間裡面,為什麼黑暗呢?因為遮得、外面各式各樣的重重的障礙遮得很牢很牢,所以光線完全透不進去,這樣。那麼雖然在這個情況之下,這個房子裡邊有很多美妙的東西,「眾色」;外面有很多好的東西,我自己也有眼睛,但是因為沒有光明看不見,這是個比喻。22:08第8卷 22:08

  那這個比喻說什麼呢?說,就像我們現在得到的人身,「如是於此中,生人」,我們每一個人哪,也有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具慧」就是具足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我們有這個能力,但是在沒有聽到正確的、如法的這個開示之前,我們並不曉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就是就像這個黑暗的房間裡,雖然有各式各樣東西,也有眼睛,但是我們看不見。前面那個比喻,然後說明,第二個偈子說明用在我們自己的人身上。23:04第8卷 23:04

  那第三個,就是說這個我們要透過了聽聞,然後以及透過了光明,到底是告訴我們些什麼呢?就像我們自己具足眼睛,也有光明,那麼能夠看見這屋裡邊的各式各樣東西;同樣的道理,由於我們能夠自己具足辨別是非的這個天生來的這個智慧的能力,然後又有善知識指導我們,那個透過聽聞、善知識的指導,我們了解:喔!這個是對、這個是不對,對的事情要做、不對的事情不要做。然後是步步深入,才能夠究竟地得到涅槃,解決生死輪迴的痛苦。那下面另外論,引一個論:24:05第8卷 24:05

《本生論》亦云:「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

  先那一偈。那個是非常重要的,也從這個裡邊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態度。說假定說能夠透過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粗淺的——如果前面不了解,《廣論》後面的還有更深細的,一層一層的——透過了這樣的方法,能夠正確地聽聞。當然這個正確地聽聞之前,還要依從善知識,如果真正地來看,還要積聚很多資糧。那麼眼前來看的話呢,就是只需要照著《廣論》這個就可以。那聽見了以後,產生什麼效應呢?「發信意」。發就是啟發,我們遇見任何東西,我們一定策發我們內心當中一種感受,看見了任何一個東西,心動一下,這個叫發。可是也有很多呢,就動一下,完了!這個沒什麼多大的意思。有很多呢,啟發了這個心,使得我們能夠跟著他走。那麼現在他這地方要啟發什麼呢?信意,這個信。這個信,我們有兩個不同的方向去解釋它,一個是世間來說,我相信你、我不相信你;那麼佛法呢,除了這個我相信你、不相信以外,還要更深一層的一個內涵。那佛法上面對這個信的說明,我們在這裡簡單地解釋一下。26:01第8卷 26:01

  這個法相上面,法相就是解釋這個名詞,以及這個名詞所代表的內涵,透過了這個名詞,看看我們是相應到什麼程度,來觀照我們自己的。對這個「信」的定義——法相上面的定義,說這個於三寶四諦這些事情上面能夠「深忍欲樂,心淨為性」。對於佛開示我們的所有的這個道理,或者是「實、德、能」,這裡不細說,到後面慢慢地、慢慢地我們會隨分隨力地把它加強、加強。所以世間的「實」是世間的很多都是虛妄的,這個才是真實的;然後因為是虛妄的所以都沒有真實的功德,所以他有功德;他有能力,這樣,這些。那麼特別是指「能」,什麼指能力呢?就是我們能夠轉過患為功德,使我們能夠凡夫成佛道,這是很重要的,這樣。27:16第8卷 27:16

  那麼這些道理就是我們現在這裡,簡單地來說,就是裡邊所講的東西,那麼聽了以後我們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平常我們聽完了以後,心裡想:到底對不對呀?好像對,但是有一點疑問,這樣。那假定說我們聽一個道理,細細地看,它是天衣無縫,而且合情合理,正是指出問題真相,那我們對它就是確定地印可說:「對!沒錯。」那說印可的,就是說我完全接受、完全承認。現在呢,接受承認到什麼?「深忍」——深深地內心上面,我絕對堅忍不動地完全接受,叫深忍。28:09第8卷 28:09

  那麼這個深忍以後會產生什麼效果呢?假定我們真正地深忍的話,我們就會願意追求它:對!這個我要的。譬如平常說這東西滿好,你想:「這個好嗎?他講得很好,對不起!我還是懷疑它。」在這種情況之下不管他講得好,你會不會照著他去做啊?我想,我們不會。然後呢,經過了仔細地推敲觀察以後,他講得真的好,確實好!那時我心裡覺得:對!假定說對這個確定的好,是你完全了解,而且真正地完全打動你的心的話,你一定會想辦法去獲得;何況這個好,就是正是我們希望的。反過來,好一定有不好的那面,不好的那面正是我們現在具足的,既然透過了聽聞,了解了我們現在的是不好的,它這個才是要的,我們會不會積極地去跟著它去,希望得到這個好的東西呢?所以,如果說我們真正地能夠深深地印可這件、所講的法的話,我們一定會產生那個很強盛的好樂之心。29:30第8卷 29:30

  那麼這個現在講的法,是講的什麼道理呢?「心淨為性。」這些道理都能夠淨化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心是什麼狀態呢?煩惱。煩惱的行相現在這裡不細講,這個佛法的特點就是這樣。這樣的內容,然後呢我們聽了以後產生這樣的效果,這個叫作佛法裡邊的信,這樣。29:59第8卷 29:59

  說現在有了聽了佛法以後,發起內心當中正確的信心,那樣的內涵,這個情況之下,有什麼效果呢?「成妙歡喜獲堅住。」平常我們世間很多東西也會歡喜的,可是這個歡喜不妙,妙歡喜是真實的。譬如說我們剛才說魚餌,這個魚吞那個餌的時候滿歡喜啊,吞下去妙不妙啊?不妙了!一吞下去這下糟了,不妙!我們現在世間的太多東西,你第一步看見很好,實際上,害了!現在這個東西,啊!真妙。因為它是正確的、它是深遠的、是奧妙的,所以我們真實地歡喜。那個時候內心當中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什麼?「獲堅住。」如果是不好的話,我們一定馬上後悔來不及,怎麼可能堅住!那這個必須要的條件。因此前面說的,我們現在這裡聽聞的時候,千萬不要單一聽一個文字,然後在口頭上面之談,那個絕對不可能內心上面來淨化我們的身心煩惱!這個也不可能妙歡喜,既然不妙歡喜的,怎麼可能能夠堅固地安住在我們身心上,這個是很重要!那麼這個是它聽聞佛法的特點。31:36第8卷 31:36

  最重要呢,這個什麼?「啟發智慧。」我們之所以引發種種痛苦,無非為愚癡,現在呢,愚癡的正對治是智慧。那個愚癡跟智慧,並不是世間我們說的:這個傢伙很笨,大笨蛋一個。現在這個地方愚癡的智慧是特別講什麼呢?對於緣起、因果的事理法則,所謂業果、三寶、四諦這一些道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簡單地來說,對於緣起空這一件事情的兩個面,那跟它相關的整個的佛法,這個才是。那所以有了這個智慧以後呢,我們這個愚癡的大病、無明大病,就能就整個地淨除,所以才能夠發深忍欲樂、淨信心,然後呢,我們依照著去做的話,能夠獲妙歡喜。在這種狀態,這個非常難得,我們要努力去尋求。努力到什麼程度呢?乃至於拿自己的身上肉去換,所以他說「用自肉買亦應理」。33:02第8卷 33:02

  說到這裡那我們就停一下,我們現在常常學法的時候,這不了解這個必須要的條件,就是前面說的:第一個,對法的是非善惡不了解;第二個呢,資糧夠不夠不了解。所以我們眼前既然宿生有善根來了以後,特別要把握住這個特點。當年我的老師一再告訴我,我當年不太懂,現在經過了幾十年漸漸真的體會到。他一直說:「資糧不夠沒有用,資糧不夠沒有用!」那到底是怎麼資糧呢?我實在說不上來,可是經過了吃了很多時候的苦頭,現在真了解。那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了解了以後啊,積聚資糧是非常重要!33:53第8卷 33:53

  其實這件事情不僅僅是你們去過啊,進入藏系三大寺,他們非常強調資糧,其實我們學佛法整個都是如此。所以在這兒常住,我們總好像是我是跑得來修學佛法的,當大老爺,燒好了飯給我吃,吃好了飯講給我聽,聽好了讓我去修行,這個只要來修行。這是一個絕端錯誤,絕端的錯誤!我們真正跑到這地方的應該積聚資糧,而該是我掃廁所我去掃、燒飯我去燒,應該這樣地努力,這一點非常重要!34:32第8卷 34:32

  我是想到這裡,我最近又偶然之間又看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跟大家講一下。這個民國以來有幾個大法師,平常我們講的時候好像明末清初四大師,實際上呢這個比較更早的。那麼這下面有幾個了不起的大師,其中有一個倓虛大師,他東北人。那個倓虛大師是諦閑老法師的法子,非常精采。他那個《影塵回憶錄》裡面就有一個這麼一段公案,那個公案裡邊,特別提出來的,就是公案——一個故事啦!35:16第8卷 35:16

  這個故事裡講一個人,這個人叫曬蠟燭的法師。什麼叫曬蠟燭的法師呢?我們不是供佛的時候要香、燭、花、燈,是吧!那麼那平常在大陸上面,又不像這裡天氣滿暖和,而且現在種花的很多,在一般以前窮苦的民間,那個花不像現在那麼普遍,但是燈跟燭那是一定有的。那麼現在我們這種蠟燭叫作洋蠟,以前那個蠟燭不是洋蠟,那個用自己、自己做的。那個洋蠟好像是用石油的提煉出來的,那所以它不大容易融,以前的那個蠟好像是植物當中提煉出來的,所以它比較容易融,容易融化。那這個以前的這種老式的那個蠟燭,是不能放在太陽裡面曬的。現在這個法師叫曬蠟燭的法師,他就那個法師把那個蠟燭放到太陽裡面去曬。那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個曬蠟燭,而是一個法師呢?36:38第8卷 36:38

  說,在好像揚州的高旻還是金山,那就是大陸上面那江浙一帶最精采的一個禪宗的叢林,出了很多人才。那這裡邊有一個人很笨,非常笨,大家平常都拿他開玩笑。拿他開玩笑啊,那他也不在乎,他也不懂,實際上。因為那個江浙一帶,到了春天梅雨下雨很多,所以過了以後很多東西發霉要去曬。平常呢,寺院叢林裡面還有一個習慣,每年會曬那個藏經,所以拿出來外面曬,曬好了弄弄好收起來。那麼那天大家都在曬,那麼這個很笨的那個曬蠟燭的那個法師,他是做什麼的呢?他是大殿裡面的香燈,大殿裡面的香燈師,香燈師就關照那個大殿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在曬,「嗯,大家都曬,那我大殿裡面沒什麼東西好曬。」人家說:「欸!那個蠟燭發霉了,你也拿出來曬一曬。」欸,他「對呀!」他就把那個蠟燭拿出來,一看,真的蠟燭上面有一點霉,他就把那個蠟燭去曬。38:04第8卷 38:04

  那個蠟燭是不能曬的,那一曬它融掉了。以前那個老法那個蠟燭啊,你們有沒有看見過蠟燭裡邊有硬的一根籤啊?這樣。曬完了以後,那個蠟燭也都凝結了一塊,然後那個裡邊的那個蠟燭籤子一根一根就露在外頭。那到了晚上了他就收下,他去收:「咦!怎麼那蠟燭不見了呢?」這一看!一根一根的籤子,然後那個蠟燭油都流在地下。他自己也並不懂,他想大概它曬完了應該這樣,所以他就把那一根根籤子收下來。那那個蠟燭油都已經流在地下的挖出來,回頭裝在一個罈子裡裝裝好,他也收起來啦,這樣。那他做他的啦!那到了晚上要點蠟燭啦,結果呢,那個蠟燭本來是譬如說那個裡邊是籤子,外面紅顏色的,是吧?中間有一個芯在這裡。那個拿出來蠟燭外面這個沒有了,只有裡面的籤,他拿來點了一點。又譬如說我們上殿了,他忘記掉了,那維那就說:「欸!今天晚上怎麼蠟燭沒點哪?」他馬上拿出來,一點,這樣啊!他大為驚訝:「那個蠟燭怎麼這麼一回事情,你怎麼搞的?」「嗯,它今天我曬過了,它就變成這樣啊!」39:21第8卷 39:21

  那因為平常時候大家曉得,他那個非常傻的傻瓜,要碰到情況的話一定會處罰他,可是那維那是大叢林裡邊這種維那,都是有一點功夫的,就是即便沒有真的功夫,不能顯很忍的話,當著大眾很嚴肅的狀態當中,你發脾氣是不對,所以他就忍住了。一想:唉!這傢伙笨頭笨腦,又人家給他什麼、給他開玩笑,他上了當了,說也沒用,這樣。所以他就說:「啊!那某法師啊,像你這樣聰明哪,你留在這裡、我這裡太可惜了。」應該怎麼辦呢?說:「現在啊,那個在......好像在觀宗寺啊,那個諦閑大法師在那兒開講座,實際上這個要最好的、最聰明的人去。法師你這麼了不起的人,你應該去聽、聽經,在我們這裡是沒用的。」「喔?我居然還這麼好啊!」他聽了很高興:「對!對!對!像我這麼聰明的人,不應該在這裡作菜,我應該去。」那既然是看他這樣的話,那個維那說:「那你這樣早一點走吧!」所以他自己就居然高高興興,人家都在這兒暗暗地笑他,就這樣,他居然好高興,馬上打打包請了一個假,就跑得去跟諦閑大師。40:44第8卷 40:43

  那就跑到諦閑大師那裡。一去,那個諦閑大師因為那時候學教的人不太多,所以凡是有來學的人他告訴這個客堂——客堂就是比如我們現在叢林裡不是有所謂監院、維那、知客,那接待外面的人——說:「凡是外面有人來學教,不管是老少,我們總好好地接待他,給他機會。」結果那個曬蠟燭的那個傻瓜傻頭傻腦的這樣,也跑得來,跑得來。那一看這個人又戇又直又傻的這麼一個人,那個客堂那個知客師一看就覺得:「唉!你來幹什麼?」「嗯,我來學教的!我是哪裡來的。」「你說你哪裡來?」「我是哪裡來的。」那平常以前大陸上面,坐禪的門庭跟那個講教,他彼此的概念大家不大能夠相容的,互相不能相容,現在居然一個講教的地方,哦,這個坐禪的地方叫他來,總有原因。問說:「那你在這好好的,這是一個大叢林好好的,你為什麼要來呢?」「嗯,我的維那師父告訴我,像我這麼聰明的人應該來學教。」他居然把這個故事就搬出來。42:05第8卷 42:05

  那個知客一聽,這麼一個大傻瓜跑得來,他一想到老法師說的,反正不管什麼人家來學教,你只好好地接待他。「那好、好、好!你來,你住下來。」他就跑到那地方去。跑到那個地方去,然後呢所以這個來了以後當然第一件事情,一定會晉見那個老法師。那就是諦閑大師,那種都是大德,絕對不會像我們表面去看,就問他了:「你哪裡來啊?」說那我是好像揚州高旻寺、還是金山寺。一聽,欸!這高旻、金山是一個坐禪的禪宗道場,「你怎麼來的啊?」那個曬蠟燭的法師又如此這般,他一下這聽見那個老法師,他當然啦,理直氣壯地把那套東西搬出來。這一下那個諦閑大師一聽:我的天哪!那個曬蠟燭的法師跑得來。一曉得這個人資糧不夠,「好、好!你發心來,非常好!那你了不起,」讚歎他幾句,「但是資糧很重要!」「老法師,什麼叫資糧?」「喏!現在這樣,你去掃廁所。」「好!」他就掃廁所。43:19第8卷 43:19

  然後呢他就在這裡掃廁所,然後反正別人不能做的事情,他都做,做苦工,在這裡苦苦地一做做了七年、不曉得八年。那剛開始的時候一個字都不認識,那既然來了以後嘛,你要來學教要聽哪!「嗯,老法師告訴我,我資糧不夠,要在這裡做!」他就會有這種絕對的信心。那老法師告訴他:「現在你可以了,來稍微來聽聽。」那聽。剛來的時候一個大字都不認識,就這樣熬下去,他最後變成功觀宗寺的最了不起的一個大法師。43:55第8卷 43:55

  那當年那個金山吧?反正那個禪宗啊,把他哄他哄出去的那個,大概不曉得經過了九年、不曉得幾年,他後來成功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法師。那麼通常呢,諦閑大師因為那個時候國內最了不起的一個教下的大師,那這都是再來人哦,你們看他的故事,非常感人!那人家就到處全國上下都請他去講經,那個講經的時候要請幾個重要的人,萬一老法師有事情,可以覆講。比如今天我有事情了,那我就說:啊,那梵因法師你講一下。那最弟子當中最精采的人。那那個時候那個曬蠟燭的法師,已經變成功學生當中最精采的,所以老法師說:「那你跟我去啊!」就跟他去了。那先也沒有說什麼,那最後又跑到那地方去講經。44:52第8卷 44:52

  那講經正好去講了一座,那個老法師身體不好,那就叫他曬蠟燭的法師他去覆講,結果從頭講到尾。當初那個維那笑他,把他趕走的,還跟他說:「你這個聰明人哪,將來去了以後,你學好了以後來講,我來跟你做維那。」維那就是伺候他。固然經過了九年,這個原來那個大叢林,大叢林擠到維那很不容易喔!由是從小和尚開始擠到最高的職務維那,經過了九年這維那還在那裡做那個,跟那個曬蠟燭的法師做這個事情。在近代雖然佛法很衰頹,可是很精采的很多地方都有這種類似的故事,這個都不是笑話,都是真實的,老一輩的人很多人都看見過這種人。所以那個倓虛老法師那他們都是一起過的,親自曉得這個人。45:48第8卷 45:49

  那我們現在總不會像曬蠟燭法師那麼笨吧!這麼好的資糧,那假定我們肯好好地積一點資糧,我想這個成就應該不止如此。反過來說,我們今天有了這麼好的資糧,假如自己驕傲不好好地努力的話,那趕不上那個曬蠟燭的法師,佛法那很實在,一點都虛假不來。那所以我講到這地方呢,我就隨隨便便說一下,說曬蠟燭的法師還沒有真的來「自肉買」,可是他的確地肯做人家不能做的事情,這裡就告訴我們這一個。像這種地方,但願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文字看。單成文字看,腦筋最好的人總覺得最了不起,但是他一定跟法最不相應。聽見了法,他就拿那個法到處去,不是到處去觀照、到處去辨別,文字上面轉,而不能用在自己身心上面淨化;萬一不夠,那好好地集聚資糧,這幾個特點。那我們現在下面再看,那下面舉一些比喻、例子來說明它:46:58第8卷 46:58

聞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於大眾中智者愛。」

  那麼這一段也簡單說一下。說由於聽聞了以後,能夠淨除一樣東西,什麼?愚癡。那麼通常這個愚癡我們稱它為「無明」,就是黑暗。因為這個愚癡,所以事實的真相看不見,就像前面告訴我們的,這是一盞明燈,能夠真實地認識。47:56第8卷 47:57

  然後呢,下面真實地認識以後,我們能夠真的去實踐,實踐就有功德,所以下面說「盜等難攜最勝財」。平常我們有很多功德,譬如說我們有錢、有勢、有什麼,有各式各樣的東西,人家都會拿得走的。你有錢,或者小偷來、或者強盜,所謂五家所共——世間的人的話,子弟,然後呢天災人禍,不安全。佛法不是,如果我們了解了以後真實去做的話,沒有人能夠拿得走。既然是「業」嘛,惡業,也沒有人代你;善業,同樣地沒有人、強盜什麼東西能夠搶走你,這個才是真正最殊勝的。48:47第8卷 48:47

  還有呢,「是摧愚怨器」,那「開示」是解釋下面一句的,摧是摧毀、摧破,這個。那個現在我們真正的怨害、怨敵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愚癡無明。對我們要想摧,摧是摧毀那個怨家敵人,是用我們的武器;現在呢,對這個愚癡的這個怨家是用什麼?用「法」這個武器,所以說是摧毀這個愚癡怨家的最最好的武器。49:29第8卷 49:29

  下面是「開示方便教授」,因為它能夠指示我們,開啟這個正確的,方便就是我們這個法,成佛的這個種種的方法、正確的方法,那是個教授,那才是最殊勝的朋友。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朋友,很多人說酒肉朋友、道義之交,現在這個最殊勝的——法友。那麼還有呢下面說,世間最親近的人是什麼?就是親戚、親人。可是世間的親人在很多情況之下,還是會背叛我們,乃至於雖然不背叛,到死的時候也各走了。現在這個不會,世間的背叛通常是什麼?因為你窮了,這樣。所以世間有一句話,「高頭白馬萬兩金」,然後下面呢?對!「不是親來強求親」,下面呢?(弟子答:「一朝馬死黃金盡。」)對!有一天馬死掉了,黃金沒有了,「親者如同陌路人」,真正親近的人就像陌生人一樣,那這個毫無可以貪戀之處。現在這個再貧、再窮,它還是一樣的,絕對不會離開你,所以這個是真正我們可愛的親人、親友。51:09第8卷 51:09

  還有,這個平常的藥啊,有了病這個藥,它雖然有一些好處,可是藥同樣地還有害處,或者呢藥就是有好處,吃下去很苦,藥總有藥的副作用。現在這個什麼呢?能夠治療我們心愁的這一個愁病的藥,這個藥對我們毫無損害。下面呢,我們種種的罪惡的軍隊,這個罪惡指什麼啊?惑、業這個。它現在能夠摧破惑、業的這最嚴重的這個罪業的軍隊,最殊勝的那是佛法。「亦是」,翻過來,「亦是譽德最勝藏」,那個譽德,這譽就是讚譽、稱讚,那個真正我們有了德行,那個德行呢,讚美那個德行最好的讚美德行的方法。52:19第8卷 52:19

  「遇諸善士為勝禮」,那麼對於一些善士,我們通常對於真正我們恭敬的,我們要供養他最好的禮物,那麼現在這個,對這些最好的禮物是什麼呢?佛法。譬如說,對弟子的來說,那老師給我們的佛法,對我們最有用;反過來弟子對老師,也是再沒有比法供養更好的。老師當中最好的什麼?佛。所以佛告訴我們最好的供養是什麼?法供養,你如法地去供養。那麼請問如法的供養怎麼辦哪?聽聞開始——聽,懂了道理,照著如法去做,到實踐,這樣。所以這個是一切真正的善士,這個善士不管是師、弟,跟佛法相應的這些人,最殊勝的禮物。53:11第8卷 53:11

  「於大眾中智者愛」,那麼在這個大眾,有各式各樣的很多團體,世俗、出世間,那這個地方特別的是就是出世間的團體,實際上包括世間。那世間當中你做的事情,有人......你做了這個,通常情況之下有人歡喜、有人不歡喜。現在我們這個佛法,在那個大眾當中,哪一類歡喜呢?「智者所愛」,真正有智慧的人,佛菩薩都會愛;那些反過來的人,他不一定愛。他們沒有智慧的人,但願他不要愛,他來愛你、你也愛他,你就完了!世間就是這樣狀態,那前面呢就說明這一點。那最後一兩句,我也把它簡單講一下:54:04第8卷 54:04

又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於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又說,那個都是《本生論》上面的。說,現在不是講聽聞嗎?那麼聽到了以後,聽到了以後兩種可能。前面說的,假定我們只是文字上面聽聽,那也就算了!通常情況之下,也許為什麼這樣呢、聽了算了呢?聽了以後不當一回事情,後面會詳細說。不過我們的經驗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只是聽過了就算了,或者是根本沒有專心去聽;或者聽的時候自己有自己的意見;或者聽過了以後又忘記掉了,這一類都是實際上的問題。它現在我們認真地聽了以後,沒有前面的過失,欸,我們能夠真正地照著去做。這個非常重要哦!所以聽要聽懂,不能聽錯,聽懂了以後要記得,是又正確地聽到、又能夠記得,下面還要一件事情——照著它做。第一個已經很難了,照著它做更難!但是反過來說呢,正因為這個非常殊勝,這個很難,這麼殊勝、這麼難的方法,你聽到了不做,太可惜!假定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一定要想辦法做到;不做到的話,你是白聽,你前面是白白浪費!55:50第8卷 55:50

  所以我們正面、反面真正把握住了,一定會有一個力量推動我們認真地去做。所以不但聽懂,記住!而且跟著他做。跟著他做,做些什麼啊?「修心要」。修就是修行,或者我們說修改。我們無始以來這種方法,都是隨無明錯的,在這裡說一下。我們到了這地方來做任何事情,最常見的一種狀態都是配自己胃口,不配自己胃口實在沒興趣,雖然勉強做,做得很苦。那麼現在呢,必須要聽過,「聽聞、隨轉」,產生什麼效應呢?去修改自己的習性,說不要隨順著我自己:「嗯!我覺得這樣的。我覺得這樣,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個不對。」不是!照著法看我自己,我這個不對,我要去改——修改。那修改呢,「心要」,這是法告訴我們的精要。在哪裡修呢?在我們內心上面最關鍵性的問題上去著力。所以依法從我們內心上面下手,那其他外面呢去輔助的。而我們現在往往表面做得很好,裡邊不相應,這個很遺憾;不過假定一時做不到,至少外面做到了,裡邊一步步地來,還是一個辦法。所以我們平常情況之下,看自己隨分隨力去做。57:18第8卷 57:18

  能夠這樣去做有什麼效應呢?哪,來了!我們不是要跳出生死輪迴嗎?這個生死輪迴把我們重重圍困啊,現在如果能夠照著這樣去聽,照著去做,修改自己的話,不要太大的努力。我們想像當中的修行很難哪,實際上不是。所以在宗大師的這個傳記後面,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一點,大師是這樣告訴我,大師弟子照著去做產生這個效應——這個喻。前面已經說過這個喻是看見別人的,假定我們去做呢,我自己就是一個現實的證明。然後呢,讓別人看,別人也可以借重它,所以這個是對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麼這個兩句話是《本生論》上面說的。58:14第8卷 58:14

  下面就是宗大師特別再叮囑我們,說因此對於我們前面所說的對聽聞的勝利,聽聞佛法有這樣大殊勝的好處,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應當決心發起勝解」,應該下決斷。勝解什麼呢?就是對於一個道理啊不但了解,而且了解到絕對內心當中相應,相應到不為被別的東西動搖,這樣。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無始以來的習氣,不會被動搖,然後我們吃太多的東西不被動搖,這些正是我們不要的。我們要把聽聞正確的方法產生勝解,這個勝解的力量不被動搖。那然後呢有了這個力量,我們才能夠真實地去做到它。眼前我們還沒有做到之前,要決心說我一定要經過這樣的努力,產生這樣的效應。那麼這種情況就是這一段聽聞這個佛法的好處,然後我們經過努力去思惟就會產生,所以今天講的就是思惟聞法應該有的、所能得到的種種殊勝的利益。好,那麼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59:45第9卷 00:02

  今天我們繼續下去講正文,甲三「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當中聽聞軌理,聽聞軌理當中分三部分,「思惟聞法所有勝利」那一部分。那麼前一堂已經把《聽聞集》的這個一段、《本生論》的一段講了,那麼現在下面再看,第十六頁上頭的。除了這上面經論講的,下面再引〈菩薩地〉,就是《瑜伽師地論》當中,〈本地分〉當中的那個〈菩薩地〉所說:1:00:51第9卷 01:07

復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那麼以下這一段,再把這個《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關於講〈菩薩地〉的那一分,也告訴我們:我們來聽聞佛法,聽聞佛法的時候,這個應該以這樣的五種方式去思惟,這樣子思惟了來聽。那麼哪五種呢?第一個,這是非常「珍寶」。就是佛出世非常難得、非常難得,也非常地稀少。這兩個條件:一個,非常難遇,還有一個,非常珍貴,這個兩個是非常重要的!珍貴是對我們的好處來說,那麼世間的有很多寶貝,我們都通常很器重它,「寶」,非常寶愛它,但是比起佛法來,那這個世間都不能成為真正的貴重的,佛法才是。不但有這樣的殊勝的價值,而且非常難遇。所以我們應該第一個就「珍、寶」,珍是非常地珍重、很難得,寶是非常寶貝。像這一點,要從兩方面來看講佛的這個珍重跟難得:一方面從佛的成佛那方面來看,一方面從我們遇見佛,這兩方面去看,這兩個都是非常寶貝,而且絕端難得!1:04:27第9卷 04:43

  在座的諸位有善根接觸佛法,了解了是非善惡,說這個對,我應該做;這個不對,我不應該做、應該去掉它。現在理論上了解了,實際上我們去做的時候,感覺得非常辛苦,很不容易做到。這一點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我想我們每一個同學內心當中都能體會到。然後呢,單單這樣去眼前這樣做的話,我們能達到什麼樣程度,是不是就這樣能夠成佛了?沒有。如果像我們現在的把我們所了解的、簡單的,不要做的不做,該做的做到了,那個最多只是什麼?最多是戒,得到的只是得到人身而已,這個人身還在輪迴當中啊!1:05:44第9卷 06:00

  想想看,這樣的淺近地拿佛法來說,我們做到它困難不困難?非常困難!然後在這個條件之下,我們要策發那個出離心,出離心理論上了解了,但是拿剛才這個標準去衡量,那更是千難萬難。進一步來說,我不但要自己出離,要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不單單是發那個心,要實際做到。現在我們不妨想一想,做任何事情,小小的利害當前了,這個好東西你很歡喜,給了別人了,你心裡怎麼想?心裡就放不下。很現實的一個問題,自己想想看。1:06:37第9卷 06:53

  我為什麼要講這些話?假定不從這個實際上的狀態一步一步深入去思惟的話,我們聽過了也就聽過了,啊!覺得佛法很好,心裡面根本不可能產生什麼效應,更談不到如理去深入。現在這樣不是說叫我們馬上能夠做到,至少我們很認真了這樣去想一想的話,我們內心當中會不會有一種力量?我想大家都會策發這種力量,「對呀!這個要想達到這樣的標準是好難、好難!」根據我們現在能夠以事實去衡準,然後我們這樣地一步、一步、一步向上去思惟觀察,我們多少能夠真正體會得到:佛,絕端地難遇啊!因為他要想真正成佛,那何等地艱難!他成了佛以後,我們才有機會見到佛。所以成佛是非常難、非常難的!所以這個經論上面都說,這佛出世像靈瑞花。我們講的這靈瑞花就是世間的三千年一現,那花要經過三千年才開喔!那剛剛開滿,它就謝掉了。那我們現在有很多花常常在那地方開了好幾天還沒有......年年、年年開的,還有一年開幾次的;它現在要三千年,我們人類的壽命幾十年,然後開開來馬上就謝掉,這樣。所以從這個地方即是勉強來說明佛的難遇,這第一點。1:08:38第9卷 08:54

  然後呢,現在總算這個娑婆世界上面佛出世了,我們沒見到,可是多少至少佛的遺教還留在世間。我們大家都覺得佛法好,現在我想在座的諸位,多少都可能有這樣的一個經驗,當你體會到了這麼好的佛法,你是不是也願意把這個好的東西,介紹你周圍的人?你想種種方法給他們講,他們聽得見聽不見哪?聽不見,根本聽不見!或者根本不曉得有佛這回事情,或者即使了解了以後,他們也根本不曉得佛是怎麼一回事情,乃至於由於他自己的善根不夠、業障深重把他看錯了。世間的壞東西拼命追求,最好的好東西他不接受。所以這個從這一方面去看——我們自己條件方面去看,那自己還需要這樣兩個特別的善根,這兩個都非常難遇,這兩個碰在一塊兒。我們常常這樣去想,我們就會很珍惜,比如現在你很想一樣東西,而這個東西的確對你有用,你花了幾十年的工夫,幾十年的心血得到了以後,你會不會隨便地把它拋棄啊?你絕對不會拋棄!這是第一個。當我們具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就會很認真地追尋。1:10:30第9卷 10:46

  所以我但願這一次來聽的同學,不要聽過了以後,啊!聽了一堂很累,下了課馬上去嘻嘻哈哈、輕輕鬆鬆,那樣。那樣的話是對不起我們自己的生命,浪費掉了,積了這麼多的善根,遇見了佛法,所以我們第一個是珍貴想。這也並不是說我們聽到了以後,下了課以後還孜孜不倦的,這後面會告訴我們要精進有它一定的次第。至少我們應該把我們該做的事情,先後應該放對,然後我們隨分隨力地、儘量地把我們能夠努力的時間,從思惟、然後你去如法去實踐,或者是切磋琢磨,或者作這個預備工作,這樣。所以這第一個,對於佛以及佛出世以後所講的法,這兩個東西,要了解它對我們珍貴,絕端地重要,而且非常難得,很不容易碰到!對這兩點,第一個要把握得住。1:11:58第9卷 12:14

  那麼現在下面,說這個有什麼好處呢?它用喻,用比喻跟事實來說明,佛出世以及說法對我們的殊勝的利益。下面說時時啊,「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這第一個好處。那麼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俱生慧」?俱生是與生帶來的,跟我們的生命一起與生帶來的智慧。平常我們凡夫來說,我們都有煩惱,這個煩惱分成功兩種:有一種叫俱生煩惱;有一種叫分別煩惱。什麼叫俱生煩惱、什麼叫分別煩惱呢?譬如說我們一對境,不要去想的,自然而然內心當中就會生起了貪。一看見這個東西,你不要想這個好不好,你就會對它貪著;如果說這個東西對你有害,或者你要想得到它,得不到,你就起瞋心;對這件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癡。所以平常的時候總的來說,貪、瞋、癡。然後呢真正重要的對「我執」,這個俱生而起的,對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所以我們現在有的叫什麼?俱生惑或者俱生的煩惱。由於這個煩惱、惑,造種種的惡業,輪迴生死,受種種苦。1:13:58第9卷 14:15

  那麼,這個煩惱用什麼方式去淨除它、對治它呢?只有一樣東西——智慧。智慧是煩惱的正對治,也就說針鋒相對的。只有這個像光明跟黑暗一樣,如果光明來了,黑暗自然就沒有了。那麼現在那個智慧也是,前面說這個惑、這個煩惱對我們的害處,只有一樣東西是正確地來對治它——智慧。那現在這個智慧叫什麼智慧呢?叫俱生慧。所以同樣地我們可以了解,這個俱生慧是宿生就帶來的。那宿生怎麼會有智慧?那也就是前世已經聽聞了佛法,能夠如理去思惟,照著它去做,積累的這個福德智慧,那麼這一部分就是智慧資糧,具有了這樣的這個條件,那叫作俱生慧。我們說﹕那麼這個俱生慧不是宿生帶來的嗎?是。宿生怎麼得到的?因為你不斷地去積累,那麼所以有這個。有了這個,這一生我們如果繼續不斷地積累的話,到下一世再來的時候,我們這個智慧是不是比這一生要增長?不斷地增上。1:15:46第9卷 16:02

  那麼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這就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自己有眼睛一樣。前面說我們對於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起迷惑﹑造惡業,現在有了智慧,就可以看清楚了。所以這個俱生慧是相當於我們的眼睛,能夠把事理看清楚,沒有眼睛事情弄不清楚,迷惑。那麼這個東西怎麼來的呢?由於聽聞正法。所以當你聽聞了正法以後,因為你不斷地聽、不斷去思惟,然後呢你透過所聽聞的佛法,來去思惟﹑觀察﹑抉擇事情,那麼那個時候我們把所面對的這種事情的是非好惡辨別清楚。所以前面那個《聽聞集》上面告訴我們「由聞知諸法」,由聽聞才能夠正確地了解一切諸法,這個法是對的,就要做、去取;這個不對的,就應該捨。這樣一方面增長我們的福德資糧,一方面使我們事情辨別得清楚,增長智慧資糧。所以這個地方就說,由於聽聞,那能夠增長我們的俱生慧,就像我們有眼睛一樣。1:17:27第9卷 17:43

  現在這裡停下來,再把俱生慧想一下。我們現在俱生帶來的是什麼?煩惱。我們平常的任運而起的都是這個,碰到任何事情都是以「我」為主,「哎呀!這個東西是麻煩,不配我胃口,我歡喜那樣。」所有這些東西都是煩惱。那除了佛法智慧來正對治以外,再沒有別的東西了。所以第二個就告訴我們,聽聞了以後有這樣大的好處,所以說增長俱生慧、有眼睛。1:18:11第9卷 18:27

  前面說過了,單單有了眼睛,沒有光明行不行呢?還不行!所以他下面說﹕「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不但給我們眼睛,而且給我們光明。有了眼睛、有了光明,那我們對於我們所對的境界,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這樣。所以使得我們那個智慧眼看清楚的,還有一個條件——是光明。那現在使得我們看清什麼呢?所面對的一切的事情,我們所面對的一切事情,我們執著以為有一個「我」,然後以為這一件事情是這樣的,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不是。我們所對的一切的事情,真正地講起來,佛法來說,它的本質只有這兩點:一個叫如所有性,一個叫盡所有性。1:19:16第9卷 19:32

  那麼什麼是「如所有性」呢?如所有性我們用一個眼前我們比較了解、正確認識、容易懂的話來說——「空性」,或者叫「真如」。我們拿這個東西叫......,現在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起的什麼?二執:我執、法執。實際上沒有這樣的東西,實際上我們執著這個「我」,那是五蘊體上面假立的東西,因為我們愚癡,沒有智慧,所以這個錯誤!透過佛法告訴我們了以後,我們能夠了解,不但有眼睛,而且有光明,看見所見的一切,原來都是它的本性是空的,叫真如,這個是同一個名字。後面會詳細地告訴我們,這裡只告訴我們好處。1:20:18第9卷 20:34

  那麼既然是一個空,說「空」跟「空性」不一樣哦,空性是指一切法由於種種因緣所形成的,這樣。那麼這種因緣,我們如果去說的話,或者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就是這樣。我們能對的、能觀察的心,跟所看見的境,當那個心、境互相對立的時候,產生世間種種一切現象,那這一切現象不外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重重緣起相應的現出來的如幻、如化的幻相,那麼這一部分就叫「盡所有性」。1:21:06第9卷 21:22

  所以簡單地來說,世間所見的一切——空、緣起,性空緣起,就是這樣。現在呢,由於佛出世,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然後我們能夠如理地知道,就好像又有眼睛、又有光明,能夠正確見到我們眼前所對的境。在我們沒有遇見佛,聽聞正法之前,我們對這個是茫然一無所知。這是二、三。1:21:48第9卷 22:04

  那麼下面呢,說:「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說聽聞了佛法以後,到照著它去做,到最後所謂這個「究竟」,到最後能夠達到什麼樣的一個狀態呢?「涅槃菩提果」。涅槃翻為寂滅,就是說所有的這種煩惱以及惡業統統消失掉了,這樣。「寂滅」兩個字,就是說所有的這些不相應的、不要的這些都統統徹底地淨化、消失。那麼這種狀態,我們另外一個名字,或者就是叫作「涅槃」,或者叫「菩提」——覺悟了。為什麼以前不能產生?因為我們並不了解世間的真相,不覺悟,那麼不覺悟造種種的惡業,造了種種的惡業以後,感得的果永遠在這地方。所以菩提就是覺,現在覺悟了,然後照著方法去做,淨化了煩惱、惡業,所以這些東西徹底地消失、淨化了。得到最後呢,寂滅,寂滅就是把這個東西——惑跟業,徹底慢慢地清除,達到這樣的一個最後的結果。這個是真正的殊勝的利益,而且是最究竟,所以叫大勝利,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殊勝的利益。那是將來、最後,眼前呢?1:23:38第9卷 23:54

  眼前「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這個將來的果是以後,請問:這個果的因在哪裡呢?就是眼前。說我們必須依靠著佛,從佛那裡聽聞了正確的方法照著去做,那麼這個時候,因為對事情的真相認識清楚了,像前面說的,我們不再隨著境界上面弄不清楚、起迷惑,造種種惡業,這樣。所以真正重要的兩樣東西:止、觀。1:24:25第9卷 24:41

  那麼真正說起來,修學佛法應該前面還有一個,先從聽聞。就是前面《聽聞集》的,由聽聞了解了事實的真相,然後「斷諸惡」——持戒,持了戒以後學定、慧,那最後這個結果都是定、慧的結果。雖然這個定、慧是將來菩提涅槃的果,可是這個定、慧本身眼前就一樣的,它是正確的,不會造惡業,這個惡業會感苦果,所以這個無罪想。實際上止觀本身也是一種樂,不過拿菩提涅槃的這個究竟樂來說,那也算不了一回事,所以以佛法來說,只能說無罪想。拿我們世間來說,這個止觀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玄妙的樂。這個就是世間的人大家沒有福,我們為了一點世間小小的事情,覺得:啊,好開心、好快樂!實際上你真正得到了這個止觀之樂的話,那世間的樂一點味道都沒有。這就是我們世間人最可憐的地方,所以說我們就太欠福德。1:25:53第9卷 26:09

  那麼所以現在總結起來,這個〈菩薩地〉上面所說的,聽聞正法這個前面應該具足這樣五個條件。第一個是總的來說,我們應該思惟「佛、法」對我們的無比的利益。真正地說是這個法的利益,可是法由佛來說的,而這樣的因為無比的利益,所以才是珍貴,而又非常地難遇。那麼它給我們什麼樣的好處呢?為什麼是珍貴呢?因為在這個最後能夠給我們菩提涅槃的果,眼前能夠得到這個因。我們靠什麼呢?就是使得我們能夠真實地判斷,對我們眼前所對的事情是非好惡,這樣。所以就像給我們有眼睛,還給我們光明。因為我們裡邊具有眼睛,外面具有光明,曉得是非好惡,所以我們在因地上當中,能夠如法地能夠取捨,去惡從善,一步一步地深入,最後到果上面得到菩提涅槃之果,這樣的五種想法。然後呢有了這樣的想法的話,所以上面說「作是思惟」,這樣的思惟就是思惟聞法的勝利。對啊,我們這樣去想的話,那才曉得:啊!這個真正的好處。1:27:42第9卷 27:58

  我們內心當中,有了這樣的好處跟沒有這樣的好處,有什麼差別呢?有什麼不同呢?現在我們也可以想一想,今天,平常不一定是今天啦,在平常、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都大家覺得:啊!高興,想做這件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去做呢?因為我們習慣性地大家覺得好玩,大人有大人的好玩,小的有小的,有的時候去摸摸人家調皮,好像覺得好玩。實際上這樣的好玩法,你現在是好玩,將來好一點的墮落畜生。你們去看看哪!我們對面的馬路上那個狗,牠們沒有什麼事情,就挑挑尾巴、舔舔人家,然後去把抓人家。想想看,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如果不好好去做,你東去摸一摸、西去碰一碰,你跟那條狗有什麼差別!各位,尤其是你們這個比較年紀小一點的,有的時候跟人家開開玩笑,你想想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都是浪費我們的生命。1:29:04第9卷 29:20

  那當有一天,我們自己想:啊!有這麼殊勝的好處放在這裡。雖然放在這裡,你不去想它的好處,不會引發你追求它。當你停在這裡想,啊!這東西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你越認真去想,你越會能夠策勵自己,不再做這種無意義的事情,努力去做我們該做的。或者我們這樣去想,拿我們雖然坐在這裡,說有人送一個好東西來,放在那個西教室。當我們想到:「啊,這個東西這麼好!」不妨想我們自己歡喜的吧,你隨便總有你喜好的一樣東西,然後人家送來了放在西教室。人,我們雖然坐在這地方,心裡面會不會老去想這東西啊?我想我們都會。所以說你歡喜什麼你自己的,因此不等到下課,你就一個勁兒去了。那現在修學佛法,是我們內心當中要淨化我們的東西,假定我們也能夠思惟這個法的勝利的話,那我們心心念念就照著去做。當我們心心念念去照著去思惟、觀察的時候,內心當中就不斷地提升。這是為什麼在聽聞佛法之前,要讓我們去思惟。1:30:30第9卷 30:46

  所以這地方最重要的,由於聽聞佛法思惟了,然後會改變我們自己平常一般的習氣,使得我們從我們平常的習氣當中,能夠振奮、策發自己的恭敬、精進,來趣向於法,努力照著法去做,這樣這個聽的法就有用。不至於是聽過了以後,說:「啊,又聽了一樣東西。」這樣。隨便講講、說說,過兩天就忘記掉了,這就沒什麼意思。那麼這個就是思惟聞法勝利。當我們思惟了聽聞佛法對我們的殊勝的利益,它就會策勵我們努力去聽聞,那麼我們是不是馬上去聽聞呢?不是!還要一個條件。那個條件就在下面:1:31:31第9卷 31:47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

  說我們要對這個所聽的法,而這個法哪兒來的?是講法的法師講的,我們要去努力地承事他。怎麼承事法呢?後面有講,會詳細地告訴我們,這裡簡單來說。實際上這個承事,對我們真正最有價值的就是這些,或者我們現在來說,最好的淨罪集資莫過於此。現在我們下面看一看,那應該怎麼樣地去對法跟法師去承事。1:32:19第9卷 32:35

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那是《地藏經》裡面的一個偈子。下面是解釋:1:32:41第9卷 32:56

應視如佛,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斷不尊敬。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

  那麼先解釋一下《地藏經》上面的。現在我們流通的《地藏經》有三本,現在這個《地藏經》是《地藏十輪經》。那個《地藏十輪經》裡邊有這麼一段話,一個偈頌,說應該專一,「專」是專注、專一,「信」是淨信,然後「恭」是謙恭,「敬」是恭敬。平常我們這個四個,一個字是一個特別的意義啊!平常我們聽法的時候,這個專心不大容易,浮浮散散的,就是這樣。那麼精神好的時候,胡思亂想不專一;精神差一點的時候打瞌睡,不是揚、就是沈。這全部精神要貫注在這裡頭,那個是「專」。「信」呢,要淨信心,我們對這個有個清淨的信心,那個後面都會講,什麼是不淨的,什麼是淨信。那「恭」呢,特別地指謙下,自己要放低,至心恭敬的,這樣;或者我們連在一塊兒呢,就是「恭敬」,也可以。以這樣的這種態度,就是把內心當中跟佛法不相應的拿掉,而且必須要真正聽法相應的這種條件提起來去聽聞,不可以對這個所聽的法起毀謗。在前面甲二裡邊,我們特別地談到,我們往往以我們的知見任意是非、好壞,「喔!這個大乘、這個小乘,這個什麼、那個什麼......。」那是我們最嚴重的一件事情!這個對「法」。1:34:50第9卷 35:06

  下面呢,對「說法師」。那麼對法是這樣,對說法師呢?除了這個不毀謗以外,還要去供養。到什麼程度呢?就把說法師把他看成像佛。實際上說法師是不是佛,我們可以先不去管,他可能是佛,可能不是佛,因為佛是千百億化身,化各式各樣的身,所以到底是不是,我們不知道。那不過有一點我知道——我不是佛,我可以肯定。但是我們在別的地方去聽的時候,我寧願把說法師看成佛。1:35:32第9卷 35:47

  實際上它有一個原因:對,他現在是不一定是佛,可是他講的法是不是佛講的?我們是不是從法師上面,要聽到佛講的法?所以平常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說我要喝甘露,甘露是最好的藥,用這個碗。這個碗的價值是什麼?沒有這個碗就沒辦法把這個甘露拿給你,既然你要受用這個甘露,珍重這個甘露,你捨得捨不得把那個碗弄破,不要、不珍重?你捧這個碗戰戰兢兢唯恐把那碗打破,碗一破甘露就沒有了,這我們要了解。那麼當我們真正對這個說法的法師起恭敬的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對他講的法也接受,所以我們在這種狀態當中,它是聽的法對我們有受用。所以這個地方才真正地了解,對說法的人起恭敬,實際上自己最最受用的地方,下面會詳細說明這一點。1:36:50第9卷 37:06

  所以在這裡,這個《地藏十輪經》是這樣講,這也等於佛菩薩,宗大師再說,應該是「應視如佛」,要像佛一樣。那麼怎麼去承事供養法呢?「以獅座等」,「等」是舉這個例子喔,就是說他的坐的地方是最好的,樣樣東西都最好的東西來供養。要「斷不尊敬」,這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們倒不一定說很輕慢——這傢伙這樣看不起他,心裡不會,可是我們很不容易提起恭敬心來,我們總是馬馬虎虎。這一點,對我們真正想學法,這一點盡量地要改善、要努力。那麼應該怎麼樣做呢?應如〈菩薩地〉所說的,那這個才是正確的方法來去聽聞。下面說,〈菩薩地〉說些什麼呢?1:37:54第9卷 38:09

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它有兩種條件:一個,不要雜染;還有一個,不應該作意,作意去從這個地方去想,不應該從這五個地方去想法師的事情。那麼所謂雜染分成下面兩部分:1:38:22第9卷 38:38

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這個就是前面說的離雜染,這個雜染就是不對的、染污的,就是這樣。我們現在要清淨哦,要純淨的。那麼這個雜染分兩部分,哪兩部分呢?一個呢把自己高舉,自己覺得了不起。我們平常不一定真的好像我很了不起,這裡邊有一個特點,我們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的最大的困擾在上面——執著這個「我」,錯誤,「我執」。這個我執只要存在一天,我執本身就有一個特點:我癡、我慢、我愛、我見。慢就是個高舉相,只要有這個我在,它自然而然會這個。所以現在這裡聽法的時候,它會產生兩個毛病:第一個把我抬得高高的,然後把師跟法輕視,這兩個都是個錯誤。所以第一個離高舉,要離開把自己的高舉,因為自己覺得很了不起。所以下面這個都是離高舉,應該「時聽聞」,時時,隨時有因緣我們去聽;聽的時候「發起恭敬」;不但恭敬而且「承事」。1:40:05第9卷 40:21

  那「不應忿恨」。說我們為什麼無緣無故要忿恨呢?這是有它道理的,當然忿恨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有一個重要的。因為法的特徵是什麼?對治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現在講煩惱,主要的是我執,有一個「我」,現在講的法要把那個我拿掉,你捨得不捨得啊?不捨得。然後煩惱所現的現象:貪、瞋、癡,這個東西我要的——貪,叫你不要貪;然後障礙你的時候——瞋;癡,都在這裡。所以真正去講法,他一定針對著這種狀態。所以當那個談那個「對治悉檀」的時候,對治悉檀所謂,對治我們毛病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犯這個。1:40:59第9卷 41:15

  就世間來說也是一樣,我們古人有一句話:最好的朋友叫諍友。什麼叫諍友呢?看見你缺點的,會告訴你:「某人你這地方錯啦!」這世間比較好的好人都:「啊!實在感謝,我自己的錯誤我看不見,謝謝你看見了。」所以當人家指出我們的錯誤來,我不但接受而且感謝、恭敬。現在呢,人家如果告訴你:「這個你錯了。」「我錯,你就不錯啊?」我們會不會犯這個毛病?那尚且世間做個好人,都需要周圍的人來告訴我們這個錯誤,現在我們要求無上菩提,對治我們這種三毒,假定我們在這地方不能認識了正確的方法,不能調伏這個的話,行不行?所以這地方就要告訴我們:要恭敬,不要做這個。然後下面這樣才可以什麼?「隨順正行」,那法告訴我們的這個方法,正確的方法,我們才願意去做。1:42:10第9卷 42:26

  我們還有一個毛病,聽了以後說:「嗯,你講得倒很有道理,你自己做到了沒有?」我們會求人家的過失。千萬不要求他的過失,那聽了法,照自己,這個是最最重要的!假定我們做到這一點,那麼這個說法師就是不是佛,你也受用,因為他可能不是佛,可是他講的法,你受用了,是正法;反過來說,就是佛你也沒有用。所以這兩點了解了以後,我們自己就曉得我們應該怎麼辦。1:42:51第9卷 43:07

  所以真正聽聞的時候,應該有這樣的六樣東西,這個是「離高舉」,那自己的高傲,把他把自己舉得高高的拿掉;還有「輕蔑」,輕視、不尊重這個法跟法師。說謂不輕視應該怎麼辦呢?他也不細說了,就只把那個正對治,要最最恭敬地恭敬法跟法師,下面這個就是指這個。那這一個離高舉、離輕蔑,就是指上面離雜染。那麼下面再,「不應作意法師五處」,講一下。1:43:38第9卷 43:54

不應作意五處所者,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像我們去聽聞佛法的時候,這個有可能有幾種毛病。這個「戒穿缺」,因為我們修學佛法,譬如說當然我們去聽法的時候一定法師,那個法師是跟世間的老師不太一樣的,他是以佛法來指引我們的,我們稱他為法師,世間的我們稱他為老師或者師。那麼這個法是指什麼呢?整個的佛法。而佛法呢,在行持方面來說,不外乎戒、定、慧,所以我們衡準那個法師是以這個標準的。現在我們去聽他的時候說:「嗯,像這個法師,不靈光。」「為什麼?」「他自己戒都沒持好。戒沒持好,定、慧就不談了。」像這種念頭我們很容易犯,所以第一個「謂戒穿缺」。1:44:58第9卷 45:14

  這個受了戒以後,有個破戒是最嚴重的,根本完全失去掉了;有的時候他並沒有,最嚴重的叫破,然後在這個戒沒有破的之前,有的時候缺掉一點。譬如我們現在一個裝水的一個大桶,那整個的這個裂開了,那當然不能用;現在呢那個桶上面缺掉一個口還可以用,可是這個桶並不完整了,所以說「缺」。「穿」呢,這個地方有一個洞。所以凡是有缺、有穿,那個戒就是不完整的。所以說我們現在批評這個法師,「作意」就是想這樣,腦筋當中去想,還沒有形之於身口。身口固然絕對不可以,腦筋當中也不應該這樣去想,說:「這個法師啊,自己持戒都沒持好,還談什麼別的。」這個是從他如法行持的德行上面去講的。1:46:16第9卷 46:32

  下面那四點,從外表上面去講的。說:「欸!這個法師啊,出身不好。」譬如我們現在常常說:「啊!這個人出身很好。」這出身像阿底峽尊者,說他自己的家庭的背景很好,因此說這個人的前世的因緣很好。然後呢這一世來的時候是念書念得很好,譬如世間來說,啊!小學、中學、大學都是最好的,研究所,拿我們現在來說,佛學念佛學院。可是現在這個人這種出身、背景都不好,那個「種性」就是指這個。然後長嘛又長得很醜。至於說他今天講我們的,法的話呢,講起法來,就是所講的法的內容那是「文辭鄙惡」,那現在我們一般來說,這個很非常地文雅,那反過來是不文雅。而聲音也很怪、也很粗。1:47:27第9卷 47:43

  實際上,這個跟法的內涵沒有直接關係。像我們剛才舉的比喻來說,盛甘露這個碗。我們現在要飲用的是甘露,不是這個碗。假定要吃這個碗,那你當然這個碗要越弄越好,現在我要吃碗裡邊裝的甘露,那這個碗的好壞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是我們犯的毛病,我們不聽那個法師講的對我們法的重要,而在這個外表上面去批評他,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錯誤!因為我們前面有了這種概念,所以只覺得:「哎呀!不要從這個地方去聽他,長嘛長得這麼醜,講話嘛講得這麼粗。」這樣。1:48:22第9卷 48:38

  或者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說,常常說的,除了剛才那個甘露,你生病,病得非常厲害,這個藥是一定能夠把你病弄好的,結果你一看,裝那個藥的碗不好,你就不吃了。對你的結果是什麼?結果是什麼?一條死路。有的時候我們舉這個比喻:這個屋裡面一片漆黑,裡面有很多毒的東西,然後有很多害人的東西在這地方,現在點一盞燈,你看見了,你就避開了。那當然現在用電燈,以前點燈用燈籠。一個燈籠,那個燈籠是個破燈籠,也許那個燈籠看起來一無是處,你會不會因為這個破燈籠,不要這個光明啊?不管我們用什麼比喻來去思惟觀察這件事情,主要的這地方就在這上頭。所以了解了這一點,那個對我們障礙的,使得我們不能跟法相應的這種毛病去掉了。夠不夠?不夠!去掉了以後,我們還要具足下面這個。下面這個請看文:1:49:43第9卷 49:59

如《本生》中亦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我們要這樣去做,要自己非常謙恭,這樣。自己處在一個非常低下的,這個「低劣」,是由有形的東西說明我們內心當中的謙恭。實際上,我們坐的時候,所以平常的時候,譬如說中國古代的傳統,那麼現在也是,到現在還有,老一輩的人、法師都知道這個,年輕人不懂得了,這很可惜!不過在這裡呢,諸位大家都要學會,所以我們總歸把說法那個法座,任何人來說法,那個法座一定要坐得高;還有如果我們聽聞,我們一定要比他坐得低。那麼藏系,凡是這種有正法所在的地方,哪怕正法沒有,像法,這個法只要沒有毀掉,他一定還會尊重這一些儀軌,尊重那個法。所以外表上面自己坐得很低下,內心當中更是非常地謙恭,所以外表呢「處極低劣座」,內心呢「發起調伏德」。坐在那個低劣座上幹什麼?聽法。聽了法以後拿這個法來調伏自己煩惱,調伏了自己的煩惱,這個真正的功德,這個才是我們要的。1:51:37第9卷 51:53

  所以這樣一來的是,不管裡邊、外面我們都做對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告訴你:這個事情不對,你不要貪;這個事情不對,你不要瞋。平常我們聽了這個話,聽不進、發瞋恚;現在不是,「以具笑視眼,如飲甘露雨」,「啊!心裡好高興。」「對,把我這個煩惱病指出來,把我調伏了。」所以心裡面真是非常歡喜、非常高興!當我們歡喜的時候,那個笑容就是歡喜的這種笑容來看法師,就好像我們飲了這個甘露一樣。甘露是民間說的叫「不死之藥」,「不死」,吃了這個東西,把我們的這個最嚴重的痛苦——死去掉。現在我們在煩惱生死輪迴當中,由於佛法,相當於甘露雨,調伏了煩惱,把我們生死輪迴解除,所以同樣地也是去除這個生死輪迴之苦。1:52:46第9卷 53:02

  那麼在這種狀態中,於是就「敬專至誠」,恭敬、專心、至誠,這樣來。內心當中這種狀態當中,內心當中一點雜染都沒有,淨善,這個「善淨」。平常我們說做善法,這個不但是善而且清淨,這是絲毫沒有雜染的。就像聽醫生告訴病人的話,聽了以後我們去承事,如法地照著法告訴我們的應該做的去做。那麼這個部分,就是在聽聞軌理當中的前面,「思惟聞法勝利」,跟「於法、法師發起承事」。前面這兩個準備好了,那下面才正式地聽聞。所以就再下面:1:53:48第9卷 54:03

正聞軌理分二:斷器三過,依六種想。 今初

  「正聽軌理」,正確的聽聞方法。那個分兩方面:一個「斷器三過」,第二個「具六種想」。1:53:59第9卷 54:15

  有了這個,正聽的時候,還要在上面再把自己錯誤的地方,「器」,是一個器具,這個器具平常我們裝東西的,現在對我們來說這個法器。我們平常裝的都是什麼?裝的煩惱。現在把它弄乾淨,這種情況之下可以裝佛法,使得我們成為一個裝佛法的法器。所以人家說:這個是一個法器,這是宿生有善根的。也就是說我們前面已經淨化了,已經慢慢、慢慢地裝了佛法了。那麼現在這個法器,有三種嚴重的過失需要把它拿掉,其次再把應該具足的六種條件加進去。1:54:47第9卷 55:03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

  那這個實際上這三種:第一個,這個器具倒過來的,不行;還有一個,雖然不倒過來,向上,那裡邊髒的,不行;還有一個,雖然向上,裡邊也乾淨不髒,可是裡邊有個洞,那也不行,漏掉的。所以他下面說,在這種情況之下:1:55:24第9卷 55:40

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

  第一個,他說如果這個器具倒過來的話,雖然下雨,對不起,你倒過來根本裝不進去。第二個呢,1:55:40第9卷 55:56

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成辦餘須用事。

  現在你把那個碗不會倒過來了,放正了,但是裡邊不乾淨,這樣。所以雖然那個雨水可以放進去,但是放進去的一團黑、一團糟,這有沒有用啊?這個還是不能用它。另外一種,1:56:07第9卷 56:23

或雖不為不淨染污,然不住內,當瀉漏之。

  這第三種情況,這個很了解、容易。這個是比喻,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看:1:56:22第9卷 56:38

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

  第一個。1:56:27第9卷 56:43

或雖屬耳然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等。

  這第二個。第三個呢,1:56:34第9卷 56:51

雖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

  這三個,那這個三個分別地說一下。說現在我們在那個說法的地方,那麼第一個,就是說法的地方要把耳朵全心全意去聽。這個也就是相當於我們這個器具放好,如果坐在這裡,像剛才說的,心裡面胡思亂想、打瞌睡,對不起,那個法就聽不見。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要「屬耳」,把那個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1:57:25第9卷 57:41

  第一個說,雖然已經到了這裡,不專心,不行!第二種,「有邪執」,雖然我聽了,可是有邪執或等起心的過失,不行!那麼邪執是什麼?我簡單地說一下,說一個比喻你們就懂了。早一陣子我們在這裡介紹《新世紀的飲食》,這本書上面說,現在的大家以為最好的、最有營養的,是什麼肉啊、奶啊、蛋哪,實際上現在這種方式都對我們有害的,就是這樣。我自己就遇見過這件事情。那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科學上面很有名的一個人,而且他拿出來的證據,得到世界科學家一致地證明,所以這是非常權威的一本書。有一次我拿一本書去勸一個人,我就告訴他:「啊,你看看!現在不談佛法,就拿你的健康來說,吃這個東西不好啊!」這樣。他:「是、是、是!」他拿過去了。拿過去了以後,回頭我聽見他對旁邊一個人說:「這個人,我才不聽他咧!」他還是要什麼?要吃肉,這樣。那這種心理是什麼?就是他有他的執著、邪執,這種執著是錯誤的。那我們平常去的話,很多人犯這個毛病。他不是先有什麼成見,可是你講那個道理,他不能很心平氣和依理抉擇,以他這種錯誤的執著來否定你,這是一種。1:59:11第9卷 59:27

  第二,什麼等起心的過失呢?就是我們今天來聽聞佛法,需要什麼樣的心來聽聞呢?它有一個條件的,我們是為了求無上菩提。為了要救一切眾生求無上菩提,為了要做這件事情,所以要知道正確的方法;要知道正確方法,所以來聽聞,這樣的動機才是純正的。再不然的話呢,我們至少要為出離心,跳出生死輪迴。至少我沒有這個,我今天願意聽那個法,然後心平氣和地想一想。實際上我們現在不是,不是!我們來聽那個動機已經有了問題了:「聽聽他、他到底講些什麼東西?」然後呢,在這個上面專門——因為心裡面有了這個錯誤的動機,所以專門去挑剔他、專門去什麼,這個就是等起心的過失。所以這個是第二個,就相當於這個器具裡不乾淨。2:00:12第9卷 1:00:28

  那麼就是沒有上面兩個,聽完了以後,說與所受的文跟義,所聽受的這文字跟文字所講的內涵,不能認真地堅持,聽過了,忘掉了。那忘掉了,對於聽的法還是沒有正確的受用,就這樣。這個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要離開上面這種錯誤。那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2:00:47第10卷 00:03

  正宗分,甲三如何講聽這個殊勝相應法的軌理當中,第三正聽聞的這部分。那麼斷器三過,前面這個道理已經說過了,現在看這一段的第四行最後一個字。2:01:25第10卷 00:40

此三對治,經說三語,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此亦猶如〈菩薩地〉說:「希於徧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下面我們就引經論上面再來說明這件事情。這三種過失,這是聽聞佛法最大的一個錯誤。那麼所以在經上面,一般的經論上面,特別是佛經,正對著這三樣所謂正對治。那麼這個經論上面都有這幾句話,平常我們漢文的是這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那麼現在這地方:「善,諦聽聞,意思念之。」那麼這文字很容易懂,好好地、認真地聽,然後在聽完了以後,努力地去思惟、憶念,那麼這個是經論上面的經語。2:03:03第10卷 02:17

  下面就是這個〈菩薩地〉上面。這個〈菩薩地〉上面說的就是跟上面一樣的,「希於徧知」是第一個。因為希於徧知,所以聽的時候一定很認真地善聽。就是說我為什麼要來聽聞的呢?因為我希求得到無上菩提,要得到無上菩提,那麼應該徧知一切,這樣。所以真正的能夠徹底了解只有佛,也就是說希望能夠成佛所以來聽。那麼第二個呢,「專注屬耳」。這個就是對應著上面的「諦聽聞」,很認真、全神貫注。這個兩個就是對治前面器過當中的第一、第二,那個「善」跟「希於徧知」,是對治前面那個器具裡邊不乾淨跟等起心的過失;然後呢,「諦聽」跟「專注屬耳」是對治前面這個器覆,這倒過來了。然後下面最後一個「意善敬住」,那個就是不要忘失,那對治前面器過的第三個,全部的精神認真地去思惟聽聞佛法的好處。2:04:52第10卷 04:07

  把我們的器,這個聽法的法器弄乾淨了以後,下面還要具足這個條件。那麼要具哪幾個條件呢?一共分六項。那這個普通像這個很多經論上面都說明這個,譬如說《華嚴經》,那《華嚴經》特別講這六項當中講前面的四個,那麼這個本論上面再加上後面的兩樣東西。所以我們一樣一樣很認真地看,看看我們器過有沒有,有,要想辦法斷掉;然後斷掉了以後,應該具足的條件有沒有?沒有的話,應該努力。平常的時候我們說「淨罪」,那個罪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器垢,那器具裡邊髒東西把它弄乾淨;那「集資」,就是我們欠缺的地方要把它努力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上一堂課我們講,聽聞了佛法能夠增長我們的俱生慧,當那個俱生慧增長的時候,我們俱生的煩惱就淨化了。平常我們很可惜,我們也有俱生帶來的東西,這個本性跟佛性是無二無別的,可是卻是煩惱,那麼都要透過這樣來轉化。現在我們看六想第一想:2:06:37第10卷 05:51

依六想中,於自安住如病想者。

  這第一個。對於自己,我們以什麼態度去聽聞佛法,說自己要把自己看成功一個病人,那下面說明這個道理。2:06:58第10卷 06:13

如《入行》云:「若遭常病逼,尚須依醫言,況長遭貪等,百過病所逼。」

  這個《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假定我們遇見了恆常的這種病苦所逼迫的時候,那麼尚且要照著醫生,好好地找醫生,聽醫生的話來治療我們的病;何況我們這個「長」是無始以來遭到什麼?「貪等」,那是根本非常嚴重的貪瞋癡三毒病。由於這樣的貪毒的根本,那其他的統統是病,「百過」——以貪瞋癡三樣為主的各式各樣的病。下面解釋:2:08:06第10卷 07:20

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於長時中,而痛惱故,於彼應須了知是病。

  那麼這個「延長」這個是指時間,現在那個所謂時間的延長,長到什麼程度呢?無始以來,這個時間之長,我們根本都無法計算。然後呢,這個病非常難治,第二個。而且這個病態呢,發猛利苦,非常大的痛苦。那什麼病呢?「貪」,就是三毒等煩惱病。這個煩惱病在恆常,這個「長」是永遠是這樣的。那使得我們身心兩方面那個「痛惱」,分開來講,痛是指生理上面的;惱是指心理上面的,實際上這兩樣東西是互為因果地增長。在這個上頭,我們應該了解我們是病。那我們現在一般普通的人,總算不錯,得到人身,腦筋很好,最可惜的是我們的腦筋都用錯了。得到了最好的好腦筋,該知道的不知道,該想的不想,有這麼大的病我們不管,然後我們管的都不是這個,所有忙的這些事情都增長我們的病,這是我們世間顛倒、最可憐的地方。那個是論上面的。那下面也引一個祖師的話:2:10:00第10卷 09:15

迦摩巴云:「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然遭三毒,極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說假定我們修行,修錯了,說「若非實事」,那我們當作實際上的,弄錯了去修,這個是顛倒的,這是顛倒的。不過這個雖然顛倒,至少我們曉得要修,只是修錯了。現在下面,說我們無始以來遭到三毒,那貪瞋癡這個三毒,非常嚴重的這種病,而且這個病得很厲害,我們居然連它病都不知道,這是我們實際上最嚴重、最可怕的!那所以在這一點告訴我們,我們自己應該曉得我們在病當中。實際上這一段話非常容易講,然後今天看了這個論以後,一聽也知道,但聽過了以後,我們是不是能夠用在身心上面去自己觀察,正確地能夠看見?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真實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看清楚,不要說看清楚,多少看到了,那我們就有一點希望。2:11:44第10卷 10:58

  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把這個了解了以後,整個的《廣論》無非都是告訴我們,希望我們只看見我們自己的病。我覺得很慚愧,我自己一直犯這個毛病。今天在這裡講《廣論》,實際上我只能說是跟著同學大家切磋琢磨。同樣地,我看見周圍的同學都類似的情況,自己很嚴重的病看不見,然後別人的一點點的小毛病看得很清楚。當我們看見別人的時候,那自己不但看不見,自己卻病不斷地加深、加廣,這是我們最嚴重的!我們很好的好腦筋,總算我們沒有像畜生、像狗那樣愚癡,但這個好腦筋徒然地增長我們的煩惱,這是我們最可惜的一點。2:12:47第10卷 12:02

  現在下面第二,那自己有了病怎麼辦呢?要找醫生哪!那麼誰是醫生呢?生病,是普通的醫生,現在這地方煩惱病,那一定要法師。所以第二個說:2:13:03第10卷 12:17

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

  那現在醫那個心病的,那個是以佛法,所以來能夠開示我們佛法的,那就是他的醫生。2:13:18第10卷 12:33

如遭極重風膽等病,便求善醫,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如是於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為莊嚴,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那麼把說法師把他看成醫生。剛才唸的這個裡邊分成兩段,前面一段是用比喻,後面一半就是這個比喻所指的我們要學的佛法。那個比喻講什麼?說我們就現在遇見了那個風膽哪,那就是種病,風病、膽病,那就是說,這個特別是他們藏地,乃至於印度,他們對病分類,說這種是非常嚴重的大病。那麼假定我們遇見這種大病,絕端痛苦,一定會去找最好的醫生。當我們遇到了這種好醫生,一定會非常歡喜,然後願意聽聞這個醫生告訴我們,而且很認真地是去奉侍他,這樣。這是比喻。那我們可以想像,或者我們自己、或者我們周圍的人,當你很痛苦的時候,我想我們大家都會,要解決這個痛苦啊,啊!趕快找,要聽說有一個好醫生,心裡好歡喜,會去找他。然後這醫生告訴我們怎麼做,乃至於要花很多代價,我們都很樂意聽他。2:15:26第10卷 14:41

  這個喻我們自己想想看,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周圍的人是不是這樣?那現在呢,看,現在這個「喻」比喻的是什麼呢?說現在呢「如是」,對於說法的這個善知識也應該這樣子去尋求,因為我們遇到了比這個身病更重要的。實際上那個身病之所以現起,還是因為心病,有了這個貪瞋癡的煩惱,心這個煩惱病的話,身心俱病。我們單單那個身病尚且要去找,何況是一個根本,身、心兩者俱病呢!所以我們對於這個真正善巧說法的這個善知識,也應該這樣地很認真去當作我們、指導我們,身心有非常嚴重的大病,那這個善知識是真正能夠治好我們的病的人。那假定找到了,「莫覺如擔」,這個擔是種負擔,應該覺得這是種莊嚴。這兩句話非常平淡,但是裡邊的深意是非常深遠!2:16:48第10卷 16:04

  我們或者這樣說,平常有人如果告訴你,讚歎你說:啊,某人你很好。啊!你很歡喜,輕飄飄的。假定說某人告訴你,你不好,你這個品行應該改善,或者指出你的這個錯誤來的話,心裡面就很不高興。現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個善知識真正來的,指出我們的煩惱病,要我們改善的。那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啊!這是壓力,那負擔很重,然後給我們什麼。會不會是這樣想?我們既然來修學佛法,特別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看成功負擔啊!這個是我們真正最好的莊嚴哪!「莊嚴」就是我們真正要的東西,應該這樣說。只有聽善知識的教誡,把我們的毛病改掉了以後,那個時候不要人家稱讚,你自然而然有最好的東西。現在就是人家稱讚,最好的東西給我們——騙我們的,最後的結果,讓我們墮落。所以這兩句話,我但願跟在座的每一位同學自己好好地策勵: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夠把善知識給我們的教誡,那是逆耳的忠言哪,當作是我們的莊嚴,而不會一聽到這個話,心裡就煩。那麼應該怎麼辦呢?「依教奉行,恭敬承事。」2:18:34第10卷 17:49

  所以古人呢,我們常常談的這幾個人,說「子路聞過則喜」,這樣。所以孔老夫子門下,子路是孔老夫子最歡喜的一個人,他就是有這種精神。別人歡喜聽好話,他不是,告訴他過失,他很歡喜,他不但歡喜地聽,勇於改過,一樣很認真。所以《論語》上面說,子路聽見告訴他了以後,他還沒有改過之前,他不想再聽,因為他努力地要改過。現在我們呢,改不改過沒關係啊,不斷地聽。所以後面緊跟著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下面特別地引:2:19:27第10卷 18:42

《攝德寶》中作是說故:「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知識應無懈。」

  說現在我們這樣求最勝無上菩提的這種勇士,這個才是真正的勇悍,勇猛精進的;不但勇猛精進,這個是真正這樣有智慧的人。那應該做的是什麼?「摧我慢」。那為什麼前面告訴我們莫覺如擔,應視為莊嚴,這地方告訴我們摧我慢呢?要曉得我們前面所有的這個毛病的根本都在「我」上面,它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我」。「啊!你怎麼說我不好啊!」那心裡面就不高興了。然後呢,你捧了我,說:「啊,你好啊!」我就高興了。實際上這個「我」都是煩惱的根本。所以我們應該把這個「我」,只要我在,它一定——我就是要高舉,我自己了不起,把這東西要把它斥破。不過這個斥破是有一定的方法,整個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就有詳細地說明最究竟正確的方法。那麼對這件事情應該怎麼辦呢?就好像病人去親近,為了治病而親近善知識,這一件事情應該不要懈怠,很認真去做。這是第二點,對於自己的這個說法師這善知識,把他看成醫生。2:21:29第10卷 20:44

  那麼然後第三點,這個醫生真正給我們的,是給我們的藥,這個藥就是善知識給我們的教誡。所以第三:2:21:41第10卷 20:55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如諸病者,於其醫師所配藥品,起大珍愛。於說法師,所說教授,及其教誡,見重要已,應多勵力,珍愛執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門,而致損壞。

  那現在嘛,就像前面這個先這個喻,這個比喻當中說:就像病人哪,那找了醫生,當然醫生給我們的藥了,對這個藥,有非常珍惜、非常愛重。那麼這個比喻當中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應該怎麼樣做,如法地去做呢?是說對於說法的法師所告訴我們的這個教授跟教誡——那個教授跟教誡不同的地方,教授是佛法的精要,初初開示、第一次開示我們的叫作教授;那麼教誡呢,已經講過了不斷地再策勵我們。如果最好的人,一次聽了就可以了,不過這種人千古以來是絕對少數。我們看見孔老夫子的門下的弟子,說號稱三千,只有一個人能不貳過的——顏淵。所以後來稱他為復聖,是說他聖人再來,只有一個人,聽了一次就可以了。拿我們普通一般人,那就是孔老夫子門下這麼多的人,這一次聽了不夠,所以師長會繼續地再告訴我們:「啊!告訴你了,你做不到要努力啊!」這個這裡我們叫教誡。2:23:31第10卷 22:46

  這一點是我們現在我但願各位同學彼此要切磋、琢磨。但願我們該聽的,聽這個,不要聽了這個話,對第二次說:「哎!我已經聽過了,你又老囉唆啊!」但是奇怪的,我們不應該聽的話,說一百遍、聽一百遍,不厭的;該聽的話,那聽了第二遍就厭了,那就是我們的致命傷。2:24:00第10卷 23:14

  所以在這裡告訴我們,對於這個我們要努力,怎麼樣才能夠使得我們不排斥它呢?要了解它對我們的重要性。那怎麼樣才了解呢?怎麼多去思惟、多去觀察,當然,還有我們不斷地去皈依、祈求,這個是真正重要的。那用種種方法去努力,然後使得我們內心當中真正珍惜、真正愛護的是這個!不要把煩惱執著在我們心裡面,應該把我們該學的這種教授、教誡放在心裡面。不要聽不進,聽到了以後也不要忘掉它,這樣。如果這樣的話,雖然聽到了,忘掉它,結果還是聽不到一樣。2:25:02第10卷 24:17

  那麼所以前面自己曉得是病,然後你去找醫生,醫生也給了藥。給了藥怎麼辦哪?那要吃啦!那對我們修行人來說,就自己曉得有這個煩惱病,找善知識,善知識給我們的教授、教誡,那照著要去修。所以第四點呢,說:2:25:24第10卷 24:39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這第四點,這一點特別重要,所以這一段也講得特別仔細。現在先看文:2:25:37第10卷 24:51

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於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

  第一段,這個也是前面是喻、比喻,後面講這個喻所指的法。說就像病人一樣,我們很清楚地了解到:有了病,找了醫生,給了藥,如果不去吃的話,病不會好,這個「喻」當中。所以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學法的人,下面的法——對於這個說法的法師,「所垂」就是給我們的教授,如果我們不照著去做的話,那同樣地也不能降伏這個心病的根本——煩惱。所以在這地方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應該修,而且要殷重地修,非常殷切、非常慎重,不是馬馬虎虎。那麼下面這一段,這個是正面告訴應該的,下面通常我們很容易犯這個毛病,要避免的。所以下面說:2:27:06第10卷 26:21

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

  那麼我們應該去修,不應該不修。實際上,我們現在前面是告訴我們策勵我們多聽聞,我們很容易犯那個毛病是什麼呢?聽是要聽的,聽了以後不照著去修。所以這地方就說,「唯愛」——單單是歡喜,積很多各式各樣的文辭,講道理,啊!講得頭頭是道,比誰都行,以為這個就是,以為懂了,這個就是我們非常嚴重的!現在我們的修學佛法目前有兩種,一開頭《廣論》就告訴我們:有一類要修,也不要聽聞的;現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聽聞了以後,我們也不要修行的,懂得很多道理,這個是個錯誤,不應該的。那為什麼要這樣呢?他下面就是說明這個道理,說:2:28:14第10卷 27:29

是亦猶如害重癩疾,手足脫落,若僅習近一二次藥,全無所濟。我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為完足。

  那告訴我們這個道理。說就像害了很重的「癩」,這個癩就是痲瘋病,哦!這個痲瘋病是非常厲害,現在這種痲瘋病很少,大概你們也沒有看見過。我曾經看見過這個痲瘋病,痲瘋病非常可怕,剛開始的時候好像看它不出來,然後到後來他也不會有很大的痛苦。這個痲瘋病會很癢啊,癢得要命,臉上有一點腫,紅紅的,就是這個樣。然後等到真的癢的時候,他一直怎麼抓越抓越癢,恨不得把那個肉挖掉,那真的抓得都是血,它還是癢!就這樣。那這個痲瘋病的這個厲害啊,我曾經看見過這種人,弄到後來的話,這個人會那個手腳都收縮掉了。那人眼睛哪,那樣子整個地長死,或者腳,這個肢體整個地去掉。我有一次曾經到那個,這地方靠近台北有個痲瘋病院,啊!看見那個痲瘋病院是這個情況。2:29:48第10卷 29:03

  以前在沒癌症之前,這個痲瘋病是最可怕的一樣病,治也治不好的,這樣。那現在癌症,遍地癌症,所以那個痲瘋病就很少聽見了。換句話說這最嚴重的病。這麼嚴重的病,然後拿了藥,這麼吃個一趟、兩趟就好了嗎?是沒用!毫不濟事!就這個比喻。所以現在我們來說呢,從無始以來遭到這麼嚴重的煩惱病,因為這個病,所以我們要找如法的教授。找到了這個教授,不修固然不可以,我們修也是象徵性地碰一碰,那不行,沒有用!那應該怎麼辦呢?看噢,所以:2:30:43第10卷 29:57

故於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

  所以我們應該對於什麼,「圓具一切道分」,不但要聽見,而且要圓滿具足。前面說的,我們對於這個整個的內涵,或者是道的正體、或者是道的支分,要圓滿具足的這個,不但要了解,而且要努力。努力到什麼程度呢?像「瀑流水」。這個流水有幾種,有一種慢慢地流,有一種像瀑布。換句話說,這個水不斷地、不停止,而且要很猛利快速地這樣聞、思,這樣去修。我們現在不修,固然是一個毛病;還有一種毛病,才聽到一點點,啊!自己覺得很了不起,我都懂了,這樣。不要說你聽到一點點,就是你聽多了,是不是真正圓滿具足都是問題;聽到了、圓滿具足了,你要很認真的,這個都是實際上的問題。2:32:02第10卷 31:16

  那我們曾經看過《密勒日巴尊者傳》上面,密勒日巴尊者跟他那個老師跟了這麼多年,這樣。然後那老師教他去修,跟了很長一段時候哦!最後老師,跟了相當長一段時候,老師才告訴他:現在告訴你這個道理。密勒日巴尊者有這樣的條件,老師還說:「你現在弄弄清楚,看看對不對哦?」所以我們現在經常很容易犯,聽見一點皮毛,碰到影子,啊!自己覺得好像又都懂了。或者去修行,通常情況之下,都是在一層一層深入,哪一個地方都不斷地、不斷地我們會產生這種毛病。這個是真正對修行的時候,為什麼一層一層、一層一層的,那宗大師這麼再三地教誡我們。我們總希望能夠每一個同學,拿這個法不斷自己在內心當中認真地去思惟、觀察、抉擇。然後下面又舉一個祖師的話來策勵:2:33:14第10卷 32:29

如大德月大阿闍黎《讚悔》中云:

  那麼這位大祖師怎麼講呢?2:33:23第10卷 32:37

「此中心亦恆愚昧,長時習近重病疴,如具癩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

  那個祖師講的話就是在證明前面這一段。2:33:40第10卷 32:54

由是於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

  因此,自己看成真正地病,這是最最重要的!實際上這個六點當中的中心,這個六想當中中心就是這個。乃至於說前面斷器過,為什麼要斷器過呢?中心還在這個上頭。所以下面由正、反兩方面不斷告訴我們:2:34:06第10卷 32:21

如有此想,餘想皆起。此若僅是空言,則亦不為除煩惱故修教授義,唯樂多聞,

  說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個自己病這一點真正能夠生起來了,那其他自然會生起來。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真的自己知道病了以後,一定會找醫生。所以前面所說的,身體稍微知道有一點病了,啊!不舒服,我要趕快去找醫生。那現在有這麼嚴重的大病,我們居然不找,我們還覺得很高興、還輕鬆,那這個就是我們的最嚴重的大病。那這問題用什麼方法來自己、每一個同學,或者我們互相切磋琢磨來淨化,這是很實在的一個真實問題。2:35:05第10卷 34:20

  進一步來說,以我個人的經驗,到後面會簡單地來說明。當然真的修學佛法,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佛法。可惜的呢,現在到了末法了以後,一般人佛法到底講些什麼,我們不太知道。當初我以為:什麼叫修行哪?出了家嘛叫修行了。實際上,不一定。出了家只是剃一個頭、換一件衣服,人家稱你為法師,如此而已!那這樣的話,隨便便哪一個剃了一個頭,不是就法師了嗎?錯誤。那進一步呢,以為覺得:哦!然後跑得去學會啊,只學我們這個法器怎麼敲、怎麼弄。2:35:52第10卷 35:07

  我曾經遇見過這很有趣的一件事情,這個在我們國內傳統的習慣,人家那個大法師們這個念珠,用很大的大念珠掛在這個脖子上面,你們有沒有看見過啊?大概看見過喔!那麼那時候我出了家不久,那這個老師告訴我,其實啊,他說這個念珠掛在脖子上面,因為我們平常古人,古人這個念珠是非常重要。像那個中國有個最了不起的大祖師——清涼澄觀國師,他自己曾經就說「手不離圓明之珠」,就是說,這個就是他心裡的念力已經很好了,他要策勵自己,心裡面念,一直念。譬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念「釋迦牟尼佛」,或者我們念什麼咒,心裡面不斷地這樣念、念、念。那有的時候碰見重要的事情要做了,噢,那念珠往頭上一套,那個是一個方便,是這樣。2:36:58第10卷 36:12

  所以嘛有一次這有這麼一個居士,他也這樣到一個廟裡去啊,去禮佛,非常虔誠。那這個禮佛,他覺得這個念珠怎麼辦呢?他又聽這麼說起來了以後,他把那個念珠往頭上一套,那這個是他聽見了是方便啦!結果有個旁邊那個廟裡的大居士,馬上把他呵斥一頓:「欸!你怎麼一回事情啊!你到底信不信佛?」「這好端端地我來這麼虔誠地禮佛,為什麼人家來呵斥我?」他說:「你這個不對,不可以!」那為什麼不可以啊?哦,這個、這個就告訴他,這個念珠那都是要算什麼情況之下才戴在那個上頭,就這樣。好像你要做了一個大和尚、一個大法師,那才可以拿這個念珠掛在那個上頭。所以他跑到那裡告訴他:唉呀,這個要這樣、那個要這樣、這個要這樣......。結果那個居士本來是一番高興,跑到一個寺院裡去瞻仰三寶,那個廟裡這個人卻又跟他這麼說。他後來問我,他說:「師父,到底這個他講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啊?」那我當時聽了以後心裡面就覺得:唉!我自己想,我以前也犯,很容易犯那個毛病。2:38:20第10卷 37:34

  是,我們修學佛法要許多......,當然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大概習慣,是有它輔助因緣,我們不要否定掉說一定不對喔!但是佛法一個主、副,真正的中心是認識煩惱、對治煩惱;然後為了這個,乃至於平常寺院裡的儀軌,很多的規矩,乃至於各式各樣的我們唱念,這個配合是需要的。到後來,它真正的中心,這個佛法的根本——認識煩惱、對治煩惱,通常我們不知道。那現在比較好一點的去打坐,啊!打坐你有什麼功夫?一盤腿,我可以盤一個鐘頭哦,我可以坐多少時候。然後這個叫作功夫,就這樣,那都是到後來不太了解真正的狀態。2:39:18第10卷 38:33

  這我也曾經遇見過一個很奇怪的一個現象,有一個在家居士,學了佛了學了幾十年,啊!講的道理講得頭頭是道,好像很多經、很多論、很多大德都看過。他有一次告訴我:「啊!老法師,我有一次跑到哪裡去打坐,然後參加一個佛七,那一支香坐得真好。」我說:「坐得什麼啊?好在什麼地方啊?」唉!真是啊,現在末法的時候,也有這樣的奇怪的怪現象,那個後面慢慢地我會告訴大家。2:39:54第10卷 39:09

  這個特別是本論就告訴我們,那個你如果走錯了以後都沒有用。真的得定尚且不一定是正確的方法,他跑得去坐在那個地方的話,在一種昏沉狀態當中,一小時打的細昏沉,不是粗昏沉哦!粗昏沉通常我們會頭磕下去的,細昏沉,迷里糊嚕,就是這樣。然後呢,雖然這個一支香一個小時很快過去的了,啊!他自己覺得得了定了,好高興!來告訴我,他說:學了幾十年,沒學得那麼好過。我就問他了:「你到底那個怎麼好法,你敘述給我聽。」當時我聽了以後真是啼笑皆非,這樣。其實我一開始我學佛法也同樣犯這個毛病,所以今天看看你們在座的諸位啊,我實在是非常地歡喜也非常讚歎,你們真是宿生有大善根。不過但願諸位千萬不要浪費!我們以為覺得有大善根,自己的慢心增長,不好好地努力,那跟他們是好不了多少,這是我們眼前要稍微小心一點。2:41:08第10卷 40:22

  那麼所以在這地方就特別告訴我們,這個我們聽見了不是空話,假定是我們不照著去做的話,我們不會拿這個聽到的法來對治自己的煩惱,而幹什麼呢?不照著去做,獨樂多聞,聽了很多,然後到處去講給別人聽,儼然大法師。我自己實在深深地感覺就是犯了這個大毛病,現在一直為這件事情而感覺得很後悔,也很慚愧!所以我但願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將來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淨除自己的毛病。他下面說:2:41:59第10卷 41:14

猶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若唯愛著所配藥品,病終無脫。

  就像生了病,然後我們去找醫生。不錯!找到好醫生,也開了藥,但是卻——欸,很歡喜,「啊!這個好藥、這個好藥!」到處告訴別人:「我有一個好藥。」可是這個藥拿在手上面給別人看,沒有把它自己照著藥吃下去,那這樣的病是弄不好的。下面引那個經來說明:2:42:36第10卷 41:50

《三摩地王經》云:「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彼因重病久惱故,為療病故亦求醫。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啊!下面:2:42:52第10卷 42:06

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

  這個黠慧就是很精采的醫師。2:43:03第10卷 42:18

醫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藥。受其珍貴眾良藥,若不服用療病藥,非醫致使非藥過,

  我們得到了而不照著去做的話,對不起,這個不是醫生的問題,也不是藥的過失。是什麼?2:43:27第10卷 42:41

唯是病者自過失。

  下面:2:43:31第10卷 42:46

如是於此教出家,徧了力根靜慮已,若於修行不精進,不勤現證豈涅槃。」

  就像這樣,我們現在出了家了,我們對我們應該了解的,「力根」就是修道的道品,說五根、五力這些,無非是修學佛法照著層層次第。它三十七道品,所謂這個四念處、然後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這個,那就是總結起來——戒、定、慧三學。由於了解了以後,照著這個戒、定、慧次第。這個修行要什麼?精進。假定我不努力去現證,那得不到涅槃之果。涅槃是把所有的我們現在這個問題徹底地解除。2:44:33第10卷 43:48

又云:「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醫自體病。」

  又說,還是這個經上面。「我」就是佛,世尊親口說:說了最圓滿的善巧的方法,假定你聽了不照著去做,那就像什麼?病的人把藥揹在身上,不照著醫生的這個開的方子去吃,那個病是弄不好的。下面的又說:2:45:07第10卷 44:22

《入行論》亦云:「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若唯誦藥方,豈益諸病者。」

  這個要去做的,而不是嘴巴上面單單講的,假定說單單嘴巴上面講藥,那個弄不好的。這一點我們特別注意!所以2:45:31第10卷 44:45

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

  所以對於修,不但修喔,「殷重修」,應該了解這是治我的病。那麼這個前面的特別地教誡。下面也特別地說,那什麼是殷重呢?2:45:48第10卷 45:02

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

  所謂「殷重」,那就是對於善知識告訴我們的道理,通常這個道理前面說應取、應捨,不外乎這兩樣。我們錯誤的地方應該捨掉,我們要做而不夠的地方,應該去取、應該做努力,照著他開示我們的如實地去做,這是非常重要的。2:46:18第10卷 45:33

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那為了我們要去修行,所以這個要修行必定要先了解怎麼修法,為了要了解所以要去聽聞。既然為了修行,所以才了解,要了解才去聽聞,那麼聽聞了以後,我們就應該把我們所了解的照著去做。所以對於我們聽聞的道理,「隨力」,應隨力,我們隨分隨力,能做多少就算多少。2:47:05第10卷 46:19

  那這裡通常我們常常會說:哎呀!這個道理是滿好,但是啊我自己條件不夠,我做不到。大家會不會有這個感覺?我想普通人會有,我當年就是這個樣。當年不太懂,現在漸漸地了解,實際上我們自己要去做,沒有做不到的。所以《論語》上面,那個孔老夫子曾經說,說你自己說做不到,是你自己限制自己,世間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自己限制自己。所以平常你就說:我們一定要策勵自己,我一定要努力!我只要肯去做,沒有不能克服的道理。反過來是,還沒做我已經覺得:啊,我不行啊!那你這個心理上面已經排拒了。心理上排拒的話,就算你有能力也做不到。本來做事一步一步我們照著如法去做,只要肯如法去做,哪有做不到!2:48:12第10卷 47:27

  所以我們這一點,我們可以自己內心當中去觀察一下。譬如說我們到了這地方來,我們從背書、寫字這一方面一步一步地來,剛開始的時候對於不會、不認識的總覺得很難,可是實際上呢,去過了一段時候,欸,不知不覺當中,當初覺得很難的,一一都克服了。所以只要我們真正地照著這樣去做的話,沒有一樣不能克服的。因此,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應該策勵自己:「對,我一定做得到!只要我去肯去做。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十次。」所以《中庸》上面說:「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再愚,一定有了解的一天;再弱,一定有成功的一天。反過來,就算你聰明,自己覺得不行,那好了,到此為止。這個特點,所有世間、出世間聖人的共同特點,我們要了解。那現在下面:2:49:33第10卷 48:48

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俱故呵彼,其禁行非圓。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

  這個《聽聞集》上面又告訴我們,這裡分四句。就是說我們要去行持,要行持先要了解,要了解先要聽聞。所以現在呢,我們聽見了以後,要照著去做,這個是分兩方面:聽懂,然後去實踐。所以第一個,雖然聽得很多,不做,這個不行;第二個,雖然聽得不多,但是去做了,就對。這兩個相反的。第三個,聽也不多聽,做也不做,那最糟糕;第四個,又聽得多、又做得多,認真去做,那個最好。2:50:52第10卷 50:07

  因此在這個裡邊我們可以體會到:最好的——聽又多,做又多,那這個必須要有宿生的善根。萬一不夠的話呢,那我們聽完了以後,聽、能夠聽多少,隨分隨力做多少;就算聽得少,但是我一定要去做到它,這個可以。那另外兩個就不靈光了。反過來說,你雖然懂得很多,講得頭頭是道,做的不靈光,那個不行。當然最差的那種,自己條件也不夠,聽也聽不懂,做也不去做,那就不談了。2:51:28第10卷 50:43

  這個四句我們要辨別得出來,兩種好、兩種差。好當中有一種,宿生條件又好,現在也努力,這是第一種。那第二種,宿生條件雖然差,譬如說聽的條件不夠,可是我努力去行,這個也可以。而且我們現在相應的,正應該從這一級不斷地去增上、不斷地提升。反過來說,儘管我也條件很好,可是懂得很多,一聽就懂而不去做,那錯了!那是浪費了自己、耽擱了自己。最後一種,自己條件又差,還不去努力,那請問你到什麼時候才行?那這是我們最最應該策警的!千萬不要說:啊,我差啊!我一直感覺:正因為我差,我更要努力啊!這樣我們就有希望。下面再看:2:52:25第10卷 51:40

又云:

  這還是《聽聞集》上面。2:52:28第10卷 51:42

「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

  嗯!就是這個。2:52:38第10卷 51:53

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這兩個正好相反,說雖然聽見了很善巧正確的道理,也曉得所講的內涵,不但是理路,而且曉得修行的訣竅。但是聽懂了、聽見了以後行為很放逸,不照著去做,這樣。那麼這種情況之下,他的聽以及他所了解的,沒什麼多大的意義。這個就是我們要避免的,前面說。反過來,假定說我們真正內心當中,好樂、歡喜這個佛或者善知識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聽懂了以後,身語跟著去照著去做,那這樣的話,我們就「是等具忍」。這個「忍」就是,最前面的就是思惟,思惟了聽聞的道理,我們忍可於心,然後層層深入。那這樣的話,那「友伴」就是我們真正修行的那個善知識,大家都很歡喜。那自己能夠保護自己的根門,能夠真正地一步一步從生死的此岸,跳出生死輪迴達到生死的彼岸。那再下面說:2:54:10第10卷 53:24

《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

  這一段一段都是那個祖師論上面、語錄上面的教誡。這個是也告訴我:假定說我有機會真正修行的時候,「失修」,而不去修行,然後到臨終的時候起憂悔了。為什麼呀?因為生前有機會的時候,「未獲」——沒有好好地,「根底」——把那個根本,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最精要的在哪裡。現在我們這裡最精要的是什麼?聽聞了,如法去修行,而並不是停在文字上面,這樣,這個是最最重要的!那這個時候,假定生前不好好做,到臨終的時候憂悔了,那「苦惱」。那為什麼原因呢?「愛著言說」,我們都在文字上空轉。那這個下面又舉個比喻:2:55:20第10卷 54:34

又云:「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

  這是舉個比喻:就像我們去看戲,然後呢,啊!戲台上面做得好起勁,我們也能夠評頭評足的,但是自己呢,沒有用。這個就是這個比喻,說假定我們在文字上面空轉,就等於這樣一樣。2:55:47第10卷 55:01

又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

  說這個甘蔗,既然吃那個甘蔗,甘蔗皮是不能吃的,對吧?他說這個甘蔗皮是沒味道的,真正的味道在裡頭!假定說我們吃甘蔗皮的話,那是真顛倒的事情,這是個比喻。那個比喻說什麼呢?說:2:56:14第10卷 55:29

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像前面那個比喻當中,我們要吃的是甘蔗裡邊的糖,千萬不要吃那個皮。那麼這個現在那個甘蔗的比喻的皮,就等於我們現在的語言,我們聽聞這個道理,這個應該把道理裡邊的內涵去真正地體會,這個才是重要的。假定我們吃甘蔗居然把那個皮吃進去了,那不是笑話嗎?可是我們現在聽聞佛法,居然停在這個文字上面,那豈不是就等於吃那甘蔗皮一樣嗎?這樣,所以我們應該遠離那個文字語言。離不開,吃甘蔗一定是喔,吃甘蔗一定是先要把那個皮拿掉,然後吃那個肉;那我們現在修行呢,一定要從文字語言的聽聞、思惟深入,但是我們決定不能著在這個上頭,這個也是同樣的一個道理。那麼這個裡邊真正最最重要的就是,對於聽懂了道理,很認真地去修行,所以這一點呢,一再重複,很認真地說。再下面:2:57:37第10卷 56:52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第五點,對於這個如來住善士想。那他這個怎麼解釋呢?就是說,把說法的人,看成世尊。為什麼要這樣呢?「發起恭敬」。這前面已經說過了,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說法的人看成世尊,那我們內心當中一定恭敬,實際上真正的恭敬,對自己有好處,因為你恭敬,不管他是不是佛,可是他說的法是佛講的,我們要的是這個法,這個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所以我們對於說法的師,把他看成是佛,那麼內心當中起了恭敬,佛法真正的最重要的——敬信是最重要!最後,2:58:35第10卷 57:50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這是第六點,那我們希望這個正法久住於世間。那怎麼辦呢?這樣想:怎麼樣透過了聽聞,能夠這個法,能夠使得世尊這個教法久住在世間。真正要想令正法久住,最重要的——我們如法行持。假定我們如法行持,那個法就留在世間,因為法本來是教我們實際上去行持的,現在我們真正聽聞的人,聽過了以後不去做的話,那我自己也不聽,我也講給別人聽,人家一樣的:好,我講,我聽到了,講給你聽;你聽到了,講給他聽;他聽到了,講給他聽。所有的人聽到了,佛法世間有沒有?沒有了!世間都是只有甘蔗皮,那我們都做顛倒,那個甘蔗肉都丟掉了,甘蔗皮都把它吞下去。說這一點,所以特別地最後——我們要努力,這兩點是非常重要!2:59:51第10卷 59:07

  所以總前面說的話,我們要把我們的法器有的問題把它拿掉,然後還要不具足的要努力,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真正相應的都是煩惱。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但願我們在座的同學,從現在這地方開始,照著它一點一點地去聽聞,聽聞完了以後,大家再有討論,討論完了,在身心上面漸漸地去隨分隨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3:00:28第11卷 00:03

  繼續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十頁,講甲三如何說聽殊勝相應的正法。那麼關於聽聞軌理這一部分,思惟聞法的勝利,於法、法師發起承事,第三是正聽。正聽軌理當中,斷三過、依六想。那麼現在這地方,再一個總結,簡單地講這個斷三過、依六想,總結一下。3:01:26第11卷 01:01

  這個三過如果不斷,聽聞佛法,沒什麼好處。法聽完了以後,要去受用,然後自己受用了,自省淨化、幫助別人,那憑藉的都是正確的法。但是如果器過不斷,或者根本聽不進;或者聽見了以後染污掉了,那個法就不是原來那個法;再不然漏掉了。那這種情況之下是要......,第二種情況沒有漏掉,可是染污掉了,這種情況之下你用這個法,不是自己淨化、幫助別人,而實是自己傷害、傷害別人。那所以這個非常重要!3:02:29第11卷 02:02

  那所以緊跟著下面就說依六想。聽了這個法幹什麼呢?那是要拿來淨化自己的,特別重要!所以這個六想當中最重要的是這個第一個,第一個有了以後,下面都生起來,自己有病哪!那因為有病就找醫生;找了醫生,那就開藥;開了藥,認真修。那麼如果說,第一個有了以後,還第四個,一、四兩者最重要,自己曉得病,然後認真去修。那麼其他的呢,相關的,主、副我們要了解。那因為這一點是絕端地重要,所以講完了以後,再特別地,這個是大師在這個地方的,宗大師特別再叮囑我們。3:03:29第11卷 03:04

  平常這段文最主要的,是我們聽聞了佛法,是要使得我們斷器垢,器的過失,使它集資糧。但平常如果我們不得善巧的話,我們聽聞了以後,沒有增長資糧,沒有斷器過,聽完了以後怎麼辦呢?增長我們的器過。我們的過失會越來越增長,自覺得:「啊!我懂得更多了。」傲慢增長。然後用這個法,再去用種種方法增長自己的「我」,我是越來越大,這兩個是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明白地理解得到。3:04:16第11卷 03:51

  然後,文字的理解,並不表示自己做到,理解了文字,離開做到還有一段距離。先把這個話講完了,我再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來談一下。但願各位同學將來自己好好地努力,文字的認識是最容易的那一部分,應該說。實際上,如果你要整個的佛法來說,文字的認識好難,碰見這個法本身就要多少資糧!如果我們整體地來看,一般人這個法碰見的機會,根本沒有;那我們現在幸運碰到了以後,如果不能好好地用,然後再把自己的已經積的資糧浪費掉了,最大的損失是莫過於此!先看那個文:3:05:13第11卷 04:48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

  再說,這地方特別強調,這個現在這麼圓滿的法,或者是講、或者是聽——這是同一個法會當中,有的人在這地方是講,有的人在那聽。不管他是講也好、聽也好,最主要的,這個法是來自、他都是互相激勵當中,切磋琢磨當中淨化的。那淨化是淨化什麼?淨化我們的身心。假定說我們不拿來淨化自己的身心,這個「相續」就是指我們的身心。那麼為什麼不用身心,而用相續呢?這個有它的原因,我們專門講那法理,這實際上我們的身心,只是緣起,重重、無重緣起的相續,這樣,這個有他的主要的原因。所以這本在本論上面,自己的身心很多地方都用「相續」。3:06:41第11卷 06:16

  意思就是說,聽了這個法以後,要把這個法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去用的。現在你不用在自己身上面,用在別的地方,那這個情況之下或是「另說餘法」。這個不管你講些什麼,就是說現在我們聽、講這些,應該用在自己身心上面,所以變成講的、聽的是另外一件事情,那這樣的狀態當中,不管你講什麼法,那個沒什麼用場的,「不關至要」。真正重要的,講完了、聽完了要在身心上面用。那麼怎麼用法呢?下面這個幾句:3:07:37第11卷 07:12

故須正為,決擇自身,而聽聞之。

  所以必須要拿這個法,來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去觀察,「決擇」就是觀察以後,看一下哪個對的、哪個錯的,這樣。拿那個法來衡準自己,錯的,拿掉它;對的,那增長它。為了要做這件事情,所以才要來聽法。這是提出來這個中心,非常重要,我們要記住!下面舉個比喻來說明:3:08:18第11卷 07:53

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

  那舉個比喻,就譬如說看看我們面上有沒有黑的、髒的,這樣,那麼怎麼辦呢?拿一個鏡子來照,看清楚了以後,那個面上的髒垢弄乾淨。因為我們對人家在大眾當中,如果真面孔上面又黑、又臭、又髒,叫人家不是一看就討厭嗎?那現在我們的身心上面也是,這個煩惱本身就是又黑又垢、又臭又髒的東西,那怎麼辦呢?我們拿法來反照自己淨化,所以前面說的這個道理是如此。我們很不幸由無始來的習氣,要嘛被這習氣所瞞,聽不到;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聽到了,很容易又增長這個煩惱的,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所以舉這個例子。3:09:35第11卷 09:10

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

  說如果我們自己的行為有種種的錯誤,那麼這個錯誤平常我們都不知道。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一下的話,那很容易發現這個事實,可是平常我們都不大會真正認真去看這件事情。我說這個容易,實際上是在僧團當中是比較容易有機會。你自己一下能夠看見的,那是很高人一等的,很了不起的人。以我來說,我自己看不見,很坦白地說。我還是教了大家,看見別人身上有,然後回過頭來看看自己,那時候才看見自己原來犯同樣的毛病,這樣。3:10:55第11卷 10:30

  我曾經遇見一個同學,那因為我平常大概講話的時候常常太利了,那不知不覺當中講的這種話,讓同學來聽得會不大好受。有一次有一個同學就跟我說,他很嚴厲地來指責我,然後說:「你這種話,你說別人,要我的話,我根本理都不理你!」就這樣。我當時聽了以後,心裡面呆了一下,可是我還是心平氣和地停下來了。照理說我聽見了以後,我應該仔細地去觀察內心,那我沒有。然後呢我聽過了、想了:會這樣嗎?後來想想,是,我可能!那仔細看了以後是有。但是我並沒有聽見這句話努力地改變自己,我後來曉得改變那習氣不大容易,倒是怎麼辦呢?很有趣!因為這個同學說了我,我就注意去觀看他。結果我發現他,當他自己有了一點地位向上的話,他訓斥別人,也是非常地利;我在旁邊聽了,我也聽不進、也聽不見,這樣。3:12:11第11卷 11:47

  所以這件事情上面我學會了,這是我們平常的一般人都有這種類似的情況——自己的毛病看不見的。而唯一的機會,如果我們在那個團體當中,大家能夠真正了解這個團體的好處,共同在這地方不斷地那個切磋琢磨,我們總有機會能夠提升。3:12:37第11卷 12:12

  我講這段故事並不希望大家從這故事上面談那個故事,我希望你們從這個故事裡邊,慢慢地仔細觀察自己。平常的時候的確自己毛病看不見,所以那個時候,需要用「法」來比。然後呢,這個法的鏡子是什麼?最好的,學到了法你就看見了;實際上,還要一樣東西——友。所以我們皈依三寶:佛、法、僧,佛,現在我們這圈子裡面可以說,師;法,就是我們學的《廣論》;友,就是僧團當中同學。真正的這同學依法來互相切磋琢磨,不斷地增上。所謂在我們傳統的儒家也很重視「益者三友」,這樣——友直、友諒、友多聞,或者說諍友。你有了錯,那個周圍的人會告訴你:「某人你錯了!」這樣,而且會很實在地告訴我們。有的時候這種話,有的時候我們聽不進,但這個真是啊,習慣上面我們不大容易聽這種話,但這種話對我們真的有好處。3:14:05第11卷 13:40

  那麼透過了這樣,由於正法然後看見了自己,產生什麼現象呢?「意中便生熱惱」。平常我們聽見了也會熱惱,現在這地方的熱惱要注意,這是什麼熱惱?慚愧,很重要!我們平常聽見了熱惱了以後會什麼?說:「好傢伙,你來說我啊!你、你自己呢?」這樣,我們會熱惱是瞋惱對方,這個就錯了。我們應該碰見這種情況的話,內心生起慚愧,說我怎麼這個樣呢?所以他說「謂我相續何乃至此」,說我的身心啊,那怎麼這麼差呢?3:14:57第11卷 14:32

  下面分成兩段,第一個,認識自己,看到「次」,其次,認識了還要怎麼辦呢?「除過」;那為了認識了以後,要想辦法去掉它,還要「修習功德」。並不是說知道了就做到了,不那麼容易啊!那所以這個修行這個東西,我們很容易,像現在這個時代很容易犯的毛病,總覺得好像聽懂了,馬上就做到;就算不是馬上做到,三天、五天,三個月、五個月。所以我們稱現在這個時代,叫作「即沖咖啡時代」,什麼叫即沖咖啡呢?以前這西方人,那現在我們向西方人看齊,拿我們自己來說,不妨以茶來說吧!那個茶要燒開水,然後把茶葉泡、放進去,然後過一下,慢慢地吃。那個太慢了,這樣。那西方人怎麼辦呢?把那咖啡做好了以後,這經過這種什麼提煉,開水一放,馬上可以喝的,我們樣樣都是這樣。3:16:08第11卷 15:44

  那個修行本來要很長的長時候努力的,我們現在受了那個時代的影響,即沖咖啡的影響,希望修行也是一樣——你趕快告訴我,告訴我了以後,我知道了,那我好像就知道了,就成了佛。這個在佛法當中是絕無可能!所以簡單地說,知道,已經不容易;知道了,非要自己去對境、去歷練。對境歷練要很多條件哪!如果沒有這兩個條件,對不起,修行不可能!如果修行可能的話,那以前那些佛都錯了!這個,是佛菩薩沒有一個例外,都這樣走過來的,這是我們要深深體會到的。你知道了以後,你不一定要,有一種方法不一定要全部對境去歷練——二乘,知道了以後,你趕快解決你自己的問題,這樣。然後呢你會解決的,到後來《法華》上面就後悔,說:「啊!我錯了,我錯了。」所以我們務必對這條整體的路有認識。3:17:21第11卷 16:56

  那麼現在我們下面,所以「是故須應隨法修學」。現在這裡整個地講,說能夠啊,這個修,隨法修學是很廣義的,從聽聞開始,我們隨分隨力,能夠相應的地方就要去做。3:17:42第11卷 17:17

《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那引《本生》上面的話,說我自己很錯誤的這種行為啊,透過了這個佛法的法鏡照出來了,然後內心當中感覺得:啊!很慚愧。這個「痛惱」要注意啊!這是對自己的反省來說。然後呢,我要努力去改過、改善我們自己,這個「趣正法」。平常我們也有痛惱,可痛惱的結果,隨順著煩惱。我們把我們宿生積累一點善根,遇見一點佛法,由於聽見了人家的規勸以後,自己起了貪、瞋,然後毀掉了這個前面的基礎,這不是《本生論》告訴我們的意趣,這裡我們要弄清楚。3:18:45第11卷 18:20

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

  上面這一段《本生》就是這樣的一個公案,那個公案我就不去細說它了。3:19:07第11卷 18:41

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最後總結。總結起來說,我們內心當中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情——平常我們說意樂,什麼樣的意樂來做這件事情,說:我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這個真正利益一切有情,我們凡夫做不到,只有成佛才能夠真正地利益一切有情。所以第一個,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必須成佛!那成佛就必須要很多條件,那麼成佛必須要修,而修,修什麼呢?成佛的因。這個真正的因,必須先要了解;要去了解必須要聽法。所以我們這樣地從我們現實的發這個願,一步一步地,這個為了滿的願,找它的正確的因,推上去最後我們找到必須要聽聞正法,所以「應當聽聞正法」。那麼為了要聽聞正法,所以首先要思惟聞法的殊勝的利益。3:20:50第11卷 20:24

  如果我們能夠認真這樣地思惟的話,我們才會策勵我們認真去聽。否則平常啊,我們做別的事情都很起勁,對於聽聞佛法,那最沒勁。我自己個人的自己的經驗也是這樣,叫我講給別人聽,很起勁;聽,實在是很容易打瞌睡。為什麼原因呢?就欠缺了這上面的真正的努力。講給別人聽,講一千遍不會厭煩的;來去聽呢,大概最多聽一遍,聽了兩遍的,大概:「唉呀!已經知道啦!」常常很容易衝起這種情況。實際上等到我自己,有的時候是錯的,有的是對,經過不斷地試驗以後,才發現:如果我們真正地能夠如法去做的話,會發現一種有趣的對自己的改變,你對聽聞佛法漸漸地會提升那個興趣,那麼關鍵在後面慢慢地會講,最主要的還是要隨分隨力照著去做。如果你隨分隨力去思惟、觀察的話,那效果會產生,否則的話,弄來弄去在習氣上面轉,這個要注意!3:22:12第11卷 21:46

  那麼,有了這樣那還要什麼?「發勇悍心」,這個非常重要哦!沒有這種勇悍心,聽到了法,要想斷器過,還是很難。因為這個必須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平常我們說要開刀,要在自己身心上下刀,這是最難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個。這個才是正確的,我們來如法地聽聞。3:22:42第11卷 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