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第11卷 22:17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今初
那麼前面那一部分講「聽」,這第一部分。那現在呢,「第二」,就是這個甲三當中先講怎麼聽,聽聞的軌理,下面是說法的軌理。說法的軌理分四部分:第一個思惟說法所有的勝利,第二個發起承事大師及法,這兩個跟前面聽法一樣。然後這裡還有一個第三,第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的差別,這樣。那麼下面照著這個四點一個一個說。第一個,就是思惟說法所有的殊勝的利益。00:53第11卷 23:10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第一個提出來,這樣,這個有一點非常重要的,說我們真正說法,必須要的一個條件:這個講法不是為了利養,不是為了名聞,這種都是這個錯誤的、染污的。那麼應該怎麼辦呢?真正應該說的就是為清淨的,是真正的清淨的——發大菩提心,依法自利利他。那就是前面說的,我們真正要自利利他必須成佛,要成佛必須要法,所以不管是聽、講,都是以這樣的意樂。那麼這樣做,這個好處就很大!01:48第11卷 24:05
《勸發增上意樂》中云:
它下面說:01:53第11卷 24:10
「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種是其勝利。
那這個裡邊就講,那「慈氏」,那麼這就是彌勒菩薩的這個尊號。是世尊是特別對彌勒菩薩說:真正純淨的、沒有染污的法施,那是非常大的利益的。那麼怎麼樣才是不染污呢?他說不期望,就是說得到利養、得到恭敬,純粹是為了利益他人,為了佛法流傳在世間。那麼哪二十種呢?02:46第11卷 25:04
何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癡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讚,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這樣的二十種。這個二十種,第一個是「成就念」。是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這有它的次第啊!平常我們無始以來,我們俱生帶來的這些東西,那都是煩惱、惡業。我們唯一的,那必須要聽聞正確的正法,聽聞了正法以後,前面像斷器三過一樣,要如理地聽見而且不忘失。那不忘失要靠什麼?靠我們的心念。所以第一個成就念,就是說我們對聽到的道理,能夠如法地思惟,不再忘失,這是第一個。你有了這個條件,你才能夠把所聽見的,在心念上面掛著。平常我們在這裡聽的時候,這種現象往往很多時候聽的時候已經在打瞌睡了,那還有什麼好談的。聽過了以後呢?哎呀!聽得很累出去散一下,忘得乾乾淨淨,那這個是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我們聽的時候固然要全神貫注,聽完了以後,還要不斷地去思惟。如果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這個時候這個心念不再跟以前染污相應,那個心念緣念著正確的方法,所以叫「成就念」,這樣。05:13第11卷 27:31
那這樣的話,成就了念以後,那「成就勝慧」,這個了解的道理,在自己內心當中:哦!這樣。這個勝慧是指什麼而言呢?也可以說勝解,就是說我們對所聽見的道理,產生決定不移的:啊!現在我了解了原來是這個樣。這樣!所以以前這個遇見什麼事情都隨順著煩惱轉的,那現在聽懂了正法,不斷地在心念上面能夠提持,提持了以後,對境的時候才能夠真正辨別,那這個時候曉得:哦,這個法是這個樣的。那對這個法就有產生一個確定不疑的這樣的認識,這種叫勝解。那個勝解就是一種智慧的力量,那時候才能夠對境的時候用得上,所以這第二個,成就勝慧。06:14第11卷 28:31
然後呢「覺慧」,那這時用上了。下面,因為用上了,慢慢地就「堅固」,這個是有它的一定的次第。然後「成就智慧」,現在這個智慧是對治煩惱的正對治。那個智慧平常是有兩種:世間的,就像我們;然後「隨順證達出世間慧」。所以前面的從資糧、集聚資糧,到加行。前面說成就念、勝慧、覺慧,那個就是也可以說聞、思、修三種狀態;那這個修以後,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那是加行;到最後,就能夠隨順證達出世間慧,那是真正見道,這樣。07:04第11卷 29:21
到這樣地真正能做到的話,那對自己的這個根本,根本的,說我執也認識了。然後我執——由於「我」本身所謂人、法二我執,這兩樣的根本的問題,能夠把握住了以後,那個時候由它生起的三毒,貪、瞋、癡三樣東西,慢慢地就減輕了,所以說貪欲、瞋恚、愚癡漸漸地減少,順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來,這樣。那麼這是他講法的時候真正的、甚深的好處。下面我們看:07:54第11卷 30:11
於眾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
那個,這個除了這一個這本《勸發增上意樂》,其他的經裡面很多,就說這個法施的殊勝的利益,我們對這些都應該有正確的認識。08:14第11卷 30:32
其中成就堅固者,新譯《集學論》中,譯為成就勝解,諸故譯中,譯為成就勇進。
那是名詞的不同,名詞的不同,這個內涵大概剛才說的。08:31第11卷 30:49
那這裡說,那個現在同樣的說法的軌理,前面是聽聞的軌理,聽聞的軌理跟思惟聽聞所有的勝利,跟思惟說法所有的勝利,兩個不一樣。諸位有機會的時候,好好地思惟一下,好好地觀察一下,這兩個不同在什麼地方,各位同學自己來體驗。09:03第11卷 31:20
那當初我看這個東西的時候,自己有一個錯誤的感覺,好像這個聽聞難,說法比較容易,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錯誤!絕大的錯誤!最錯的錯在這個上頭。聽聞容易,說法是非常難!因為我們剛才前面已經講過了,我們假定是聽了這個法,不是為了淨化煩惱,那麼的確地——聽聞難,講容易,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習慣就是這個樣。假定我們要想拿這個佛法淨化自己,那聽聞容易,講是非常難!我但願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這一件事情好好地放在自己心上面。10:07第11卷 32:25
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這個團體平常比較起來,現在來說好像在學教那一方面,真正說我們不是,要教、證兩樣具足。因為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所以去修行,要修行所以聽聞,所以現在第一步,真正聽聞。可是我們常常陷在這個裡邊,聽聞了以後,懂得了很多道理,增長了我慢,然後到處講給別人聽。沒有機會講,拿那個法去照妖鏡照別人。因此感覺上面,好像講很容易,因為你拿照妖鏡照別人,因為隨順著習氣,都看別人不是嘛,這樣,這個是它的真正的原因。所以這兩樣東西,我們要在這裡順便比較一下,當然也沒有一定的定則,這點也只能說明是我對自己這件事情的慚愧、懺悔,這樣。所以來說明,供養各位同學,但願你們不要走上這個錯路,跌這個筋斗。下面第二:11:18第11卷 33:35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如薄伽梵說《佛母》時,自設座等,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田,故應於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說,就像世尊,「薄伽梵」就是世尊,世尊在講「《佛母》」,就是講《般若》,講《般若》。這個佛是從法生的,為什麼佛是法生的呢?佛是不是聽聞了佛法,如理修學,才能夠證得佛果的啊?正因為這樣,所以這個法是佛的母,所以《般若》有的時候我們稱《大般若經》哪,就稱它為《佛母》。12:16第11卷 34:33
說他世尊講法親自設座位,為什麼?因為覺得這個對這個法的尊敬。所以這個法,諸佛尚且恭敬。因為佛恭敬法,所以他步步提升,那現在我們是凡夫,請問:我們除了恭敬以外,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好做?這是我們務必應該注意的!12:50第11卷 35:07
實際上,還有一個特點。諸位啊,當你尊敬,內心當中生起恭敬心的時候,你去學這件事情,你們有沒有注意?當你真正很恭敬的時候,你去學的心情,跟馬馬虎虎聽、學的心,學的效果一樣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這一個,我們懂得了這一點,那對真正對我們自然會生起這種最重要的、最相應的恭敬心。這是為什麼不斷地讓我們自己去多聽聞、多去思惟、多去觀察、抉擇。這個觀察跟抉擇很重要,你必須拿這個道理自己身心上面去看,那時我們才能分別得出來。前面已經說過了,抉擇完了以後,還要進一步要去努力啊!不努力的話,這個自己的習氣是非常重,還是不能解決,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那前面雖然聽聞了,如理聽聞了,如果不能改過,那還是很可惜!等於說前功盡棄一樣。14:06第11卷 36:24
那麼佛尚且這麼恭敬,我們呢?「故應於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所以我們對這個法應該起非常大的敬重,那是對於法。還有呢,這個法哪來的?那是法師,法師一步一步上去,所以對大師跟佛。現在我們所以對佛以及說法的那些,都是透過他們我們才得到這個,所以他們對我們有直接最重要的恩,所以要思念這個恩,這樣。14:47第11卷 37:04
所以在那個藏系他們很重視有一點,說有幾個、好幾個原因。平常我們來說,嗯!好像要恭敬是供養三寶、佛,那個說法的師,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那實際上,我們所以恭敬佛,是因為他的法,這沒錯。那這個法是使我們受用的,那請問現在這個使我們受用的法,哪來的?是透過師長傳遞下來的,這是它的一個特點。所以實際上這裡邊還有些特別的因素,這個特別的因素,到後面我們再繼續地去講。那簡單地來說,這個法是從師來,然後呢,還有一個特點,實際上這裡邊有很特別的意義,我們稱它為「加持」。那麼這些等到我們把《廣論》學完了以後,再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有更深切的印象。第三呢,在我們集聚資糧、淨罪當中的話,這也是最重要的!後面會講。所以我們應該對於隨念大師的功德,那佛跟師長的,這樣。現在呢,這個是說法的時候,所以聽法的時候對師長,說法的時候他念什麼?這個地方的大師指佛,這樣。第三:16:28第11卷 38:46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
那麼,正講的時候,心情應該怎麼樣?講的方式應該怎麼樣?分兩部分:16:44第11卷 39:01
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
那個內心當中,應該以五種想,這個五種想是《海慧問經》當中的。實際上這個五想,那我們就看一下,跟前面的六想,內容是相應,不過這個前面的六想,第一個自己病,那現在這個地方不是。第一個是:17:15第11卷 39:32
謂於自所應起醫想,
第一。17:19第11卷 39:37
於法起藥想,
第二。17:22第11卷 39:39
於聞法者起病人想,
第三。17:25第11卷 39:42
於如來所起善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第四、第五。17:33第11卷 39:50
那前面是因為自己聽法,所以自己病人;現在講給別人聽,自己不是病人,是醫生。這樣的醫生就是,現在那個比喻當中是醫生,醫生跟病人用「法」,現在我們治的心病所以用「法」。治的什麼人呢?治的聽法的那些人,聽法的那些人他是病。那麼第四、第五,就是前面的第五、第六。特別有一個:18:09第11卷 40:26
及於徒眾修習慈心。
這點很重要!那自己是醫生,去看病人。世間的醫生看病人,可能有兩種心情,哪兩種心情?可能的一種是覺得病人可憐,把他治好病;還有一種心情,可能是說病人可以使他賺錢,這兩種。在我們中國古代傳統的醫生,這個雖然他也一樣要維持生活,可是傳統非常重視的——醫德。就是醫德有兩個:一個呢,憐憫別人的病苦;還有一個,他自己的專業的技術,他既然做了,一定把病治好。這兩種都是醫德,他不一定有慈悲心,可是他的真正的目標並不是看你錢,而是真正的目標——我學這個東西,要產生效果,要把你治好。這種心情雖然並沒有慈心,可是這種心情也的確可以令人尊敬的。19:29第11卷 41:46
那麼,現在我們把那個佛法講給別人聽,應該怎麼辦呢?也同樣地看見,那這些人很可憐,所以應該有慈心去講它。前面我們說過的,為什麼我們平常是,我們會講法講得很起勁,而聽法不那麼來勁呢?最大的問題,假定是自己有了慈悲心這樣去講,那以這個心再講多,都是好事情,可是我們現在平常的時候,現在還沒有。以我個人來說,真我是為慈悲心,我是很清楚明白,叫我認真地思惟一下,好像有點慈悲的影子,真的說我像佛菩薩那樣,我是絕對沒有。我要想學佛菩薩,這個心是有。20:28第11卷 42:46
這一點,在這地方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我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學會了這個道理以後,記住這個重點啊!我前面所以一再強調,把我自己犯的錯誤,能夠拿出來供養給諸位,但願各位同學能夠切磋琢磨當中,自己拿這個東西儘量地來改善自己。也就是說自己醫生,千千萬萬不可以像現在時下這種,有一種錯誤,本來有三種心情,時下錯誤的,就是看別人的錢,這個概念是絕對不可以!同樣我們講法也是,拿著一個照妖鏡去照別人,自己覺得我懂得很多,這個千萬不可以!這樣。21:22第11卷 43:39
然後呢,這是為什麼?為大家覺得不知道法,不能如法地淨化自己,這真是可憐,枉受生死的痛苦,那時候策發那個悲心,這是非常需要的!這樣才夠得上真正的說以佛法來醫人,所以世尊稱為大醫王。大醫王的條件是什麼?他因為是有大慈悲心,啊!看見大家犯這個三毒之病;大醫王不但有這個最無上的、究竟的菩提心,而且懂得怎麼下正確的藥幫別人治好。那我們現在既然向大醫王看齊,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這個上面去努力地去走。22:12第11卷 44:30
那聽說世間的醫生,這個現在的西醫我是不知道了,聽說那個中醫業,他學中醫的時候,很多藥,他試那個藥要自己吃的,吃了以後自己試試看,嗯,什麼反應,這樣。因此,他這個只治身病哪,現在我們治心病的,這個學心病的這個大醫王——學佛,要不要自己藥先吃吃啊?你們說要不要吃啊?當然要吃。我們每一樣藥都應該嚐過,不但知道這個藥什麼味道,而且要把自己的病徹底圓滿地究竟治好,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再下面:22:59第11卷 45:17
應斷恐他高勝嫉姤,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讚自功德舉他過失,於法慳 ,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那這些,千萬不可以!什麼呢?「恐他高勝嫉姤」,也就是我們前面犯了這個毛病,只是為了我慢增長,「哦!我懂得多。」那當然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比別人,說別人比你強過你,心裡難免就犯這些毛病。假定你真的為了憐憫眾生,那這種情況自然沒有。然後「推延懈怠」啊;然後同樣的,講了以後,這個東西會很疲倦;還有講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自讚、舉過,自己總覺得很好,這種毛病都要很......專門看別人的錯誤,這個不好!真正要來求法的,自己又慳,「我講給別人,人家知道了,人家強過我了。」這種心情,萬萬不行!還有呢,我所以講的是為什麼?為了這個財物、衣物、名聞等,都是不清淨的、染污的。只要一染污,就談不到法施了,這一點很重要。24:16第11卷 46:33
應作是念,
那麼前面是應斷的,那麼應作的呢?說24:21第11卷 46:39
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這個才真正重要的!說我為了自己、為了他人成佛,這個才是我要的。是為了這些,單單講說那個法本身,那就是對了!我只要能夠如理如量地把我所知道的,隨分隨力地講,就這樣。看見大家因為輪迴生死的痛苦,所以要成佛,這樣的心情。而不可以,以上面前面說「應斷」的這種心情,那麼這是意樂。那麼有了這個意樂,加行呢?25:03第11卷 47:21
其加行者,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於其清潔悅意處所,坐於座已,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踰繕那,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
這是第一部分。「加行」就是在我們講說的時候,應該前面準備些什麼。第一個,先要自己洗得很乾淨,這是恭敬法。然後著比較乾淨的、好的衣裳、衣服。當然,如果說沒有新的、好的,那麼舊的弄乾淨。這個對自己身上。然後呢,講的地方應該把它弄乾淨,這個是事前的準備。那麼臨講呢,坐了以後,第一件事情要誦那個「伏魔真言」,伏魔的咒。念完了以後,在一百個這個「踰繕那」,踰繕那這是印度計算距離的一個方法,拿我們中文來說——由旬,叫一由旬,這樣。這個一百由旬之內,這個魔跟他的眾不能來,就算他來,他也不能障礙我們。26:44第11卷 49:01
那麼這個由旬,有大中小三:小的一由旬叫二十里,中的四十里,大的是六十里。我們現在以取中的來說,一由旬四十里,一百由旬多少?四千里。哇,那你看!我們這裡一念的話,那個魔,全台灣已經魔就不能來了,這樣。還次,退一步來說,他就是來,他就沒有辦法障礙了。27:15第11卷 49:33
那一般來說,真的要念,自己要相當的功力。不過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呀!就算我們平常凡夫,如果你誠心很至誠恭敬念的話,它就有這個力量。這個經咒自己本身有無限的威力,真正重要的,就是至少我們要以恭敬的至誠心。如果你嘴巴上面念,心裡面胡思亂想,那是沒有用的喔!其實就像我們作早晚課一樣,你別看那個早晚課,平常我們來說,一般來最好像沒有興趣的事情,可是如果你內心當中專一地去念的話,那個早晚課是非常大的功德在這裡。28:02第11卷 50:20
再下面,做了這個準備以後,那正講的:28:08第11卷 50:26
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
那是正講的時候必須要的次第。那講的時候「舒顏」,心情很寬敞、很輕、很高興,那樣。那麼講那個內涵要具足幾樣東西——「審定義理」,就是說這個內容要很把它明確,這樣,無誤。然後呢,裡邊是說「因喻」,平常我們宗、因、喻,你要提出來的中心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舉出很多比喻來說。那麼現在我們在這地方,除了這比喻,還要什麼?佛的經教,所謂「至教」,以這樣的方法。所以我們在這地方,第一個,就把要提出來的宗要的中心概念義理,那個義理的因跟喻,這樣;還要這個教,教包括經、律、論三藏來引證它。那下面說:29:28第11卷 51:46
《妙法白蓮經》云:
那麼這個現在同樣的,我們大師講的時候也是一樣,處處到後來會引這個三藏,或者祖師的語錄來證明。29:40第11卷 51:58
「智者常應無嫉妬,說具眾義和美言,復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智者應離一切慼,應於徒眾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眾愛樂生歡喜,於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噉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餘則智者恆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為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那個下面,最後又要教證,用《妙法蓮華經》。那裡邊講的這個證,實際上就是我們前面已經說的那些內涵。不過這個經裡邊,有幾個字我來解釋一下,怕大家不太清楚。30:57第11卷 53:15
那個第四行「智以俱胝阿庾喻」,這個「俱胝」是印度的數目,「阿庾」,這個「喻」是比喻。這個阿庾,俱胝、阿庾都是印度的數目。這個數目,它有小、中、大三種數目。譬如說我們現在常講的,這個一、二、三、四到十,十到百,百到千。小數的進位,都是每十進一個位,一二三四五六到十,然後到一百、到一千。那個中數的進位,它不是這樣的十進位,變成百進位,這樣。那個大數的進位,喔,那就非常大、非常大!在《華嚴經》裡邊,有這個數字的進位的方法。那現在呢,「俱胝阿庾喻」那就是中,中數,拿我們現在來說都是平常常說「無量無邊」。這個無量無邊有兩個意義,第一個就是多得你沒辦法去數量它;還有另外那個無量、無數,這也是這個印度的數目當中的兩種大數。32:25第11卷 54:42
譬如說我們現在有一個「不可說不可說」,這個「不可說」是,啊!你簡直沒辦法說。實際上呢,在另外那個印度佛經裡面講那個所謂十大數,那個最後那個大數,叫「不可說不可說轉」,轉是這個輪轉的轉哦!就是說,一個不可說已經大得不得了了,那麼不可說不可說,就是把那個不可說再加上乘上一個「不可說」倍。譬如說,我們現在說一個大數,叫一千,一千的一千,多少?一百萬,是吧!它到後來那個大數,譬如我們現在,一百萬的再一千倍叫作一個,billion,那個以英國話,拿我們說十億,就這樣。可是到大數的時候,假定說百萬,百萬上面它不是百萬再乘以一千哪,百萬乘百萬,或者 billion 乘 billion。這個最大的大數,都是這樣,「不可說」再乘一個「不可說」。然後「不可說不可說」已經太大了,在這個「不可說不可說」再自乘一次,叫「不可說不可說轉」。那個都是大數字,那個數字非常大、非常大!33:46第11卷 56:04
我有一次,曾經請一個同學,他用那個電腦算,結果算出來他就告訴我,十不曉得乘上多少,然後最後啊,它那個數字本身是一個天文數字,天文數字再下面加上什麼啊?什麼一百多少次方。當然你用數字很容易表達出來,可是假定說我們要去想把那數字大小想出來,那我們根本無法想像,我們根本無法想像!所以我當時就滿好玩,就說試試看,假定我們說,平常寫零很好寫嘛,對吧!寫了壹,後面你只要畫幾個零,那個很多了。他弄那個數字,就是你在這畫零,你畫了半天,對不起,離開他算那個數字還要一大截。34:38第11卷 56:56
所以當然這種真正主要講,只有佛經裡邊,他以佛眼去看,那非我們凡夫心量所能夠體會得到。那這個地方只能說是「智以」,真正的智者以什麼樣,各式各樣不同的比喻。這個道理容易說,說完了以後,怎麼能使我們真正內心當中相應,這就比較不大容易。於是他用各式各樣的比喻,就是我們普通周圍能夠遇得見的事情上面,務必透過這個所說的比喻,讓我們領會它的內涵。那麼這一部分,就是說法軌理當中「以何意樂加行而說」,這部分。好,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地方為止。35:36第12卷 00:02
二十二頁,我們講甲三,如何講聽這兩種殊勝相應的法,那麼這是第二講說軌理。這個前面是思惟說法的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然後以何意樂加行而說。這個前面那三點都已經講過,今天講第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說這個講法的法師所對的對象,那就是所對的境,就是聽眾,那麼哪一些聽眾應該講,哪一些不應該講,還是要看。現在我們看文:36:52第12卷 01:18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
說這兩個不同的。那麼現在這裡首先說:37:05第12卷 01:32
如《毘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
這個是一個軌則,所謂軌則,《毘奈耶》就是律藏,律藏裡邊主要的告訴我們軌則。「經」,是主要的講那個以講道理為宗、為主;「論」,詳細地說明這個原因;那麼「律」,就告訴我們行持,所以最主要的告訴這樣做、那樣做。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真正對律這一方面,這個不必、我們剛開始的不必談很多道理,因為真這個道理我們並不太清楚,如果我們信心夠的話,應該遵照著規矩去做才重要。那麼現在這上面,這個《戒經》上面特別說明,這個講法的時候要有人請,如果沒有人請,不應該講。那意思就:38:11第12卷 02:37
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
仔細地來看,還是有不同。《戒經》上面是很明白地說:如果說他並沒有請求,那不應該說;進一步來說,就是有人來請求了,還是要觀察他夠不夠條件,如果不夠條件,就算他來請求,也不應該;反過來呢,如果他條件夠了,是一個法器,就是沒有來勸請,也可以來說。那麼這樣一來的話,好像它也沒有個定則可循了?原則上面也可以說「是」,實際上也就是這個講法的人,所以並不是像普通我們聽懂了隨便就可以講,自己即使沒有高深的證量,至少理論上面也有相當的經驗,那才能夠判斷一般來的情況。39:39第12卷 04:06
其實這個情況,我們也可以用世間的一個常態來說明。我們可以自己想想,回想小的時候,或者自己無法記憶小的時候,那我們看見周圍的弟妹或者是幼輩的,小的時候通常都很歡喜學大人,實際上夠不夠條件?不夠。那麼像這種情況是世間我們看得見的,佛法那更是深遠,同樣我們有這種心情,總希望很快地要學高深的道理,所以很多情況之下,他很好樂,可是實際上他條件不夠,這是一般狀態。所以這個說明,主要的原因完全是在講的人自己的體驗。那麼下面再引經:40:38第12卷 05:04
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
那現在呢,下面就經論上面是告訴我們這個原則:就算說了,那當然說的時候,前面已經說過,那是純粹為了「法施」而講。那時要說的時候,應該有這樣的一個前面、事先的,或者我們平常說開場白、或者就所謂前行。應該說,有人來請,然後你也答應了,到那時候還是要這樣說,說:我的學得不廣博,實際上你們真是真正善巧的,那你們才是大士、大菩薩啊!我怎麼能夠在你們大菩薩面前,我們傳統的話就是「班門弄斧」呢?這樣。那表示自己很謙虛、很客氣。說應該這樣,不可以馬馬虎虎地、不仔細地觀察。那麼下面,特別地說「觀器而後行」。就是前面已經說的那個,觀察他是不是法器,如果是法器,那麼即使不請也要說。42:24第12卷 06:50
這一段是用「經」,經上面是告訴我們道理。下面再用「律」,律是告訴我們那個儀軌。那麼現在已經決定了該講、不該講,那麼除了上面這個講的時候這個啟白、前行以外,下面還有一個規矩應該照著做的,那這個也就是《戒經》上面:42:56第12卷 07:22
復次《毘奈耶經》云:「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底座為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
說,你站著,聽法的人坐著,不可以;然後呢,你坐著,聽法的人躺著,不可以;同樣地坐著,你坐得低,聽法的人坐得高,不可以。總之一句話,講的人應該比聽的人來得好,為什麼?尊重法,這樣。實際上,前面所講的那些道理,都是我們內心當中對法的尊重,這個還不夠,外面的形相還是要這樣去做。實際上外面也就是內心當中的一個表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內外應該一致。那麼除了這個:44:00第12卷 08:26
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為乘象馬坐輦餘乘,及著鞋履不應說法,為手執杖,傘,器,劍,鉞及被甲者,不應說法。」
很多,這個都是《戒經》上面。這有幾個,就是總之一句話,除了上面這個講法跟聽法之間應該有個高下以外,下面說覆頭、抄衣、抱項,那就是不恭敬,這樣。所以平常我們出家人,那個在家人走路的時候勾肩搭背,那個出家人都不可以。就算是跟在家人講,如果這種人這樣的話,那表示很輕浮、不敬法,不講,這個是這樣。那麼下面還有一種,手執器、杖、劍、鉞這種武器,這種不講。45:19第12卷 09:45
返是應說,依無病也。
反過來,不是這樣的,那就應該講。那前面講的有一個條件喔,「依無病也」,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戒經》上面告訴我們,一個正常狀態是這樣。假定說今天有一個人——病人,你跑得去開示,他躺在床上,這樣,他的確非常需要你,那個時候不受這個限制,這個地方有一個特別說明。45:50第12卷 10:16
那麼將來諸位,有一些還沒出家、沒受戒,將來你出了家、受了戒以後,《戒經》上面都有很明確的說明,這樣。所以真正我們最認真地、正法住世最嚴密地去做的話,那理論上面、內心上面固然要相應,然後這個外面的行表上面,也一樣地要做得恰到好處。那這個就是關於講法的人應該具足的這個幾個條件。46:24第12卷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