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鳳山寺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八、完結軌理
廣論頁行
P.23 L2 ~ P.23 LL4
廣論段落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手抄冊數頁行
第2冊 P.104 L3 ~ P.114 L1
手抄段落
那麼現在呢~簡單到此為止。
音檔卷數起迄
第12卷 10:51 ~ 31:15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00:00第12卷 10:51

  那麼現在呢,聽的人幾個條件已經講過,然後說的人需要條件也講過了。最後,那麼講完了、聽完了,說結束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所以我們現在繼續看:00:20第12卷 11:11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

  那個就是整個的那個甲三一科三部分的第三點。「於完結時共作軌理」,00:42第12卷 11:32

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這個最重要的一點。說在這個法會上面,講經法會上面,這個講經法會上面,原則上最主要的是兩個方面:一個呢,講經的法師;一個呢,聽法的大眾,那麼真正地如果如法地去做,他一定有很多好處。不過這裡注意喔!他現在說「所獲眾善」,第一點,我們不管是講也好、聽也好,自己首先要自己照著這個經論上面,看看我們是不是真的獲到眾善。實際上,在我自己的體驗、經驗當中,我們太多情況之下,不是。或者我們不妨這樣看,至少看文字來看一下,前面。看完了文字,我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同學,自己來回過頭來,反照一下自心——我們不一定真的能夠在這個法會當中能夠得到眾善。02:05第12卷 12:55

  那麼因為下面都是講的眾善,萬一沒有得到好處應該怎麼辦?這裡邊有幾種,有一種,沒得到好處,也根本不知道,根本不知道沒得到好處,這個就不談了。假定說我們幸運地能夠在這地方知道了以後,那時候真正重要的,非常、真正重要的,而且這一點相當重要——我們就應該慚愧,就應該去懺悔,就應該好好地祈求,依法改善自己。這一點對我們是絕端重要!02:48第12卷 13:39

  否則的話,我們始終停在文字遊戲當中。前面像這種東西,都是講的人,不是為名聞利養這些東西以外......。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除了這個為了名聞利養以外,這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每個人無始以來我們的習氣——我,「我」不知不覺當中會有這種習氣,總歡喜把自己知道的東西,這個說給別人聽。這如果不檢查不感覺到,仔細檢查的話,就很明顯地發現這樣的一個特點。我們現在不一定要用佛法裡的很多專門名詞去套它,本來這個「法相」,那就是從這個、用這個名詞所指出的內涵讓我們認識,可是假定我們不善巧的話,我們學了很多法相,反而都增長自己的這種惡習。04:03第12卷 14:54

  所以我建議各位同學真正地研討的時候,當然有一個,使得我們加深文字的認識,我們用種種不同的角度,來想辦法把學的東西能夠多方面探索,加深、加廣地認識。可是更重要的,我們應該把所認識的文字,能夠回過頭來運用在自己身心上面,看清楚它。看清楚了以後,那麼像這個本論,乃至於從本論這個鑰匙而深入經、律、論的三藏,都真正地能夠幫助自己;能夠幫助自己,也就進一步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也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個惡的方面能夠避開了,我們才有機會談得到真正好的。05:04第12卷 15:55

  現在我們看,那麼獲得的那個很多這個善,獲得這個我們積的很多善淨的資糧也可以說,怎麼辦呢?「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要去回向。所以平常我們的回向的話,大家合起掌把它念一遍,這個算不算是回向呢?也算,嘴巴上面的。如果我們單單限在這個上面回向,那這個並沒有什麼太大功效。假定說單單嘴巴上面回向,心裡面不能如法地去做,還是一副癡相,那個癡是畜生的因哦!下一世我們來的時候就變成鳥,「吱吱喳喳喳!」叫得很好聽,人家也聽得滿歡喜,但是自身是一個畜生身,這樣,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假定自己沒有很多的惡報,還維持的人,那這個時候,那講起來聲音滿好聽,也很歡喜,這樣,但是對自己始終並沒有真實的好處。06:23第12卷 17:14

  所以除了這個身口以外,裡邊有一樣東西非常要,要什麼?「猛利欲心。」「欲」,就是對於真正希望的,這個叫善法欲,而且要很強猛的、很銳利的這種心情。而不是迷迷糊糊地想睡覺、不想睡覺那種味道,跟著大家念一念,這個都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的。那麼需要回向到哪裡呢?兩個地方:一個現前的,一個究竟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地希望、願求的,需要的。那現前是什麼?我們有一個專門名詞,現前叫「增上生」。譬如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修學佛法必須要得丈夫身,希望能夠現出家比丘相,然後希望外面種種護法那個很順利,乃至於我們身體健康,那無病,沒有什麼障礙。我們並不是說為了健康、身體很強壯,然後去競選一個什麼健康先生,不是!真正要修學佛法這必須要的條件,這個才是我們現前要的。那麼「究竟」呢,就是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我們內心當中要非常強猛的這種心情。下面:07:55第12卷 18:45

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

  假定我們能夠這樣地像照著前面的一步一步地來:聽的人斷三過、具六想;然後講的人,也像前面這樣的具五種想,然後以這種加行、以這種意樂,曉得怎麼判別對什麼樣的境。在這種狀態當中,哪怕只有一座——一座就是我們現在講一小時、半天這個一座,有什麼好處呢?就能夠得到很殊勝的利益,這個利益經書上面都講過。那下面就是解釋:08:54第12卷 19:44

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

  三點。說我們真正把握住那個重點,然後呢,不管你在這裡參加法會當中的哪一方面,因為你做對了,所以我們能夠產生下面的這些功效。總結起來,這個功效不外乎淨罪、集資,以前積累的這個罪障能夠除掉,現在我們希望要的資糧能夠集聚。那麼特別是講聞法的這個是集的什麼資糧呢?對法、法師不恭敬,這個不恭敬平常我們都不大注意,實際上修學佛法當中最嚴重的一種障礙就是這樣。《廣論》後面一而再、再而三地講,我們現在真正要破除的——執著、無明,正對治是智慧,而障礙智慧的最重要的、最嚴重的因,是對法跟法師不恭敬。因此在這地方如果我們能夠如法地去講也好、聽也好的話,就可以把對法、法師不恭敬的最嚴重的障礙,就能夠清淨。所以說第一點,「悉能清淨」,就這麼大的功效!這是以往的。眼前的呢?「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平常我們因為習慣所使,不知不覺當中一直在增長這個,所以今天我們能夠做到,眼前也停止。然後不但如此,由於我們能夠照著那個論上面、經上面告訴我們那軌則去做,能夠做得非常好,那個時候所講、所聽到的那些教授,在我們身心上面能夠受用。11:30第12卷 22:21

  這個地方主要的分成三點:第一個呢,就是我們現行,跟無明相應的那種錯誤的心識之流,可以切斷;以往的,可以淨除;向後,好的可以積聚。就這樣的一座法,有這麼殊勝的因緣!可是我們平常都沒有注意這個問題,所以這是我們所以花了很多時間,而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的關鍵所在。所以它下面:12:10第12卷 23:00

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總結起來,前面的那些祖師們,由於見到這個特點了,所以關於這個部分,就是這甲三部分,特別地謹慎、特別地重視。那麼在這裡現在這個教授,就是從阿底峽尊者一直傳下來,傳到宗大師,那我們現在的學的這個,所有的這個歷代傳承祖師對這一點是特別重視。所以真正說起來,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12:55第12卷 23:46

  我實在是非常慚愧!就是學佛已經晚了,出家更晚,那接觸《廣論》尤其晚。不過總算幸運地,我自己多少體驗到過——如果我們真正地能夠事先有一個很好的好樂心,然後聽的時候能夠內心當中真正提起來的話,你會有很不同的感受。我曾經聽見過在座的幾位同學當中,有幾個曾經跟我有同樣的感覺。那一座,就會非常不一樣、非常不一樣的感覺!13:38第12卷 24:29

  其實不僅僅是如此哦!如果我們用功跟法相應的話,你常常會現起,這個才是。假定說我們能夠到後來,不管聽、不管看經,都能夠生起,那這個時候就差不多了。反過來就是說,我們聽了以後心裡面模模糊糊,那輕輕鬆鬆,那個我們要深深地感覺到慚愧。我們急了個半天總要學,沒有什麼多大的意思。在這個上面如果內心當中不能真正地深入地受用的話,那這個時候大家要注意一下!所以這是為什麼平常我們滿重視懺罪、集資的原因,那多去懺悔,多去做別的事情,到後面在《廣論》上面繼續下去,它這一點上面,都會不斷地會提示我們。那最後總結,說:14:37第12卷 25:27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

  說現實的這個問題,那是宗大師,實際上,整個的那個傳承的教授裡邊都很明白地說明,這是最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一個教授!14:56第12卷 25:46

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

  這幾句話,我想每一個同學都放在心裡面。我們看:所以由於上面這個道理,上面道理講什麼呢?就是甲三,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情去講、什麼樣的心情去聽。那個所謂應該去講、應該去聽,都要照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來說。在這裡我們大家去想一想:我們在座的,經常聽經,而且也不少人也跟人家講,可是平常我們去講的時候,我們心裡是什麼心態?想想看:我們有沒有拿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在內心上面事先作一番加行、作一番準備?有沒有拿這個道理內心上去觀察一下?16:09第12卷 27:00

  實際上,我們要去觀察了,而且產生定解,什麼叫定解呢?當你真正的這個定解一定要去實踐以後,你才會有的,否則你如果不去實踐的話,這個定解生不起來的。你聽了,你覺得很輕鬆:「嗯,對!這個很有道理,是、是、是!」就這樣。是定解的話,你會內心當中深深地感受到:啊!我千真萬確,我就有過這個經驗。然後這個經驗不斷地增長,然後你確實曉得,事實就是這個樣。所以每一想到這樣的話,它那心裡面就會有很強有力的力量,把你的現行擋住了。否則的話,你始終是輕輕鬆鬆,哎,好像滿知道道理。特別將來我們學《廣論》,要學下去,我們很可能這本書為了使得自己加深印象,會經常討論哪、多看哪,特別是頭上,一開頭就看這個。也許你可以看上幾十遍,講上幾十遍,但是對不起,越是這樣,你越是跟定解越遠離。到後來油掉了,一講,「嗯、嗯、嗯,我都知道啦!」那這個時候什麼啊?麻煩來了,「心未轉故」。那有了這個定解,那個時候心真的轉過來了。17:32第12卷 28:23

  假定你沒有得到這種程度的話,產生什麼效應呢?不管你說多深多廣,變成功什麼,叫「如天成魔」。為什麼叫如天成魔呢?那這個是,這個地方「天」我們也可以說兩種,天上面的天,或者是佛菩薩。本來這個佛菩薩來救我們的,我們也學佛菩薩救我們自己、救別人的,可是現在呢?我們沒有被救,我們疲掉了,是這樣,反而增長煩惱。前面我們一再說,懂了很多道理,自己的慢心也增長了,然後瞧不起別人,拿這個法來做照妖鏡看別人,拿這個法增長自己的慢心,這個都是如天成魔。那下面呢,所以如天成魔,這個正法本來是淨除煩惱的,卻是增長煩惱,所以說成為煩惱的助伴。所以有一句俗話:18:37第12卷 29:27

是故如云初一若錯乃至十五。

  這個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一開頭如果錯了,一直錯到底。平常古代這計算的這個日子,半個月、半個月算的,說黑月十五天、白月十五天。所以假定說我們算錯了,把初一算成初二,或者算成初三,一直下去天天錯。所以一開頭如果錯了,錯到底,這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因此,19:13第12卷 30:03

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

  所以對這個講、聽,真正使我們能夠入道的這個道理以及這個軌則,真正具慧的人、真正夠條件的人,應該在這上面努力。19:31第12卷 30:22

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

  這為什麼在我們真正講的時候,哪怕很少一點點都要努力呢?就是前面所說的道理。那這個簡單地說明。19:52第12卷 30:42

恐其此等文詞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於餘處應當了知。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那前面呢,為了怕這個話太長,所以簡單扼要地,把最重要的地方在這地方講一下。那麼這一部分,就是甲一、甲二、甲三,簡單到此為止。20:24第12卷 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