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鳳山寺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十四、念死無常
廣論頁行
P.74 L2 ~ P.85 LL3
廣論段落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餘處亦當如是了知。
手抄冊數頁行
第5冊 P.6 L3 ~ P.108 完
手抄段落
現在我們這一章總的~隨分隨力地去做。
音檔卷數起迄
第33卷 07:10 ~ 第36卷 04:52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00:00第33卷 07:10

  現在我們這一章總的弄清楚了以後,現在進一步說現在我們要趣入了,那麼這一個細部是些什麼,那這一個就是今天我們向下看的:00:20第33卷 07:31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

  那麼我們在前面看那個總體建立的已經曉得的,他要想達到成佛,必須透過這樣的下、中、上三個次第,這個次第有它必然循序——循著次第漸進,而且必須經過的,所以第一步從下士開始,然後中士、上士。所以說:00:50第33卷 08:01

於共下士道次修心,於共中士道次修心,於上士夫道次修心。

  那麼這地方先從下士開始,這個第一個是下士。01:09第33卷 08:21

初中分三:

  分哪三部分呢?01:13第33卷 08:25

正修下士意樂,發此意樂之量,除遣此中邪執。

  那第一個,就是我們修,真正要去修的是修什麼?下士的意樂,就是我們的內心這個認知、這個心理狀態,這個也要改變。那麼告訴我們怎麼去修,要到什麼程度呢?那就第二個,說意樂要到這樣的程度。所以「正修下士意樂」是講這個「質」,「修此意樂之量」是講這個「量」,然後第三個避免錯誤,所以去掉錯誤。01:57第33卷 09:09

  關於這個我們來簡單說個比喻。比如我們現在很簡單明天要吃,所以要燒飯,那第一個現在我們吃的米飯,那個米要弄對,是吧?說抓一把、拿一粒,對不對?對!但是一把跟一粒夠不夠?不夠!要到什麼程度、要多少,是這樣的一個內涵。所以第一個要識得那個質,第二個要量足夠,然後第三防裡邊的錯誤,諸如此類。就是說我們也剛才講的那個比喻當中,米是白白的,但是有的時候,米是有......譬如說稻穀的種下去,那我們平常混了很多稗子,那個稗子呀,「稗」曉得不曉得稗?就那個種了稻以後是一樣的,可是當初種出來的這個苗、這個秧啊,那個跟稻一樣,所以你分不清楚。反過來,我們收到了稻以後,比如磨了米以後,有的時候你會咬到一點石子,當時看不見,因為白白的混在這個白裡邊,你也看不見,對吧?那諸如此類的,有很多錯誤的地方,這樣,那麼這個東西我們要把它拿掉。03:19第33卷 10:31

  所以這個下士當中分成功三部分,那麼這個三部分我們也照著次第來,說第一個就是下士的意樂。那麼現在這個「士」,跟世間的我們無知的,是有一個根本的差別。那現在想要修下士是共下士,是共下士道,也就是下士從這一個地方經過,必須要的修些什麼呢?兩部分:03:52第33卷 11:04

初中分二: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平常我們在下士部分,一般現在的人都是只圖眼前的,或者是這一世的,實際上學佛法的人有個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要努力未來的,不是這一世,這個是世間的人跟修學佛法的兩個根本差別之處。為什麼原因?整個的後面都是講這個,簡單地來說,這是因、果的必然性。了解了因果的必然性,那我們真正重要的,是種那個因,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而眼前一般來說,現起來那個都是果,那個果是沒辦法改變的東西,真正要改變是因地當中,而現在努力的這個果是將來。05:06第33卷 12:19

  是因此簡單地來說,說真正了解了正確的世間的真相,也就是正法,那當然現在是我們跟佛、菩薩以及祖師們來引導。所以真正的下士修行的人,或者共下士,他第一個「意樂」——說內心當中要改變只求現世,而要求未來,也就是說了解這個因果的必然性,種將來的正因。那麼第二部分,「依止後世」,那了解了重心是從果認得因,那麼將來怎麼使得後世的增上,那麼在這個上面,怎麼樣才根據著這個,使得我們得到真正的安樂的正確的方法。那這個裡面呢,現在這個兩個當中又分為兩個,說希求後世,我們怎麼樣才能夠「發生希求後世」呢?06:22第33卷 13:34

初中分二: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這文字容易懂,等一下下面馬上講,所以不解釋。06:36第33卷 13:49

初中分四: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修習勝利,當發何等念死之心,修念死理。 今初

  那麼現在說關於這個,第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這一個裡邊又分四部分來講它。因為這一個思惟告訴我們,世間是我們沒辦法恆常地安住在這裡,而且一定要死的,所以這一部分就告訴我們要去修死,這樣。那所以這一個地方就告訴:不念死,「未修念死所有過患」,第一個。我們說好端端地為什麼要去念死呢?而現在修行人要告訴我們去思惟念死的道理,那說如果你不去思惟這個念死的話,有什麼過失、有什麼害處。反過來說,修了以後呢?「修習勝利」,有什麼殊勝的好處,這個不是普通的好處喔,這是殊勝的好處。現在《廣論》上面講的「勝利」,不是說兩個人打仗打勝了,不是這個意思喔!說這個「利」是利益,這個利益有普通的,有最殊勝、最特別的,這個地方的勝利就是最殊勝的、特別的。相當於我們前面「大」,大有兩種:相對的、絕對的,這樣。那麼現在這個殊勝的利益就是絕對的利益。08:12第33卷 15:24

  那麼經過這兩個,曉得了不修有什麼害處,修了有這樣的好處,那麼現在修呢?要發什樣的念死之心。因為假定說我們弄錯的話,念死會念錯的,所以他告訴我們,念死要念怎麼樣的心才可以。這個了解了,才下面,第四「修念死理」。好!就是告訴我們修念死的這個規則、方法、軌理。現在我們一步一步地來看,第一個,第一個就是沒有修念死有什麼害處。看文:08:52第33卷 16:04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

  那麼現在修行依止了善知識了,這是外的,外緣;裡邊呢?要內外配合,就是我們必須要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得到了暇滿的人身,我們該做的事情當中,有很多是虛假的,這不是精要的,這絕對不是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該做的。該做的,真正的精要的部分,這個就是「心藏」,這個是真正的精要的部分。09:42第33卷 16:54

  平常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常常說,不要說外面的人不知道,就是我們跨進佛門了,心裡面真正緣的,仔細想一想看,我到底是緣到應該趁這個機會修的心要,還是空忙?這個並不在事相上面談哪,在認知上面。什麼叫「認知」?比如說我同樣的拜佛,照理說這個拜佛是件好事情嘛,有人就說拜拜佛會健康的,這是個運動,那簡直是顛倒得不能顛倒!拜佛是件好事情,可是他就是為了好像運動而拜,那錯了。也許你覺得今天我跑得來吃飯,吃飯這個,說這是件不好的事情,但是我要修行豈不是還要藉重這個身體?所以我以這個「五觀」,說「為辦道業,方受此食」,那念念吃下去的時候想。那這樣如果你能夠存著這樣的心念去做,那吃飯就是對。當然並不是鼓勵我們:哦!吃飯對,那我們就吃飯去!那這個就根本錯了。意思就是說一個修行人,做任何事情,內心上面什麼是真正地跟修行相應的。修行過程當中,中心是什麼?輔助是什麼?那這些都是在「道總建立」,跟現在的「正取心要」裡邊告訴我們,這個就是我們得到了有暇身,應該真正去執取的、努力照著去做的精要。11:29第33卷 18:41

  那麼在整個修行過程當中,我們有錯誤,這個錯誤由於自己認知的顛倒,總共最主要的四樣東西就是「四顛倒」。那四顛倒是什麼呢?諸位知道不知道四顛倒是什麼?對!常、樂、我、淨。因為世間的真正的行相,第一個我們應該認識的,就是世間的真相——這個世間就是「俗」——世俗當中的真相,佛告訴我們這個是苦,是「苦諦」,真真實實是苦的。那為什麼是苦呢?那你看,說這個是無常的,是吧!所以他那樣告訴我們,那麼現在我們真實地也想進去,所以佛門當中在修行,第一步進去的要去修行的是三十七道品當中叫「四念處」。四念處念些什麼啊?「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總把我們這個身體看得最好,實際上這個是最髒、最髒的這個東西,身是不淨;然後我們說貪圖快樂,處處地方圖這個快樂,實際上告訴我們:我們所有的這種眼前的感覺這個都是苦。苦那是後面會細說,那所以這裡不講。13:14第33卷 20:26

  那現在最重要的這個四個顛倒當中,現在哪一個是最嚴重呢?最開頭對我們、照著次第來開頭,我們最重要應該去對治的呢?就是「常顛倒」。所以他下面說,在這個四顛倒當中,明明世間相是無常的,可是由於我們無知,那麼執著它,以為是常的,這是第一個顛倒。而這個顛倒,也就是最嚴重地損害我們的。那麼現在關於這個常顛倒中:14:02第33卷 21:15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

  真正地講,常顛倒有兩個:一個粗、一個細。那麼粗的是什麼?我們看得見的,說這個身體會死亡的,這個東西在變化的。細是什麼?細就是心理狀態。所以剛才四念處當中說「觀心無常」,現在我們並不馬上去觀,可是我們要了解心的特徵,心的特徵是剎那生滅,這樣。那個剎那並不是說像我們講的一小時、一分鐘、一秒鐘,好像有一個時段,實際上這是一個形容它根本永遠在生滅當中,你找最短的時段,沒有這樣東西。換句話說,要想找最短的、停住的,沒有,它一直在變,這個才是真正細的無常相。那至於說這個身體的死亡,那是粗的,那現在我們這裡真正要講的,只要講那個粗的就可以了。反過來說,有了這個粗的認識照著去修行,一定能夠步步深入體會到細的。那麼現在我們看:15:23第33卷 22:36

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在這個粗的死無常當中,那個粗的死無常就是我們的死亡,平常我們因為不了解,由於顛倒,所以總以為我們恆常不變的,這樣,所以也不會想到死的,那這個是對我們最大的損害。那麼關於這個死,一般來說,我們就說:「我們人人會死啊,哪有不知道的!」這個算不算呢?不對!下面說:16:04第33卷 23:16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

  說,不是說單單說:啊,反正一個人到頭總歸會死的啦!所以到最後邊際——說這個人生最後的結局一定要死的,這個概念大家有。但這個算不算念死呢?不算!為什麼?看下面:實際上,我們平常每天正常狀態固然是如此,乃至於生了病了,乃至於老了,到快死了,他心裡面有沒有想到要死啊?不會想到要死的,他不會想到死。所以今天不會死、今天不會死,老是這樣。所以我們的內心當中平常什麼狀態呢?17:02第33卷 24:14

其心終執不死方面。

  這就是我們的實際狀態。仔細地看一看,好像我們並沒有執著這個不死的,你們有沒有執著?「喔,我今天不死、今天不死。」有沒有?好像沒有。實際上,並不是講我執著死跟不死,實際上是執著什麼?我們一天到晚是不是忙眼前的快樂,是不是這個?那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一個東西對我們很大的傷害。那我們現在看下去就知道,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說這一種念頭:17:40第33卷 24:53

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

  這樣。說為了這種念執不死的,這一種內心當中的習慣性的顛倒所執著。如果不去對治它,換句話說,這種狀態如果有害的,我們要針對著這個把它改變、治療,現在我們並沒有對著它去對治它,那麼自然而然還是被這個心所引導。它引導的結果呢?把我們應該認識的都蓋住了。所以我們心裡面就覺得:啊!那好像可以現在永遠安住在這裡,舒舒服服的。18:46第33卷 25:59

  那這一種心裡邊產生什麼現象呢?這個下面就是說,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就想「如是如是等眾事」,這是總說。那麼我們不妨想,我們住的地方要住得舒舒服服,啊!想到這個不好要換一個,要怎麼弄、怎麼弄,一天到晚是不是都忙現在的這種事情啊?那我們仔細想一想,眼前我們所有的生活都是這樣。我們腦筋當中起心動念的,「數數思惟」,我們起心動念的,只有一樣東西——為了眼前的快樂。這是注意啊!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啊!這個「數數思惟」是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業是決定一切的。然後呢,業,造業的時候,最主要的那個造業的主宰是什麼?思,就是這個——思,思是業的主宰。因此我們平常的時候不斷地去想:哎呀!這要怎麼使得生活改善?要怎麼才好、怎麼才好。那是造的種種的業,造的種種的業,世間的人都求什麼啊?錢越來越多,地位越來越高,都是忙這些——名、利,都不會想到以後。所以說「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忙的都忙這些,而從來不會去觀察,說我們真正要學的,真正要學的不是現世,是後世。說:20:37第33卷 27:50

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

  這個才是修行人要的,修行人要什麼?要思惟觀察:我們怎麼樣才真正地能夠改善、離苦得樂?種因,乃至於超脫、究竟成佛。所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後世」,這個就是說現在種樂因,將來得樂果,這個就是增上生;第二個「解脫」,增上生也不究竟,要跳出生死輪迴;跳出生死輪迴也不圓滿,所以要成「一切智」,這個地方,這個才是我們要的,這個才是真正有絕對意義的!而偏偏我們由於這個「倒」,就是無常執常這個顛倒,不會生這種心,單單忙眼前的這種。所以,21:40第33卷 28:52

故不令起趣法之意。

  由於這種顛倒的話,使得我們的心不會動腦筋去想辦法去修行。即使,下面說喔:21:57第33卷 29:09

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那前面很糟糕,下面退一步來說,假設有的時候也會生起這種心:「欸!我還是要修行,是啊,透過這個聞思修。」但是還是為了現法。我們現在很多即使修行,由於這個常顛倒沒有破除,所以為它所覆蓋,就是修行仍舊是為現法;而且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修的善的力量就很弱。不但弱,還有什麼?其他的罪也在一塊兒,因此只要這個常顛倒沒有破除,就是修善,善裡邊也會混雜。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沒有混雜惡趣因而純粹修善的,非常少、非常少。那這是什麼呢?這個就是沒有念死的一個很明顯的過患。來,進一步我們再看:23:34第33卷 30:46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那麼就算是我們能夠想到:啊,要修後世了。但是慢慢、慢慢地到後來啊,剛開始三分鐘的熱度、三天的,乃至於更久一點,不過漸漸、漸漸又慢慢地塌下來了,所以後來越修越慢,然後終於懈怠,不好好地認真地修了。在這種狀態當中,或者是睡覺,或者是迷迷糊糊地昏沈,或者是散言雜話,或者為忙吃,這個都是修行人哦,在家人根本不談。那這種東西都是在散亂當中,毫無意義地把自己最珍貴的暇滿的人身消耗掉了。因此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應該有的要發廣大的精勤如理修行,做不到。那麼現在這個是講總說這個不能念死,那麼這個時候做些什麼呢?不能念死做些什麼呢?再看下面:25:10第33卷 32:22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

  下面這個就是我們的過患的狀態,下面是找那個由不念死會產生這樣的一種錯誤。那麼現在那個錯誤的內涵,說由於我們不知道無常的特點,為被常顛倒所蒙蔽,因此我們不知不覺當中都是忙這個,好像我們可以恆常住在世間。既然要恆常住世間的話,要名聞、利養都要了,所以對這件事情引生什麼?貪,很強盛的貪。萬一自己得不到了,那麼被人家所障礙了,會得疑心:咦,這個傢伙會不會是不是找我麻煩,這個人什麼......。我想這種我們都體會得到。當你不斷地疑心人家,或者你覺得人家障礙你,你就會發瞋心。所以貪也起來、疑也起來、瞋也起來,而實際上這種事情是都對我們有絕端害處的,所以「於彼過患」,這個種種的害處,「蒙昧愚癡」,這個癡,事實的真相看不見。26:57第33卷 34:09

  因此這樣,對自己好的,猛利的我慢,慢心就是處處地方就是我好,瞧不起別人、如何。這一個實際上是什麼?最主要的幾個大煩惱——貪、瞋、癡、慢、疑,看看,是根本煩惱。那麼最主要的在哪裡呢?現在就不細談,這個無明的根本不細談。由於這些根本煩惱了,下面是「嫉等諸大煩惱」,下面的「隨煩惱」就跟著來了,這樣。那這個上面就「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實際上這個地方的諸大煩惱就是它根本煩惱,隨煩惱,通常我們這個煩惱有各種分類的方法,在法相上面把這個煩惱分成功所謂根本煩惱,或者是有六種:貪、瞋、癡、慢、疑,還有什麼?不正見;或者我們把不正見分開來說,五種,那下面會細說,這個是根本煩惱。由於根本煩惱引生的叫隨煩惱,隨煩惱是二十種,說大、中、小,這裡就不細說。諸位如果要了解,你們仔細去看唯識法相、《百法明門》,有很明確的說明。那麼到下面呢,將來後面我們有機會的時候要看,講到哪裡隨分隨力會,特別是在中士那地方會講一點。28:37第33卷 35:49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那個害處。由於前面這樣的關係,為種種的煩惱所使,那麼由於煩惱所使的,怎麼樣呢?就造業了,每天、時時使這個煩惱跟惡業增長。只要造了這個惡業以後,它一定會將來感果,會在三有當中,所以總說「諸有」。這個「有」就是我們輪迴生死當中的因,也就是說十二因緣當中的有支。我們由於常顛倒,明明是無常的,但是我們顛倒了執著為常,所以不會如法去修行。因此,由煩惱所使,造種種惡業,造了業,就會感到生死輪迴的果報,這個叫「有」。那「諸有」,為什麼不講十二因緣當中「有支」,講「諸有」呢?因為對三界輪迴當中,我們有各種名詞,或者就直接叫「有」,這個「有」有個特點——輪迴的,或者叫「三有」,或叫「四有」、「九有」、「二十五有」,這裡不細說,對我們眼前也沒這個必要。諸位如果將來深入的話,你們大概這個都會正確地認識。30:26第33卷 37:38

  我們是應該對治它,實際上呢,由於這個蒙蔽,我們造的諸有的勝勢,造的這個很強盛的力量。由於造了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業的力量的話,那下面一定會引發什麼?引發生死輪迴當中惡趣,將來會感得猛利的大苦。那所造的就是我們的十惡業,身語意所攝的。造了這惡業到哪裡去啊?到無間地獄,然後呢,無間地獄的旁邊的這種近邊地獄乃至於。造了什麼業呢?「謗正法等諸不善業」,正法就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世間的真相是無常、是苦,是這一些,說苦、空、無常,可是我們現在顛倒了。這個是這一方面,壞的方面是拼命造。好的方面呢?下面:31:29第33卷 38:41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

  好的方面,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照著這個正確的方法。這個正確的方法我們另外有一個形容詞或者代名詞,叫「甘露」,這個甘露是世間的,是說不死之藥。那麼現在呢,正確的世間有沒有這甘露呢?不可能!實際上在佛法才是正確的,能夠使我們從生死輪迴當中解脫,所以我們稱這個叫「甘露正法」,這個才是好的,這個才是妙的。那麼修了這個法,使得我們能夠得增上生跟決定勝。現在由於前面的這個顛倒,把我們該做的斷除掉了,而使漸漸、漸漸地——把這個是唯一能對治,使得我們把應該修的對治道,漸漸地放棄,這是多麼地可惜!這個都是什麼?這個都是不念無常的過患。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眼前感得的身體,就是所謂,看下面:32:51第33卷 40:03

所有命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

  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是前世造的善淨之業感得的,照理我們得到了個暇滿身,應該好好地努力,但是我們現在被常顛倒所蒙蔽,所以造了下面這個——諸有的勝勢。因此眼前這個命根一旦死了,那我們這一生所造的都是惡業,造了惡業被這個惡業牽引,那到哪裡去呢?到這個三惡道,乃至於地獄裡邊去。這個「炎燒非愛」,啊!那個地獄裡是絕端痛苦,絕對不是我們所愛好的這些地方。所以33:59第33卷 41:11

何有過此暴惡之門。

  仔細想想前面的道理,有沒有比這個更糟糕的啦?再沒有比這個更糟糕的。這也就是告訴我們:真正我們現在修行第一步,應該了解無常。所以古人一直告訴我們,叫「痛念無常」,豈但是要念,而且痛念!為什麼加那個「痛」字呢?當我們感覺到痛的時候,是不是逼著我們呢?不痛不會逼。也就是說這個無常這個念頭對我們的逼切,如果我們真正了解的話,實際上這個的確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平常我們很多痛的事情,它有的時候會痛一下、停一下,痛一下、停一下,現在我們想想看,這無常會不會停啊?它從來沒停過,這樣。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可是我們現在被那個常顛倒蓋住了。而如果我們在這個地方不努力的話,所以說何有過患能夠暴於——比這個更嚴重的呢!那下面引個論:35:12第33卷 42:24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這是《四百論》上面告訴我們的一個偈,那麼這個什麼意思呢?說假定三世當中——三世就是前世、今世、後世——有作主宰的人在。實際上那個三世當中有沒有人作主宰啊?沒有啊!三世當中根本沒有人能作主宰的。那這個裡邊第一件事情告訴我們,既然我們在前世、今世、後世推衍當中,我們能不能作得到主啊?不能!不但我們沒有一個人能作主,實際上真的不能作主吧?可有一樣東西作主的,什麼作主啊?業。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唯一真正主宰的是業。那請問:業哪來的啊?每個人自己造的,一切都是業所造的。所以這裡告訴我們:啊!世間是個無常相,而世間真的唯一的是只有業,業是我們造的。既然了解了造的業以後,是不是我們現在拼命努力地要造善業、造淨業?36:31第33卷 43:45

  那我們現在沒有做,所以「自死無教者」,就讓它去,也沒有人告訴我們,也沒有好好地學,而我們居然讓它去!啊哈!大家放心大膽地睡覺、吃飯。那想想看,是不是再沒有比這個更糟糕了!也就是說,我們得到了暇滿的人身,真正唯一該做的就是這件事情,現在我們居然不去做,還高高興興地吃飯、睡覺,天下再沒比這更糟糕了!所以世間的人,了解了這一點的話,不管是世間什麼東西,我們說進步、進步了,拿佛法來說是徹底的錯誤。不過這個是要深一層的概念去看,這個是一般的世間人不大容易了解的。那下面呢,37:26第33卷 44:39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這也告訴我們無常,一旦無常到來的時候,請問:你哪一樣東西留得住啊?有沒有一樣東西你保得住啊?保不住,所有東西統統捨棄。而這一件事情我們應該了解,但是我們不了解。因為不了解,忙什麼?忙世間的東西,或者親、或者非親,或者是我愛的忙貪,或者不歡喜的忙瞋,就是這樣,總之癡,就是前面說的,又貪、瞋、癡造種種惡。這個地方只是把祖師、佛菩薩的論上面,重新來點醒我們一下。那看了這個我們就曉得:啊!原來不修念死有這麼大的害處啊!38:31第33卷 45:44

  那麼不但如此,單單這個還不夠,照理說,說哦!不修念死有害處,那我們拼命去修,還要進一步反過來說,假定說修念死,那請問:產生什麼效果呢?說它有好處,不但有好處,而且絕對的好處。所以第二個從反面,從上面這個題目的反面來看,說:38:58第33卷 46:09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

  現在看文:39:02第33卷 46:14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

  好,現在我修習了,看看修這個無常、修這個死有什麼好處呢?那現在看:說假定我們真的能夠心裡邊念的要死了,譬如說決定要——啊!明天乃至於今天就要死了。請問當我們真正曉得死了,現在所有世間東西還會不會去忙啊?沒有一個人去忙了。當然世間的人曉得死的時候,啊!慌張得要命,哭啊、鬧啊!這個不是,我們現在是對修行正法的人。當我們修行正法的人,真正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我們會發現一個事實:周圍的這些人,啊!是親戚、朋友,乃至所有的財物,帶得走吧?沒有一樣能帶得走。所以對這些帶不走的,對於我們死的時候毫無意義的事情,還會不會去貪愛啊?不會!所以對這些東西的貪著統統擋住了,遮止。那麼怎麼辦呢?反過來布施,反正對我一點用場都沒有,可是布施有很大的好處啊!所以我不但不會去貪愛,本來貪愛的拼命往裡邊拿,現在我把裡邊的捨出去——布施。這個是它的特點,細細想想,對不對?那我們自然會做這種事情。40:56第33卷 48:09

  在這裡講一個小小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是世間的人譏諷的事情,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們完全不要去管它,這是人家普通世間的譏笑。說我們在世間上面,常常有一個人說「猶太、猶太」,那說猶太這個人說是非常吝嗇的一個人,這樣。然後他欠人家債,不肯還。那麼有一天,那個債主逼上門來,實際上他有錢,實際上他是有錢,有很多錢,那個債主來逼他,他不肯還,就這樣,那兩個人就吵架。那個正在這個時候,就來了一個強盜,來了一個強盜要搶錢了。諸位,那個時候看啊:他搶錢了,他身上這個錢保留得住嗎?保留不住!他對這個強盜說:「等一下、等一下!」然後這個強盜就停在那裡,他就馬上,那個債主逼著他,一直說沒錢,他馬上拿那個錢統統還給他,這樣。你們懂不懂這個故事啊?那我們想起來多可笑!說還掉了。因為他曉得,在身上根本你帶不走。我們欠了很多債,那我現在還掉了,第一個不欠債了,說不定他還放債。對不起我放了債,然後搶掉了搶他的,等他搶走了以後,我要跟他要。會不會這樣啊?這個人我覺得還不夠猶太,假如猶太的話要放債應該。42:30第33卷 49:42

  這是個笑話,但是告訴我們,假定我們真正眼光看得遠大的話,會應該這樣去做。所以世間人以為我們求佛法的人是迷信,實際上是有正確的道理。這地方這說明什麼?我們眼睛被矇住了,看不見事實的真相,這樣。當我們真正看見真相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照著這樣的路去做。所以這地方就告訴我們:假定我們真正了解了,然後不但了解,而且照著它去修的話,是這個貪等都遮止;不但遮止貪,而且還積極地會進一步去布施、持戒,「施等」那就是從布施開始,還要持戒、忍辱、精進。為什麼?這些才是真正地堅固的,才是真正實在的,前面這都虛假的、騙人的、不實在的。那下面再看:43:39第33卷 50:51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

  就來了!由於我們現在前面看見世間的所有這個東西,啊!那沒有什麼意思,這樣,那所有的忙這個東西是空忙。那下面什麼叫「如扇揚諸空穀壳」呢?那個現在人都不太了解了,因為現在是主要的工商業社會,大師寫這本書那個時代,那主要的是指農業社會,農牧社會。以前農業社會也有工商業,那是非常小一點點,佔的比例非常小;就是住在城市裡,他也曉得民間的。那如果說你們在民間看見收了那個稻,稻米收出來了以後,他要吹一下,那個稻表面上面,有的稻是很實在的,有的稻樣子長得一樣,可是裡邊沒有米的。那怎麼辦呢?他或者是用自然的風來吹,或者用人造的一個東西吹,吹了以後,凡是這個稻空殼的,一吹吹走掉了,這不是我們要的,就這樣。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指什麼呢?比喻世間的名利,就像那個空殼的殼一樣,看看那個表相是有,裡邊是根本沒有,所以它沒有裡邊的實質上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欺騙我們的。了解了這個,那眼前的種種壞事情,我們遮止不會去做了。怎麼遮止不做呢?如法修行。所以下面說:45:41第33卷 52:53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

  那麼這麼一來的話,經常做什麼?不是由於常倒而忙無關緊要的諸有的事情,而是很認真地精進修善法,這個善法——真正的善法是只有三寶,所以從皈依開始,乃至皈依的淨戒,這一些一切真正的、微妙的善淨之業。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不堅固的,但是趁著這個不堅固的身體,却修這個實實在在堅固的事業。由於這樣的努力的結果,使得我們能夠步步地向上,所以我們增上生就提升,一直到真正奧妙的、殊勝的。不但自己,而且還能夠以這個道理去幫助、引導所有一切眾生。在這種狀態當中,有什麼比這個更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能念死,有這麼殊勝的利益,不念死有這麼大的過患。過患,什麼程度呢?再沒有比這個更壞的了;念死呢,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這兩個對比就比出來。47:27第33卷 54:40

  那內容了解了以後,下面我們再看佛經來證明這一件事情。因為做一個佛弟子來說,我們真正最確信的——佛,這是能夠評準的、能夠衡量的最標準的內涵,理論我們已經了解了,我們還要最正確的標準去衡準這個內涵。47:53第33卷 55:06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好,現在看經。所以經裡邊以種種的比喻來讚美,讚美這個念死。現在就引《大般涅槃經》,這是大乘經典,而且是世尊最後走的,通常最後走的,也就是總攝最精要、最精要的。那這個裡邊怎麼講呢?說我們所有的耕作,忙了半天,秋收是第一,也就是說所有的忙碌,目標無非是為秋天那個收成。然後呢,一切的腳跡當中,野獸各式各樣的走過的這個腳跡,象是第一,這是從外面的比喻來說。現在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修行的行為當中,那是就是說我們的思惟、觀想,一切想當中,最重要的「無常死想」第一。為什麼說第一、最好呢?因為由於這樣的想法,能去除掉我們造種種惡業,這個惡業之根本什麼?貪愛。就是對三界當中的一切的貪愛、無明、我慢,這個就是煩惱的根本。煩惱的根本的最主要的是無明,因無明而不認識,無我上面執著個我;有了我自然有一個慢;有了我就會去貪;因為貪得不到所以去瞋,或者疑瞋;而不了解這個癡,那造種種惡業。只要這個無常生起來,一下統統去掉了!49:59第33卷 57:12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

  這個「想」什麼?這個念頭「死念」,等於是什麼?一個大鐵椎。這個大鐵椎的功效,我們看那個大鐵椎,這很大的大鐵椎,一下把我們要敲的東西,你想了半天沒辦法解決的,這個大鐵椎一下進去,把它敲破掉了。現在也是一樣,我們這個煩惱非常地嚴重,這個念頭一旦提起來的話,徹底地把它破除掉了。不但惡的破除,而能夠當下使得我們造種種的、勝妙的好處,所以用種種的比喻來說明它。那麼這個是《涅槃經》。下面的《集法句經》亦云,《集法句經》是另外一個,另外一個,不是世尊最後頓講的,而是說很多聖者把世尊平常告訴我們的一點一滴滴集起來的,那也一樣的。所以也就是說,不管是整體的、不管是平常的,小的、大的,都告訴我們。51:21第33卷 58:33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死王無見位。」

  說我們了解我們的身體就像瓦器一樣,這個瓦器隨便一碰,跌下來破掉了,就是這樣。說不但我們自己,「知法」——所有一切的世間像「陽燄」。什麼叫陽燄呢?你們在夏天天氣很熱的時候,你在馬路上面老遠去看的話,你會覺得馬路上面像水一樣地動。一方面這個東西一直在動,實際上根本是虛假的。說我們現在世間的所有這個現象,你看的好像各式各樣的現象,看了這個東西你會得快樂、痛苦,實際上根本是虛假的,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然後這個都是魔的花、劍刃。或者是這個花、劍這兩樣東西,或者好的東西來引誘你、或者用劍來威逼你,那都是引發我們在世間上的。假定你真正對死了解了以後,「於此折」,它就用不上了。既然我們不被這些所引誘,那我們修行能夠到什麼?「能趣死王無見位」。前面我們都說:業是我們自己造的,現在我們了解了一個,我們造的善業、淨業,跳脫生死輪迴,請問:那個「死王」——這個就是閻羅王——閻羅王能不能找到你?找不到你,這就是真正念死的殊勝的利益。好,那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53:07第33卷 1:00:21

  第七十六頁,上一堂講到「能趣死王無見位」。下面繼續看,還是《集法句》上頭的。53:23第34卷 00:16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

  而由於見到那個世間的那個真相,世間的真相平常我們說「生、老、病、死」。生,我們看不見,但是生了以後,我們看得見,從哪裡開始呢?老、病以及衰,這個每一個人絕對無法避免的一個痛苦。然後呢,當然有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就死掉了,那是更可惜,雖然見不到老,可是年輕的時候那是比見不到老更痛苦。那麼那個時候見到「心離」,對不起,我們的心識離開了,不管你心識怎麼執著,你也沒辦法把握得住自己,必須離開這個世界死亡。那真正看見了這個世間的真相,那我們當然決定要想辦法去斷除。可是這個斷除要條件,是普通的腦筋不好的、愚癡的人沒有用,腦筋好還要有種勇健的狀態,所以說「勇士」,這才能夠斷除得了。因此古人說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他要到這種條件,那才能出家。所以今天我們在座能夠有這個機會,那的確是宿生種了非常殊勝的善根,我們豈可以這樣平白地放過?普通那個家,大家總以為它好得不得了,實際上這最可怕的牢獄。下面總結起來:55:31第34卷 02:25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

  說:總結起來,我們從任何一個角度去看,要想解決這個生死輪迴的痛苦,生死輪迴不管在哪一趣,生、老、病、死、衰這些,那只有修行。而修行必須要的條件——不但得到人身,而且暇滿的人身。所以這個暇滿的人身有非常殊勝的意義,而實際上呢,也是非常難得。一般來說,在六道當中是極大部分時候都在惡趣當中,就算「設有」很少的時候暫時跑到善趣,善趣就是人、天、修羅,就算是得到了,但是並不是說已經得到有暇了。這個我們現在分得清楚,人並不表示有暇,有暇一定是人,這一點我們要清楚,當然這個是指初發業的時候而說的。所以假定說得不到暇身,就算在善趣當中,我們還是沒辦法修行。那因此在這樣的非常難得的情況之下,有這麼殊勝的義利,57:33第34卷 04:27

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

  現在點出來這個最重要的重點,說就算是我們非常難得地,得到了一次可以修行的這個暇滿之身,但是往往得到了以後沒有如理去修是為什麼?因為覺得還不死,還早,慢慢地來,有很多事情要做。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因此下面說:58:08第34卷 05:02

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

  所以我們內心當中,一定要心心念念使得這個心力提起來:「啊!這個要死、要死!」這個就是念死的勝利,以及不念死的過患。58:30第34卷 05:23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

  反過來,我們能夠對治上面這個缺陷,上面這個就是心裡面執取不死。現在我們再說一遍,我們平常心裡面並沒有說我要死或者不死,我們的心裡是什麼?就是在不死的這種習慣狀態當中,一天到晚忙世間的事情。曉得死不死已經比較好了,現在我們死不死都不知道,所以比這個他說的狀態更差一等。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妨回頭自己細細地討論一下,那我們才真正懂得這個裡面所說的意義。因此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必須要設法針對著這個問題去加以解決它。那麼這個正對治的方法是什麼呢?念死,所以說這個念死一切圓滿的門。最後又說:59:42第34卷 06:35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

  應該了解,我們通常情況下總覺得好像有很多法要修,這個都是深的、都是高的、都是大的,實際上這個才是真的最重要的。我們絕不應該執著,好像,啊!這是沒有什麼好的法修的時才修念死。錯了!這是根本,這個法如果修不好的話,不管你再說什麼修,深的、廣的大法都沒有用。所以這個藏地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祖師密勒日巴尊者,他說過一句話:「低處修時高處到,慢慢修時快快到。」什麼是「低處」呢?就是從基礎上面,你能夠一步一步上去,上面一定有。平常我們急求果報,所以他教我們「慢慢修」,並不是拖拖拉拉的,不是這個意思,你不要急求果報,你照著次第,這個慢我們要了解。那結果呢?你反而能夠到得快。主要的就是從這個地方說明的。1:01:05第34卷 07:58

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那應該怎麼樣修呢?說,就是修也不是說:哦,既然是剛開始做基礎,所以剛開始的修一修就好了。也不是!而必須什麼?永遠,「恆」是永遠。我們同樣看《密勒日巴尊者傳》,他修完了,已經到了基礎一步一步上去,到後來很有成就了,他仍舊是一想:哎呀!我什麼時候死不知道,我馬上去修。為什麼他隨時有這種心理呢?就是我們隨時有這種習慣性的心裡面就懈怠下來了——哎呀,要忙這個又忙這個,要睡覺、要吃飯、要聊天,又要這樣;一想到死,你馬上所有的東西都能夠對治掉了。所以在這個修法的儀軌當中,平常就算你已經修起來了,下一座你再修的時候,還是從頭,就把那前面的再提一下。隨時提,那麼隨時就把前面那個把它加強,如果覺得前面那個基礎不夠了,再來!基礎夠了,稍微一提馬上現起。1:02:37第34卷 09:31

  因此現在這地方講的是念死,所以我們就是向很後了,這個念死仍舊會時時提起,所以你一直用得上;這個是叫「初」——剛剛開始,中間還是如此,後面還是如此。關於這個道理,要「至心」,前面要全部精神了解,是怎麼辦呢?要「發起」,對這個念死的道理「發起定解」。有了這個定解以後,然後我們正規去修的時候,自然能夠照著次第,一步不差漸次、漸次地昇上。那好,現在我們下面講第三。1:03:23第34卷 10:16

  前面已經了解了這個不修有什麼壞處、修有什麼好處,那下面呢,我們說那麼怎麼樣、發什麼樣的念死的心理。因為從前面來說,鼓勵我們修念死,實際上如果不了解第三這個道理的話,那還是不行。我講一個實際上的一個故事、一個公案,就是我親身碰見的有這麼一個人,也是一個學《廣論》的同學,這樣。然後他也滿想修行,可是他很怕死,一想到怕死,啊!就害怕得要命,就這樣。那是什麼?就是不了解發什麼念死。那我們是要第一步策勵我們去念死,他一想到念死就怕得要命,在這種狀態當中,他敢不敢修啊?他就不敢修了。關鍵在哪裡?就是不了解我們要發什麼樣的念死心。1:04:35第34卷 11:30

  順便一提,假如說你們自己,或者你們周圍的人也有這個錯誤的話,那個時候就更了解,說道次第對我們是何等地重要,以及宗大師對於我們那真是一個無比的、那再沒有能夠給我們有這麼大的恩,以及再沒有像宗大師這麼大功德。他能夠層層推進、絲毫無差、委曲婉轉,把我們該修的指出來,以及我們可能發生的錯誤,一一前面先告訴我們,這樣我們才走過去的時候,就不會走錯。現在我們看文:1:05:25第34卷 12:20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

  這我們普通一般人,對我們眼前所有東西都非常地執著,財物啦、親友啦、名聞利養啦,乃至自己,這樣。而且這種力量非常地強盛,唯恐這些東西消失掉。那當然,要死了以後,那總結豈不都消失呢!因此我們對於死是非常害怕的。像這種情況,那是對於我們真正地要想修念死這個道理根本不了解。實際上,我們現在修念死,也並不是要修這個——要修這個說這些東西啊,死了以後要離開,不是!那請問:既然不是的話,你修怎麼念死心呢?所以下面告訴我們:1:06:52第34卷 13:45

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

  說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這個感得的果報,裡邊是我們的身體,以及我們身體所依的世界,這些哪來的?就是由於我們自己不了解——說無明,於是生種種煩惱,由於無明煩惱造種種的業,造了種種的業以後,這個業的一定會感果,所以這個是因果的必然的法則。我們沒有辦法,感得了這個身體以後,要想不受生死輪迴的這個死苦,這不可能的。所以對這件事情你恐怖也沒有用,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那麼了解了這個,我們進一步更應該了解下面的:1:08:11第34卷 15:05

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

  我們應該擔心的擔心什麼呢?那既然我們了解了一切都是業感果,這個因果的必然關係的話,那眼前的是沒辦法啦!因為眼前的果報是過去的業因所造成功的。但是將來這個果報是我們眼前所造的,所以將來的很多世間乃至出世間的很多好處,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所以假定說我們造很多業會墮落惡趣,這個是我們應該擔心的;反過來說,我們應該去的、希望去的善趣,沒有造善淨的因,這是我們應該擔心的。這兩點做不到而死了,那個才是我們應該恐怖的。如果我們對這個恐怖、這個擔心,我們就努力策勵我們防止造惡,會策勵我們努力行善,起這樣的擔心那個是應該的。所以下面看:1:09:45第34卷 16:39

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惱。

  那這個才是。所以我們對這個事情,上面所說的了解了以後,第一種情況擔心沒有用,第二種情況去擔心那就對了。因為我們擔心,那麼我們就曉得:啊!趁現在這個時候可以修,趕快修。因為現在我們努力地修,那麼到那時候死的時候我們就不怕了。現在這個身體的死是必然的,只要我們趁那個死的之前不造惡,或者是已經造的惡把它懺悔,儘量地做種種善,造種種我們可能做到的善。那這個時候死掉的話,豈不等於說——我們本來以前造的惡因,感得現在的這個身體,這個惡因感得的身體當然不理想的,這是第一個;然後我們這一生造了很多善因,一定感得理想的,所以我們死了,離開了這裡不好的,去一個非常好的地方,這有什麼好害怕!不但不會害怕,而且會很高興。關於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怖畏的,這樣。所以在這地方真正我們應該擔心的是有兩個:說不能脫離生死,這個是我們擔心的;特別的在生死輪迴當中墮落惡趣,這是最可怕的!這一件事情才是應該注意的。下面馬上引那個《本生論》:1:11:45第34卷 18:39

《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

  那主要的就說明這個。世間這種事情,以及以往的這種事情,我們並不了解的,那不管你怎麼努力,這個努力也沒有用,這是弄不來的事情,這樣。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害怕也好、什麼擔心也好,這個擔心沒有用啊!那因此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去觀察法性,換句話說世間的真實狀態。那麼觀察了以後,那這個時候我們並不是怕死。怕什麼呢?怕作惡,造了惡,這個是憂愁的;還有怕沒有做好事,這樣。因為如果說這兩點我們不認識,沒有去做的話,那以後會感得很多苦報,這個才是我們應該憂愁、恐怖的。所以假定說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將來使我們後悔的,那這種事情我們千萬不要去做,這樣。然後呢,假定說我們不做這樣,使我們憂悔的不做,而我們還很認真地造種種的善業,「白」就是善業,善的、清淨的,那我們都照著正法去做,那怕什麼死呢!這個才是我們應該的。所以,1:13:50第34卷 20:44

《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

  假定說我們了解了:那我們一定會死的,就是前面這個道理;關於這個道理,自己產生了決定的定解以後,那我們曉得什麼是該怖畏的,什麼是不該怖畏的,照著這樣去做的話,那死來,死來不怕,這個才是我們要發的念死的道理。所以,1:14:25第34卷 21:19

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

  這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前面為什麼怕死,因為怕死的時候,哦!眼前這種種都離開我們了。現在我們照著正確的方法想:不管你眼前的東西多好,隨時會死,一定會離開我們的。那既然離開了,忙它幹什麼呢?所以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忙執著眼前世間的這種,而是忙將來後世的好處,所以不會再貪著眼前的。實際上我們仔細去看,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專忙眼前的,這個是我們的致命傷。1:15:18第34卷 22:12

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

  透過上面說的我們理解了,實際上如果去修持的話,那我們就遠離了只執著現在世間眼前這種的憂惱,這個生起來,而且這個力量不斷地增強、增強,因為我們修行嘛!那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死我們就不怕了。所以我們所以修念死,要發的就是發這一種心。1:15:52第34卷 22:46

  簡單地再說:不是說死了以後,眼前的好東西都捨去了,不是修這個。我們了解這個死是一定會來的,那麼我們真正要念的是說:在沒有死的之前,我有沒有好好地善巧地利用這個暇滿的人身,千萬不要造惡,造了惡要努力去懺悔淨除,一定要把全部精神造善淨。就是這個都是指——由於現在這個淨除罪障、集聚善淨的資糧,會感得將來義利這件事情上面,我造了沒有?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去努力,應該擔心的,而不是眼前的,哦!這個好東西這個我要,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這樣。這個要發的念死之心是這樣。1:16:54第34卷 23:48

  那我們現在了解了:啊!原來是這個念死是這樣的。了解了這個道理,下面才去修念死。當那個念死的心生起來了,那自然會策勵我們真正做我們該做的事情,也就是說,主要的作為後世的義利而忙,這個就是增上生道的特點。現在下面看:1:17:22第34卷 24:16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

  那麼現在講修念死的這個法則。1:17:32第34卷 24:26

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

  分成功幾個:念死有三個根本,那麼每個裡邊又分成功這個三種,所以三三得九。為什麼這樣地念呢?所謂九種因相。由於透過了三根本、九因相,策勵我們,那我們一定要這樣,由於修了這個念死以後的,發自己的決斷的誓願,決斷要怎麼樣去修行。現在分成功三,分成功三個:1:18:09第34卷 25:03

此中有三:思決定死,思惟死無定期,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所以這個就是念死的三個根本。現在我們來看:1:18:24第34卷 25:18

初中分三。

  那第一個就是思決定要死!那個首先看看——根本。1:18:31第34卷 25:25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卻退者。

  這第一個,第一個我們要去思惟。注意「思惟」兩個字啊!現在平常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聽聞,有;聽聞完了以後,再去討論一下,把聽聞的道理能夠把握得準,有;思惟有沒有?我們非常欠缺,這就是我們的致命傷!當然,目前我們重點是在把學的道理弄清楚,所以重點在聞上面,這是沒錯,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忘掉這是第一步,聞了以後要去認真思惟。我們認識了這個聞只是前面,那那個時候我們不會停在聞的階段,弄懂了以後,覺得:啊!自己了解了,不向上跨了。實際上,聽懂了以後不向上跨,那個聽懂等於沒有用。我們平常一直舉這個比喻:我要拿了個地圖,從這裡到高雄去,地圖也拿到了,你也看得清清楚楚了,看完了以後說:「我知道了,我到了高雄了!」這張地圖給我們的價值是什麼?戲論。所以我把「思惟」兩個字在這地方特別地說一下,當我們繼續再下去的時候,我們會更清楚地了解,為什麼這個思惟對我們這樣地重要。1:20:19第34卷 27:15

  但是如果我們聽聞不清楚、理路不清楚去思惟的話,那同樣地會出毛病。所以我們中國古代一句話,「思而不學則殆」,你要學會了以後再去思的,這樣。如果你沒有學會,然後去死死地去思的話,那一定出毛病的。我們現在先看下面,說這個死一定會來的,將來一定會來的,而且我們決定沒有辦法擋得住它。下面解釋:1:21:02第34卷 27:55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

  我們看,說現在看《無常集》,這裡邊說:不要說我們凡夫,就是佛、就是獨覺、緣覺,乃至於聲聞,他們聖者尚且把那個身要捨掉,何況我們現在凡夫,這一點我們要了解,這樣。關於這裡我們要順便講一下,這個佛有三個身——法身、報身、化身。依小乘來說,他說:降生在娑婆世界的,那個是真的佛。實際上這是佛的化身——應化,就是跟我們有緣,應化攝受我們而來的這個化身。他真正的身不是這個,真正的身是法身。所感得的是報身,報身不在這裡。說大乘來說,報身在哪裡呢?在摩醯首羅天,換句話有頂天,我們在三界之內最高的地方。所以他那個化身跟我們一樣,他一定要捨掉的,這佛尚且要捨掉的,何況其他呢!也就是說不管你在任何境界,那個死一定會來的。1:23:02第34卷 29:56

  所以下面說「住於何處」,你哪裡不會有死呢?要找沒有死一定找不到的!既不是空中,也不是海中,也不是山當中。所以不管這個裡邊任何時候,只要是有情,換句話說,只要還有煩惱、漏業所感得的,他最後一定都會死,沒有什麼差別。對於這一點來說,不管你是畜生也好、人也好、天也好,乃至於聖者也好,他只要降生到這個世間上面來,顯這個相,一定死!1:23:42第34卷 30:36

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

  這個裡邊又告訴我們,說:已生的固然要死,還沒生、將來要生的,也是一樣,沒有一個例外,統統要捨掉這個身體,要死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了解了這個——它一定會壞的,那我們怎麼辦呢?唯一要做的,就是安住正法。前面我們一般世間人,前面一般世間人都是忙著什麼?非法、不如法的,去忙這些不應該忙的事情。那我們現在真正了解了這個叫「智者」。所以這裡注意喔!這個智慧不是腦筋聰明。我前天接到一封信,說世間有很多人腦筋聰明的人,難道他不知道佛法嗎?這是腦筋的機靈,不是真正的智慧,這個我們要辨別得清楚。要學佛法,腦筋機靈是需要的,但是腦筋機靈、靈活並不一定表示他有智慧。現在很多人好腦筋做壞事,不是我們最近看見報上面有很多詐騙事件嗎?這種腦筋都好啊!他這個腦筋聰明人,但做了壞事了,這一點我們要分辨得清楚。下面繼續看:1:25:19第34卷 32:12

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

  就這個。說這個死這件事情,我們作不了主的,一切都被它作主。這一件事情我們沒辦法逃得了,不管你用什麼東西,我們用種種的方便,所以這個「咒」這個東西,這印度人的確有他的很神奇、不可思議。拿我們現在看見世間人,有很多東西,喔唷!很靈驗,這沒有用!不管哪一樣東西。所以下面有一本經叫《教授勝光大王經》,它舉一個比喻,比喻說「四大山王」,那個山王是就山當中最大的。這個大山王是什麼樣呢?非常堅固,一點不壞,然後沒有一點漏洞。「觸天磨地」,上面碰到天,下面著地,從四方八面這樣過來。所過之處不管你什麼,小的草、大的樹、不管你枝葉,然後很粗的樹木,乃至於是一切的不管有情無情,跑過去,它過來的話統統一掃而光。那所以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沒有任何——不管你有力也好、有財也好,你懂得藥也好、懂得咒也好,這個大山王來的時候,那是非常地恐怖。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指什麼呢?就是前面說的「老、病、死、衰」。1:28:19第34卷 35:14

  它下面一一說,「老」是壞強壯。這一點,你們在座的體會不到,那我已經深深感覺得到了,但願你們在感覺到的時候,你們已經有了修行那就不怕了,否則到時候就來不及。這一件事情,我常常跟在座的諸位講,我當年也跟你們一樣地靈,即便是現在,我想很多老同學,喔!發現師父那個腦筋這麼好。但是其他地方都衰退了,很多事情講過了,回頭,腦筋,剛剛講過,回過頭來忘得乾乾淨淨。一個字、很多東西,太多東西就記不住了。1:29:04第34卷 35:59

  所以我當年我在看那個法本的時候,它曾經講過一件事情,我現在感受很深、很深。說老的時候有各式各樣的現象,它其中我只講一個:它說「起」——站起來像拔樹一樣,坐下去的像斷索袋。那麼這個我要解釋一下。你們有的時候到後山去出坡,然後一個樹,小的不太動啊,要是拔出來,是不是感覺到很困難?那個小,好小一點點哪!如果這個樹大的話,你拔起來好難。那麼到了年老的時候,你坐在這裡,站起來,你就會有這種感覺。你們能不能想像得到?你們絕對想像不到。坐了站起來的話,喔,那好輕鬆,「蹦!」一下跳起來了,那輕而易舉,從來不會感覺到這坐了以後站起來是一個困難。所以我絕對無法了解這個「起時如拔樹」是怎麼一回事情,現在真的感覺到,就這樣!常常有一種感覺,坐下來了以後,你站起來好像實在是非常地辛苦,「老」就會這樣地嚴重。1:30:24第34卷 37:17

  那麼坐下來像斷索袋是什麼一件事情呢?現在你們不大看得見,以前他們盛東西比如裝穀子啊、米啊、麵啊,有一個袋子盛的。如果我們現在勉強只有看見麵粉袋,這個跟麵粉袋不相像,因為麵粉是粉狀的,它不是那樣,裝穀子的那個袋,它長長的一個。那麼這個頭上面,它用繩子綁住,揹在背上。然後那個繩子一斷的話,那個袋子下去「塌!」一下,整個就塌下去。那我勉強講的話,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看見這個牛,現在那個牛也很少,那個牛拉屎啊,「咕嘟、咕嘟、咕嘟!」一下整個地就塌在那個地下。他是坐的時候就這樣,一坐坐下來就「啪!」一下坐下來。啊!就是坐下來就癱在那裡,「老」是這個樣。當我第一次看見這個的時候,大概二十多年,那時候已經比你們要大很多了,我還是無法想像。到那時候老就是這樣來。所以後面也說幸好這個老並不是一口氣來的,如果老一口氣來的話,我們在座沒有一個人受得了,它是慢慢的,你不知不覺當中來的。那世間就是這樣。1:31:47第34卷 38:41

  這個就是啊,所以「四大山王」,你沒有一個人擋得住。「病」,病我想你們都感受得到,啊!好高興生龍活虎,但病的時候躺在那裡哼啊、哈啊,動也動不了、吃也吃不進,平常高興的時候,那時候一點興趣都沒有了。那「衰」也就是這樣,非常很強壯的,到那時候忽然之間,一切的好的東西,裡邊、外面都不靈,都不靈了。那最後是「死」。說這些東西啊,沒有一樣東西能夠擋得住,這個譬喻是指這個。因此下面有一個祖師,1:32:27第34卷 39:20

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

  這個才是,我們眼前怕死,這個是如法地怕。怕完了以後怎麼辦呢?好好修行。如果好好修行,臨終的時候也就高興——啊!我修行了,現在換一個好的地去了。就像我們準備這個換地方,本來我們就是臨時過了,要準備積一點資糧到更好的地方去,我們對死就不怕。世間人呢?不是!1:33:02第34卷 39:56

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那現在說「我等」,看看我們到底屬於哪一個,如果我們不能如法的話,就是下面的,「我等」現在反過來。修行人是上面那個,不修行人是下面那個。不修行人怎麼辦呢?現在不怕,一天到晚去忙這個不相應的事情,到死的時候後悔了——「抓胸」。抓胸是什麼意思啊?後悔啊、拍胸,然後跳腳,沒有用啊!所以平常我們與其抱怨這個、抱怨那個,真正要抱怨的,抱怨自己啊,為什麼不好好地去如法修啊!這是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必須應該知道的。那麼主要的,這個就是三根本當中,了解第一個——死一定會來。然後第二個呢,1:33:57第34卷 40:51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

  我們一個人的壽命,一旦受了這個身以後就決定了,這個業所感得的,不可能增加,卻在不斷地減少。怎麼樣地減少法呢?剎那、剎那從來沒停過地一直在減少。就像我們現在這裡,坐在這裡大家上這堂課,請問:是不是每一剎那在減少?這個減少的程度沒有任何一剎那停得住的,這是一個實際上的狀態,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所以首先引經論上面說:1:34:46第34卷 41:39

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

  就從現在開始,你很認真地好好地把它保護到,最多一百年,這個活著這非常地短暫。1:35:05第34卷 41:59

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短少。

  那最長最長「極久邊際」,就算這麼一點點了。就算是我們能夠到這個壽量,比如說一百歲,但是這個中間很快地、很快地在消失當中。我們覺得一年一年,對不起,一個月過去、一個月過去了;講一個月,一天、一天過去了;講一天吧,那上午、下午。所以真正地算起來,那個壽量非常地少。1:36:00第34卷 42:54

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

  就這個道理。從早到晚,一刻不停一直在減。1:36:19第34卷 43:12

《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不管你覺醒的時候,不管你不覺醒,注意、不注意,永遠在減,而沒辦法增加,我怎麼能夠不死!1:36:45第34卷 43:39

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

  而且我們除了這個道理以外,要讓我們自己找我們看得見的去思惟它。我們壽已經這麼可怕,這麼可悲地減短,可是我們往往極大部分時間,我們得到了壽命做些什麼啊?思惟毫無益處的事情、對我們有傷害的事情,被煩惱所轉,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注意的!所以他下面舉一個比喻,就算織布吧!1:37:22第34卷 44:16

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

  你看那織布的時候,每次織的時候只是一根細細的線,這樣,但是很快地把那個就布織完了。或者另外一個,1:37:40第34卷 44:34

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

  就像羊被殺,那個羊也不知道,牛也不知道,可是每一步靠近死亡。1:37:55第34卷 44:50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就這樣,江河裡面、不管是哪一個我們去看,像瀑布非常快速的,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1:38:14第34卷 45:08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在引至死前。

  那就像牧童啊,拿了一個趕羊的那個棒去趕那個畜生,那個畜生沒有主宰、沒有自在;那現在我們是被什麼?我們被老病等,也是把我們送到死前面,也沒辦法自在。1:38:49第34卷 45:42

此諸道理,應由多門而勤修習。

  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1:38:52第34卷 45:47

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這個《集法句》裡邊講的就是前面解釋的,我們不必細解釋,這樣。所以前面這個喻,後面就告訴我們,我們人也就被這些、這些諸各式各樣的痛苦。那麼「以杖畫水」這是什麼意思呢?你看,我們杖,我們用那個畫東西,比如說你用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條,畫了一條那個印子是不是畫在上頭了,久久不去。可是你用這個杖畫水的話,才畫過,這個畫那印子有沒有?不見掉了!隨時畫過隨時就消失掉了。事實上我們那個生命也是這樣,就像畫那個杖一樣,過去掉了就消失了、過去的消失掉了,而且這個消失的程度是無間、不停地緊跟著這麼來的,我們要了解這個。因此它下面,這個老、病催我們到死。1:40:40第34卷 47:34

如傳說大覺窩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已而修。

  那馬上就,上面這個一個喻,實際上的例子讓我們觀察了,那馬上舉一個實際上的修行的榜樣——「大覺窩」,就是阿底峽尊者。當然,對尊者是我們是絕對地崇敬,因為他理論、修行都完完全全能夠印證,看看他為什麼能夠成就的?也就是他在世間任何一個境界遇到了,他就會善巧地利用來策勵自己。跑到水邊,看見那個水流,他就說:「啊!看見那個水,就想起無常。」所以講完了以後他就在那修。講到這裡,我們說不定就看見那水流的話,啊!這風花雪月看見想得好高興,那就是我們世間人的顛倒的地方。1:41:42第34卷 48:38

  不但是這一些,不但是這一些,就是世間的聖人,所以孔老夫子也說:「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你看哪,我們的生命的過去就是這樣吧!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啊!除了白天晚上,還有一個意思:不管你知道、不管你不知道。我們常常覺得不知者不罪,對不起,這個無常這個東西,不會因為你不知道無常就不來啊!反過來,正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就害在這裡啊!現在我們要想辦法知道,而且要去思惟策勵我們,那才是真正重要的!1:42:28第34卷 49:24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

  這個經上面也這樣講,我們現在看:1:42:35第34卷 49:29

「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三有」,就是我們輪迴在生死當中的欲界欲有、色界色有、無色界無色有,不管哪一個,都在無常當中。這個無常到什麼程度?像秋天的雲。為什麼講「秋雲」呢?秋天的雲哪,看起來特別地顯著,然後容易引發我們,可是變化是非常地迅速,實際上你真正去看,根本沒有停止不變的時候。現在我們也是一樣,「眾生生死等觀戲」,我們都在那個舞台上面扮演,毫無意思的。而這個「壽」在這個扮演過程當中,那個壽命相,像閃電一樣,一下「剎!」過去了;也像瀑布一樣,非常地快呀!總是形容無常的迅速。1:43:46第34卷 50:40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

  我們稍微裡邊自己觀察一下,那我們會發現,沒有一樣東西例外,外面所有的東西都正說明我們這個無常相。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都點示我們世間都是無常,策勵我們努力修行。1:44:18第34卷 51:12

故於眾事皆應例思,

  所以對任何事情我們要照著這個方法去思惟,以取代我們碰到任何事情都是想無關緊要的,都是忙生死的事情,這是我們真的應該注意的事情。1:44:36第34卷 51:30

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

  要怎麼辦呢?我們要不斷地思惟、不斷地思惟。所以前面一開頭說,我們聽聞、研討是有,可是思惟欠缺。那我們現在應該努力地不斷地去思惟,思惟了是引發定解。不是馬馬虎虎的啊!約略大概思一下,說:「哎呀!思了,好像生不起來,這樣。」這沒什麼好處的。所以下面引一個祖師的話。有很多人會說:「唉!這個不容易啊!這麼思了半天,思不起來啊!」那祖師怎麼講?「你什麼時候思過了?白天放逸,晚上睡覺,你什麼時候真正地認真思過了?你說沒有,思,思了不生,這是打妄語。」如果你真正思,是一定有!意思就是這樣。換句話說這就是祖師一方面給我們的策勵,一方面是經驗,教我們能夠鍥而不捨的精神做,一定會產生應有的效果。1:45:53第34卷 52:47

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量之時。

  這個很清楚,不管壽命,除了這個——中間、我們這個中間不管做任事情,行住坐臥,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這個壽一直在減。1:46:17第34卷 53:10

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

  這個特點。我們從受胎一剎那開始,這因為我們那個生命本身就從那一剎那開始的,那一個開始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最短的時間沒有停過,向前推衍,到哪裡去?向死。而實際上「中間生存」都被老病所牽。現在這地方的這個「老」指身體,「病」指身體。假定說我們真正心也加進去的話,我們剎那剎那在改變,就是個老化的狀態;然後我們心裡面如果不能真正地了解,在無明狀態,這是病態,這個才是我們最最重要的、應該策勵的。所以我們應該身、心兩方面認得這一件事情,認得一直向死的方向去走。了解了這個,1:47:34第34卷 54:27

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峰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

  了解了這個,那我們絕對不要對眼前的世間的東西去執著,求這些東西。它有一個比喻:就像我們從那個高山掉下來一樣,掉下來非死不可的,但是絕對不能說,啊!還沒有掉到地下沒死還高高興興。那真正的高空掉下來的話,怎麼可能!所以真正說起來,你們在座的沙彌預科班沙彌,你們小沙彌是最幸運的,不過通常小沙彌,因為這個思惟的能力還沒有成長,所以往往對這種道理不太清楚。不過比較起來,雖然不太清楚,至少跟世間的人完全不一樣。世間的人完全是給我們這種錯誤的概念,啊!那種錯誤的概念是荒唐到絕頂,所以我們在這裡是應該算起來是最最幸運的。下面也看:1:48:46第34卷 55:40

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

  那個是《四百頌》當中的解釋,引經上面。說人當中「勇識」,就是我們平常的任何一個人,就像什麼呢?就像初夜,那這個就是剛剛入胎的那個時候。從此以後,從此以後,前面所說的,從來沒有暫時能夠停止地一直向前推衍,到哪裡?到死。這個都是我們的顛倒,所以現在下面說《破四倒論》,破除我們的四顛倒。1:49:42第34卷 56:36

《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就像非常這個驚險的一個高峰掉下來,掉下來一定跌死。在還沒有跌到地上跌死的這個正掉的過程當中,你怎麼可能為這個覺得還安樂呢?這個比喻是我們在生死當中也是一樣,非常迅速地正趨向那個死,在這個當中的有情,我們怎麼可能把他看成是安樂的呢?凡是這種道理都告訴我們:不但一定死,而且非常快速地死,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下面第三:1:50:51第34卷 57:45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

  那前面是一定要死,而且死得這麼快。「那麼但是至少短暫的時候還沒有死,還生的。」欸,對不起!就算你在生的時候,我們也很少有時間去修啊!說:1:51:15第34卷 58:09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

  就算能夠達到那麼久,也不應該說:「欸,有空、有空!」為什麼呢?1:51:34 第34卷 58:27

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

  在我們的一生當中,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已經消耗掉了。剩下來的,1:51:43第34卷 58:37

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

  那我們的生命當中,都是睡覺占了很多時間,去掉幾乎一半。1:51:53第34卷 58:47

又因散亂徒銷非一,

  平常的時候,腦筋當中都散亂當中。1:51:59第34卷 58:52

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

  年輕的時候過去掉了,老的時候身心也沒有力量了。所以真正中間能夠修法,啊!沒有多少,沒有多少,很少!1:52:22第34卷 59:16

《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

  那我們就看,經上面說:一半睡覺睡去掉;前面那個年紀輕的時候不懂道理;後面的二十年老了、衰了;然後中間哪,還會碰見各式各樣的懊惱的事情、煩惱等等。現在諸位是不是還遇見很多不如理的事情?照理說那個時候最好,偏偏在煩惱當中。除了這個心的煩惱,身體當中的各式各樣的病,各式各樣的東西,能夠把我們的修行的時間都拿掉了,所以這個是一個實際上的狀態。這一堂課到這裡。1:53:22第35卷 00:03

  上面是引那個經上面的,那麼這也是大師看見這個重要,不但引經、而且引論,然後還要祖師,換句話說經、論是法,是人,沒有一個例外,只要正確的它都是這樣。那這個論「破四倒」,就是我們真正最嚴重的根本顛倒。1:53:54第35卷 00:35

《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摧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

  文字很清楚,就像前面講的,最重要的我們要多思惟啊!平常好端端的,就像我們現在的時候正是盛壯之年,睡覺、吃飯這些,這個安樂的時候、它唯一的拿來修行的時候,不幸我們拿這安樂的時候在造惡。身體要去忙,心裡還要更忙,這是我們何等可憐哪!所以,1:54:50第35卷 01:32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這樣。這個頭尾除去了以後,還有平常睡覺、吃飯這些,還要生病,真正能修的算起來一生不到五年。那我們現在想想看:不要努力嗎?這是我們要好好策勵的。那前面就是第一個根本——決定要死。為什麼呢?就告訴我們那三個,很清楚的原因在這地方。諸位,了解了這一點,我們願意為這種世間欺誑我們的事情忙嗎?不願意﹗所以我們要發誓願,要決心怎麼做。下面告訴我們:1:55:47第35卷 02:28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樂。

  這樣。就算眼前世間的樣樣圓滿,沒有一樣不好,到死的時候剩下什麼?剩下什麼?「念境」。就像我們現在回憶,說以前「啊!很好。」除了很好以外,還有呢?沒有了!這個好的對我們有什麼價值?除了這個以外,又舉一個比喻:像夢當中,醒來了呢?你覺得夢得很好,但是沒有了!這個是很實際的,不是一個例子啊!是我們人人切身感受到的。同樣的,1:56:46第35卷 03:27

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

  像夢,睡覺的時候夢一定會醒來,過去的事情一定這個樣;那我們死一定到來,死的時候,請問你還有什麼?而且這東西是絕對擋不住的。所以在沒有死的時間,就等於像夢當中,這些東西是不是在騙我們?想想看!夢當中你醒過來的時候,哪一樣東西真實的?為什麼我們還要為這個東西所騙!1:57:22第35卷 04:03

如是思已,多起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三決斷就出現了。單單了解不夠啊!還要告訴我們還要思。如果我們這樣去思惟的話,那一定會真正地發誓願,這不是騙自己的事情,決定要一定要修,除了修沒有其他的方法。所以下面馬上又引:1:57:50第35卷 04:30

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念境。

  說:唉!頭上兩個字是嘆,嘆息的意思,平常我們對很遺憾的一種錯誤都會嘆一下。啊!世間的人都是迷惑啊!都是顛倒啊!世間明明是不堅實的啊!不究竟的啊!是不可喜的啊!就算是一個最盛大的宴會,「姑姆達會」就是最盛大的宴會,請問:過去了以後什麼?只是腦筋裡想有這麼一回事情,像做夢一樣。這個是我們所有三有眾生當中的特性就是如此。所以說,1:58:45第35卷 05:25

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愛此。」

  我們一切眾生就在這種狀態當中,而居然不怕,這實在是不曉得怎麼一回事情。所以他下面說「死主」,那這個我們自己作不了主的,只有被死作主,它會把我們所有的東西都弄得乾乾淨淨,這個時候沒有一點點好處的。說我們居然對這一件事情不怕,還要貪著那歡樂,這是多麼地顛倒!進一步來說,告訴我們實際狀態:眼前有這樣的老病死來傷害我們,這是我們的怨家,這個怨家的力量非常地強大,而且我們絕對沒辦法擋得住,我們必定要到下一世去。如果真正有心了解的任何一個人,了解了這一點,會對這種欺誑的事情我們會貪愛嗎?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所以,2:00:18第35卷 06:58

《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

  這個「死」這一件事情,我們都被這個死控制住的,它是一點點的憐憫悲心都沒有的,它會來殺害我們,都會來殺害我們,這樣。真正有智慧的人對於這種狀態,誰還願意放逸呢!換句話說我們一定要精進,了解了停在那裡還不算。所以說這個非常厲害的、強大的這個箭,這個箭就是死的箭,它絕對不會射錯,一定會來射中我們的,只是還沒有放出來。趁它沒有發射,也就是說趁我們沒有死的之前,我們應該好好地努力啊!應該做我們真正有利的事情。2:01:46第35卷 08:26

  那麼這個就是三決斷當中第一個。第一個根本——一定要死,有三個原因,了解了,我們就生起這樣的一個誓願決斷。簡單地來說,決斷要修行!為什麼稱「誓願決斷」呢?不是浮浮泛泛的,發願,堅固我的願力,使得我的願望一定能夠達成。那現在我們看第二個,第二個根本。是一定要死了,那什麼時候死呢?這樣,我們再看一下:2:02:26第35卷 09:06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

  這死是一定要死,什麼時候死呢?不一定。2:02:32第35卷 09:13

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

  說,這個意思是說從今天向後,乃至於百年以前,這個死是一定的。不過什麼時候來?不知道。說今天到底死不死?不一定。那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下面告訴我們:2:03:04第35卷 09:44

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

  這就是我們真正的要把握住的,我們一定要心裡面執著——今天死的!一定要發今天一定死,這樣。為什麼要發一定死呢?下面告訴我們:2:03:24第35卷 10:05

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

  來了!告訴我們原因。說假定我們覺得今天不會死,或者多半不會死——就算想到死多半不會死,那這個時候啊,以前的老習氣全來了,全來了!那怎麼辦呢?全部忙世間的,我們不會想到真正對我們真正有價值的,這個前面一再說、一再說都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一定要想:今天一定死!說不死,對我們是——假定想不死,對我們有這樣的害處:2:04:10第35卷 10:51

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

  萬一今天死了,那這時候我們就後悔就來不及了,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所以下面說:2:04:25第35卷 11:05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

  假定我們每天這樣想的話,我們一天到晚想死的,所以我們絕對不會依現世而忙碌,那我們這樣的是不是造那個將來的好的因哪?我們一定這樣。就算不死,不死怎麼辦呢?不死,你造的這種好事情,豈不是我們要的?因此了解了這一點,豈不我們應該想:今天一定要死!說,今天不死,我們可以做很多好事,萬一死了呢?2:05:07第35卷 11:47

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

  萬一今天死了,那更是絕對重要!在這裡我講一個小故事,其實後面也說,我們造的業哪一個先感果,它有一個次第,所謂重、近、串習。重業一定先感果,萬一沒有造的重業,那是哪一個呢?最靠近死的這個先感果。所以假定我們天天想死,因為想到死,所以修善法,因為想死修了善法,是不是靠近死,我們造的都是好事情?那下一世感果,你就會這個先感果,除你造了非常可怕的重業。那我們現在算算,假定以前造了重業,我們不會做人,這一生有沒有重業?沒有重業,那因此下一世去的是不是最最靠近死的?我們如果這樣努力的話,下一世一定能夠得好處。了解了這一點,就算以前造很多惡業,沒關係,我現在努力!這一點清楚不清楚?只要我努力,一直好的話,我就有機會把以前的這個造的惡業都改善,然後都把這個好的增上。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所以下面又說這個比喻,總之,他反覆證,從各方面來策勵我們。2:06:39第35卷 13:20

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

  譬如說我們曉得有一個敵人,這個敵人非常厲害,來了以後一定要傷害我們的,這樣。那麼這個敵人一定來,什麼時候來?不知道。如果有這樣的狀態當中,我們豈不是一天到晚很謹慎地努力。世間尚且如此,現在這麼可怕的,我們居然不管!也就是說,了解了這一點,我們該做的,應該做些什麼就確定了,第二個根本,這樣。所以下面呢,好,念死那有什麼好處?2:07:32第35卷 14:12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

  那這個效果就產生了。假定我們每天能夠想今天一定要死,就是不是一定要死,多半要死,那怎麼辦哪?因為要死啊,我們所有忙後面。就好像我們到一個地方,我們明曉得這個地方不是久住的,要到前面的,我們一定會「欸!趕快、趕快不要停哪!」這個道理是就是這樣。假定我們曉得停在這地方,那個炸藥馬上要爆炸的話,那我們恨不得一刻都不停地這樣地走啊!現在對我們實際上就是這個狀態,我們絕對不會忙現在的這種事情。2:08:25第35卷 15:07

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

  假定說這種心裡面沒有生起的話,那我們就以為——這個習慣性的,習慣性地以為:啊!現在這個時候我們這很好。一天到晚忙這個,就不會忙對我們真正有價值的後世的好處了。2:08:53第35卷 15:34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

  所以譬如說,假定我們「計」:欸,這裡要長久住在這裡,那我們就要計畫,這裡要這個、要這個、要這個,我們就不會想到別的地方去。了解了這個特點,我們要做的什麼?發起今日必死的那個念頭,這個道理很清楚。所以我們可以生活當中也去想,不要說我們死或者什麼,譬如說我們現在住房間,說這次搬定了;實際上搬定的話大概有半年、幾個月,我們馬上又——喔唷!這個地方安排得好好的,是不是這樣?實際上好短。也就是說我們習慣性地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們會執著這種眼前虛假的、騙我們的,因此我們的習慣都在顛倒當中。所以我們要努力策勵,發「今天一定死!」由於這個心,會策勵我們步步提升。那這個就是第二個根本,第二個根本,那麼死無定期。在這個裡邊我們現在看,這裡分三部分來講:2:10:30第35卷 17:10

此中分三。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

  這是第一個,總的。說我們住的地方叫南贍部洲,那個南贍部洲的壽沒有決定的。佛告訴我們的,這一個須彌山有四個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北俱盧洲的壽都是決定的,一千歲,這樣。其他三個洲呢?不一定,不一定,各各他相應的來決定,但是這個期限大概也差不多,只有南贍部洲的壽,那就是相差很大。「劫初」就是這個世間剛剛成就的時候,壽命很長很長,相傳八萬四千歲,哇!那是我們無法想像,活了幾十年才只有好短,這樣。那慢慢將來呢?縮短人壽只有十歲。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漸漸地已經在不斷地在改變當中,這就是我們南贍部洲的。那麼下面呢?2:12:01第35卷 18:42

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無定故。

  就是我們現在看,到底什麼時候死也不一定,有的是老的時候死,有的是小的時候就死,有的是中年死。2:12:17第35卷 18:58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

  這句說前面這個。2:12:25第35卷 19:05

《集法句》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集法句》當中說,上半天看見有很多人,到了下半天這些人不見了;下半天看見很多人,到第二天早晨看看,又有不見的,這是我們眼前到處看得見的。像前天我們的法會就有一個同學,好端端的跌下來。那只是跌下來,也很可能一跌腦震盪,或者跌死掉了,這樣的狀態。我最近我去美國去也是這樣,到美國去,我就聽見有一個老法師說最近走了,突然之間說走就走,這種事情太多了。那是老了,那同樣的我想起,到那邊去有一次也是一樣。我去,然後就看一個居士來,他就講起來了,他講家裡怎麼怎麼很好,他有兩個兒子,非常高興,喔!講告訴我這兩個兒子怎麼怎麼好。沒多久,我回來的時候他也回來了,結果告訴他,他的兒子死掉了,十幾歲。老了也死,小的也死,而且我們眼前周圍隨時都有這種事情發生。說下面:2:13:43第35卷 20:24

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

  這是很實在的,不管是男的、女的,很多強壯的,看看很好,說死就死,怎麼能夠保證說,啊!那年紀還小。所以下面說:2:14:06第35卷 20:47

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

  說我們現在年紀還小,不要說你年紀小,胎裡面還沒出胎就死掉了,剛剛生出來死掉的,有很多人剛剛會爬,有很能走,各式各樣的人都會死。所以從老到幼、中年人,沒有一個例外,就像果熟了以後,你根本不曉得它什麼時候掉下來。2:14:45第35卷 21:26

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應令發生必死之心。

  我們「應當」——這個才是我們應當作意的地方。我們平常腦筋當中作意的,作意錯了!不管我們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或者是我們的尊長、或者是同輩,很多人都你想像當中他滿好,對不起!不管是內外死緣死了,死的人都沒滿心,總是想:欸,我怎麼怎麼才可以啦!到死的時候,沒有一個滿願的。所以我們想到了這樣,我一定這樣,那豈不是我們要照著它發:「今天一定死!」不但一定要死,而且今天一定死!所以這個壽既然無定的話,我們應該這樣。第二呢,2:15:52第35卷 22:33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

  在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人會死,有很多因緣引到我們死,但有很多會幫助我們不死的,現在看看,幫助我們不死的非常少,使得我們死的是非常多。2:16:09第35卷 22:50

謂於此命有多違害。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

  說這個我們現在的命,外面有很多東西會妨害我們、會傷害我們,不管是有心的、無心的。有心的就是有生命的;無心的,沒有生命東西。沒有生命,房子沒有生命,它會塌下來,對吧!然後呢,大風、樹木、石頭,哪一樣東西不會?這是無心的。還有魔、人、非人,周圍太多這種東西;還有畜生,都會來損害我們。怎麼損害法呢?2:16:58第35卷 23:38

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

  說我們裡邊、外面,各式各樣的病,還有內外的四大,所謂四大——地、水、火、風,我們仔細想一想,隨時隨地都會來傷害我們,這我們應該好好地思惟。2:17:21第35卷 24:01

復次自身由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發諸病,而奪命根,

  我們覺得身體,我們總覺得最寶貝的,這個身體怎麼?由地、水、火、風組成功的。照理說這是我們自己的,對不起!這個東西也是互相違害。這個東西一定要平衡的,如果不平衡它就生病,乃至於把我們的命都送掉。2:17:51第35卷 24:32

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可安保。

  這個四大種豈不是我們天生帶來的,也就是我們老是執著是自己,這個自己的東西尚且時時違害,沒辦法保險,何況外在的。所以下面就引經:2:18:13第35卷 24:54

如是亦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那剎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

  我們真正要好好地思惟觀察、要去想念的,念這個——念死。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有各式各樣的來傷害的怨敵繞在周邊,隨時隨地、剎那剎那使得我們衰弱、死亡,沒有一樣東西能夠使它增長的。經,經上這麼說,論呢?2:18:57第35卷 35:37

《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我們周圍引發我們的死的這種因緣,就像什麼?一盞燈吹在風裡面,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我們這個圓根燈會法會,那個風一大,啊,那個燈就隨時有吹滅的可能,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2:19:21第35卷 26:02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醒覺最希奇。」

  這個上面怎麼說呢?我們的壽命有各式各樣的損害,這個無常的程度就像什麼?這個水泡,在風吹當中的水泡一樣,水泡本身就不安定,何況風吹!而我們實際上,我們氣吐出去了以後,吸不進來,不知道;吸進來了,呼得出去,不知道;睡了以後,能不能醒過來,不知道。所以睡了以後醒過來的話,真是很稀有啊!我們應該這樣了解。2:20:03第35卷 26:43

《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切非應理。」

  我們這個身體是什麼?四大種。這個四大種互相違害,我們根本沒辦法自主,它這個東西也沒辦法保護我們,我們這個身體這樣生起的,我們叫它「我」。就這個上面哪,明明是損害我們,而我們以為是快樂、安樂的,這豈不是顛倒,這豈不是不合理的。本來已經這樣了,何況現在呢?現在那個時代又是最糟糕的時候,所以說:2:20:49第35卷 27:29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

  現在這個是五濁惡世最嚴重的時候,這我不必談,我想諸位這看得見。哪!這隨便你聽一聽,都發現這世間是,的確,不要說個人,這世間都無法保險到底能夠到什麼時候。不管是外面外在的、內在的,不管是有心的、無心的,人固然是、那客觀的環境之惡劣!最近你們看見那《瀕危的地球》,也是這樣告訴我們,那臭氧層的破裂,然後呢,這個洋流會轉變,這個都是無法想像的事情,這樣。地下水的枯竭,然後很多地方的毒的東西,你莫名其妙跑到這地方,也出了紕漏了。然後呢,這個人心的險惡,這麼惡劣的狀態當中。所以現在的人根本不可能想去——不要說修善法,壞事少做一點,都不可能!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2:22:06第35卷 28:47

  最近我們這裡很注意農藥的事情。我聽見就是我們的總幹事,前天他一個因緣見到他周圍的家裡很多人,那家人都在跟那個農田有關的,他們明明都是種田,種田人更了解這個農藥對我們的害處,但是大家說:但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大家已經很清楚明白這個是害人的、害己的,但是沒辦法,那五濁惡世到了這麼嚴重的地步!反過來看,要想修、改善的,那說修集能感長壽久住的這種有大勢力的妙善的業,那非常少,非常少!下面說:2:22:55第35卷 29:36

飲食等藥,勢力微劣,

  那現在這個時候更清楚,以前我們還不太了解,照理說這個飲食是幫忙我們增長的,實際上飲食豈不都是毒。我前天到台北去,聽見有一個人說洗腎,他就說:「哇!現在醫院裡這個洗腎的病人要排隊,幾百個人等哪!」我簡直無法想像,在我的概念當中,我當初,在沒有出家的時候,還從來沒聽見過這洗腎這件事情,短短的三十年增加這麼多!為什麼?你就算不做別的壞事,你要吃嘛!對不起,吃進去的東西,照理說這種東西都是增長的活緣,結果吃下東西變成功死緣。藥也是如此。所以最近我們種的無農藥的橘子皮,居然這個橘子皮變成功無價之寶,為什麼?它沒有農藥。所以藥本來是生了病治療的,對不起!藥也是害我們的。現在想想看:是不是這樣?都是死緣。本來這種都是活緣,飲食是增長的,生了病是藥,結果這些東西都是一樣。我講的台北的那一個洗腎的,為什麼要去洗腎?因為吃了藥了。現在很多的藥品,比如說中藥,對不起!加了化學藥品以後有毒藥在裡頭;西藥本身就是有毒的,這個是很實在、非常現實的問題,這樣。所以真正的,唉!這長養我們的勢力非常少啊!說:2:24:44第35卷 31:25

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能消已亦無大益。資糧寡集,惡行尤重。

  這個都是很實在的,這文字很容易懂。就是縱然能夠消化,現在我們吃下去,對不起!消化的也沒有好大好處。現在不但沒有大好處,還有很多毒。說我們應該集的資糧,在修行方面的很難集,但是壞事情容易做。2:25:24第35卷 32:05

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當我們修行,那念誦我們最清楚,要很至誠懇切的不容易。大家念的時候覺得:啊......。實際上這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我們現在看:2:25:44第35卷 32:25

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為死緣者。

  前面已經說過了,明明這是增長的、幫助我們的,結果反過來都能夠傷害我們。2:25:55第35卷 32:35

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照理說有很多事情都是幫助我們生活下去的,結果這種生活下去的因緣沒有一樣東西例外,都可能變成功促使我們死亡的因緣。即使我們為了不死求種種東西,現在我們的農藥,豈不是要為了生活忙這個?大家很清楚,化學藥品豈不是為了我們要活下去忙這個,結果這些東西,是不是變成功對我們最大的傷害?所以這個活緣都變成功死緣。那進一步,吃的東西太多、太少等等,沒有一樣例外。所以這個我們事實如此,但是我們並沒有思惟,所以講的時候有,講過了以後腦筋當中又隨著習氣走,因此我們要思惟,只有思惟,才能夠把習氣改得過來。下面再看:2:27:20第35卷 34:00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

  就算你有能夠生活下去的因緣,活在世界上,請問:活在世界上是不是念念向死呢?所以就算有活緣,對不起,這個活緣也不能拿它作為憑藉。所以他一步一步地推,這個理論是非常清楚。2:27:52第35卷 34:33

《寶鬘論》云:「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結論就出來了!只有一件事情,我們恆常不斷地——修正法。這個是這個第二死期無定當中的死緣多、活緣少。那麼這裡第三個原因:2:28:23第35卷 35:03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

  我們的身體,啊!非常地微弱、非常地微薄、不強壯,隨時碰到損害都會死,所以更讓我們了解,死隨時可能會來的,我們無法把握得準。下面文:2:28:47第35卷 35:28

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

  我們的身體像水的泡沫一樣,水的泡沫是非常微弱,輕輕一碰就破掉了;同樣,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不要太大的損害,就算小小的芒刺,我們都能夠損傷我們的性命。以前我們想:這芒刺何至於損傷我們?現在很清楚,小小刺一個芒刺,下面有很可怕的東西進來。那我們想會體會得到,很多很可怕的細菌,一沾上,對不起,要你命,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那死緣的違害是非常容易啊!而實際上呢?我們現在客觀環境的力量,看:2:29:53第35卷 36:34

《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真正我們就那個世間的現象是什麼?當世間真正最產生違害的時候,所以像我們太陽是七日並出,有七個太陽出來,那個時候大地都燒起來。燒到什麼程度?我們這個大山王、大海,海燒乾,然後這個須彌山燒得微塵,這麼堅強的東西尚且統統消失掉了,我們現在這麼微弱的身體,你怎麼能保留?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之下,我們的身體是非常地微弱的,了解了這一點,真正重要的,告訴我們那隨時會死。2:30:44第35卷 37:26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

  我們這樣地思惟了以後,我們找不到任何一點說,說這個死什麼時候來壞,不能確定。因此我們,2:31:00第35卷 37:42

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而修正法。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又立第二個決斷,要立誓。前面是要修,什麼時候修呢?不一定。現在看見了這一層道理以後,什麼時候修?現在、當下就修!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再下面:2:31:28第35卷 38:08

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

  說這個死這件事情,它那個主宰我們非死不可的,那個一定,「親」是好像一個親人,可以講交情的,這件事情鐵面無私地要來就來,他忽然之間就來了。所以千萬不要想:啊!明天、後天哪!不要想,我們應該最重要的——修。平常我們總是想:明天要這個、後天要這個。如果我們這樣想的,這個不是真實賢善之人,我們要想......。說明天,我們平常一般人每天都想明天、明天、明天,實際上這個對我們是絕對不正確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應該當下去修行。2:32:40第35卷 39:21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

  下面另外一個祖師說:2:32:47第35卷 39:28

「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

  「國主所借身」,這個是以前,我們這個身體實際上以前來說,這個國王是一個他可以作主的,要你命就要你命。現在換句話說,我們是作不了主的,外面有這種,然後我們自己本身還有這些東西。所以當眼前外面還沒有被這種外力——就等於說我們這個身體從國王借來的,他隨時要把我們要回去,也就是說外面這些東西,隨時要我們命的,我們現在向他借來的;裡邊的也是一樣,老啊、病啊隨時要來的。現在還沒有,我們居然能夠安安樂樂了安住在這裡,那時候我們要做什麼?要「取堅實」,這個實在的、真正堅固的。那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的話,那麼不管是病來也好、死來也好、衰也好,我們就不怕了。假定我們不做呢?到那時候病來了、老來了、衰了,那個時候就是你想,來不及了。2:34:10第35卷 40:51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真正憂心,必定要趁現在安樂的時候。所以現在通常情況之下,我們只是「啊!我們現在好好的,趁這個時候好好地賺一筆放在銀行裡,然後修行。」這是世間人最顛倒的地方!那我們也是一樣,「唉!我們準備好了什麼東西再修行。」不是!現在就修行,這些要準備的,就是修行才是我們要準備的,不是忙那些。那對常住的所有的準備,都是無非是為忙修行,所以即使我掃地,我為什麼?那我為了維持常住,我為了修行;我吃飯、我做任何事情,我是為了修行,這樣那勉強可以。因為我們現在曉得修行要集資糧,我們資糧不夠,那所以這個都是修行的資糧。這個是我們內心當中非常重要的,那這一點形式上面不一定,可是自己內心上面看得最清楚。所以說來說去,了解了理路以後,最重要的不要騙自己,要如實地照著次第步步地深入。2:35:18第35卷 41:58

  那麼這一個部分,就是第二根本當中的「四、五、六」三個因相,以及第二個決斷、決斷。再下面第三,第三個根本,以及下面三個原因,以及最後第三個決斷說些什麼,看一下。看下面:2:35:42第35卷 42:22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

  說,現在說一定要死,你今天就要死,那麼看:死了以後呢?這個時候所有東西都沒有用,只有一樣東西有用的——法!這是我們最後第三個應該有的根本的想法。2:36:08第35卷 42:49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

  第一個。那我們看,我們必定要捨棄這一世到他世去,到下一世去。那我們現在通常講放不下的自己的親人,不管是父母也好,世間來說夫婦、兄弟一大堆,啊!那東西是非常地憐愛。平常的時候環繞著周圍,死的時候,對不起,沒有一個人可以跟著一起去。就算一起死,他死他的、你死你的,也不會一起,這第一個。第二呢,2:36:50第35卷 43:31

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

  除了人以外,我積了很多財富、地位,請問:死的時候,連它最小的一點點也帶不去,第二個。不要說外面這些東西,第三個呢,2:37:09第35卷 43:39

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

  我們就最疼愛的這個身體吧,對不起,死的時候這個東西也一點都帶不走,何況其他的。所以這個第三個根本當中開出三個因相、原因,那我們看看,事實就是如此。所以說:2:37:30第35卷 44:10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

  很明白,現在的所有的好東西,前面已經說過了,死的時候啊,對不起,它統統把我們捨掉了。那既然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要決斷棄捨!而且前面一再說,不要等到死的時候棄捨,等到現在我可以作得了主的時候、安樂的時候,決斷棄捨它。這是第三個決定。2:38:02第35卷 44:43

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了解了這個,我們就想:啊!今日要死啊!那我們要思惟:要死的,只有一樣東西是我們可以真正依賴的——法!這個才是指我們究竟的,這個才是對的。所以,2:38:25第35卷 45:06

《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

  這個我們造了種種的業,只要凡夫,造了業那一定會感果,這個叫作「異熟」。就是以前我造了這個這種業,以前的業那麼感得這一生的身體,現在這個慢慢地這個業完結的時候,那怎麼辦呢?好了,死掉就死了。死了的時候那時候什麼?「新業」,我現在造的業會引到下一生去。這個時候有一樣東西——除了善跟惡以外這個業你會帶去,其他所有的東西,沒有一樣東西跟你去的,不管是人也好、不管是錢物也好、不管是你自身的身體也好。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只有一件事情該做的——應該修妙善之行。再下面又引一個祖師:2:39:51第35卷 46:32

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劫於野,獨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天王是最富有的,不管你怎麼好法,死的時候呢,就像被敵人在曠野被人家抓到一樣,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太太,也沒有朋友,連它衣服都沒有,你的國家、王位。做一個國王,你有無量的最強盛的軍隊,對不起,他們都不知道,沒有一個人還像以前一樣的,啊!大家親親愛愛的,沒有一個人會跟著你。不要說這些,連它你自己的身體、連它你自己的名字......。總之,這就是第三根本當中的「七、八、九」三個因相總結起來。那最後的結果呢,2:41:12第35卷 47:52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

  這是最後的總結。我們照著上面這個三根本、九因相、三決斷,這樣一樣一樣來思惟,啊!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有何等大的利益啊!而這個大的有利益的暇滿,又這麼難得啊、又這麼容易失去啊!想到了這樣的最好的是什麼?是念死,如果想到了,那當然我們會努力。假定說不努力修後世,而我們只是為了生前,為了這個生前忙這些我們要的離苦得樂這問題的話,豈不等於畜生一樣!做了人一點意思都沒有,真正算起來還不如畜生,因為謀生前這種好處,這是畜生力量比我們強大,所以他說「有大勢力,尤過於人」,這我們都看得見。2:42:41第35卷 49:22

  我們常常談這個問題,小的一個蒼蠅,蒼蠅比我們強。如果人家要來抓我們,我們逃也逃不走,抓個蒼蠅牠就飛出去了,那是我們看見的,你能飛嗎?不能。牠眼睛這麼利,那我們大家看得見的,我們背後有一個人來,我們一點都看不見,你去抓蒼蠅,背後牠也看得見哪!牠要謀東西,拿一個小洞牠也可以鑽得過去啊!我們看見狗、看見貓。假定我們只是為現世的話,豈不是像畜生一樣!人家說我們像畜生,我們不服氣,實際上我們看看,我們的確是啊!如果只為這些事情的話,腦筋糊塗像畜生一樣,得到了這個好的不會利用,能力是遠不如畜生。實際上我們真的是畜生嗎?不是!畜生絕對做不到,只有我們人能做得到,這是什麼?暇滿,因此我們要好好地利用它。所以他下面最後告訴我們:應該做「超勝彼等之行」哪!假定我不這樣做,2:43:53第35卷 50:34

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

  假定我們不這樣做,得到了,等於沒有一樣,那何等可惜啊!所以說:2:44:04第35卷 50:44

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為眼前的小利這個畜生也可以啊,那何必呢?何必為得到這個人身,這樣。等到一旦真的死亡,這個異熟來的時候,壞掉了,就為了這些小利,忙這個無關緊要的事情,到最後,把那個難得的暇滿身消失掉了,那這是何等不幸哪!何等地愚癡啊!因此,2:44:44第35卷 51:24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

  是的,反過來說,這個心是不容易生起,但是這個是修道的基礎。所以在正引導我們的時候,第一步,要共下士最前面的,就是這個,這個叫「共下士」,這樣。所以共下士的特點,一直要告訴我們,我們努力是往下一世的,絕對不忙這一世的,真正的原因這裡,這個叫共下士。走法跟下士一樣,但是我們跟它的共道,我們的目標是要走上士的。那下面引一個祖師的語錄裡邊出的:2:45:27第35卷 52:08

博朵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博朵瓦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祖師,因為我們這個大師的這個法統傳承當中,這阿底峽尊者最完整的傳的種敦巴,敦巴尊者的最主要的三個心子,敦巴尊者有三個最重要的,博朵瓦就是一個最主要的心子。這個祖師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總認為世間的光榮放不下,因為放不下,所以浪費生命,現在要想拿掉它,最好的是什麼?「修習無常」。因為我們已經了解了,眼前所有這個的親屬啊、資具啊,那一定要拿去掉的。所以這個拿掉了以後,不管你有多少的光榮,到那時候一個人走,到下一世去。到下一世去,除了修法以外,再沒有東西能夠真的幫忙我們。了解了這個,你就不會忙現世,這個心就生起來了,這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如果說這種心還沒有生起,那我們要想修法是修不上去的,會阻止我們真正的其他的道理,不管你講多深、多好,沒有用!因此說來說去告訴我們第一步,正式引導的時候——念死。2:47:19第35卷 54:00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這個是修行,譬如說我們要修很多,除了念無常以外還要修其他,總之,我們修行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啟禱本尊,這樣種種,這是修行的最重要的重心。那乃至於我們很殷重地去思惟,覺得:啊!這個修好難哪,哪怕好像修一百年生不起來。的確有很多事情比較難,但是對無常這件事情,是,也不大容易,可是因為無常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如果你真正稍微地努力一下的話,它就會生得起來。這個都是祖師實際上的,他了解的道理,他的經驗告訴我們。最後,最後有一點,這個很有意思!2:48:31第35卷 55:11

於迦瑪巴

  這是一個祖師。有人向他請法,2:48:39第35卷 55:19

請求另易所緣境時,

  有人向他請法,然後他就告訴人家念死,告訴念死了以後,才告訴他其他的方法。他,2:48:50第35卷 55:31

重述前法。

  仍舊跟你講念死。所以人家就說:欸!念死以後呢?說:2:48:57第35卷 55:37

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說向他請法,他跟你講念死;再請他,再講念死。他說:「念完了死,下面呢?」「你不要去問,這個法是修道的基礎,這個基礎如果沒有做到的話,後面你根本沒有用!」那個祖師就這樣告訴我們。因此我們現在那也許你會問:「既然祖師這樣的話,那我們學它幹什麼?」這個要懂得哦!先從我們理論上面對道的總建立要建立起來。對這個理路發生定解了以後,下面正式修行,關於念死,的確如果條件夠的話,那個三根本、九因相、三決定就行,否則的話,他還要一些修法,修《略論》上面所謂「馬車」,怎麼觀想法、什麼等等。所以正式要修的時候,我們已經發了定解正式要修的時候,不要深入地談理路,當你這個心情強烈地生起來了,那後面自然慢慢慢一步步就跟著下去了。這個地方我們再看,最後一段:2:50:17第35卷 56:58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

  假定我們的條件夠了,這樣,那麼要怎麼辦呢?就是要照前面告訴我們的。從這裡看,真正要修前面這個還不簡單喔!的確我們要集得相當資糧喔!假定條件不夠怎麼辦呢?下面看:2:50:45第35卷 57:27

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

  說假定說我們像現在這個前面這些道理,能修、條件夠,我們就修。假定說不能,那我們退下來,說就照著前面這個一步一步地告訴我們的,所謂三根本——三根本是什麼?一定要死,然後死期沒有定,然後死的時候,所有的人、物乃至於自己身體統統要捨掉。由於這樣地修,我們就會生起決斷,這個決斷就是會推動我們去修行。然後這個三個根本當中又分開來九種因相,為什麼要講這三樣東西?這裡有它很實在的原因,而且有各式各樣的事實。除了他講的以外,我們可以看眼前我們說所有的這些事情就像什麼?就像快要殺了,然後我們還要修飾修飾,這是最荒唐的!譬如說我們現在世間的來說,要參加一個盛會,我們去修飾修飾;現在假定說你要去被殺、殺頭去了,還說:「不要,等一下,讓我們來修飾修飾。」你說我們人有這種事情嗎?你仔細想,我們現在忙這些事,就這個。這個我們要了解了這個真實狀態,我們就不會做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2:52:39第35卷 59:20

  那應該怎麼辦呢?「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自己去修行,它修行了有一個特點:等到你真正地修行起來了以後,你對於眼前忙的放不下事情,就產生厭離,啊!厭惡這個東西之害我們,就像個大騙子一樣,我生生世世被它騙了。當你看見這個人一直騙你、傷害你的時候,你還會不會像以前這樣歡喜他?你就不會了,要到這種程度。這種程度還不能放手,還要修﹗換句話說,一對這種境,你就對它絕端地排斥,這個時候你才不會被它吸引,你才能夠真正修行。除了這個道理以外,2:53:28第35卷 1:00:08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

  除了上面說的以外,我們平常讀的很多經、論,只要哪裡有告訴我們修行的次第,這個次第一定是先是親近善知識,然後思惟暇滿、思惟無常,關於這一類都應該了解。了解了以後,按照著我們該修的,「彼彼時」,就是說那個時候、不斷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拿這個來修行。如果我們真正能夠這樣做的話,那佛告訴我們的真實的內涵才能夠真的了解。眼前我們以為了解了,對不起!佛的真正的密意完全不了解。因為這並不是我們的思惟,並不是我們的想像想像得出來的,你必須真實地修行了以後,親自體驗才得到,這個時候才了解佛的真正的本意。所以平常我們不能說:你告訴我道理。不是!前面你了解了這個,認真去做,做到了,那佛的真正的密意你就會得到了。那也就是我們能夠像佛菩薩一樣,真正的現生能夠進入,證實他告訴我們要得到的好處。除了這裡以外,其他的地方應該學的,我們都應該像這樣照前面告訴我們這個次第,而去修學、而去了知。那麼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2:55:20第36卷 00:02

  念死的這個軌理講了一下,分成功三根本、九個因相、三個決定。這個理論容易懂,真正對我們重要的是了解了這個理論去修持。然後呢,了解理論修持,下面最重要的一步——思惟,因為只有思惟才是形成功一個一種力量,我們稱為業,這個力量才會改變我們的一向的習慣,所以修行、修改是指這個而言。那麼眼前在我們學菩提道這一條道路的次第過程當中,應該屬於聞、思階段;那麼這個也並不是說聽到這裡,就全部精神照著去修,但是也不是說聽過了不管。這個《廣論》一開頭大師就教誡我們:隨我們的力量,根據我們所了解的要去修,那麼這地方聞跟思。2:57:00第36卷 01:45

  那這個有什麼效應呢?諸位不妨仔細想一想,你今天聽過了這個道理,覺得:欸!這個道理很好,好像得到了一個新的知識。通常這種新鮮的知識會感覺到自己很歡喜,剩下來呢?也就是說,今天像看隨便看任何一個東西得到了新的知識,說不定你還炫弄自己,告訴別人,這樣。這個知識,這種的狀態出現,對我們真實修行有沒有用?沒有用的!所以在這個地方,雖然說我們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將這個整個的菩提道的次第從頭至尾,或者我們簡單扼要來說,這個總別之間的整個的構架,了解得清楚,依照著次第步步深入。那麼現在呢,雖然我們理論上了解了,我們就覺得很難把所了解的理論,策勵我們自己步步深入,原因何在?那就是前兩堂談——對於念死並沒有生起定解。2:58:32第36卷 03:16

  因此當我們學到了這個時候,簡單來說,雖然沒有辦法,因為還沒有把整個的《廣論》的總別的構架把握住,所以也不需要馬上照著這個全部的次第推進。但是我們必須,如果說,必須要拿念死的道理隨時策勵自己,否則的話沒有推動的力量,你永遠只是個空話。所以說等到我們把那念死道理學過了以後,儘可能地我們經常拿來思惟。我們不是現在有戒行持犯嗎?不是有日行一善嗎?不是有早晨起來就要修皈依嗎?那就是每天自己作為一個固定的功課,說想一想,把這個念頭想一想。雖然並不是很深切地全部精神去想,但是如果我們經常能夠把這個固定的功課去想的話,它就變成功一推動我們的力量。那我們前面所有講的東西,由於有推動的力量,就使我們照著我們學的,步步地漸次深入。這個基本的概念,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把握住,然後隨分隨力地去做。3:00:08第36卷 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