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秉持關心你我健康與守護環境
傳唱 20 年生命協奏曲 邁向永續農業新希望
深耕臺灣有機農業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轉眼間已 20 年了。回顧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由於眾人的齊心努力,從最初理念推廣、驗證制度的研發建立、再對慣行農民轉型輔導,連結生態保育、水源保護的產業服務,慈心基金會秉持創辦人日常老和尚關心眾人健康與對環境保護的本懷,在臺灣進行了一場祥和寧靜的有機農業革命。
慈心一路篳路藍縷,從陪伴農友開始,逐步累積有機產業整合的經驗與實力;開展出臺灣農業永續的政策力、國際力與經濟力。為了與社會大眾分享慈心成長的點滴成果,在 2017 年規畫出四季主題活動,第一季「綠保動物派對」活動,將於 3 月 25 日在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田裡有腳印市集」展開,歡迎大小朋友到場一同慶祝慈心 20 年。
慈心基金會自 1997 年創立以來,遵循創辦人日常老和尚的理念,尋求對土地、對所有生命和諧共處之道。慈心執行長蘇慕容說明,20 年來,慈心體現了有機農業「光復大地、淨化人心」的具體行動,一路走來雖然艱辛,卻也充滿希望。一開始,在臺灣缺乏有機農業的規範下,慈心就教於一些專家學者的意見,秉持著良心誠信驗證的初衷,制定出臺灣第一套融合輔導陪伴、有機耕作及嚴謹查驗的驗證制度。
為了幫助無法通過嚴謹查驗的農友去化賣相差,或是特別需要支持的農產品,福智團體僧俗二眾幾乎卯足了勁全力支持。這項誠信、互助、感恩的精神一路延續至今,締造出許多眾人一心合力支持農友、陪伴農友的佳話,不僅鼓勵農友繼續堅持有機耕作,也成為慈心事業的核心價值。在里仁通路的成立下,政策規範、有機理念輔導、專業驗證、通路行銷、市場教育等條件逐漸形成助力,結合了生產者、消費者及銷售者,建構具備農業永續發展的整合經濟力,慈心的經驗更提供了政府制定有機法規研議的參考。
20 年來,慈心的足跡遍及全台,舉凡坪林的淨源計劃:「飲水思源——喝茶護水庫」;深入阿里山「輔導鄒族原住民轉作有機」;與退輔會在福壽山農場合作認養「蘋果樹減農藥行動」,再與太魯閣國家公園攜手,打造「西寶聚落有機轉型」的傳奇。與林務局合作,從臺南官田開展「綠色保育」標章計劃,啟動全臺生態保育與農業產業經營雙贏的新模式,帶動了高雄茂林紫斑蝶的護生專案,並孕育出首家以農業生態訴求的「田裡有腳印市集」,同時也致力於種樹護林的推廣與教育。
慈心輔導整合的豐沛經驗,屢受政府單位及各界肯定,紛紛展開有機轉型合作專案計劃,如玉山國家公園東埔一鄰、梅山部落、南安部落轉作有機農業,農委會農糧署的黃金廊道有機農業輔導,雲林縣農村再生有機輔導:樂活天堂綠串珠, 國家發展委員會花東地區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劃,以及雲林臺西海岸造林等。更遠赴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聖露西亞及加拿大,傳遞有機農業發展及生態環境教育的理念。
慈心基金會創辦人日常老和尚說過,「重要的事一定要做,正因為別人不做,所以我們要做。等到大家都做了該做的事情,我們再去做別人不想做,而應該要做事情。」從 20 年努力的歷程中,慈心也深刻體會到「德不孤、必有鄰」的美麗社會公民力量。慈心基金會在 2016 年起,邀集了產官學共同進行「友善農耕」的研討,省思我國有機瓶頸,重建農業永續價值觀的認同及產業改革,促成回歸有機農業完整的對話,也分享了重視生態保育、人文精神及市場教育的「綠色保育」觀點。並且加入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會員,積極掌握最新國際有機農業脈動,以及在臺灣務實推動的農村綠色永續行動,成為國際里山倡議網絡(IPSI)會員。
為慶祝創立 20 週年,並與更多社會大眾分享,慈心基金會規劃 20 週年系列主題,以音樂創作——生命協奏曲貫穿,分四季開展出「森日快樂」、「動物圓舞曲」、「大地之母」、「最浪漫的素」四個主題樂章,規劃出農夫市集、農學講堂、農學論壇、種樹體驗、產地之旅、野餐音樂會、輕食 DIY、蔬食達人分享會等系列活動。
首場「綠保動物派對」活動,將於 3 月 25 日在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田裡有腳印市集」展開,透過介紹更寬廣的有機 3.0 參與式保障系統 PGS,以及各樣市集活動,引領大眾看到友善農業新希望。
● 延伸閱讀:查詢、報名 3/25 「綠保動物派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