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
大勇法師 造
科判 分二
初皈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
次開為四門
甲一為明法源無染故釋作者之重要(指阿底峽尊者)
甲二為於教授生敬故釋法之重要(指尊者所作之菩提道炬論為本論根本所依之典)
甲三於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
甲四正教授弟子引導之次第如何
甲一為明法源無染故釋作者之重要 分三
乙一生於勝族
乙二所得功德 分二
丙一一切智者所得教之功德 初四明次內明
丙二如理修者所得證之功德 分三
丁一具足戒學 分三
戊一具足殊勝別解脫戒
戊二具足菩薩戒
戊三具足金剛乘戒
丁二具足定學 分二
戊一共者 止
戊二不共者 生起次第
丁三具足慧學 分二
戊一共者 觀
戊二不共者 圓滿次第
乙三於教中所作之事業 分二
丙一於印度所作
丙二於西藏所作 並明著述者以具足三因為最圓滿
一通五明 二有傳承 三見本尊得印可
甲二為於教授生敬故釋法之重要 分四
乙一會通佛說一切經教互不相違之重要
乙二顯示一切經皆為教授之重要
乙三易得佛密意之重要
乙四自能滅除極大惡行之重要
甲三於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 分三
乙一聽者之規律 分三
丙一思聞法之勝利
丙二於法及說法者生起承事
丙三正明聽之規律 分二
丁一除三種過
丁二依六種想 分六
戊一於己須如病者想
戊二於說法者須如醫師想
戊三於教法生起藥物想
戊四於修行生起療病想
戊五於如來須作正士想
戊六於正法眼生起久住想
乙二說者之規律 分四
丙一思說法之勝利
丙二於大師及法生起承事
丙三以如何之意樂與加行而說 分二
丁一意樂 五種想
丁二加行
丙四觀機說默之差別
乙三於完結時共作之規律
甲四正教授弟子引導之次第如何 分二
乙一依止善知識法為道之根本 分二
丙一為生決定故略為開示 分六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分十
一具戒 二具定 三具慧 四多聞 五通達真實或教理 六功德勝己 七善說法 八具悲憫 九有勇猛 十無疲厭
丁二能依弟子之相 分四
一求法義利 二善攝心聽 三敬法及師 四取捨善惡說 具慧與住質直也
丁三依止法如何 分二
戊一以意樂依止法 分二
一淨信為本 二念恩生敬
戊二以加行依止法 分三
一以內外財供 二以身口給侍 三如教示修行
丁四依止之勝利
丁五不依止之過患
丁六總明其義
丙二略示修法 分二
丁一正明修法 分二
戊一於正修時應如何 分三
己一於加行應如何 分六
一淨地設像 二莊嚴供具 三入座皈依 四觀想聖眾 五積資淨障 六三事求加 一滅不敬知識等邪見 二生恭敬知識等正見 三除內外障難
己二於正行應如何 分二
庚一總修持法
庚二此間修法
一思惟依止之勝利不依止之過患
二不起尋求師過之心念戒定等德生信
三念於己有恩生敬
己三於完結時應如何
戊二於未修間應如何 分二
己一總明
己二別明 分四
庚一守護根門
庚二正知而行
庚三於食知量
庚四勤修悎寤瑜伽及睡眠時應如何 分二
辛一悎寤時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辛二睡眠時 分四
一身之威儀 二正念善法 三惑起覺知 四思惟起想
丁二須以二種修法修習之相 分二
一修觀 二修止
乙二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如何 分二
丙一於有暇身勸受心要 分三
丁一曉了暇滿 分二
戊一明閒暇 分二
己一人之無暇 分四
一邊地 二缺根 三邪見 四佛不出世
己二非人之無暇 分四
一三惡趣為三 二長壽天第四此又三 一色界之無想 二無色界之異生 三於欲事常散亂之欲天
戊二明圓滿 分二
己一自圓滿 分五
一善得人身 二生於聖處 三諸根無缺 四離諸業障 五勝處淨信
己二他圓滿 分五
一諸佛出世 二說正法教 三教法久住 四法住隨轉 五他所哀愍
丁二思惟大義
丁三思惟難得
丙二心要受持之法如何 分二
丁一於道總建立生起決定 分二
戊一三士之道攝一切佛教之理 分二
己一增上生滿 下士
己二決定圓滿 分二
庚一二乘 中士
庚二大乘 上士分二
辛一波羅蜜多乘
辛二金剛乘
戊二顯示從三士門如次引導之相 分二
己一所有由三士道引導之意義
明上士與中下士所共者即上士之支分應為其前導
己二明如次引導之相 分二
庚一正明其相
庚二明其要義 分二
辛一摧伏我慢
為摧伏尚未發生共同中下二士心念之士夫自謂為上士之我慢故
辛二普益三士
若導上根先以其共下之法無過有利若對下根說上法上下二善皆不能生又於上根示以共下之法令修已生者則能攝持未生者速得修生以為輾轉向上之引導於其自乘並非遲緩發心須要次第者有密經及龍樹無著提婆等聖言為證故
丁二正明受持心要之法 分三
戊一與下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 分三
己一正修此心 分二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義利之心 分二
辛一此世不久住念死之心 分四
壬一不修念死之過患
壬二修之勝利
壬三發何種念死心
壬四修念死之法 分三
此三為根本開為九相束為三決定
一須修 二須現在修 三須不戀色身財物親友等而修
癸一思惟定死 分三
子一思惟死王必來任何法不能免
子二思惟壽命無增有減
子三思惟雖存在時亦無暇修法而死必決定
癸二思死期無定 分三
子一思贍部洲人壽無定死期亦無定
子二思死緣極多活緣甚少
子三思極微劣軀死期無定
癸三思死時除佛法外他皆無益 分三
子一雖極憐愛之親友圍繞無一能留住
子二雖盡其所有悅意之財聚一微塵許不能攜去
子三雖與生俱有之骨肉亦要棄捨其他尚何說
辛二思後世二趣苦樂如何 分二
壬一總明二趣
壬二別明惡趣
癸一思地獄之苦 分四
子一大地獄八 一等活 二黑繩 三眾合 四號呌 五大號呌 六燒熱 七極燒熱 八無間
子二近邊地獄四 一煻煨 二屍糞坭 三劍刃 四廣大河
子三寒地獄八 一皰 二皰裂 三[口*歇]哳詁 四郝郝凡 五虎虎凡 六青蓮 七紅蓮 八大紅蓮
子四獨一地獄
癸二思旁生之苦
癸三思餓鬼之苦 三
一外障 二內障 三飲食障
庚二於後世樂之方便之所依 分二
辛一皈依為入佛教之妙門 分四
壬一依何者為皈依之因 二
一畏惡趣苦 二三寶能救
壬二依於彼因明皈依境 分二
癸一指示境
謂離過具德之三寶並明有辨別可否皈依之慧者為無誑皈依
癸二應可皈依之相 三
一自離諸怖 二於離他怖善方便故 三以大悲心平等饒益
壬三皈依之法如何 分四
癸一知功德 分三
子一佛之功德四 身之功德 語之功德 意之功德(一智二悲) 作業之功德
子二法之功德
子三僧之功德
癸二知差別六 相 業 信解 修行 隨念 生福
癸三自誓願
癸四不說有餘皈依處
壬四皈依後應學之次第 分二
癸一各別學處 分二
子一遮之學處三 一不皈餘天神 二不損害於有情 三不與疑謗三寶者為侶
子二行之學處三 一敬佛像 二敬教法 三敬僧伽
癸二共同學處 分六
子一隨念三寶之差別功德數數而皈依
子二隨念大恩常勤供養並於嚼噉前供之
子三隨念大悲亦安立餘有情於如是法中
子四凡所作事及有所須唯供養三寶而為請求離其他之世俗法
子五既知勝利於晝三夜三而皈依其勝利有八
一入佛子數 二諸戒之本 三昔積諸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 四獲得大福 五不墮惡趣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災 七隨願皆成 八速得成佛
子六雖為失命或戲笑亦不捨離三寶而為守護
辛二心生決定信為諸善之根本 分三
壬一思惟業果總相 分二
癸一正明思惟總相之法 四
一業決定之理 二業增長廣大 三業不作不得 四業作已不失
癸二各別思惟 分二
子一正明十業道
子二決擇業及果 分三
丑一黑業果 分三
寅一正明黑業道 分十
卯一殺生 分四
辰一事
辰二意樂三 想四 煩惱 發起
辰三方便二 作者 作具
辰四究竟
卯二不與取 分四同上
卯三欲邪行 分四
辰一事 四
一非所應行妻妾外 二非支產門外 三非處塔寺等 四非時齋期等
辰二意樂三 同前
辰三方便
辰四究竟
卯四妄語
卯五離間語
卯六麤惡語
卯七綺語
卯八貪欲
卯九瞋恚
卯十邪見 皆各分四大約同前
寅二重輕差別 分二
卯一釋十業道之重輕 六
一現行 二串習 三自性 四處 五所治一類 六所治損害
卯二兼略釋有力業門 四
一田 二所依 三事 四意樂
寅三釋彼等果 三
異熟果三 等流果十 增上果十
丑二白業果二 白業 果 三同前
丑三別釋業之差別 二
辨引滿業 辨定不定受
壬二思惟差別相 分二
癸一異熟之功德及業用八
一壽量圓滿 二形色圓滿 三族姓圓滿 四自在圓滿親屬及資財盛 五信言威肅 六大勢名稱樂施等 七男性具足 八大力具足離病或少病
癸二異熟之因 八
並明具意樂加行及田之三種清淨因為圓滿
壬三思已應行止之法 分二
癸一總示
癸二以殊勝四力淨修之法 分四
子一能破之力
子二現行對治之力 六
一依深經 二信解空性 三依持明 四依形像 五依供養 六依名號
子三遮止力
子四依止力
己二發心之量 重後世輕現世
己三除邪分別
依殊勝身財眷屬等為輾轉出世資糧亦大乘前四度之果德故不可執為過患
戊二與中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 分四
己一正修此心 分二
庚一認定求解脫之心
庚二生此之方便 分二
辛一思惟苦諦流轉之過患 分二
壬一釋四諦之初說苦諦之密意
壬二正明修苦 分二
癸一思惟流轉總苦 分二
子一思惟八苦 分八
丑一生苦五
一眾苦所隨 二粗重所隨 三眾苦所依 四煩惱所依 五不隨所欲離別法
丑二老苦五
一盛色衰退 二氣力衰退 三諸根衰退 四受用境界衰退 五壽量衰退
丑三病苦五
一身性變壞 二憂苦增長多住 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 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 五能令命根速離壞
丑四死苦五
一離別所愛盛財寶 二朋友 三眷屬 四自身 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
丑五怨憎會苦五
一與彼會生憂苦 二治罰畏所依止 三惡名畏所依止 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 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
丑六愛別離苦五
一不與彼會生愁惱 二由此因緣生怨歎 三由此因緣身擾惱 四念彼眾德思戀因緣意熱惱 五應受用等有所闕
丑七求不得苦五同前
丑八五取蘊苦五
一生苦器 二依生苦器 三苦苦器 四壞苦器 五行苦性
子二思惟六苦攝為三
丑一於流轉中不可保信四
一數數捨身 二損益無定 三勝劣無定 四無伴而往
丑二不知厭足
丑三無始流轉
癸二思惟別苦 分四
子一三惡趣苦
子二人苦
子三非天苦
子四天苦 分二
丑一欲天苦 分三
寅一死墮苦二
一死苦 二墮苦
寅二凌懱悚懼苦
寅三斫截破壞殘害及驅擯苦
丑二上界天苦
辛二思惟集諦趣入於流轉 分三
壬一煩惱發生之相 分三
癸一煩惱之認識十
一貪 二瞋 三慢 四無明 五疑 六薩迦耶見 七邊執見 八見取 九戒禁取 十邪見
癸二發生之次第如何
癸三煩惱之過患
壬二此業積集增長之相 分二
癸一所作業積集增長之認識
癸二此積集增長法如何
壬三死及結生相續之相 分五
癸一死之緣 三
一壽盡 二福盡 三不避不平等九
癸二死之心
癸三暖從何收
癸四死已成中有之理
癸五從此於生有受生相
己二發心之量
己三除邪分別
己四決擇趣解脫道之自性 分二
庚一依何等身違反生死
庚二修如何道違反之
戊三上士修心之道次第 分三
己一明發心為入大乘之門
己二此心如何發法 分三
庚一修菩提心之次第 分二
辛一從阿底峽尊者所傳七種因果言教 分二
壬一生起之次第決定 分二
癸一明大悲為大乘道之根本 三
初中後之重要
癸二諸餘因果為彼之因果法 分二
子一從知母至慈心成其因
子二增上意樂及發心成其果
壬二正修之次第 分三
癸一修求利他之心 分二
子一修習此心發生之根本 分二
丑一於有情修平等心
丑二修一切悅意之相三
一知母 二念恩 三報恩
子二正發此心三
一慈 二悲 三增上意樂
癸二修求菩提之心
癸三認定修果發心
辛二依寂天菩薩教而修 分三
壬一思惟自他換否之功過
壬二明若能修習則彼心發生
壬三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分二
癸一除其障礙
癸二正明修法
庚二發心之量
庚三以軌則受 分三
辛一未得令得 分三
壬一從何處受
壬二以何身受
壬三受之軌則如何 分三
癸一加行儀軌 分三
子一殊勝皈依 分三
丑一淨地設像陳供
丑二啟白與皈依
丑三皈依竟說學處
子二積集資糧
子三淨修其心
癸二正行儀軌
癸三完結儀軌
辛二得已守護不失 分二
壬一修學於此世發心不壞之因 分四
癸一修學為猛利增長發心故念其勝利 分二
子一成勝福田
子二攝持無惱害福
癸二修學正為增長發心故於六次發心 分二
子一修學不捨已發之願心
子二修學增長
癸三修學發心已於任何事不捨有情
癸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壬二修學於他生亦與彼不離之因 分二
癸一修學遠離能壞之四黑法 分四
子一欺誑和尚闍黎尊長及有德者
子二令無悔者悔其善行
子三誹謗安住大乘之有情
子四隨行諂誑無正直心
癸二修學受持不壞之四白法 分四
子一設遇喪命因緣不以妄語親近戲笑
子二與人從事心行正直離諸諂詐
子三於諸菩薩起大師想隨於四方稱讚其德
子四化度眾生志不求餘令住圓滿菩提
辛三犯已還淨法
己三發心已學行法 分三
庚一發心已於學處須修學之相
庚二釋方便與慧隨學其一不能成佛
庚三釋於學處修學之次第 分二
辛一總於大乘修學法 分三
壬一於菩薩學處求學
壬二學已受菩薩戒
壬三受已修學之法如何 分三
癸一依何學處(六度)
癸二諸學攝於彼 分二
子一正義數決定 分六
丑一觀待於現上數決定
丑二觀待於成就二利數決定
丑三觀待於成就圓滿一切利他相數決定
丑四觀待於攝一切大乘數決定
丑五於一切道或方便之相為增上數決定
丑六觀待於三學數決定
子二兼則次第決定 分三
丑一生起次第
丑二勝劣次第
丑三粗細次第
癸三此中修學之次第如何 分二
子一行者總修學法 分二
丑一學行六度成熟自佛法 分六
寅一布施學處 分三
卯一施之自性
卯二差別 分二
辰一對人不同之差別 二
一在家財施 二出家法施
辰二施自性之差別 三
一法施 二無畏施 三財施
卯三於身心生起之法 分二
辰一思執持之過患
辰二思施捨之勝利
寅二戒之學處 分三
卯一戒之自性
卯二差別 三
一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三饒益有情戒
卯三於身心生起之法
寅三忍之學處 分三
卯一忍之自性
卯二差別 三
一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 三法思勝解忍
卯三於自心生起之法 分二
辰一須思忍之勝利
辰二須思不忍之過患
寅四精進學處 分三
卯一精進自性
卯二差別 分三
辰一擐甲精進
辰二攝善法精進
辰三饒益有情精進
卯三於身心生起之法 分四
辰一勤發精進之勝利
辰二不勤發之過患
辰三於精進發起之違緣 分二
巳一雖見於善法能成而不行 分二
午一思待後有暇而為推緩
午二否則為著惡事等所映蔽
巳二念我如此如何能成之怯弱 分三
午一果
午二因
午三時
辰四精進所依之順緣 四
一勝解力 二堅固力 三歡喜力 四捨力
寅五靜慮學處 分三
卯一靜慮自性
卯二差別 分三
辰一從自性門 分二
世及出世
辰二從品類門 分三
止觀與雙運
辰三以作業 分三
巳一現法樂住靜慮
巳二引發現證功德靜慮
巳三饒益有情靜慮
卯三於身心生起之法
寅六智慧學處 分三
卯一智慧自性
卯二差別 分三
辰一通達勝義慧
辰二通達世俗慧
辰三通達義利有情慧
卯三於身心生起之法 分二
辰一思惟智慧發生之勝利 分二
巳一前五度淨
巳二知見清淨 分三
午一不被欲染
午二四無量淨
午三善會通真俗及異說
辰二思惟智慧未生之過患
丑二學行四攝成熟他有情 分四
一布施 二愛語 三利行 四同事
子二別修學後二度法 分六
丑一修止觀之勝利
丑二釋此二能攝一切三昧
丑三止觀之自性 分二
寅一止之自性
寅二觀之自性
丑四須修二者之相
丑五次第決定之理
丑六各各修學之法 分三
寅一修止法 分三
卯一依止資糧 分六
辰一住於順境 五
一衣食易得 二無惡人畜 三不生疾處 四同戒見侶 五晝無多人夜聲微小
辰二少欲
辰三知足
辰四遠離事務
辰五戒律清淨
辰六遠離貪等尋伺
卯二依於此已修止之法
辰一加行
辰二正行 分二
巳一身之威儀應如何修 八
足 眼 身 肩 頭 齒唇 舌 息
巳二正明修之次第 分二
午一無過三昧生起之法 分三
未一心於所緣安住之前應如何
未二於所緣安住之時應如何 分二
申一心於何所為安住之本須認識所緣 分二
酉一所緣總建立 分二
戌一正明所緣 分四
亥一遍滿所緣 四
一無分別影像
二有分別影像
三事邊際性
四所作成辦
亥二淨行所緣 五
一不淨 二慈愍 三緣性緣起 四界差別 五阿那波那念
亥三善巧所緣 五
蘊 處 界 緣起 處非處
亥四淨惑所緣 二
一觀下地粗性上地靜性 二四諦無常等
戌二明何種有情應緣何等
酉二認識此處所緣
申二心安住於此之法如何 分三
酉一住於無過之規律
酉二除有過時規律
酉三釋修之量
未三於所緣安住之後應如何 分二
申一沈掉生時應如何 分二
酉一依不識沈掉之對治 分二
戌一決擇沈掉之體相
一掉 二沈
戌二修時發生通達彼之正知之方便
酉二依雖已認識於斷彼不精勤之對治 分二
戌一認識思心所及除沈掉之法
戌二認識依何為生沈掉之因
申二離沈掉時應如何
午二依於此已心住生起之次第 分三
未一正明「心住」生起之次第 九
內住 等住 安住 近住 調順 寂靜 最極寂靜 專注一趣 等持
未二由六種力成辦彼 六
一聽聞力成內住 二思惟力成等住 三憶念力成安住及近住 四正知力成調順及寂靜 五精進力成最極寂靜專注一趣 六串習力成等持
未三於此有四種作意法
初二心 次五心
一力勵運轉 二有間缺運轉
第八心 第九心
三無間缺運轉 四無功用運轉
卯三以修成止之量 分三
辰一明止成未成之地界 分二
巳一明正義 分二
午一從得或未得圓滿輕安之門明得止與否
午二明得圓滿輕安已為成止法
巳二具作意相能斷疑慮 分二
午一正明具作意相
午二釋能斷疑慮
辰二總釋依於止已所趣道之法
辰三別釋趣世間道法
寅二修觀法 分四
卯一依觀資糧 分二
辰一總釋依觀資糧
辰二別決擇「見」 分三
巳一染污無明之認識
巳二釋彼為流轉生死之根本
巳三欲斷彼「我執」須覓無我見 分二
午一若欲斷彼無明須求通達無我見之相
午二發生通達無我見之法 分三
未一二無我見生起之次第
未二正明二見生起之次第 分二
申一決擇補特伽羅無我 分二
酉一補特伽羅之認識
酉二決擇彼無自性 分三
戌一我無自性之決擇 分四
亥一認明執我之相
亥二我與蘊不出一異之決定
亥三見我與蘊一之失 分三
乾一我無義
乾二我成多
乾三我生滅 分三
坎一前後不屬
坎二失壞作業
坎三不作而遇
亥四見我與蘊異之失 分二
乾一我成無為
乾二我無有相
戌二我所無自性之決擇
戌三明依於此已顯數取趣如幻 分二
亥一明如幻之義 分二
乾一示無倒顯如幻之理
乾二示相似顯如幻之理
亥二依何方便顯如幻之理
申二決擇法無我 分二
酉一由前說之理移於此以遮止之
酉二前未說之理以餘遮止之 分二
戌一示緣起之因
戌二以此及前理雖無為亦成無實法
未三建立世俗諦與勝義諦 分四
申一從何辨明二諦之所依
申二其數如何分辨
申三如是分辨之意義
申四釋各各分辨之意義 分三
酉一明世俗諦 分三
戌一釋世俗與諦之語意
戌二世俗諦之體相
戌三世俗之差別
酉二明勝義諦 分三
戌一釋勝義與諦之意
戌二釋勝義諦之體相 二
一正義 二斷諍論
戌三釋勝義之差別
酉三釋二諦之數決定
卯二觀之差別 分三
辰一自性有四
一思擇 二極思擇 三周遍尋思 四周遍伺察
辰二門類有三
一從相所生 二從周遍尋思所生 三從各各伺察所生
辰三尋思有六
義 事 相 品 時 理四
觀待一 作用二 證成三 法爾四
卯三修觀之法 分三
辰一釋依於止已說修觀之意
辰二此法凡大小乘道皆為其增上
辰三正釋依於止已修觀之法
卯四以修成觀之量
寅三止觀雙運法
辛二別於金剛乘修學法
科判終
菩提道次第廣論附錄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大勇法師 造) PDF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