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資料 P.285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讀經尺 開啟關閉

目  錄

一、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宗體篇科表––二八六

二、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持犯篇科表––二九〇

三、道宣律師感通錄(節錄)二九二

四、行事鈔資持記卷十五(節錄)––二九三

五、十二因緣––二九四

六、行事鈔資持記卷廿七(節錄)––二九五

七、行事鈔資持記卷廿六「持犯方軌」篇首之教誡(節錄)二九六

八、羯磨疏濟緣記卷一(節錄)––––二九七

 

〈補充資料一〉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宗體篇》科表(出版者按:此科表,乃常老和尚親作。)

◎全編分四大篇 一宗體 二持犯 三懺悔 四別行

◎宗體篇分四,「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

 甲一戒法 甲二戒體 甲三戒行 甲四戒相

 「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四門體義,首須精學,慎思明辨,方乃篤行,業苦斯脫。不可躐等,而況罔學,庶免自負也。

點擊圖表可放大

用兩指縮放圖表,或將手機打橫查看

 

點擊圖表可放大

用兩指縮放圖表,或將手機打橫查看

 

點擊圖表可放大

用兩指縮放圖表,或將手機打橫查看

 

點擊圖表可放大

用兩指縮放圖表,或將手機打橫查看

 

〈補充資料二〉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持犯篇》科表(出版者按:此科表,乃依舊版《南山律在家備覽補充資料》補入。然因未尋得常老和尚手稿,故不確定為老和尚親作。)

◎分三:一總說、二持犯總義、三持犯別相。

點擊圖表可放大

用兩指縮放圖表,或將手機打橫查看

 

〈補充資料三〉

道宣律師感通錄(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宣律師感天侍傳(節錄)

  近以今年二月末,數感天人,有若曾面。告余云:「所著文翰,續高僧傳、廣弘明集,裨助聖化,幽靈隨喜,無不贊悅。至於律部,抄錄疏儀,無足與二;但於斷輕重物,少有疎失,斯非逾抑。惟譯者……」

  又一天來云:「姓費氏。」禮敬如前云:「弟子迦葉佛時,生在初天韋將軍下。諸天以貪欲醉,弟子以宿願力不戀天欲,清淨梵行,偏敬毘尼。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州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東西天下人少黠慧,煩惱難化。南方一州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佛臨涅槃,親受付屬,並令守護,不使魔嬈。若不守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誡不敢不行。雖見毀禁,愍而護之。若見一善,萬過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氣,上熏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屬,令守護法,尚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

  最後一朝韋將軍至,致敬相聞,不殊恆禮,云:「弟子常見師。師在安豐坊,初述廣弘明集,剖斷邪正,開段明顯,於前者甚適幽旨。常欲相尋,但為三天下中佛僧事大,鬥訟興兵,攻伐不已,弟子職當守護,勸喩和詞,無暫時停,所以令前諸使者共師言議。今暫得來,不得久住。師今須解佛法衰昧,天竺諸國不及此方。此雖犯戒,大途慚愧,內雖陵犯,外猶慎護,故使諸天見其一善忘其百非,若見造過,咸皆流涕,悉加守護,不令魔子所見侵惱」云云。余問:「欲界主者豈非魔耶?以下諸天皆非屬耶?」答云:「魔若行惡,四天帝釋皆所不從。若下二天行諸善法,魔及魔女無如之何。此方僧勝,於大小乘曾無二見,悉皆奉之。西土不爾,諸小乘人獲大乘經則投火中,小僧賣於北狄,老者奪其命根,不可言述。」

 

〈補充資料四〉

行事鈔資持記卷十五

隨戒釋相篇第十四(節錄)

  事鈔云:以法能資人,親成眾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眾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資持釋云:次眾法中,佛所立戒,令人稟行,即以法資人也。上明自行既立,方堪秉御,以成眾行,即是弘法,故云「親成」等。是知法有資人之用,人有弘法之能。非法則人亡,非人則法滅。人法相資,乃能久住耳。

羯磨疏濟緣記卷一:

  毘尼立法,殷勤囑累,制令記憶,不使遺忘。所以常爾一心,違皆制犯。故知常勤觀察,始號奉持。

 

〈補充資料五〉

十二因緣:(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八一頁)

點擊圖表可放大

用兩指縮放圖表,或將手機打橫查看

能生煩惱之因分六:➀隨眠➁境界➂猥雜➃言教➄串習➅非理作意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七三頁)

 

〈補充資料六〉

行事鈔資持記卷廿七(節錄)

   事鈔云:初「不學無知」者,其相微隱。初且敘結,然後例開。

   資持釋云:不學中,初二句標示難解。意令學者用功精究。下二句分章。即下二科。

   事鈔云:言其犯相者,謂受戒已來,勤學三藏,於境迷忘,遇緣而造者,隨相境想具之。 若由來不學,事法無知。觸便違犯者,佛言:隨所作,結根本,更增無知罪。

   資持釋云:敘結中,初句牒章。「謂」下釋義,先明學者開迷,「若」下正敘不學結犯。初中,文為四節:初句示其從始,次句明其達教。「於」下二句明隨行容迷。上句謂緣境心差,下句謂對治力弱。「隨」下一句指開犯所據。律中諸戒之後,皆有境想句法,既開根本,故無枝條,不可學迷據此而立。如第四門所辨。次正敘中亦四:初句同前,餘三翻上。由,從也。次句愚教。三謂行違。素既無知,故不論迷。「佛」下引據。

   問:何名為學?答:凡學有二:一教、二行。教以照行,行以踐教。非但尋文,即名為學。故疏云:佛立教相,止為奉行,若但讀誦,非本意也。如戒名眾學,豈但讀文耶?又若徒行,復不名學,縱令持奉,猶不免過。疏云:「若於二持,雖不違負,望非明決,不名為福。」故知學者,止是稱教修行,教行相循,方名為學。至如顏淵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楊雄談學,行之為上,言之為次。在儒尚然,況超世拔俗之教,而專以誦文為學耶?今時學律,解無所曉,行不可觀,放情造過,殊無慚恥,輒謂我是學人,免無知罪;此乃自欺,罪何可免?又復矜持,吾縱犯過,業亦非重,猶如鐵鉢,入水能浮;此又不聞《淨心誡觀》云:「知而故違,重不知者。」今欲曉下句法,必須準律分相,但取下壇已來期心持戒,專依師範咨稟法訓,兢兢守護不敢妄違,則名為學。此分三種:一者,久學。解行成立,如文所敘。二者,初學。雖學未通,如漸頓說。(上二,依三學次第學。)三者,未學。謂勤求道果,期後習律,如毀毗尼,不犯所開。(此開不次第學。)如上三人,一向不結不學無知。

   次明不學,亦分三種:一者,始下壇場,或跡混流俗,或越學餘宗,或禮誦等業,忽慢戒律,都無知者,如文所敘。二者,雖復學習,不專持奉,目矚耳聽,心背行違,知而故犯,末世多然,準上疏文,不名為學。三者,先曾奉持,守心不固,中道而廢,還為不學。此等三科,一切事法,隨有不了,若持若犯,皆結二罪。如此格量,粗分途徑矣!問:下開句法,為是學人,為不學人?答:此科正論不學無知結犯分齊;學人一向無罪,何用句法簡之?古來章記,例以學不學人相參而說,傳迷來久,見此好為一悟。

 

〈補充資料七〉

行事鈔資持記卷廿六「持犯方軌」篇首之教誡(節錄)

   事鈔云:「律宗其唯持犯。持犯之相實深。非夫積學洞微,窮幽盡理者,則斯義難見也。故歷代相遵,更無異術,雖少多分徑,而大旨無違。但後進新學,教網未諳,時過學肆,詎知始末。若覈持犯,何由可識。然持犯之文,貫通一部。就境彰名,已在〈隨相〉。今試約義總論,舉事以顯,令披尋者易矣!就中諸門分別,初知持犯名字,二解體狀,三明成就,四明通塞,五明頓漸,六明優劣,七雜料簡。」

   資持釋云:「律宗持犯,義非一途。」「七門大義,括盡始終,心境兩明,行相無昧。於茲深達,則一切戒律,明如指掌,學者幸留意焉。」

 

〈補充資料八〉

羯磨疏濟緣記卷一(節錄)

     業疏云:余老矣。恐徒移日晷,妄損正功,耽滯無益之辭,以送有涯之命,誠不可也。大集法行之言,律頒常一之教。此而不審,餘竟何言!

  濟緣釋云:四分大小持犍度云:「初夜後夜,精進覺悟。若在晝日,若行若坐,常爾一心,念除諸蓋。」頒,賜也。經稱法行,旨在修行;律制常一,意存攝念。茍不體此,則失宗要,被物無功,終成浪述;故云「此而不審」等。仍知今疏,專被攝修。講學討論,勿忘斯意。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補充資料  PDF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