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三
觀天品之十二 (三十三天之九)
爾時天主釋迦提婆。告天子曰。此諸天子。以放逸行。不如實知。不行正法。我為如是放逸天子。欲令離於憍慢放逸。示如是化。此諸天子既生厭離。其心調伏。我今說法。必能信受。時天帝釋見諸天子心調伏已。告諸天眾。汝等諦聽。當為汝說。如此丈夫。第一大力。形貌醜陋。能壞他人。難以為敵。非咒術力所能調伏。一切天眾。無如之何。復有勝天。過於汝等。亦不能遮。復況汝等色力減少。無自在力。是丈夫者。名閻羅使。名死時使。以煩惱業。縛諸眾生。縛之而去。將至地獄餓鬼畜生。有八種法。攝於一切生死眾生。何等為八。一者一切生者。皆歸於死。二者無有強健而不病惱。三者一切少壯。皆歸衰老。四者具足財富。當有貧窮。五者皆由業故。有諸世間。業之所得。隨順於業。隨所作業。或善不善。如是如是。得業果報。六者一切恩愛。皆當別離。無有堅固。七者自作之業。決定受報。無有他作我受其果。無有自作他受其報。一切諸法。決定如是。八者世間放逸。無有安隱。必受苦果。是名八法。如是之法。於世間中。流轉生死。從因緣生。如是之法。不可以力而觝捍之。非咒術力所能調伏。如是閻羅使者。非力能敵。非咒術力之所能遮。生死之法。法皆如是。若人造惡。能加苦惱。無量楚毒。諸天阿修羅人龍夜叉毘舍遮等。如是閻羅使者。皆能加害。令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時諸天眾白帝釋言。天王。我於如是閻羅使者。不得自在。唯願天王。以方便力。令我得脫閻羅使者。我當隨順天王之教。爾時天王釋迦提婆告諸天曰。有大方便。若能修者不為閻羅使者所害。云何方便。能得自在。謂斷一法。言一法者。謂斷放逸。復修二法。謂奢摩他毘婆舍那。復斷三過。謂貪瞋癡。觀四聖諦。苦集滅道。知五善護。謂五境界。復有六護。所謂六根知七正智。謂七覺分。行八聖道。謂正見等知。九眾生居知。十業得果知。十一修知。十二入知。十三念隨順係念知。十四禪善修其心知。十五法知。於十六阿那波那知。十七中陰有道相續輪轉行法知。十八界知。十九中有知。於欲界眾生所居有。二十處知。其行業如是知者。則得自在。若天若人。能如是知。能斷三惡道。能生一切善法。攝諸善法。若天若人。能斷惡道。死則不為閻羅使者之所怖畏是故應捨放逸之行。放逸能斷一切善法。猶如怨家。放逸之人。不得世樂及出世樂。放逸覆人。猶如畜生。未睡如睡。不知應作及不應作。福德非福德。親友非親友。福田非福田。應說不應說。不知利益。不知損減。不知功德。不知過惡。是名初惡。一切無利。衰惱之根本也。應斷放逸。一切諸天。皆行放逸。云何不為閻羅使者之所繫縛。爾時天主釋迦提婆。而說頌曰
若天人放逸 樂行於非法
至於臨終時 則見閻羅使
放逸如毒害 智者所捨離
臨於命終時 則無眾苦惱
放逸死受苦 不放逸最樂
若欲求樂者 常應離放逸
諸天子。斷一法者。謂斷放逸。則有六種。何等為六。眼見色已。生放逸心。非如實見。或見好色。或見惡色。若黃若黑。若赤若白。若長若短。若方若圓。如是世間。不如實知。以放逸故。亦復不知出世之法。以放逸意。雖復見色。不如實見。於己身色。不能正觀。不樂觀於四真諦法。於諸色中。不實見實。心放逸故。不能觀於世間之法及出世法。耳聞聲已。不知其義。或歌或語。若義若非義。不解如是世間之義。若修多羅。若伽陀。若祇夜。若毘伽那。若憂陀那。若尼陀那。若毘多迦。若闍多迦。若毘佛略。若阿浮多達摩。聞如是法。不解其義。以放逸故。命終之時。為閻羅使繫縛將去。復有放逸。既聞諸香。鼻即貪嗅。不知花香及以果香。不知如是世間之香。先以燒香供養布施。以放逸故。不知諸香。復以放逸。不知諸味。其所食味。若甘若酢。若鹹若苦。若辛若淡。若澀若滑。不知差別。心放逸故。不知如是世間之味。及以不知出世法味。以放逸故。復以放逸。不知身體。不作身業。修治宅舍。不修作業。不作眾善。是人宅舍。物不具足。不知世間。所不應作。不知出世間所不應作。不近耆舊。亦不恭敬禮拜問訊。以放逸故
諸天子。復以放逸。不知心法。若善不善若無記。不知臨命終時。死杖所害。受大苦惱。為閻羅使。自在將去。是故天子。應斷一法。所謂放逸。修二法者。一者奢摩他。二者毘婆舍那。如是二法。示涅槃道。奢摩他者。能斷生法及未生法。能令寂靜。毘婆舍那者。見心見法二種身故。名毘婆舍那。如是二法。以為善伴。能斷三過。若著欲者。教不淨觀。若瞋恚者。教慈心觀。若愚癡者。教以智慧。如是三法。對治三法。令其不復起於放逸。若臨終時。不復畏於閻羅使者。云何四聖諦。四聖諦者。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者。苦有二種。一者身苦。二者心苦。集諦者。謂陰界入。滅諦者。所謂寂滅。道諦者。謂八聖道。是名四聖諦。善護五境界者。所謂色聲香味觸等。云何六護。所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於境界處善守護之。何等七法。謂七覺分。如人身分。亦如城分。亦如眾分。是名菩提分。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念覺分者。有何等相。所謂念於有為過惡。念於實諦。念於涅槃寂滅之法。是名念覺分。擇法覺分。有何等相。以智慧簡擇。云何簡擇。以如實相法。簡擇此法。思惟其義。心念其義。念念不離。既思念已。復修精進。是名精進覺分。念此法已。希欲心生。念如是義。而生歡喜。是名喜覺分。復於此義。心思惟已。身法心法。如實調伏。柔軟輕樂。修行不亂。是名猗覺分。復於此義。心思惟已。緣於住心。以攝其心。是名定覺分。復捨定意。及以餘念。是名捨覺分。如此之法。若果若智。及斷煩惱。皆悉差別。其果亦別。上上轉勝。一緣而生。其用各異。如是天子。是名七覺分。若有念者。能捨放逸
諸天子。云何八聖道。能離放逸。怖畏未來。以求安樂。求涅槃道。正見聖諦。如實見。正思惟聖諦。正語聖諦。正業聖諦。正命聖諦。正精進聖諦。正念聖諦。正定聖諦。云何正見。如實見相應義。是名正見。云何正思惟。如實見如實法自相平等相。於如是法。心念種子。是名正思惟。云何正語。思惟四種口業。捨口四過。護持禁戒。是名正語。云何正業。捨於三種身不善業。護持禁戒。是名正業。云何正命。乃至失命。持戒不捨。是名正命。云何正精進。於如是義。其心憶念。而起精進。是名正精進。云何正念。於如是法義。憶念思惟。不忘不失。是名正念。云何正定。於如是法義。以實念心。一心憶念。法定一相。是名正定。是名賢聖八聖道分。若能憶念。則不畏於閻羅王使。復觀九種眾生居處
諸天子。又觀十種大地之法。何等為十。一者受。二者想。三者思。四者觸。五者作意。六者欲。七者解脫。八者念。九者三昧。十者慧。是名十大地法。共心而生。各各異相。汝等當知。何等相。如是之法。一緣而生。猶如日光。如是之法。共心而生。有增減相應相。云何名想。知差別相應。故名為想。云何名思。意緣三種。善不善無記。復有三種。謂身口意思。所依止而無相貌。云何名觸。三種和合而生於觸。起三種受。故名為觸。天子當知。云何三觸生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云何名作意。攝取於法。故名作意。云何名欲。憶念所作。故名為欲
云何解脫。能辯了故。亦名為信。以能信故。亦名為力。以能持故。云何名念。若攀緣處。心不迷亂。是名為念。云何名三昧。若心一緣。是名三昧。云何名慧。分別觀法。是名為慧
諸天子。復有十種煩惱大地。若有受行如此法者。臨命終時。為閻羅使。自在繫縛。何等為十。一者不信。二者懈怠。三者不念。四者亂心。五者愚癡。六者不善觀。七者邪見解脫。八者不調伏。九者無明。十者放逸。是名十法煩惱大地。染生有法。為閻羅王使者所縛之因緣也。諸天子。如我所說。云何十種不善大地。云何不信。不信解脫。若不信於解脫之法。故名不信。云何懈怠。捨離精進。故名懈怠。云何不念。以忘失法。故名不念。云何亂心。其心不正。故名亂心。云何愚癡。無方便心。故名愚癡。云何不善觀。不正觀察。思惟非法。不行正道。不淨見淨。故名不善觀。云何邪見。取顛倒法。堅著不捨。故名邪見。云何不調伏心。不寂靜故。名不調伏。云何無明。迷於三界。故名無明。云何放逸。不作善業。故名放逸。是名十種煩惱大地。甚可鄙惡
諸天子。復有十種染地之法。何等為十。一者瞋。二者恨。三者不悔。四者堅。五者幻。六者諂曲。七者嫉妒。八者慳。九者憍慢。十者大慢。是名十種染地法也。何故名曰染地法耶。大地所攝。故名染地。云何名瞋。其心麁惡故名為瞋。云何名恨。其心結縛。轉成怨結。故名為恨。云何不悔。樂作眾惡。作已歡喜。故名不悔。云何名堅。作諸惡業。執著不捨。是名為堅。云何名幻。誑眾生故。為十二入之所誑惑。故名為幻。天子當知。云何十二入。所謂內有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內入。外有色聲香味觸法。是名外入。二種分別。一者相。二者自體大。所言相者。四大因緣。而生眼識。是名為眼。當知耳鼻舌身意。分別境界。各有自相。云何當知。自體相耶。言自體者。名不顛倒。以五因緣。而生眼識。何等為五。有眼有色。有明有空。有憶念故。眼識得生。耳則不爾。耳識之生。明闇俱知。不因於明。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意識於明或時有用。或時不用。云何有用。云何不用。若眼識見色。意識決了。是名為用。云何或用。或有不用。眼識觀色。若無光明。則無所見。餘根所知。不因光明。是名識大。諸天子。復有四大因緣。各各相依。云何四大。互共相依。或增或減。眼增火大。鼻增地大。身增風大。舌增水大。耳增空大。此法增勝。耳中空界。意得取聲。是故當知。故有增減。復次觀入。何者近緣。何入遠緣。鼻舌及身。如是三根。對觸乃知。眼之所見。非近非遠。耳之所聞。遠則不了。近則能知。內亦自聞。鼻之所聞。近則能知。內亦自了。如鼻內有病。亦自聞臭。如耳中風聲。亦皆自聞如是識。二種所攝。眼識意識。如是盡攝。譬如一火。隨然得名。或名木火。或名草火。一切諸識。亦復如是。因於意識。各各差別。天子當知。如是諸入。既得知已。莫得放逸。不放逸行。不貪不瞋不癡。如是善人。命終之時。不畏閻羅王使者所縛。不見可畏獄卒惡相。不見閻羅王惡境界也。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常受安樂。乃至涅槃。成就無量。歡喜安樂。不放逸故
復次天子。觀十二入。無常苦空無我觀其依止因緣而生。如是觀已。離於放逸。觀眼識生。猶如幻法。空無所有。非堅非實。破壞之法。眼識滅已。而生耳識。空無所有。不堅破壞。如是觀內六入。外六入。或生或滅。鬪諍愛味。衰變無常。從因緣生。如實知之。如是見已。不貪於色。若見愛色。不生染著。不放逸者。諸天五欲。尚不生貪。何況人欲。爾時釋迦天王。而說頌曰
迷惑於界入 妨於涅槃道
以此放逸故 失一切善法
若有三種過 是大惡道使
癡為第一惡 放逸故流轉
愚癡放逸行 死常在手中
若有樂放逸 一切盡破壞
若人過一法 思惟於二法
知於三處相 是人則受樂
若天福德盡 放逸所破壞
墮落癡所誑 無人能救護
一法常最勝 能忍而修行
若與忍相應 悲念諸眾生
命終怖畏時 得如是大力
是故離放逸 精進修諸行
若能捨無明 當守護明智
以知明無明 放逸不能壞
若人捨放逸 決定得大利
如是不放逸 則能自利益
放逸網自縛 勤修則解脫
如是縛解相 我今總略說
天子既已知 若有行放逸
至於臨終時 乃知其果報
如是天帝釋。廣說十二入相。調伏放逸諸天子等。若諸天子。曾種善根。少行放逸。聞此法已。心自覺悟。不復放逸。諸根淳熟。皆能受行。若諸天子。根未熟者。如破生癰。破捺之時。捺已洗治。無所利益。亦復如是
復次帝釋天王。從一漸增。次第說於十二入法。十二入相。已於諸天大眾之中。作神通力。示希有事。次第令入。繫心正念。覺因緣相。離於放逸。令其利益。見此變化。心生厭離。時天帝釋。方便利益。為諸天眾。廣說妙法。諸天子。云何諂曲心不正直。堅著生死。故名諂曲。云何名妒。於他熱惱。故名為妒。云何名慳。懼己物盡。而生貪惜。故名慳。是名三界染地之法。分別則有三界所攝。瞋恨慳妒幻。欲界所繫。諂曲一法。遍於欲界及於梵天。憍慢大慢。遍於三界。諸天子。是名十種不善大地法也。復有十種善大地法。何等為十。所謂不貪不癡。有慚有愧。有信調伏。不放逸精進。捨離不生侵惱。是名十種善大地法。如是十法。各各異相。謂不貪者。一切善法之根本也。猶如梁柱。不癡善根。亦復如是。慚者自守正直。愧者愧於他人。信者於一切法。其心清淨。調伏者。身心調善。離於惡法。依清涼法。不放逸者。勤修善法。捨者於作不作。因緣之中。其心捨離。不侵惱者。不惱眾生。是名十種善法大地。若有心念如是法者。於命終時不畏死怖。不畏閻羅使者所縛。何以故。攝善法故。如向所說心心數法。善大地法。染大地法。自相總說。是名十法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為修十一法若有比丘。觀於自身。自見其身。不愛不迷。心不堅著是名初修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先受所欲。毀訾不味不著不念。生厭離心。是則名曰第二修也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常不放逸。不著境界。盡諸結使。是名修於不放逸行。是則名曰第三修也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憶念善法。修行善法。如是善法。能生樂報。樂因樂緣。如是樂報。我當受之。斷不善法是則名曰第四修也
復次諸天子。修行樂受生受有何力。云何而生。何因何緣。云何因緣。云何而生。如是受生。莫為妨礙。如實觀受。不堅不實。空無所有。是則名曰第五修也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修行一切諸行。無常苦空無我。無所有。互相因緣。而得有生。非一力生。如是修行。如是修已。心不愛樂。是則名曰第六修也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作如是念。我生善念。生善因緣。既生此念。異念所壞。我今所緣。生滅不善之念。壞我善念。妨我善法。如是常念所緣。是則名曰第七修也
復次諸天子。若有比丘修第八行法相。平等相。住自相法。不顛倒。一切諸法。性無垢故。如是比丘。復自觀察。我既有生。畢定當死。有為之法。無非三相。如是修行。一切諸法。皆悉無常。是則名曰第八修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為第九修耶。三煩惱根。三種對治。所謂貪欲瞋恚愚癡。貪欲之人。教不淨觀瞋恚之人。教以慈心。愚癡之人。教觀因緣。是名對治。如是修觀。心常思念。是則名曰第九修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為第十修耶。念佛功德。安樂世間。是故修行利益自身。是則名曰第十修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為第十一修。從他次第。聞無常法。念念不住從於處胎。生滅不住。如始處胎。童子少年乃至老時。如是比丘。及餘修習。既修習已。臨命終時。不畏閻羅王使者。自在所持。不見醜惡怖畏之相。是則名曰十一修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名為十三係念善修利益安樂。乃至涅槃。何等十三。念不放逸。念生住滅。念不散亂。如是念已。若見好色。若見惡色。若見女人。觀其身內。膿血不淨之所住處。大小便利不淨之處。如是係念。令不散亂。若入城邑聚落乞求。行色境界。不應行處。若不係念。則著色欲。以是因緣。係心不散。是名第一一心係念也
復次第二係念。思惟觀外境界。可愛園林及蓮華池可愛河泉遊戲之處。見已作如是念。如是可愛遊戲之處。以愚癡心而生貪著。必當衰壞。樹葉萎黃。失其本相。彫零墮落。狀似枯死。蔭影希疏。如是有為。一切無常。空無所有。何況愛法。如是作心係念。作是念已。心不貪著內外境界。魔不能亂。是名第二一心係念
復次第三一心係念。利益安樂。云何係念。緣何等法。若食若眠。曾見美色。念不分別。心不係念。作如是念。愚癡凡夫。諸根貪著。不知厭足。如是係念。是名第三一心係念
復次第四一心係念。隨何等處。得供養利。衣服床褥。臥具醫藥。心不歡喜。不喜不樂。何以故。供養之利。利養瘡深。割皮壞肉。壞肉斷筋。斷筋破骨。破骨傷髓。利養因緣。能壞善法。亦復如是。是名第四一心係念
復次第五一心係念。若遊城邑聚落村營。不住城邑。若有眾人。往至其所。不與多言。不樂多語。何以故。若人遊行城邑聚落。心則散亂。不能自利。如是一心係念。如實觀之。是名第五一心係念
復次第六一心係念。見如是過於塚間樹下。若草𧂐邊。若山澗邊。若住空舍。無所愛著。亦無親愛。不親近他。善法增長。得自利益。遠避眾人。是名第六一心係念
復次第七一心係念。聞說天報。心不愛樂。而生厭離。樂聞說於地獄苦果。其心無厭作如是念。天退衰沒。為閻羅使自在將去。我今不復作地獄業。亦不隨喜。見有作者。教令捨離。如是比丘。聞天不喜。聞地獄苦。不生怖畏。離憂離喜。常念善法。是名第七一心係念
復次第八一心係念。我起善念。捨不善法。悉令盡壞。離於餘氣。生餘善法。係念善法。若不善念。妨於善念。我已斷不善念。如是攀緣。想念次第之數。一心係念。調伏其心。是人能於洄澓湧波。怨家之心。令住境界。是名第八一心係念
復次第九一心係念。念佛功德念敬重法。念敬信師。隨善師行。正意修行直視一尋。利益一切眾生心念。度脫如是係念。得果不空乃至涅槃。是名第九一心係念
復次第十一心係念。善修正行。如有四種大怖畏至。謂衰老病死。怖畏死怨。不喜憶念。見四種法。流動無常。於壽命安隱。少壯具足。如是四種。如前所說。常有怖畏。如是修無常想。不樂五欲。不為愛怒之所使也。常行正念。則能碎於煩惱大山。是名第十一心係念
復次第十一一心係念不生分別。此是精進。此是懈怠。若生是念。則自毀傷。不惱他人。其心清淨。係念調伏不惱眾生。是名第十一一心係念
復次第十二一心係念。常聽正法。聞已受持。既受持已。堅持不忘。是人知於善法及不善法。如是之人。如大闇中大燈明也。善不善法。於佛法中。皆能了知。猶如明燈。是名一心係念。如是一心係念。不為愛怒。不為魔使。是名第十二一心係念
復次第十三一心係念。念身受心念如是處。知於自相。正心係念。離放逸行。既不放逸。不為閻羅使者自在將去。以自在故。不失憶念。無非時行。不行非處。不行惡境。一切係念。是名第十三一心係念
復次諸天子。有十四種善修其心。善調伏心。善清淨心。離於放逸。何等十四。一者知足。二者精進。三者寂靜。四者親近善師。五者離惡知識。六者修習佛法。七者善觀修習。八者捨於憍慢。九者信於因果法及非法。十者念於善欲。十一者不觀女色。十二者不近親族。十三者正住一切境界。十四者畏於生死。是名十四法善修其心。以此因緣。調伏其心。臨命終時。不畏惡道閻羅獄卒。不開惡道門。不斷正法。不為閻羅使者之所繫縛。隨意將去。不作惡業。能得一切善法者。所謂善調伏心。令修善業。能將眾生至人天中。開涅槃門。後得涅槃。是故諸天子。汝等應善調伏其心。心調伏故。尚不見於閻羅使者。何況將去。時天帝釋為諸天眾。說惡道畏。見閻羅王使者怖畏。我已如是一一漸增次第為汝說十四法。今當為汝說十五法。如我往昔。從佛所聞。我今當說。何等十五。若出家沙門。毀於法式。亦令他作。被袈裟法。所著袈裟。令他愛欲。樂好袈裟。以自莊嚴。其音麁惡。猶如驢聲。細步徐行。端嚴威儀。為愛欲故。莊嚴其身。如是沙門。不勤精進。樂見女人。憍慢自大。其心輕躁。欲心放逸。是故所著衣服。為遮寒熱。纔得覆身。不生貪著。不為愛著。放逸所誑。臨命終時。不生悔心。是名初法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二法。知於知足。持何等戒。出家修行。或修智慧。既自知已。於施主所。施臥具醫藥。知足受畜。相應受施。如法受施。如是受施。不妨出家沙門之法。是名知於第二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三法。不以貪心念於臥具。若聚落城邑非功德處。為飲食衣服故。捨離阿蘭若處。入於聚落城邑。妨修善法。失於知足。沙門法中第一勝者。所謂知足。及不放逸。若人樂貪。不樂知足。為貪所誑。害於善法。如是之人。猶如癡狗。還自食吐。是名沙門第三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四法。所讀經典。不言多讀。恐於施主多設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恐其難消。妨出家法。非我所應。自知止足。是名沙門知第四法。復有第四少欲之法。若有比丘少欲知足。於何等法。不放逸行。如是沙門。或為僧使。或為病人。至施主家。乞求財物。於施主家。若飲一水。妨於善法。唐勞行使。虛作勤勞。而無福德。何以故。以貪味故。至施主家。令諸施主。心生輕賤。如是比丘。非自利益。不利病人。非利眾僧。此是第一輕慢因緣。所謂至檀越家。貪於食味。輕躁不正語。此三種法。世間出世間之所輕賤。是故知足不放逸行。捨於此法。是名沙門第四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知第五法。少欲知足。依止乞食。受出家法。唯受一食。不舉宿食。若舉宿食。心則貪著。不樂禪誦。貪著食味。恐後不得。如是少貪。妨沙門法。何況比丘。多貪供養。若畜此法。為於愛網。堅牢繫縛。是名沙門第五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六法。若有沙門大姓出家。少欲知足。我既出家已。不自說言。我是某甲大姓出家。亦教弟子。不令宣說。若受法弟子。若出家弟子。教令不說。恐諸施主多設供養。臥具衣服飲食醫藥。若我受取。妨於善法。若我不受。壞弟子心。若生瞋恚。妨其善法。於未來世。得不饒益。如是之人。知足受施。不為愛攝。心不散亂。於正法中。生正念心。樂於林中。修學禪觀。觀身循身觀。觀心循心觀。觀受循受觀。觀法循法觀。如是比丘。於有為獄。則能超越。以行少欲知足行故。是名沙門第六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七法。少欲知足。畏大利養。捨利養已。知何等法。若有比丘。多有知識。樂多事務。樂多弟子。多利供養。貪樂請食。數見親舊。如是比丘。修行之人。不應與之共為行伴至聚落中。何故不得與其相隨。恐放逸故。如是比丘。樂於利養。眾人所知。同處行故。亦謂此人多貪無厭。以供養故。敬重其人。二俱妨礙。若多事比丘。受他利養。若此行人。不受其物。令多事者。其心忿恚。言此比丘諂曲不實。誑於聚落諸施主等。謂是比丘。內心貪濁。以是因緣。令他見者內自毀傷。是故少欲知足比丘。不應與彼多事比丘同止共住行來出入。以生過故。是名沙門第七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八法。少欲比丘。怖畏生死。遠於利養。常念一心。云何知法。若在家時。種種技術。既出家已。不復自說。所謂醫方工巧伎樂刀槊。如是種種技術。不自談說。何以故。恐諸施主知我技術。多致供養。妨沙門法。或以如是世俗技術。心樂習行。毀壞善法。不得一心。不得禪定。心不清淨。妨沙門法。自利利他。亦皆損減。不能利益調伏弟子。是故應捨不說技術。是名沙門第八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九法。少欲比丘。智慧之人。遠離供養。見塔寺中。若城邑內。若聚落中。若近聚落。若柵邑中。若近柵邑。見有僧寺。若有眾多破戒比丘。多欲無厭。多畜飲食。食不淨食。飲酒放逸。治生販賣不淨之物。出入財產。親近俗人。以為知識不樂住寺。多樂住於施主之家。少欲比丘。不應與此多欲比丘共住一寺。若有欲得寂靜之心。欲離魔縛。不應住於如是之處。何以故。恐城中人。若聚落人。柵邑中人。知諸比丘破戒行惡。謂我一人。持戒第一。多施供養。若我受此供養之物。不名少欲。若我不受。如是利養。眾人嫌恨。亦令多人瞋恨施主。何故以物乃施一人。不施多人。知此過已。少欲比丘。不應共於不淨比丘同處而住。是名沙門第九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十法。若有比丘。得世俗通。能示異相。少欲比丘。不應宣說。何以故。恐諸聞者。謂我當是阿羅漢人。多設供養。妨沙門法。或失神通。壞少欲法。是名沙門第十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十一法。若有比丘。持佛舍利。從城至城。從村至村。從邑至邑。從鄉至鄉。以實神力。示於世間。如是舍利。是大福田。當設供養。如是比丘。少聞無智。稱美讚歎少欲比丘。言此比丘多聞智慧。能為汝等。演說正法。施主聞已。敬重舍利。及多聞比丘。廣設供養。若此比丘。受此供養。非少欲法。少欲比丘。不應與此遊行比丘共行共住。何以故。諸施主等。見此比丘不持禁戒。謂少欲者。亦破禁戒。是故不應與破戒者行住坐臥。恐閻羅使獄卒縛故。恐放逸故。是名沙門第十一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十二法。受乞食法。頭陀功德。無知識處。遊行乞食。不行放逸。捨於著味。是名沙門第十二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十三法。知足比丘。受糞掃衣。知足受衣。畜陳故衣。於物知足。是名沙門第十三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少欲比丘知第十四法。知足比丘。能破魔眾。是名沙門第十四法也
復次諸天子。云何沙門知第十五法。少欲比丘。獨行無侶。捨惡知識。摧破無始煩惱堅山。如是知足。得第一樂。臨命終時。則不為於閻羅使者自在所縛。不見醜惡大怖畏相。心不怖畏。爾時釋迦天王。即說偈言
少欲知足法 出家應修行
如是持戒人 則近涅槃道
所作不悕望 勤求涅槃道
不為魔境縛 不至魔境界
若人常修行 不生悕望心
修行勤精進 則無有眾苦
念已作怖畏 思惟於現在
亦知於未來 則脫煩惱縛
常樂不放逸 畏於不信法
修無垢淨智 則近涅槃住
諸天受快樂 猶起放逸行
何況愚癡人 為放逸所使
若人行放逸 是為已死人
若不放逸行 常住智慧人
放逸懈怠心 精勤能斷除
放逸眾苦本 捨之如棄死
如是釋迦天王。為諸天眾化閻羅使。怖諸天子。為之說法。爾時帝釋知諸天子於正法中心生信樂。見閻羅使。漸欲消滅。既見此事。復往詣於釋迦天王。復有諸天。恐怖隱藏於園林中。一切皆往詣帝釋所。爾時帝釋知此諸天心之所念。隨諸天眾心漸清淨。漸漸滅化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