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師一生,於佛法世法,均有重大建樹,堪為後世楷模,可以流潤未來者。
今先述佛法方面。清定上師讚之曰:「能仁教導住持正法模,賢慧法藏譯傳深廣義。」即廣建三寶、住持正法,與譯集經規、傳習薰修之兩大功勛也。試述其詳。
廣建三寶、住持正法、常轉法輪、紹隆佛種,乃師堅固不動之菩提大願。然應如何建立方為應理?可於近慈寺等,見其規模。師二番入藏歸來,自期將藏地殊勝作法,移諸內地,但欲移學,亦須慧眼抉擇。既應吸收三大寺精究教理之優點,亦不應捨二居巴轉修密法之傳承;既須引老參僧人於專修,又應導青壯比丘以深造;既不能單學顯教而廢修,又不能純修密法而捨教。故從上師悲智性海,流出種種方便施設、善巧安排,使僧團能在依戒修行前提下,如法羯磨,六和相親,教證並重,人才輩出。實屬難能可貴,近世罕見、可以傳之永永、度生無盡者。若非五智圓通,三眼具備,曷克創此?試以近慈寺為例,詳其風貌。
一、近慈寺重在學修,培育僧才,故一般不趕經懺,不作佛事,不置緣簿,不設籤筒,唯依三學,精進學修,感得信眾清淨供養,維持道場。國民政府撤退前有少數僧人及二三長工參加農務;撤退後,除老弱外,一律參加勞動。僧眾過午不食,每日二餐,出坡時開許。除少許齋襯外,毫無收入,唯賴剃度師或俗家補助。生活如此清苦,而僧眾源源來住者,為求學法故。受師教導後,方知此乃修法養身之道,不但不感其苦,且欣為樂。師既放棄享受,但亦不講苦行,主張中道,重視伙食,令僧安樂。住僧近三百,濟濟一堂,依戒薰修,不爭名利,不搞派系,難調者調,慚愧者安,一心為法,精進向上。
二、師倡依戒修行,特重男女界線。女眾不得寺內過夜,而住於離寺半里外之女居士院,每晨由寺內送齋去。比丘尼則住於離寺五里之鐵象寺。必待八時以後,女眾方能入寺。女眾不得單獨求見,必須二人以上方能進入師室,而師在會見女眾時,侍者不得擅離。女眾一律不得進入僧寮,只准在寮口三言二語,不准久留,正常應在客堂會客,由知客陪同。談話簡短,不可過長。男女授受不親。下午四時前,女眾必須離寺。有一貴夫人不願離開,謂不住女眾茅屋,師即令回府大吉,毫不遷就。
三、學修安排。師極重僧人教育。嘗曰:「寺廟首應培育僧才,若要法流流傳,必須培養年輕一代。」又曰:「若令沙彌專修,似難安心,亦不相應;若令老僧學教,亦難學好。故沙彌、青壯比丘宜多學,老僧宜專修,即能各抒所長,各得其所。」又曰:「有一定根器或學識者,應以法師為培養目標,學修兼優者最上,能學或能修者,亦有成就。」由此出發,故有五堂口及譯經院之創設,實則已將寺院辦成僧團大學,既有三大寺之教理,又有二居巴之修持,一入此校,既可由文盲造就法師,又可從凡夫預入聖流,如是大學,豈多見哉?
(一)沙彌堂 一般叢林不收沙彌,師定七歲以上沙彌,可入沙彌堂,培養文殊童子故。由堂主主管、沙彌之剃度師關心生活。堂主下設五位管堂,分三班管理。甲班大沙彌,乙班小沙彌,丙班新進尚未受戒者。專學沙彌戒及佛學,旁及古文、算術、常識等。佛學先讀《寶相識》、《定道資糧》,《菩提道次第科頌》,背得後,再讀《俱舍》、《現證》、《中觀》、《因明》四論之頌子,及《五蘊》、《百法》、《八識規矩頌》、《二十唯識頌》、《佛所行讚》、《譬喻經》等,先令成誦,然後解義,常由堂主講課,管堂輔之。曾請宋禮門居士選講《高僧傳》、《史記》、《列傳》、《古文觀止》等,請隆果法師講《禪林寶訓》,請遍能和尚專為沙彌講《俱舍》,比丘蒙許亦可往聽。時堂主清定法師編成筆記,取問答式,令沙彌背。又請興善喇嘛教繪金科,後又專教藏文。
念誦學習日課如下:晨三時念《上師供》、《五字真言》,後加毗沙門。早齋後,打掃一小時,即進教室讀書、直至午齋,少息後,念《五字真言》二座及《真實名經》。再讀書、背書、聽課、作文等。晚八時念咒經行,或加聽開示,九時熄燈。
僧團生活極有規律,晨聞威德殿報鐘,班長打「叫響」令眾起,睡醒、下床、行步、嗽口等,一依《毗尼日用》持咒攝心。沙彌規矩甚嚴,一日點名二次,見比丘合掌讓道,不准頑皮放逸,不准穿寮閒談,不准上街蹓躂,有事外出,必須請假,由管堂陪同,比丘沙彌均不得看戲、看電影、看小說及下棋等。必須衣服整潔,威儀具足,上殿過堂,列隊而行,見者莫不歡喜讚歎。
師對沙彌備極愛護,常為沙彌散果點美食,逢年過節會供少休時,常令沙彌為眾講公案故事,上師聞之喜,獎以點心。每半月誦沙彌戒後,至方丈室巡寮時,師常每人分一舍利、或小法螺,比丘亦有。每次灌頂傳戒,令大沙彌助誦作事,故對儀式,能較熟悉。除正常講經外,師在龍居寺又專為沙彌講《現觀莊嚴頌》及《五蘊》、《百法》等。
近慈寺生活清苦,飲食供給外,衣著時有困難。某次二三沙彌因不耐苦而翻牆逃跑。師極其關心,親至沙彌堂,慈悲告曰:「汝等好生學,能為如來,弘法利生,實非易事。余中年出家,記憶力差,汝等從小學起,將來比我更強,宜善自愛惜,莫作他想,有事找我,或堂主師。」邊說邊淚,沙彌感受至深。後對成績優異之比丘沙彌,上師出款,為置衣服,以資獎勵。沙彌年滿二十,受具足戒,入學戒堂,成績優異者入譯經院。
(二)學事堂 接待外來比丘,熟悉叢林規矩,出坡培福,發給比丘戒本,須讀熟成誦,方能入學戒堂。一般學一年左右。由管堂半年考核一次。
(三)學戒堂 入此即為正式培養對象,故師頗重視。五年學戒,十年不離依止,是近慈寺家風。新戒入此,必須五年學戒,否則不發戒牒。如能提前學全,即可提前結業。如五年未學完,則應延長再學。若犯規矩,則留級,或退至學事堂。若懺悔懇切,可早回升。五年中詳學《比丘戒本》、《比丘日用》、《四分律藏》、《律海十門》、《律海心要》、《比丘戒廣頌》等。講三學及「十一門口授」,應讀背。了解開遮止持,學用結合,如教而行,說修一致。每月二次誦戒,參加抽籤,如法誦懺。五年後由堂主口試,考其對戒條理解熟悉程度,及開遮持犯等。品德方面考察其學識、威儀、行持及發心等。以上二處,主要念《五字真言》、《真實名經》。後期學戒堂經師允許可念《大威德儀軌》。
(四)加行堂 學戒考試合格,入加行堂。念誦大儀軌及五大金剛,學《生起次第》、《秘密伽陀》等。顯教自學或聽講《俱舍廣記》、《法寶疏》、《現證莊嚴論》、《法蘊足論》、《瑜伽因明》、《入正理論》、《菩提道次第心論》、《慧行刻意》等,閱讀《佛教通史》等。不限年份,上師觀機口試,《大儀規》背得,知次第,能起修,方為合格。重點培養講經法師者,應能通講三學。
(五)金剛院 加行堂結業入金剛院,寺中最高一級,要求亦高,應為全寺表率。初期修《十三尊大威德》,聽《圓成次第》,自學《現證》、《中觀》等。上師觀機成熟,可入雲悟山茅蓬專修。有先學、照通、融空、請佛、興法師等。在雲悟山者,仍集中念誦,課餘自修禪觀、放朵馬等。住小茅蓬者,自行念誦禪觀,每半月集中誦戒。上師開示專修者:「按大儀規修,於念誦後,分段專修。如修內供、八門勝解等,以期相應勝解,尅期取證。」每日四次儀規,六次禪定。如六次專修內供,由疏緣觀想,而親緣現證,明朗顯現,習氣降伏,半月至一月即可告成。如是分段而修,大儀規一年可修成,再據圓成而修,進程亦速,悲智菩提,精勤努力,現生決定成就。
全寺每日四座儀規,列為定課,任何人不得無故缺席,必須如法善誦。師常親自領念,見人未到,即要問清。若念太快或有誤,即令重念。一次出坡,運居士所供道糧,歸已較晚,師領眾如常,眾念較快,師二次令重念曰:「居士辛勤供養,不念經,何以報?今晚雖通宵,亦應念好,只圖吃齋乎?」眾始安心,如法誦竟。
念誦如是,學教亦然,師開示學教之要曰:「繼續佛教僧伽命脈,必須學教,詳明教理,否則佛法如何流傳?後世如何繼承?應鼓勁學,深入三藏,通達經教道理,妙在何處?講出理由,如是方能令大知識份子欽佩佛教,而不輕視。」故在念誦之餘,自行安排,或讀書、或禪修,各有目標,人皆振奮,分秒必爭、無空過者。
除念誦自學外,加行堂中座及金剛院上座,尚須為學事堂,學戒堂復小座、講經論。師先令報名參加復講,當時有先學、方雲、仁光、普超、融空、正明、普鏞師等,於上師講法後,小座復講,提問討論,有難題,請師解,經此復講,培育人才。如《法蘊足論》復講者,先自得益,通達全論。師因譯事甚迫,時令先學、普超、正明師等為學戒堂講《戒本》、《四分律藏》、《定道資糧》、《菩提道次第科頌》等,於自他均有利益,此乃培養法師必經之途。對外寺請講經,常派方雲、普超、仁光、仁明師等出外代講,亦受歡迎。管理方面,一般由上座管中座,中座管下座。如學戒堂管堂由加行堂擔任,加行堂管堂由金剛院擔任。寺中監院、知客、班首執事、多由加行堂負責,金剛院推都監一人,主管寺務,餘則專心修持。
(六)譯經院 專為培養漢藏譯經人才而特設。先學藏文,請慈青法師教字母拼音一月半,青年比丘報名經准後參加,共四、五十人。後第二期專教沙彌,學拼音後,即學短篇藏文經頌:《四皈依》、《六度母》、《七支供》、《宗大師讚》、《白傘蓋》、《三十五佛懺悔文》、《羅漢儀規》、《上師供》、《心經》、《真實名經》、《時輪金剛頌》、《現證莊嚴論頌》等,二、三年中學竟,基本能解義背誦。
一九四八年秋請來扎薩喇嘛,用藏文《因明》及《現證莊嚴論》,教學辯論。學事、學戒堂及大沙彌,三十餘人參加,分二組,分別由扎薩、居本喇嘛執教。教學方式如下:初教新課,先讀誦一遍,令學生課後熟讀成誦,次日用藏語解釋文義,學生初不諳,借用藏文詞典,了解其意。第三日教辯論,應如何提問,如何回答,皆依因明三支比量。如是再三日,另教一課後,即舉行正式辯論。由喇嘛指定較優一人,坐於中央,餘人圍繞提問,中央人答,一般先令背課文某段,即在此段中提諸問題,必須對答如流,立量正確,若不能答,另換一人。如是訓練,於深入法義,判斷正誤、培養速智、增進辯才、均有甚大作用。惜乎一年半後,扎薩喇嘛回京,故未能繼續。其間部分因藏文太差,由隆果法師譯出《因明》等另設漢文班,用漢語教學辯論。
譯經院由上師主譯,比丘等助譯,上師成文。上師不用直譯,常據康公等師承口授,加入密義,所謂「捫牙」,文字上似不符原文,但意義更深。其他如隆果法師曾譯講「現證莊嚴論文句疏」。成立不久,已譯出經論五十餘部。培養出仁光、宗元、通一、常浩等藏文較好人才。當年沙彌,至今仍能識得藏文字句,足見成績優良,如能持續教學,成就更大。師對譯經院之願力甚宏,當時未付諸實現,有賴後人之努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