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為利他 求正等菩提 彼彼如經中 略廣門宣說
如地金月火 藏寶源大海 金剛山藥友 如意寶日歌
王庫及大路 車乘與泉水 雅聲河流雲 分二十二種
修行及諸諦 佛陀等三寶 不耽著不疲 周遍攝持道
五眼六通德 見道并修道 應知此即是 十教授體性
諸鈍根利根 信見至家家 一間中生般 行無行究竟
三超往有頂 壞色貪現法 寂滅及身證 麟喻共二十
所緣及行相 因緣并攝持 菩薩救世者 如煖等體性
依具四分別 分下中上品 勝出諸聲聞 及以諸麟喻
所緣無常等 是四諦等相 行相破著等 是得三乘因
色等離聚散 住假立無說 色等不安住 其體無自性
彼等自性一 不住無常等 彼等彼性空 彼等自性一
不執著諸法 不見彼相故 智慧所觀察 一切無所得
色等無自性 彼無即為性 無生無出離 清淨及無相
由不依彼相 非勝解無想 正定定作用 授記盡執著
三互為一性 正定不分別 是順決擇分 下中上三品
由所依對治 二所取分別 由愚蘊等別 彼各有九種
由實有假有 能取亦分二 自在我等體 蘊等依亦爾
心不驚怖等 宣說無性等 棄捨所治品 應知為攝持
通達有六法 對治與斷除 彼等皆永盡 具智慧悲愍
不共諸弟子 利他漸次行 智無功用轉 所依名種性
法界無差別 種性不應異
由能依法異 故說彼差別
所緣一切法 此復為善等 若世間所知 及諸出世間
有漏無漏法 諸有為無為 若共弟子法 及佛不共法
勝諸有情心 及斷智為三 當知此三大 自覺所為事
由彼等別別 皆攝施等六 故披甲修行 六六如經說
靜慮無色定 施等道慈等 成就無所得 三輪善清淨
所為及六通 於一切相智 能趣入正行 當知昇大乘
悲及施等六 并修止觀道 及以雙運道 諸善權方便
智福與諸道 陀羅尼十地 能對治當知 資糧行次第
由十種修治 當能得初地 意樂饒益事 有情平等心
能捨近善友 求正法所緣 常發出家心 愛樂見佛身
開闡正法教 諦語為第十 彼性不可得 當知名修治
戒報恩安忍 極喜及大悲 承事敬師聞 第八勤施等
多聞無厭足 無染行法施 嚴淨成佛剎 不厭倦眷屬
及有慚有愧 五種無著性
住林少欲足 杜多正律儀 不捨諸學處 訶厭諸欲樂
寂滅捨眾物 不沒無顧戀
親識及慳家 樂猥雜而住 自讚及毀他 十不善業道
憍慢與顛倒 惡慧忍煩惱 遠離此十事 證得第五地
施戒忍精進 靜慮慧圓滿 於弟子麟喻 捨喜捨怖心
見求無愁慼 盡捨無憂悔 雖貧不厭求 證得第六地
執我及有情 命與數取趣 斷常及相因 蘊界并諸處
住三界貪著 其心遍怯退 於三寶尸羅 起彼見執著
諍論於空性 違空性過失 由離此二十 便得第七地
知三解脫門 三輪皆清淨 大悲無執著 法平等一理
知無生知忍 說諸法一相 滅除諸分別 離想見煩惱
奢摩他定思 善毘缽舍那 內心善調伏 一切無礙智
非貪地隨欲 等遊諸佛土 一切普現身 共為二十種
知諸有情意 遊戲諸神通 修微妙佛剎 觀故親近佛
知根淨佛土 安住如幻事 故思受三有 說此八種業
無邊諸誓願 了知天等語 辯說如懸河 入胎最第一
種姓族圓滿 眷屬及生身 出家菩提樹 圓滿諸功德
超過九地已 若智住佛地 應知此即是 菩薩第十地
見修諸道中 所能取分別 由滅除彼故 說八種對治
所為及平等 利有情無用 超二邊出生 證得相出生
一切相智性 道有境出生 當知此八種 是出生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