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明隨行 P.083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讀經尺 開啟關閉

第一章 正明隨行

▲事鈔云『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 必須廣修方便察身口威儀之行志專崇高慕前聖 持心後起義順於前名為戒行』  資持釋云『初躡前科。 必下示行相方便有二即教行也,教謂律藏必依師學,行謂對治唯在己修。由本興心稟教期行以為受體今還如體而學而修文明檢察似偏約行,然離過對治非學不立,廣修之語理必兼含。 檢察即心,心即行體業疏具三能憶能持能防一心三用無非順受方成隨行此謂能察,身口威儀即所察。此二句須明成就二持,遠離兩犯。而云身口且據粗非,約準今宗義通三業 上云檢察正示修行,下云慕聖明其標志。猶定也。重也。前聖通目三乘已成道者。 持下結示名義持心即行。後起順前示隨行義。』(見事鈔記卷三)

▲事鈔云『然則受是要期思願隨是稱願修行 譬如築營宮宅。先立院牆周匝即謂壇場受體也。後便隨處營構盡於一生,謂受後隨行。』  資持釋云『初對體辨行中二,前約法明要期即盡形斷惡決絕之誓,即緣境周徧慈愍之心,合此二心混為一,即受體也。稱願者合上要思,即隨順義。 譬下次約喻顯。初營宮宅喻求聖道。下喻受隨可知。營構謂造立屋宇。』

事鈔續云『若但有受無隨,直是空願之院,不免寒露之弊。若但有隨無受,此行或隨生死,又是局狹不周,譬如無院屋宇,不免怨賊之穿窬也。 必須受隨相資方有所至』  資持釋云『二互顯相須中二,初敘互闕又二,先明闕隨寒露者喻無善蓋覆。謂困死,喻沈惡道。若下明闕受隨生死者但是世善,非道基故。又局狹者緣境不徧,惡心存故。穿窬謂穿壁,牆也。由無外院,其間房室容彼穿窬。此明無受防約雖修善行還為塵擾喪失善根如賊穿窬,盜竊財寶也。 必下次示相須。』

▲事鈔云『問,今受具戒,招生樂果為受為隨。』  資持釋云『中。上明相須其功一等,招生感果必有親疏,故須顯示。』

事鈔續云『答。受是助緣,未有行功。必須因隨對境防擬以此隨行至得聖果不親受體 故知一受已後,盡壽已來,方便正念,護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為體,則明戒行隨相可修。 若但有受無隨行者,反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無戒可違。 是故行者明須善識性灼然非為濫述』  資持釋云『中二,初對顯親疏二,上二句明受疏也。必下明隨親也。以壇場初受頓起虛願,對境防約漸修實行,行即成因,因能感果。故業疏云,故偏就行能起後習,不約虛願來招樂果。然受隨二法義必相須但望牽生功有強弱雖感果全自受生受雖虛願終為隨本則懸防發行則受勝隨微起習招生則隨強受弱文用與學者宜知 故下二別彰行相又三,初成隨之相一受等者舉始終也。方便者對治智也。正念者攝妄緣也。護本受者隨順義也。入行心者即示二持成業處也。三善體者明業性也。則明等者示必修也。以知感果功在隨中,則知徒受不持無益矣。 若下明無隨之失為戒欺者功業深重犯致大罪故不如不受者激勵之切非抑退也  是下結誥行者之言通囑末代也。令善識者誡精學也。一須識教教有開制,二須識行行有順違,三須識業業有善惡,四須識果果有苦樂,必明此四始可攝修業性等者如向所明順持違犯善惡因果,皆如業理,非妄抑揚,令生信故。明也。』(已上皆見事鈔記卷十六)

▲資持云『圓修者。既知受體,當發心時,為成三聚。故於隨行,隨持一戒,禁惡不起,即攝律儀。用智觀察,即攝善法。無非將護,即攝眾生。因成三行果獲三佛受起隨從因至果故業疏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等。又云,終歸大乘故須域心於處。又云,既知此意當護如命如浮囊。略提大綱,餘廣如彼。咨爾後學微細研詳 且五濁深纏,四蛇未脫。與鬼畜而同處,為苦惱之交煎。豈得不念清昇,坐守塗炭。縱有修奉,不得其門,徒務勤劬,終無所詣。若乃盡無窮之生死截無邊之業非破無始之昏惑證無上之法身者唯戒一門最為要術佛稱歎徧在羣經諸祖弘持盛於前代須深信勿自遲疑當以受體為雙眸以隨行為兩足隨相副雖萬行而可成目足更資雖千里而必至非同道夫復何言悲夫。』見事鈔記卷十六

▲芝苑云『每以兩端開誘來學。一者入道須有始,二者期心必有終。 言有始者。即須受戒,專志奉持。令於一切時中對諸塵境常憶受體衣喫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不可暫忘也 言其終者。謂歸心淨土,決誓往生也。以五濁惡世末法之時惑業深纏慣習難斷無道力何由修證故釋迦出世五十餘年,說無量法,應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因緣雖多難為造入淨土法門是修行徑路故諸經論偏贊淨土。佛法滅盡,唯無量壽佛經百年在世。十方勸贊信不徒然見芝苑遺編卷三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宗體篇 第三門 戒行 第一章 正明隨行  PDF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