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就處所 P.093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讀經尺 開啟關閉

第三章 成就處所

點擊圖表可放大

用兩指縮放圖表,或將手機打橫查看

是章分為三節,悉依鈔疏原科。若詳審是章文義,或可分為兩科,一就四心以明,二就三業以明。就四心以明中又分為二,初約三心明止持,二約行心明四行。如是較為明晰也。

第一節 約三心明止持

▲戒疏云『前將止持對心以明。 若無染污以明止持,行前三心得有持義。 謂識想受,此之三心非業非記流入行心方成別業。故分四陰以為二分。 豈非本有戒體,外無染污,光潔純淨,名之為持。三心非記,受體是記,故得持也。』  行宗釋云『上句標舉。 若下正釋為三,初通示。據此非持取本受體說名為持故云有義人目為端拱止持以非造作任運成故 謂下別簡四心分二所以。統論四行,止持有二餘之三種並局行心故也 豈下結顯三心下釋疑。 問,三心何分。答。了別所緣境名識(即通指六識取所領之相名想謂取所領六塵之相則為六想領納所緣名受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一一各有苦樂不苦不樂三受之異,皆從違順非違非順而生。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謂六受之後,各起善不善不動業等。亦名六思,思即是業。若大乘經則受想行識,列次不同。由受生想,從想起行,由行成識。今依小論則識想受行,以取最初一念了別之心名識,次起想像名想,復次領納名受,後起業思造作名行。 問,破毀之人有此持否。答。據事鈔中,犯一重戒,餘戒常淨儼然。是則持毀皆有持義,今文且從持說故云耳。』見戒疏記卷四  資持云『謂分四心以明二止,三心中止此科所明行心中止則如後述 三心非業本不名持但望受體說有持義持是記業無記非持故此由古謂但不作惡,即名止持。今約四心分為二別,則無前濫。見事鈔記卷二十六

第二節 約行心明四行

戒疏云『二就治行明止持者,必入行心方得成就,前之三心不名為持。善性便有,惡無記無。如欲離過,作意遮約,或對境防,或起心護,豈彼無記而得成持。 若據作持,例同後止。既就境論,三心非分。』  行宗釋云『初明二持中,初明止持。以非思慮不成事業,故云必入等。前下揀三心。善下揀二性。如下舉事顯相。 若下二明作持同後止者簡前三心止故。』

戒疏續云『若據二犯,行心成就,前言持者三善為行今言犯者三毒為行前三亦無。識想受等通善惡行局不善性,善無記無。』  行宗釋云『二明兩犯中。亦約四心三性以定行體,尋文可了。 註中,以行通善惡故須簡異。』已上皆見戒疏記卷四  資持云『註分善惡者,以行心語通恐相濫故。三善同時而不相離。三惡相別其性相違,作犯多是貪瞋,止犯率由癡慢,一往大判,非不互兼。』見事鈔記卷二十六

第三節 約三業明四行

▲事鈔云『後三業明成就。身二持者,離殺等過名身止持,受食食等名身作持。口二持者,離口四過名止,知淨語等名作。 身口各二犯,反上應知。』  資持釋云『初明身口業中二,初明二持。 次明二犯。言反上者行殺盜等名身作犯,不受食名身止犯,為口四過名口作犯,不作淨語名口止犯。並略舉事配,餘者例說。』

於制教中,俗眾唯有止持作犯。其作持止犯,依原文具錄而示四行,應知受食淨語等事與俗眾無涉。

事鈔續云『單意業中不成持犯 若動身口思亦成持犯』  資持釋云『二明單意業中,意至身口名身口業,未至身口則名單意。初判不成。 若下次明通成。籌度所為事名身口思。雖未動相即屬身口不妨上文』  資持云『律制身口思者,謂計度身口所作事故。此心粗著判屬身口見事鈔記卷二十七)

戒疏中釋此科義有兩解,一約身口思釋,二約重緣釋。事鈔撰述先成,止有初解。故事鈔言戒相時每唯舉身口者即依此釋也逮後撰戒疏時,乃列兩釋。其第二釋,如下段記文所引。

▲資持云『若準戒疏,上是初解。後復解云。獨頭心念忽起緣非不名為犯緣向念可得思覺而不制約即入犯科又云,任情兩取,後為正義。順今宗故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二十六

▲行宗云『問,意已成犯,何以前約身口明成就耶。 答。就意辨成皆遠方便。心念果罪少分有之,大論趣果須至身口

▲行宗云『問,世云小乘不制意地,今那制耶。 答。此由不辨假實兩宗制限深淺故也。小乘實宗定不制意動色成犯宗制意但約重緣簡非瞥爾是則三宗歷然,大小無濫。學者至此,宜須精究。』已上皆見戒疏記卷四

簡非瞥爾者,瞥爾單意制限大乘。瞥爾亦名獨頭,即前資持引疏所云獨頭心念也。

第三章成就處所大意,撮錄列表如下。

點擊圖表可放大

用兩指縮放圖表,或將手機打橫查看

(上來持犯總義中第三章成就處所竟)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持犯篇 第一門 持犯總義 第三章 成就處所  PDF檔下載